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国南北方的界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中国南北方的界河

秦为胜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

国七大河之一。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

渎”。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

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长1000

公里,总落差200米。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

地面落差178米,流域面积3.06万平方公里;洪河口以

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

米,中渡以上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

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公里,三江营以上流域面

积为16.46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整个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为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线,中国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大致沿淮河和秦岭一线分布。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并冲淮南堤溢流坝,沿三河入宝应湖、高邮湖,经邵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

12世纪90年代以前,淮水洪泽湖以西干流大致与今天的淮河相似,下游流经今江苏省盱眙县后折向东北,经淮安市于响水县南部的云梯关入海。当时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水的下游支流。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黄河夺淮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50km;淮河故道淤塞后,使淮河从入江水道入长江,使部分长江流域面积变成淮河流域的面积。

因此,历史上的淮河是有天然入海口的,黄河夺淮河入海时,洪水由淮河河道流入海洋.黄河水泥沙含量很大,河水中的大量泥沙沉积使淮河下游河床抬高,淮河天然入海河道被黄河泥沙淤废,从而失去了天然入海河道。淮河水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长江再流入海洋,2006年我国修成了新的淮河入海河道,减轻了淮河的水灾。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区,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920mm,其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区,大于1000mm。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降水量季节、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4倍。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淮河流域6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通常降雨五六百毫米, 特别是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雨可持续一二个月。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丰水年和贫水年交替,

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研究淮河灾害史发现,近530年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其中洪灾平均3年多一次。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泥沙在下游的沉淀,淮河天然入海河道被黄河泥沙淤废,加之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淮河洪水下泄不畅的地理特征,使内涝成为淮河水灾的重要形态。

自1194年黄河南侵夺淮入海始,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淮河不得不借道长江入海。由于地势平缓,降雨季节集中,淮河流域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惨痛局面。淮河流域多水旱灾害有多个方面原因①流域降水量季节、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流域总落差仅200米,地形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淮河是扇形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导致雨季干流来洪集中,排洪不畅,④植被破坏严重,含蓄水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行洪能力降低,⑤淮河没有天然入海河道。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的害河。

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流量大,含沙量少;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淮河上中游支流众多,呈梳状水系。南岸支流都发源于大别山区及江淮丘陵区,源短流急,流域面积在2000—7000k㎡的有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北岸支流多而长,主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从浚河、新汴河、奎濉河,其中除洪汝河、沙颍河上游有部分山丘区以外,其余都是平原排水河道,流域面积以沙颍河最大,近4万k ㎡,其他支流都在3000—16000k㎡之间。

对于淮河的治理与开发,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又进行了大量的规划工作,于1992年提出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淮河大洪水带来的洪涝灾害十分严重,使之进一步认清了淮河防洪的严峻局面。同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治理淮河、太湖会议,会议明确了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治淮的18项骨干工程。这18项工程也是规划的

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治理开发的“九五”和2010年目标。淮河

治理开发的目标是以防洪为主,兼顾除涝、发电、灌溉、航运、水产、水土保持等方面

的综合利用。通过中上游植树造林,修水库,下游新建和加固堤防,开挖新的入江入海

水道。新辟排洪排涝河道和分洪道,减轻中下游洪涝灾害。

由于人为的原因,淮河水质渐渐变坏,水污染日益严重,当地那句熟悉的顺口溜:

“(上世纪)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

代;九十年代,心身受害。”近10多年来,在流域内工农生产不断发展、入口增加、城镇

数量加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量生产和生

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向河中排放,各种废物向河边倾卸,尤其是不适当地发展了一批小

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排污量大而社会效益差的工业企业,使淮河水受到极其严重污

染。到1994年全流域城镇和企业每天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约700万t,化学耗

氧量超标几十到几百倍,集中性恶性污染事故频繁出现,约2/3的河段已失去使用价值,

一些地区因水质恶劣,已造成饮水困难。淮河污染非常严重,沿岸有多座大城市和大量

工业部门,因此污水,废气排放极为严重。其中,沿岸的许多村庄经常会出现许多严重

的疾病。不仅如此,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到位,保护环境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环境问题

带来巨大压力。淮河是中国最早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被国家列为重点

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

2008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该区域确定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2010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该区域部

分地区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1-2030年),将该区域确定为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战略与行动计划》

淮河源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地位已引起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