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吴伟题画诗古诗
驾校承包协议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驾校承包协议一、协议缔结甲方:(出租方):___________乙方:(租赁方):___________为了增加汽车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交通文明,加强道路交通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加强驾驶技术的培训与普及,根据双方自愿,通过友好协商,签订本协议。
二、被授权的范围乙方经甲方同意,承包甲方名下的驾校(以下简称被承包驾校),并拥有被承包驾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权。
乙方同意承包甲方驾校的所有设备、设施和人员,并具有进一步拓展驾校业务的权利。
三、被承包驾校的经营管理乙方有责任确保被承包驾校的正常经营,包括但不限于:1. 组织培训学员,保证每一批学员都能顺利通过驾驶考试;2. 确保被承包驾校的教练员持有有效的教练牌照,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3. 确保被承包驾校的设备设施保持良好状态,安全可靠;4.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障学员和教练员的安全。
四、协议期限本协议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生效,至____年____月____日终止。
协议期限届满前30天,甲、乙双方应重新协商续签或者终止协议。
五、权利与义务1.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1)保障被承包驾校的正常经营;(2)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确保被承包驾校的教育质量;(3)在必要时,协助乙方处理与被承包驾校有关的事务。
2.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1)按照本协议的规定承包被承包驾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权;(2)保证被承包驾校的正常运营;(3)依法经营,合法履行纳税义务,并及时缴纳相关费用;(4)定期向甲方提供经营报告,并接受甲方的监督和检查。
六、违约责任如果一方未能履行本协议的任何一项义务,应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如果发生严重违约行为,另一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并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七、争议解决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八、其他事项1. 本协议如需修改,应经双方协商一致并办理相关手续;2.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题画诗赏析.
(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 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 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 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 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 “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 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 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 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 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 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 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 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 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都是作者 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 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 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二、借题发挥,抒怀咏志是题画诗最重要的意义 借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抒发自己的感 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宣泄内心的不满,寄托深 沉的感慨。
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一图,构图新颖, 用墨肆意洒脱,用破墨法塑造出山中无人 采摘,被风雨日晒干瘪败落的葡萄,状若 斑驳的泪痕,让人看了,心生怜悯。画中 空地题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出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先写自己的晚年,再以墨葡萄自比。借 题发挥,托物言志,描绘出自己怀才不遇、 凄凉悲苦的一生,抒发心中的悲愤与苦楚。 题字老笔行次欹斜,字势跌宕、狂放雄奇, 字形、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题画诗精析高考诗歌鉴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 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 ①诗人先说众画工对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都描摹过,但各各不 同,无一肖似逼真;
• ②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铺垫;
• ③再用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可谓 层层铺垫。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 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 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 牛。
•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 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 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2006年全国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 (chuí):竹鞭。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 《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四.题画诗鉴赏策略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题画徐有贞的诗意及注释
题画徐有贞的诗意及注释
原文:
《题画》
明·徐有贞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一、衍生注释:
“碧水丹山映杖藜”:碧绿的水,红色的山,映照着拄着藜杖的人。
杖藜,指藜杖。
“夕阳犹在小桥西”:夕阳依旧在小桥的西边。
“微吟不道惊溪鸟”:轻声吟唱没料到惊起了溪边的鸟儿。
微吟,小声吟唱。
“飞入乱云深处啼”:鸟儿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叫。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前两句以碧水丹山和夕阳小桥勾勒出美丽的景色,色彩鲜明。
后两句通过诗人的微吟惊鸟,展现出大自然的灵动与生机。
全诗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恬淡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和喜爱。
三、作者介绍:
徐有贞,明代中期官员、书法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生涯中有起有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四、运用片段:
