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实施方案---校本课程 1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前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
其中,经过千百年锤炼与洗礼的蒙学教材,语言相袭,血脉相承,以其显著的教育功效与广泛持久的影响力,成为蒙养教育的经典教材。
如《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内容,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言简意赅,广泛生动。
诵读《三字经》,不仅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而且能够“知天下事,通圣人礼”,堪称“蒙学之冠”。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
这类蒙学教材以精炼优美的语言为载体,文以载道,渗透着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当今电子媒体发达、垃圾文化泛滥、传统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学生教育显得更为珍贵而必要。
在中小学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大量阅读”语文教改实验的架构下,为补充当前学生语文教材和近现代白话读物之不足,系统地组织开展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为保证该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和系统化,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经典诵读的指导思想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补充当下中语文教材之不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
二、经典诵读的设定目标总体目标: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含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
具体目标: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纪以学习传统的蒙学教材为主。
我校七至九年级学生学习《弟子规》。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完整版)经典诵读课程纲要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包括古诗词、经典著作等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与态度:经典诵读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情操。
思维与方法:经典诵读通过启发式的活泼的诵读吟演,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实践与应用:经典诵读不仅要落实于学校,还要落实到家庭,让学生去影响家长,带动家庭的诵读氛围,家校携手,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诵,养成良好的阅读惯和诵读惯。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领略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良好的读书惯。
2、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和作文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升阅读感悟。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办学品牌。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4、在低年级学段中,重点培养学生喜爱古诗文的好惯,能读出简单古诗文的韵律和节奏,了解相关历史小故事,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感受。
5、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经典诵读的原则,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1.对于模糊性原则,可以改写为:在经典诵读中,重点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诵读技巧,而不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这样可以让学生积累经典篇章,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2.差异性原则可以改写为:虽然整体推进,但是我们允许学生在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次、有区别地进行要求。
3.自主性原则可以改写为:我们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诵读更多的经典文章,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自主地研究。
4.鼓励性原则可以改写为:我们评比学生的经典诵读,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对经典的热爱,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诵读活动。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经典诵读是一门校本课程,旨在让三到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诵读中国传统经典,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先贤的哲思和智慧。
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同时,经典诵读也能够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课程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诗经、论语、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和千字文。
教学实施措施包括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取得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周三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诵读内容的指导研究,以吟诵、表演、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指导学生研究,设立“经典诵读之星”等。
同时,课程实施原则是模糊性原则,即在诵读中不求甚解,只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能够积累一定的经典篇章。
原则:在诵读经典过程中,遵循差异性原则,允许学生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分层次、有区别要求。
同时,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营造鼓励性氛围。
循序渐进原则也很重要,诵读内容由浅入深,篇幅由短而长,篇章有耳熟能详的篇章到有一定难度的篇章。
这样的坡度设计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研究方式方法: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同时,用经典范本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在欣赏朗读经历中,学生可以掌握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感悟阅读研究的方法。
正确的读书方法也很重要,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升阅读感悟。
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课程评价:学生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教师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准备,有督促学生自主研究的措施,效果好。
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开发背景与目的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中华经典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它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命体验。
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语文教研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传承中华文化,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经典文化熏陶,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2.陶冶性情品德,让孩子从小与经典为伍,与圣贤对话,养成开朗豁达的性情,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奠定语文基础;4.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能力;5.建设“书香校园”,全校形成诵读中华经典的热潮,使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韵味,推动校园书香文化建设。
(二)具体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课程开发过程我校是一所示范性小学,我们将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吸取地方文化精华,构建本土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教材序列。
经充分论证、认真研究,决定开发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诗文诵读》。
校本课程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诗词篇目,还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庸》、《论语》等经典道德教育的内容。
