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情不自禁决定重读《教育与美好生活》,是因为这个题目又一次吸引了我。有了13年的中学班主任经历后,我是如此深切地感到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息——如果你采访现在的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能有多少人有底气用“美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呢?

失望和渴望促使我再次走进罗素。

罗素,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笔者摘抄一二,结合当前教育的误区,略谈感想,和读者朋友们共享。

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四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

感悟:可是,中国的教育往往是求全的教育。我们总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要求所有学生达到教育的所有目标。这便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也使相当部分学生一直处在学业无法优秀的焦灼感中。君不见,多少三四岁的孩子因为钢琴热的不断升温而早早就被父母赶到了钢琴上。有多少满脸哀怨的琴童,就有多少惟恐孩子在某一方面落后的家长。“求全心理”已经成为中国教师和家长(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法摆脱“隐痛”,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分数教育

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痕迹。少年作家韩寒说:“全面优秀全面平庸”固然有些偏激,但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

通才很少,专注于通才的培养是伤筋动骨的事情。我们的中学教育也要意识到人的差距而施教,不要为了分数而让学生在自己实在没有天分的领域苦苦争斗,而早早失掉了学习的乐趣。

善于发现学生天赋的老师是成功的老师,能够尽早为学生的天赋的培养创造条件的社会是优秀的社会。

幸而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风靡世界。这真是教育之大幸!

罗素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应该使心灵充满直接实际用途的知识,还是应该设法将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给予我们的学生。

缺乏物理学、心理学、生理学我们就不可能建成新世界,但少了拉丁语言和希腊语,少了但丁和莎士比亚,少了巴赫和莫扎特,对于建成这样的一个世界却无大碍。但是,如果人们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和健康,那么获取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感悟:一位名人曾经一语中的地说:什么是教育?当遗忘了学校所教的知识后遗留下来的,那就是教育。

可是,教育改革虽然已经搞了好多年了,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不是还是汲汲于往学生的头脑里硬塞能够获取高分的东西吗?教师的功利其实是整个社会的功利。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靠“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教师的价值实现也要靠这些“充满实际用途的

知识”,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价值都承载在这些实用的知识上,所以,“高分低能”出现了,“浙江中学生杀母事件”出现了,“北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出现了,“杀同学”事件出现了……不懂得闲暇和健康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心中只装着这些“充满了实际用途的知识”的学生们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失落了作人的底线。

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血淋淋的现实暴露了我们教育的苍白和失败,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暂时还没有暴露的东西——缺乏“对自身完善有所裨益的精神财富”的学子们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是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但是在千军万马杀向北大清华的喧嚣中,我们又会遗失什么?

理性一点说:罗素认为最应该教给孩子们的“活力、勇敢、敏感、智慧”,我们不仅经常来不及教,而且往往一经我们教,孩子们本来有的一点儿也没有了。

罗素说:儿童的生活原本是充满期盼的,他总是指向将来的可能目标。这是促使儿童上进的动力之一。要儿童朝后看,并说将来会比过去更糟,这不啻会令儿童的生命之源干涸。

感悟:我们不是经常这样来吓唬我们的孩子吗?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或者就是:高中的竞争比现在可不晓得强多少,社会的竞争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你现在这个样子,长大只有去当棒棒,擦皮鞋。这就是我们为孩子描述的未来生活和未来人际关系。在现在的不

少农村中学不是还挂着这样的标语吗——考上名牌穿皮鞋,考不上名牌穿草鞋。如此赤裸裸的描绘和启发,我们在善意地提醒孩子的同时,又暗示给了孩子们一些什么?我们经常斥责年轻一代冷漠自私,我们甚至还常常感叹孩子们的早熟叛逆。可是我们想过没有,这些观念的始作佣者是谁?在这汲汲于功名利禄而无济世之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除了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恐惧之外,还有的便是自私和冷漠了。

作为教育者,留点“口德”,留点希望,留点儿正义和善良。

罗素说:教育在与培养本能,而不在于压制本能。

感悟:想起李镇西先生的一段话:须知“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的过程并不是给学生外加“美好道德”,而是让学生尽可能保持童心的过程。儿童的心灵比成人纯洁,这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孩子可以把它想象成若干生动活泼的东西,而大学生就只会老老实实地回答那是个圆,成人根本就不敢回答,因为他们担心那是一个陷阱。这个让人捧腹的笑话告诉我们:教育,往往不一定能给予学生什么,反而是限制了剥夺了学生什么。在我们诸多严格要求学生的背后,是不是随时都应该想一想:我们的劳动,是不是无效劳动,或者根本就是反作用力劳动呢?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罗素还说:爱不能被创造,而只能被解放。

此言甚是!

越多接触现在教育中的诸多不合理现象,我们越不能不承认:许多教师俨然一个法官并由此获得了压制学生的权力和依据。学校更像一个防范束缚的场所,而不是发展解放的所在。学校成了“监察所”,而教师就是“监禁人”。应该被解放的何止有“爱”,还应该有诸多人性本能当中的“美”的东西啊!

教育的目标是让外界的压力在儿童的心灵上采用习惯、理念和同情的形式,而不是采取虐待、殴打及惩罚的形式。

感悟:“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这真是一个无比伟大的提醒!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中,我们不是更习惯于通过训斥与惩罚来让孩子记住美德吗?罚跑步,罚写作业,罚扫地,罚站,罚背书……想起来我们是多么地愚蠢啊,我们越要希望孩子们能热爱的东西,我们越要把他们作为惩罚的手段。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完全会让孩子离这些东西越来越来远呢?罗素还有一句名言:惩罚应该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情。你看辛辛苦苦地实施教育的我们往往是多么的荒谬啊!

当惩罚充斥着我们的教育,甚至成为教育的主要的表现方式的时候(事实上教育技巧的缺乏经常让我们的教师不由自主地沦入了这个怪圈),孩子们会离“幸福和健康的体验”越来越远,而我们教育的内在的成功也就离“幸福与健康”越来越远了。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要给予儿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