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文化遗产的虔诚守护者顾笃璜-昆曲为什么是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文化遗产的虔诚守护者顾笃璜:昆曲为什么是文化遗产
苏州市阔家头巷窄而短,但却具有非同寻常的分量,巷口是苏州昆剧传习所。
每逢星期二、星期六上午,挤公交车而至的顾笃璜,笃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苏州昆剧传习所,严寒酷暑风雨无阻。
身为苏州昆剧传习所所长,他处理起与昆剧相关的事务,回家吃中饭也就没有准点。
虽曾中风,但他思维敏捷,中等身材转动灵活,指导排戏一招一式毫不含糊,只有花白的头发茬提醒人们他是年近八旬的老人。
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全部献给了保护和抢救昆剧事业之中。
民间“觅宝”――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2001年5月,昆曲列联合国首批19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成了亟待抢救的文化遗产,面临消亡。
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的顾笃璜,早在上海读中学时,就发起组织了中学生的校际组织“鸣社”票社,被推举为社长,主要学唱京剧,兼学唱昆曲。
1942年,他跳级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顾笃璜全家回到苏州,他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第一志愿是美术,录取的却是第二志愿戏剧。
1947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革命需要,翌年,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办了休学手续,参加了由4人组成的特别宣传组。
1955年,苏州市文化局成立,他任副局长。
因为希望从事艺术实践,扎扎实实做点事,未及两年,主动辞去副局长职务,参与筹建苏州市戏曲研究室,任副主任,兼
管江苏省苏昆剧团艺术工作。
解放前,昆剧几乎失传,单就南方昆剧演员而言,只有俞振飞等昆剧名家、“传”字辈艺人等,总共不到二三十人。
解放后,在世的20多位“传”字辈昆剧艺人生活艰辛,顾笃璜介绍他们到外地任教,后来都有成就。
1957年,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田汉到苏州,顾笃璜身为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向田汉汇报了“传”字辈艺人状况,建议把他们集中起来,田汉非常感兴趣,与他热烈握手,“我第一次知道了传字辈如今的全部状况”。
1961年春天,意外发现了一支早年生根于宁波一带的昆剧队伍,两次前往宁波一带“觅宝”,终于找到了当年红极一时的名老生陈云发、高孝华,五旦周来贤,四旦王长寿、林根兰,唱净的林云生,唱小花脸的严德才,笛师徐信章、张顺金等人。
他欣喜若狂,如同挖到了宝藏。
这些宁波昆剧老艺人大都年逾花甲,稍事准备即可传授的就有370多折昆剧。
他们精神焕发地培养江苏省苏昆剧团青年演员,开始有些戏一时想不起来,经过互相回忆,终于把一出出戏全部排出来,多次在内部演出。
“曲线救昆”――殚精竭虑为传承
“文革”爆发后,顾笃璜被诬陷为反动权威,成为苏州“三家村”的一家,此后命运多舛,“三进三出”江苏省苏昆剧团,直到申请提前离休。
1982年3月,经顾笃璜倡议,在苏州重建昆剧传习所。
为了维持运行,1982年至1985年间,苏州昆剧传习所先后面向全国昆剧界举办了11期学习班,抢救记录昆曲艺术,内容丰富多彩,聘请王传淞、张传芳、姚传芗、沈传锟、沈传芷5位“传”字辈艺人,为江苏省苏昆剧团青年演员举办了6期昆剧表演艺术学习班,共授戏26折。
加上以前学演过的剧
目,终于有200多出昆剧折子戏的积累。
离休后,顾笃璜尝试走民间路线振兴昆剧――他称之为“曲线救昆”,“我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历史使命感”。
他的想法是要自己干,但是,没有成功。
首先是经济上没有成功,他原本计划在昆剧基金会下办企业,希望企业赚钱来养活昆剧,没成功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1989年,苏州昆剧传习所与苏州大学中文系合作,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昆剧艺术本科班,招收20名本科生及1名日本籍研究生,苏州昆剧传习所负责该班昆剧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无一人留在昆剧界工作。
2002年,苏州昆剧传习所又与苏州教育学院合办昆剧专业5年制大专班,录取34名初中毕业生,现有27人在读。
经过5年专业学习,2007年就要毕业了,出路还没有着落。
“如果他们为了生计四处散开,再要聚拢就困难了”,顾笃璜为他们的前途操心,千方百计使他们能够登上舞台,计划成立一个民办昆剧团,帮助他们自主创业,他正为此而忙碌。
顾笃璜辞去苏州市文化局副局长职务后,潜心主编了30多本有关戏曲的书籍,仅昆剧传统剧本就印了18册,曲调印了16册,将昆剧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字资料完整地保存下来,有的书尚未来得及编辑。
离休后,他忙里偷闲继续未竟的工作,孜孜不倦地著书,主持编选了《韵学骊珠新编》《昆剧选浅注》《昆剧穿戴》,出版了《昆剧艺术》杂志。
“编书太苦了,要耐得住寂寞”,他感叹。