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泊船瓜洲》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领悟到道德诗篇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的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朗诵》校本课程纲领八里中心小学一、课程目标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它不但为今世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好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少儿道德丛书》,好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少儿朗诵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拥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示,人的大脑约有140 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少儿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
由于他们的脑筋里储蓄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搅乱少,简单把东西装进去其实不会忘掉。
诚然好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添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加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贯通融会的知识,到那时即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优秀”为办学理念,确立了拥有“优秀的人文涵养、宽厚的知识涵养、浓厚的研究欲望、亮丽的爱好专长” 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 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朗诵与积累能够培养学生崇敬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理解事理,勤于研究,善于思虑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朗诵中开发少儿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优秀的性情涵养形成确立。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朗诵》课程目标以下: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广博,认识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感情。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经典诵读课程纲要
《经典颂读》校本课程纲要第一部分前言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引导读书时尚,全面构建儿童的阅读体系和精神世界,打造“书香校园”,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内容是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经典、阅读优秀文本、扎实有效地开展新世纪的读书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博大精神,兴起读书学习热潮,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受益、进步、成长、成材,让祖国母语美丽学生的人生。
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近书籍、亲近文化,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爱上阅读,让班级融为一个书香蕴籍的整体。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界限,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美文材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经典读本与人生的关系。
2.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4.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国学经典朗诵”校本课程纲要
朗诵经典,积存精华,陶冶情操----“国学经典朗诵”校本课程纲要设计课程名称:《国学经典朗诵》讲课对象:1-6年级学生课程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朗诵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20]6号)精神,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师德和知识积存;让青青年在中华五千年悠长历史所积淀的精美华章的滋养中成立道德性为标准,通过背诵积存,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发“国学经典朗诵”校本课程,在全校实施。
课程目标:一、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宏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育学生挑战自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
激发学生朗诵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爱好。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气氛,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适应,形成敦厚仁慈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取得明显的提升,增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爱好,成立教育新模式、探讨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增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内容:一、自编我校《国学经典朗诵》教材,朗诵经典诗词、诸子典籍等。
二、开展丰硕的朗诵经典、书写经典、试讲经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爱好,激发其关于祖国文字的酷爱之情。
3、国学课与语文课相结合,并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阅念书目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酷爱语文的爱好。
课程实施:(一)实施原那么一、勤于积存,学以致用的原那么。
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积存为主,慢慢引导学生走向运用,使国学成为学生真正的营养。
二、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原那么。
通过丰硕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国学,提高其学习国学的爱好。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纲要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实施纲要〔试行〕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诗文是古老文化的精华.经典诵读,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不仅弘扬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学生的灵魂,还能逐渐完善学生的人格.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它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和人文精萃,是中国文学的核心,也是我们应该传播的瑰宝.我们各学校将以本纲要为指导计划,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落实教育局提出的"打基础,养习惯,善积累,激兴趣,勤实践,提能力"学生成长要求,切实培养学生善积累的能力,特制定本实施纲要:二、诵读目标通过诵读、熟背国学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其性情.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2、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理解国学经典,以国学经典诗文,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5、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三、诵读内容特以《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必备古诗1--75首〕与《传统文化》等内容为主.四、诵读时间1.每周利用地方课程组织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程参与并做到全,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吟诵,注重学生诵读的验收和评比.2.利用每周的大阅读时间展示诵读成果.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前五分钟阅读展示时间,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阅读经典.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五、诵读要求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给予相应的评价.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平时激励,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2.各班诵读力求做到: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3.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六、监测方式〔一〕对教师的评价:1、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星"、"诵读能手"、"每月一赛"等〕有落实,效果好.2、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课活动,每学期一节公开课.〔二〕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依照"读经教育"的特性,评价之鼓励1.每月评价:每性质大于测试性质.采取"每月评价"、"每学期评价"、"弹性评价"方式.月最后一周利用诵读课时间开展诵读展示,评选班级"诵读能手"、"每月一星".2.每学期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优秀诗文〔随机抽取两首〕或片段.3.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七、附:各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与学期安排.。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设计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掌握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和古文,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信地站在舞台上进行朗诵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古文。