我和好友一同漫步在山林间,那场景就如同徐有贞诗中的“碧水丹山映杖藜”一般,美极了!我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正沉醉其中时,好友不小心弄出了声响,惊得鸟儿“飞入乱云深处啼”,哎呀,这可真是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呀!。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指的是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
它将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诗与画的关系可以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它们都可以通过形象和意境来表达,但诗歌用语言文字,而绘画则用色彩线条。
因此,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出诗画意境。
题画诗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因诗而作画,即诗意画;另一种是因画而题诗,即题画诗。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画写物外情和诗传画外意,以及不即不离和虚处传神。
这些手法可以让诗与画更加融合,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在鉴赏题画诗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诗与画的结合。
有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
因此,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
因此,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让画面上的静态景物和人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XXX的《竹石牧牛》就是一首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题画诗。
这篇文章介绍了题画诗的鉴赏策略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的特点。
其中,第一部分以两首诗为例,分别描述了如何通过联想化静为动和写实虚实相映的手法,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则解释了题画诗的作用,即通过描写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丰富画面的内涵,使之更加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在回答题目时,应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策略,准确描述画面内容和气氛,并分析诗中的虚实相映和描写表现。
这道题要求回答画面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诗中有哪些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扇面上应该有野水、山间、树林和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和寺庙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但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
XXX的《春江晓景》中,通过蒌蒿满地和XXX的描写,表现了画面上的实景,同时也想象出了河豚要上岸的情景。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简单赏析: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
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 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 、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 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 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 的画作里。故C错误。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 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高中语文三年级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赏析题画诗 1、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2、学会鉴赏题画诗
2019年全国卷一:阅读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 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 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唐朝诗人李唐的古诗作品《题画》,其诗全文如下: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释】①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②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③燕脂:即胭脂。
一种红色的颜料。
燕,一木作“胭”。
后亦泛指红色【翻译】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少艰滩。
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
【鉴赏】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
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
“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
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
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
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
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
”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
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
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
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
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
亦庄,亦谐,痛快,淋漓。
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口下,人心不古。
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李唐在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都很有造诣。
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构图精炼,用笔有力,着重创设意境。
如此诗首句”云里烟村雨里滩“,就显示了李唐在创造意境和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才能。
著名的题画诗鉴赏
著名的题画诗鉴赏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诗人以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
它一竦劲身要攫获狡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
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呼之欲出。
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全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
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
怀素《题张僧繇醉僧图》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这首诗名为题古人画图,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醉酒狂书的浪漫性格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诗人在末句已经明白说出:完全可以把自己画入《醉僧图》中去,或者说《醉僧图》所画的便是自己的形象。