他主编的《昆剧传世演唱珍本全编》线装本,16函共160本,附有工尺谱和注释,囊括了他收集到的失散于全国各地的1800余出有曲谱的舞台演出本,2006年底编完,他的女儿义务打字、排版,自学成才的老曲友戚启民义务校对。
他说,保护昆剧是一项神圣事业,需要“志愿军”,要有点奉献精神,甚至需要为昆剧事业献身的殉道精神。
轰动台湾――执导全本《长生殿》
2001年,顾笃璜组建了6个剧组,同时并进,用40天赶排了6台传统昆剧。
同年,苏州昆剧院应邀到台湾演出,他为赴台演出定身打造了6台传统剧目,每台戏只演1场,从剧本到扮相非常传统,反响强烈。
之前,台湾观众看到的昆剧都是经过改良的,看了传统昆剧耳目一新。
这引起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德极大兴趣,慕名找到顾笃璜,请他导演一台大戏,到台湾演出。
顾笃璜认为,《长生殿》是昆剧中剧场性最好的一出戏,场面恢宏,很能抓住观众,建议排演《长生殿》。
2002年,陈启德投资,由顾笃璜导演,苏州昆剧传习所、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院3方联合组成中国苏州昆剧艺术团,排演《长生殿》。
洪异的《长生殿》被公认是最经典的昆剧作品,全本50折,由于剧情涉及皇室、仙界、人间,演出阵容浩大,一般剧团无力排演。
虽然《长生殿》全本曲谱都在,但是一般只搬演到《惊变》《埋玉》,即杨贵妃自缢而止。
百年来,该剧仅有部分折子戏演出。
这是他第四次导演昆剧《长生殿》。
他忠实于原著,选取28折,演出时因时间关系,又改为27折。
浓缩剧本,他采取的原则是只删、不改、不加,凡属表演有承传的折子,尽量少删或不删,以便保持传统表演格局。
2004年2月17日,全本昆剧《长生殿》在台北首演,拥有千个座位的台北新舞台剧场座无虚席。
清丽婉转、余音袅袅的昆剧乐声缭绕全场,场内场外屏息凝神。
一曲《长生殿》唱罢,观众的热情喷涌而出,手捧鲜花跑到后台围追堵截。
剧组离开台北,赴新竹、台南、桃园等地巡演,不少戏迷一路追随,6场演出异常火爆。
令顾笃璜称道的是,演出前几个月,台湾的公交车身广告就打着大幅《长生殿》剧照,“唐明皇、杨贵妃满街跑”,从500元台币到2500元台币的戏票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售罄,每天有市民手持“本人求购
《长生殿》戏票”的纸牌,痴痴地守候在剧场外等待退票。
恢复传统――“原汁原昧”保护昆剧
顾笃璜不反对创作新剧目,但更主张恢复和抢救传统。
抢救保护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因为非物质遗产人在艺在、人亡艺绝,而创新则来日方长,何必急躁?他情真意切,“对待昆剧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最迫切的任务是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抢救和保护”。
这也是由昆剧现状决定的。
老艺人渐少,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行将失传,应该抓紧时机通过录像、授徒等一切可以采取的方式,迅速把遗产保存下来。
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把部分有价值的优秀剧目保留在舞台上,让今人及后人都能欣赏到我国的古典戏曲艺术,这意义巨大而深远。
顾笃璜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花大力量,把能够抢救和继承的传统昆剧折子戏全部学到手。
之后,可以把尚存剧本和曲谱、舞台表演艺术却不传的剧目,按传统法则新排出来,行话叫做“捏戏”。
这样的剧本,至少还有千余折。
再者,可以有计划地排演古典名著,有剧本传世,而舞台演出本不传的,尚有2700多种戏文、杂剧、传奇文学剧本可供选用。
历史责任感――甘当昆剧文化遗产守护者
逾半个世纪,顾笃璜的命运和昆剧文化遗产紧紧相连。
“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之所以把拳拳之心倾注于此,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使然。
从小受艺术熏陶,他其实更想当画家,他坦言,“艺术的种类太多了,我只能说也喜欢昆剧,绝不是说我最喜欢昆剧,我更想干的事是绘画,但现在没有时间画,保护昆剧文化遗产是出于历史责任感。
”
按照常理,顾笃璜在艺术上似乎更应该追求现代、创新。
“我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是话剧,
是来自西方的艺术,我在上海美专学的则是西方的油画,从老师口中经常听到的画家名字是毕加索、马蒂斯,而我的老师是当年流亡上海的俄罗斯画家雪洛夫斯基。
”然而,他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保护昆剧文化遗产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
他发自肺腑,“昆剧是文化遗产,凝聚了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保护、继承。
如果真要我从事艺术创作,我不一定从事昆剧,如果要排一出能发挥自身能量的昆剧,我可能会排一出很新的戏,但是历史责任感不允许我这样做。
”令他悲哀的是,“现在的人对待传统缺乏敬畏之心”。
谈到人生追求,顾笃璜直言,做一点应该做的事,不要白白浪费时间,“我要做的事就是保护昆剧文化遗产,而且期望有一批人能把这个事业真正继承下去。
”
正是秉承这样的历史责任感,他忠贞不渝地甘当昆剧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无怨无悔。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