教学大纲将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
首先,让学生接触和熟悉基本的古诗词和古文,学习朗诵技巧和表达方法;然后,通过深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理解诗词和古文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最后,学生进行诵读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诗词和古文的知识;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词和古文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实验法,学生进行诵读表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扩展阅读;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学习资源;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诵读表演和实践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诵读表演能力,作业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考试则主要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将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时间将安排在每周的固定时间段,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诵读和表演的教室。
中华经典文学佳作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文学佳作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文学佳作,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1. 选取经典文学佳作:课程将选取中华经典文学佳作,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涵盖不同时期和类型的文学作品。
2. 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佳作文学,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背诵能力。
课堂上,学生将逐段诵读和模仿,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文学分析:通过深入剖析文学作品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作品交流和讨论: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创作实践:通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写作练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1. 组织形式多样:课程采用小组讨论、演讲展示、文学讲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教师在课程中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分析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思考。
3.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文学作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4. 课外拓展活动: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经典文学相关的活动,如参观文学展览、观看戏剧演出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评估方式1. 诵读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诵读表现、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2. 文学分析作业:要求学生撰写文学分析作业,对所学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3. 创作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4. 参与度评估: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五、教学资源支持1. 教材和教辅:根据课程内容,选用合适的经典文学佳作教材和教辅材料,供学生参考和研究。
2. 多媒体设备:提供课堂所需的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引言经典诵读是指学生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将其中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修养。
经典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在校本课程中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设计一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经典诵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提高对美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学素养,选取适合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2. 文学作品分析:教师对选取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包括作者背景、作品主题、情节赏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3. 朗读技巧培训:教师从口腔肌肉锻炼、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朗读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正确发音、抑扬顿挫,增强朗读的表现力。
4. 朗读训练:学生按照教师指导,通过音标练习、语速掌握训练、情感训练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5. 朗读实践:学生进行集体朗读或个人朗读实践,展示所学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提升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和情节赏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和语言风格。
2. 演示法: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并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和表演技巧。
4. 实践法: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实践,对所学的朗读技巧进行应用和巩固。
五、教学评价1. 朗读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价其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和表演技巧的效果。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一、前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
”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
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
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
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
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华经典文学佳作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文学佳作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 课程背景本次课程的设计基于中华经典文学这一国家特色文化,旨在通过推广经典文学的诵读与研究,引领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深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增强文化自觉。
二. 课程目标1. 增强学生阅读中华经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爱护和认知,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 课程内容1. 课程在校内推广经典文学的诵读和研究,建立了以学校经典文库、藏书楼馆藏和经典文献数据库为基础的课外研究平台。