诗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此词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语淡情疏,清丽简约,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高考诗歌鉴赏 题画诗 鉴赏(23张PPT)
实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 想 蒌蒿满地芦芽短, 虚 象 正是河豚欲上时。 写
区分诗中的虚实
牧牛图
田锡
干戈扰扰遍九州, 虚 挽粟车行似水流。 写
对
何日承平如画里, 实 比 短蓑长笛一川秋。 写
08年宁夏卷
【注】①李世南:
题李世南画扇①
北宋著名画家,擅 画山水。②蔡肇
蔡肇②
(?—1119):字 天启,丹阳(今属
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 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 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 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高考诗歌鉴赏 题画诗 鉴赏(23张PPT)
题画诗 鉴 赏
高考诗歌鉴赏 题画诗 鉴赏(23张PPT)
概念释析:
所谓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 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 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巫山枕障 李白
巫山枕障画高丘, 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 巴水横天更不流。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化静为动类:
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 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 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力,生动有趣(或生 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 拟人
只留清气满乾坤。 托物言志
(元末明初)倪瓒《题画》赏析意境解读
(元末明初)倪瓒《题画》赏析意境解读《题画》倪瓒萧萧风雨麦秋寒①,把笔临摹强自宽。
赖有俞君相慰藉,松肪笋脯劝加餐②。
【注释】①麦秋:农历四月麦收季节。
汉蔡邕《月令章句》:“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②松肪:即松脂,松树分泌的胶汁。
笋脯:笋干。
【评说】本诗选自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二。
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一录此图此诗为黄鹤山樵王蒙作,实非。
卞氏录黄鹤山人《乔松绝壑图并题》,题下注:“一本作至正十三年二月晦日作,倪瓒写,题诗与此同。
”卞氏已疑之,因附记。
细味王蒙识语云:“甲寅四月廿三日风雨中,达侯茂异相访於晚节轩中,因为写《乔松绝壑图》,并赋题,黄鹤山樵王蒙。
”王蒙题倪瓒诗于自己的《乔松绝壑图》上,后人遂误以此诗为王蒙作。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引《池北偶谈》云:“往见倪云林小画,自题诗云(略)。
”又引《居易录》云:“先从兄太液(士鹄)藏倪云林画小幅,极潇洒,上有自题诗云(略)。
予少时极爱之。
康熙甲辰,在扬州题程孟阳画和之矣。
适观卞中丞(永誉)《书画考》,有王叔明自题《乔松绝壑图》绝句,一字不异,第三句缺处是'俞’字,题下又注云:'一本作至正十三年二月晦日,倪瓒写’题诗与此同。
味此诗风致,断是云林作,然叔明何以剿袭不易一字,殊不可解也。
”王士禛曾亲见倪瓒此图,其判断是可信的。
题画诗而不干画面,不涉画理,却从自己作画时的环境氛围、心理状态落笔,极写友朋情谊,便是倪瓒这首题诗的艺术特征。
四月乍暖还寒时节,风雨萧萧,添人愁思。
首句着意烘托气氛,为次句的诗意蓄势。
次句写画家勉强宽慰自己,把笔摹写,排遣心头的郁闷。
诗到第三句,转出别意,推己及人,描写俞君善解人意,劝我努力加饭餐,给我以莫大的安慰。
一、二句写自我宽慰,三、四句写友人慰藉;前一层诗意为第二层诗意服务,突现朋友的深情厚谊。
题画诗有借题发挥一法,倪瓒运用此法写成本诗,比较典型地体现出这种写法的艺术特色。
王士禛精谙诗学,他对本诗能说出“予少时极爱之”的话,作出“极潇洒”的品评,足见这首题画诗确是一篇佳作。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题画清·郑板桥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是幽香的兰花,窗外(山上)有修长的竹子。
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景,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
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
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评析:元结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
面对这样一片幽眇芳洁之景,元结并不像高人逸士那样纵情山水,潇洒出尘,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独赏的感慨,别具贞静幽闲的情致,而是成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
他为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鸣冤伸屈,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为山,为水,也是为人。
写山水游记,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题发挥,抒发牢骚,这正是唐人作品独具的特色。
作者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题画》原文注释及赏析
《题画》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题画》
[宋]李唐
云里烟压雨里滩①,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人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②!
【注释】
①烟村:指云雾烟霞缘绕的山村。
②燕脂:即胭脂。
【赏析】
李唐为北宋与南宋之际的画家,晚年画江南山水,笔力益壮,画水有盘涡动荡之势。
本诗除首句再现画面景色,余皆为议论。
三四句正话反说,实际上是与流行的俗艳风立异,对崇尚称丽的花鸟画表示鄙弃。
其实,扩而大之,这也是在标举一种超脱流俗、不以富贵荣华为尚的审美与人生境界。
《题画》沈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画》沈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题画》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
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品原文:
题画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作品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
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作品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
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者简介: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题画古诗袁枚解析
题画古诗袁枚解析
哎呀,说起袁枚的题画古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你想想看,一幅画摆在眼前,袁枚用他的妙笔赋予它新的生命和灵魂,这得多神奇啊!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心里瞬间涌起无数的
感触,袁枚面对画作也是如此。
比如说他的那首“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
鸥眠。
” 这短短几句,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一个宁静美好的乡村画面展现
在咱们眼前啦?晚晴的村落,鲜嫩的桃花映在水中,那本该放牛的牧
童不见踪影,只有一只鸥鸟在牛背上安然入眠。
这画面,难道不让你
感到心旷神怡吗?
再看他的另一首,“万竹扫天青欲雨,一峰受月白成霜。
”这描绘的
场景,多像我们在夏日里即将遭遇一场暴雨,满天的竹子随风舞动,
仿佛要扫尽天空;而那在月光照耀下的山峰,不就像被霜覆盖了一样
寒冷又洁白吗?
