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的经济土壤第二节山地农业经济第三节各具特色的传统手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畜牧而有“牛马被野”的情景。
彝族先民进入贵州以后,遍布 贵州西部,唐宋时分别建立了 罗氏鬼国、罗殿国、自杞国、毗那、乌撒 等政权,因地产良马, 故南宋时积极参与南方卖马活动,《宋会要辑稿• 买马》说:“广 西买发纲马,多是西南诸藩,罗殿、自杞诸国。”类似的 记载很 多,说明彝族先民尤善养马,著名的“乌蒙马”、“水西马”就产 在这一地区。元代在水西地区建立亦溪不薛牧马场,是全国14个 大牧 马场之一。明代则根据其出产定其赋税,除贡马而外,尚纳 杂粮,主要 是粟、苦养、燕麦等旱地作物,以后则是包谷、洋芋 之类。牲畜中除马 而外,还有“胡羊”,每年剪羊毛以擀披毡。
了部分濮 人,开始转向农耕,但畜牧依然很盛。
《三国志•李恢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南 中平定……赋岀叟濮,耕牛、战马、金银、 犀革, 于是费用不乏。”文中的“叟”是 这一时期对氐羌的称呼, 用,足见关系密 切,而耕牛与战马,则是农牧相兼的象征。 樊绰在《蛮书》中写道:“东北自曲州靖州, 西南至宣城, 牛马被野。”这里所指的是 滇东北及黔西北彝族地区,“邑落相望,牛 马 被野”正是农牧相兼的真实写照,一方 面因有农业而定居成邑落,另一 方面又重
第三,相对闭塞的 环境, 不利于生 产技术的提高,保 守性极强,生产水 平普遍不高;
第四,这种 特殊的地 理环境,与各民族不 同的生计方式结合, 产生了如下三种不同 的经济类型。
“(夜 郎)耕田,有邑聚。”这就是说, 由于人们很早从事水田耕作,所以定 居 下来形成村落,考古发掘的大量陶器就 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往后的 发展相当 缓慢,《华阳国志•南中志》载:群舸 郡“畲山为田,无蚕桑 ……寡畜产,虽 有僮仆,方诸郡为贫”。《旧唐书•南 蛮西南蛮传》载: 东谢、西赵“土宜五 谷,不以牛耕,但为畲田,每岁易…… 土气郁热, 多霖雨,稻粟再熟”。
说:“(南蛮)好入山壑,不乐 平旷。”如此看来,他们常住山 中, “以渔猎山伐为业”,因山 间天然出产丰富,在风调雨顺而 且要求不高的 情况下,可以“食 物常足”。
《汉书•南蛮 西南夷 传》
但后来在逐渐西移的 过程中,苗瑶民族日 渐分 散,住在湘西、黔东南的 一部分苗族最先转入定居 农业,而黔西北 一带的苗 族和黔南的部分瑶族仍然 迁徙不定。
耕作方法粗放,“仅取破 块,不复深易, 乃就点种, 更不移秧”,“既无粪壤, 又不籽耘,一任于天”, 其法是 “先施人工踏 犁”,“踏犁五日,可当 牛犁一日,又不若牛耕之 深于土”。
又说,当地人“惜牛”,不以牛耕, 养牛尚以野牧方式,“任其放牧,未 尝喂饲,夏则放入水中,冬则藏之岩 穴”。
氐羌民族则不然,他们原先是游牧民族,以后逐渐转化为 农牧并重 的民族。《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其外西自同 师以东,北至堞榆,名 为黒、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 这里所说的“雋”和“昆明”,就是 “氐羌”的先民,他 们“随畜迁徙”,显然是游牧民族。不过,后来“氐 羌” 在逐渐向东移动的过程中,进入濮人的居住地域,并融合
苗瑶民族原是典型的 山地民族,他们的谋 生手段有三:

• 是从事刀 耕火种农业或梯 田,以种植杂粮为主,不足 则采野生植物以为补充;

• 是因住在山区,一则是为 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再则 是捕捉鸟兽鱼虫补充 肉食, 故擅长狩猎;

• 是采伐山间竹木建房制器, 同时取山货供贸易或 贡纳。
山竹
植物
以上三种手段,客观上都 必须流动,地力尽则易土, 鸟兽稀则迁 移,蔬食野 果亦随地而易,所以,长 期过着“赶山吃饭”的生 活。《汉 书•地理志》说: “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 民 食鱼稻,以渔猎山伐 为业,果蔬羸wk.baidu.com,食物常 足。”
关于当时的生产情 况,《岭外代答》中的 《惰农》和《踏犁》记载 最详,有助于加深我们对 “不以牛耕,每岁易”的 了解。它说:“必水 泉冬 夏常注之地然后为田”, “旱不求水,涝不疏决”, 在没有人工灌溉 的情况下, 耕作全靠“望天水”,没 有水源的地方则“共弃而 不顾”,所 以,“田家所 耕,百之一尔”。
定居湘西、黔东北、黔东 南的苗族,主要是开垦梯 田,所以在唐宋时便“以 所余闲田募人所耕 作,发 收其租”,或“擅自易 田”、“私售田土”。
尚未定居的苗瑶人,主 要耕 种旱地,实行刀耕火种,这 一方面与其生产技术的发展 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又与 “地广人稀”的情况有关。
山地多,平地少;
宜林宜牡地多, 旱地多,水田少; 农耕面积狭小;
这里的情况是:
低质土多,优质 土少。
在这种特殊地理环 境下发展起来的农 业,是一种典型的 山地农业,它具有 如下几个重要的特
征:
第一,小区域的差 异十分明显,不同 类型的农业相互间 杂,各自处于极其 分散的状态;
第二,在局部范围内,由 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能 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低标准 的自给生活,因而自然经 济的基础根深蒂固;
二、 人们不 但在平地开垦水田, 而且“畲山为田”, 也就是开垦田梯;
三、 耕作比较粗放,一 般“不以牛耕”,也不 知施肥,故土地肥力下 降而必 须易土而耕,此 即文中所说的“每岁易”
或“岁一易之”;
四、有 些地 方收 成不高, 不得不以 渔猎来补 给生活, 但收成好 的地方则 可以余粮 酿 酒。
第一节 贵州开发的历史进程
第二章
贵州文化的经济土壤 Economic soilGuizhou culture
第二节 山地农业经济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传统手工业
第四节 历史悠久的矿产开发
第五节 古代的水陆交通 第六节 古代的商业与货币 第七节 贵州经济与贵州文化的关系
空心菜
烤烟种植
贵州既没有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又没有 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既不是水乡泽国, 又不是丘陵缓坡,而是著名的“山国”。
《宋史•蛮夷传》载:祥柯诸蛮“土宜五谷,多种 和稻,以木弩射獐鹿以充 食”。抚水州蛮“亦种水田,采鱼,其保聚山 险者,虽有畲田,收粟甚少, 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无 羊马、桑柘。地日帚洞,五十里 至前村,川原稍平,合五百余家,夹龙 江居,种稻似湖湘”。从以上记载
可以看出:
一、由于“土气郁热, 多 霖雨”,“土宜五谷”, 所以,既种粟类,又种水 稻,“稻粟再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