2. 在学校内建立了以闲置教室等场所为基础的午间荐读和约读小组,以供课外研究之用。
3.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特点,量身定制整合了适合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关注课本外的阅读内容,丰富课程内涵。
(附:完整榜单)四. 课程实施1. 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每个学期限选一次,时间为两学时。
2. 由学校选派有资质的语文老师授课,按照课程大纲进行讲解,现场答疑和点评。
3. 经典文学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外研究,丰富传统文化知识。
五. 效果评估1. 开始推广课程后,定期收集学生研究情况反馈,对课程功能和效果进行评估。
2. 关注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3. 通过专业技术评审,评估课程的实施支付质量和效果,为调整和完善课程提供参考。
六. 实施方案的保障和支持1. 学校将为中华经典文学佳作诵读校本课程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料和其他设施。
2. 学生因参加课程的行为、学术成果和课程实践表现将得到鼓励和关注,教师因参与课程授课的学术功绩将得到认可和奖励。
3. 学校将加强与家长沟通,通过家委会和家访等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关心子女在经典文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七. 实施时间表实施时间: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纲要【范本模板】
案例五: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课程纲要学校名称:课程名称:经典诵读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主讲教师:教学材料:选编经典《弟子规》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课时授课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一、课程开发背景1、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文学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在外语学习热潮不断升温的今天,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忽视了母语的学习,这对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必将有所影响。
时代发展呼唤经典诵读,这也必将成为对教育的要求。
最近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
2、素质教育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
诵读如《弟子规》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课程纲要(1)
第4课时:《经典诵读》诗中夏之歌1-4首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夏天的四首古诗。读懂古诗,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5课时:《经典诵读》诗中之夏歌5-8首
第8课时:《经典诵读》诗中冬之歌1-4首
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诵古诗;能够体会古诗的含义,感受冬天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第9课时:《经典诵读》诗中冬之歌5-8首
诵读的过程中,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古诗词,也增加了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第10课时:课程展示:诗歌诵读比赛
资源分析:
以中华民族千古传诵的优秀经典诗歌为主。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分级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目标
1、在欣赏、朗诵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在大量的朗诵中,体验诗词的意义与价值。
3、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利用工具书理解文字,再理解词语意思,最后连接句意,理解诗意,从诗意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6课时:《经典诵读》诗中秋之歌1-4首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诵古诗;能够体会古诗的含义,感受秋天古诗的意境。
第7课时:《经典诵读》诗中秋之歌5-8首
通过实行经典诵读诗中秋5--8首诗,让学生理解到古诗文语言的精妙,背诵积累古诗
《 经典诵读 》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
适用年级
五年级
总课时
10课时
课程简介(200字内)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2014?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科目名称:经典诵读负责教师:授课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授课时间:校本课程授课地点:阅览室课程开发背景及意义:国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先贤的哲思和智慧,是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化素质重要途径。
通过经典诵读让全体学生从小日日享受经典润物无声般的熏陶,从而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
随着学生慢慢长大,历代文人的思想精髓,一字一句中所蕴涵的力量,会与他们形影相随,使他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并对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学内容1.弟子规2.三字经3.诗经4.论语5.笠翁对韵6.声律启蒙7.千字文授课目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课程实施措施:1、鼓励学生在家里每天诵读20--30分钟。
让学生多接触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优秀诗文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2、取得家长的支持。
课外阅读,就其形式来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
因此与家长配合与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教师要指导家长按照学生要求为学生提供读物;第二,给孩子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要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读书的情况。
3、充分利用周三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诵读内容的指导学习,以吟诵、表演、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来指导学生学习,定期播放有关视频,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一系列的展示平台,为诵读社团的成员提供展示的舞台,呈现丰富多彩的诵读节目,以此获得家长和学校的认可。
经典诵读课程实施纲要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一、基本项目1、课程标题:中华经典诵读2、主讲教师:幸福中心学校的语文教师3、教学材料:自编教材4、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5、授课时间:每周一节6、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二、具体内容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必修课。
2、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诵读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我校特色。
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促进学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营造读书的良好环境,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设普及,促进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3、课程目标1) 借助优美的文字、清新的画面和动听的课文录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感知、认识、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学会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感悟人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升人文素养。
5)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程具体内容《中华经典诵读》这套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6本,每学年1本,每本分为6个单元,包括古诗词、儿童诗、美文、古文等内容。
教材编写的原则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体现时代特征。
开拓老师、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精美诗歌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经典及美文的长期学习的兴趣。
5、课程实施建议组织形式:班级授课课时安排:每周一节场地:教室。
设备:多媒体,课文录音。
主要手段: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诵读水平,掌握诵读方法。