袁枚的题画古诗啊,就像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看到
了画中隐藏的故事和情感。
他不是简单地描述画面,而是把自己的感受、想象都融入其中,这不就跟咱们在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自
己的情感一样吗?
在我看来,袁枚的题画古诗,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意境,让
画不仅仅是画,更是能触动人心的诗篇。
这就是他的独特魅力所在呀!。
清郑燮《题画》翻译及赏析
清郑燮《题画》翻译及赏析原文:《题画》清·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翻译: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
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
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
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赏析:题画着眼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依次说明四个问题:一、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得“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
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
三、“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
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
四、“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
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
“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一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郑板桥的这则题画中,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原理,所以倍受后人赏识。
元代吴镇题画诗原文释义
元代吴镇题画诗原文及译文
1.《题画十首・其五》
1.原文:
清霜摇落满林秋,漠漠寒云天际流。
山径无人拥黄叶,野塘有客漾轻舟。
2.译文:
清冷的霜露使得整个树林都呈现出秋天的凋零之景,茫茫
的寒云在天边流动。
山间的小路上没有人,只有堆积的黄
叶,野外的池塘中有客人划着小船荡漾。
2.《远山紫》
1.原文:
远山斜日紫烟霏,一櫂鸱夷竟不归。
萧瑟秋风虚阁表,诗翁吟罢欲添衣。
2.译文:
远处的山峦在斜阳的映照下紫色的烟雾弥漫,(范蠡)驾
着小船一去竟然不再归来。
萧瑟的秋风吹过空荡荡的楼阁
外,诗人吟诗完毕想要添加衣服。
3.《题竹》
1.原文:
抱节元无心,凌云如有意。
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
2.译文:
竹子保持气节原本不是有意为之,向上高耸入云好像是有
意的。
在寂静的空山中,彰显出君子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
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四.题画诗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
所以第一问可以答为:(1)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的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再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诗的首颔两联把“野水”写的有声(“潺潺”)能动(“落涧”),把“秋风”写的有声(“瑟瑟”)能动(“吹林”)。
鉴赏策略。
这类试题就是考察题画诗化静为动的特点,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
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
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化实为虚虚实相映。
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解析:实际上,这道题的第一问的是画面上有什么景物,第二问问的是画面上没有而诗中却有的景物有哪些。
很显然,扇面应有野水、山间、树林、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寺庙则是诗人根据画面内容想象出来的。
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
又如苏轼的《春江晓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鉴赏策略。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
答案: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
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
大部分的题画诗是借画面上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真意不在赞赏画面和画家的技艺,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答这类题不用太注重画面,只需用简单的几句话总结一下画面的主要内容,着重突出的是要找到画面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接触点,即这幅画哪里令诗人最有感触。
然后将作者的手法点明,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托物言志、拟人,借物抒怀等,然后根据刚才说的接触点,将作者的思想感情点出。
步骤:简单的总结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接触点+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
”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
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
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
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再如: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句句是在写白鹭,有句句是在写人,写自己。
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
鉴赏策略。
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四)正侧相映睹影知竿
好的题画诗往往语约义丰,写法灵活。
或起承转合,舒卷自如;或背面敷粉,正侧呼应。
构思极尽腾挪变化之致。
(五)寓理于物启人心智
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会变成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
——歌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案:.“龙孙”指的是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
(六)象外传神形神兼备
运空灵之笔,写物象之神,以表现象外之旨,画外之趣。
(七)味嗅视听诸觉交融
绘画是视觉艺术,它通过优美的构形与明丽的色彩诉诸人们的眼睛,这是它的审美特征;但是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诸如触觉、听觉、嗅觉等则难以表达出来。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表达出日常生活中种种不同的感觉,以弥补绘画艺术的局限。
(八)亦真亦幻以幻显真
画面上的艺术形象与诗人的审美想象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眼前似真似幻,心中恍惚迷离。
这种幻觉表现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