2)总结教学方法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化镇中心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样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
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和风浪,都能昂首挺胸走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中华经典教学,更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
此外,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益处。
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
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打造书香校园,根据《高台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高教体〔xx〕14号)文件精神工作安排,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
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中国古代、现代的优秀诗词。
2、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
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
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
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方面:(一)校园经典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
选文时要根据各学段、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侧重。
具体要求如下:1、具体目标:(1)喜爱古诗,能自觉朗读、背诵古诗,达到琅琅上口。
(2)能读出唐诗宋词的韵律、节奏之美。
(3)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4)、积累大量的古诗。
2、选编办法:以唐诗为主体,宋词为辅。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备篇目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16首诵读篇目。
低年级主选《课程标准》规定篇目,高年级可适当拓展选择范围。
内容包括诗文、注释、作者简介、译文、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可采用领读、齐读等方式进行。
为了便于阅读,在编排低年级校本教材时要注音。
另外,对于生僻字较多或节奏不易把握的诗篇,可安排教师范读、领读等诵读方式。
(二)红色经典以革命红色经典诗词为主,结合我县西路军纪念馆题写的诗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学年选编8首诵读篇目。
具体要求是:1、课程目标:(1)知晓革命红色经典诗文的内容,并能背诵。
(2)了解西路军纪念馆的悲壮历史,能背诵馆内革命先烈题写的部分内容。
2、选编办法:各年级按照学生年龄的特点不同选择不同的红色经典诗文,每学年不少于8篇。
教材内容包括诗文或诗词、注释、作者简介、寓意、欣赏、练一练、背一背等。
3、实施建议以学生领读、齐读等自主诵读方式为主。
经典诵读首先教师要多领读,待学生读书后,在进行自主诵读。
此外,在编排这部分校本教材时,尽可能编排注音版。
(3)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故事记述的都是古代名人大家的传统美德故事,无论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熏陶,还是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都意义重大,特别是广为流传的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而且很多故事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的最好诠释,对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国学内容亦可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所以,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故事分必要。
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为主,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国学经典诵读首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
中高年级可以从“四书五经”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高年段学生的诵读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重点以《论语》、《诗经》为主,具体要求是:1、课程目标:(1)知晓《三字经》的内容,能背上大部分三字经。
(2)了解《弟子规》的内容,能背诵《弟子规》的部分内容。
(3)了解《千字文》,感受其韵律,全背大部分《千字文》。
(4)通读《百家姓》,知晓百家姓的由来,会背百家姓内容。
(5)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想读想背的意愿,并推荐选背一些浅显的古文。
(6)了解《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7)能理解一些浅显的古文名句,并能做到熟读成诵;(8)从诵读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选编办法:每学年国学经典故事中选编8个故事编入《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低年级以选编道理浅显的为主,注重良好品德奠基,随着年纪增高,逐渐加深。
至六年毕业,争取诵读完成40个国学故事。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选编内容,可灵活把握,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弟子规》作为一年级诵读篇目;《三字经》作为二年级诵读篇目;《百家姓》作为三年级诵读篇目;《千字文》作为四年级诵读篇目。
精选广泛流传的名篇名句,编入高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五年级以选编《论语》为主,六年级以选编除《论语》以外的其他《四书五经》著作内容为主。
国学经典每学年不少于8篇。
教材内容包括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读解、练习、写一写、主题演讲、故事比赛等。
3、实施建议低年级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主诵读为辅,高年级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教师讲解、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为辅。
利用主题班队会适时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
在诵读前教师要利用语文课、自习课、活动课、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予以讲解,但不求明明白白,只知大概即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
(四)其他1、对联:对对联就是作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俗称对联。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选编对联内容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得到文化素养得到熏陶,培养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意味,培养阅读大量书籍的兴趣。
学生的对对联的能力有所提高,产生了爱学乐学的学习兴趣。
具体要求如下:(1)课程目标①积累名联佳作,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②会简单对对联,创编对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⑤学生互帮互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2)选编办法:选编内容包括:对联小故事,对联的分类,对对联的游戏,欣赏趣味对联,创编小对联、积累古今名联佳句等,每学年。
(3)实施建议低年级以欣赏、积累一些浅显易懂的名联佳句为主,可适当选择一字对,二字对等进行比较简单的内容进行属对练习,高年级可是单拓展,选择一些三字对、成语对、古诗对等进行练习,以此了解对仗的技巧(正对、反对、虚实对、流水对、无情对等),可采用生生互对、师生互对,小结讲评、师生互评的形式进行。
()儿歌童谣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低年段孩子最容易掌握的文学样式,孩子们通过传唱儿歌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一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2、中华神话故事(中年级)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奇伟瑰丽的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广阔的影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神话和神话人物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晌。
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神活。
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为提高语言水平打好文化基础。
3、毛泽东诗词(高年级)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诗人,让小学生读一读毛泽东诗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胸襟开阔的大气,愿景厚重的深远的气质。
三、课程实施(一)实施原则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
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
《中华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
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