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和
对策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和难点,客观准确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关键。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认定指标,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等,这些影响了认定工作的准确性。

应建设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开发量化测评软件,对学生家庭实地走访,建立新型助学模式并加强诚信教育及对获助学生的动态监控。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1-0069-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在高校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方面的投入连年增大,再加上省级、学校和社会团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正逐年加大。

这一方面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如何准确划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使需要资助的学生真正受益,避免学生间矛盾和不良风气滋生也是工作的关键。

摸清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贫困状况进行等级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校学生贫困等级认定方法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个人申请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口头或书面材料形式说明介绍其家庭经济情况;其二是贫困证明法,即根据学生家庭所在街道(村)办事处或父母所在单位出具的贫困证明;其三是班级认定法,即通过班级贫困评议小组来评定,一般班主任(辅导员)担任评议小组组长,即通过学生之间平时的相互了解和班主任对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观察和深入学生中的了解来确定。

但以上几类方法都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特殊困难”、“家庭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判定主观因素较强,判断结果含糊且没有说服力,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

困难等级认定是一个多指标、多因素的综合评定问题,是助学金发放的主要依据。

如何正确认定困难等级,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是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贫困等级认定指标体系,以期提高评价准确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更科学、合理、实用。

[1]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可量化的认定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涉及学生家庭所在地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成员工作情况、
家庭受灾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家庭教育负担情况、家庭负债情况、学生贷款情况、学生消费情况等,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一个科学的、能量化的和统一的标准。

但目前缺乏一个有效的和易于操作的指标体系,软件平台建设滞后,认定过程与方法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认定往往较笼统模糊,使得助学金评给谁很难判定。

(二)证明材料可信度较低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作为了解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主要材料之一,申请助学金的学生都被要求提交相关表格,但生源地政府或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所出具的证明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

盖章容易,但表格填写缺乏依据,尤其是家庭人均收入等栏目的填写随意性大,水分较多,导致许多假证明屡见不鲜。

部分非困难学生也纷纷递交了助学金申请书和贫困证明。

(三)诚信意识淡薄
随着助学力度的加大,每个班级一半以上名额均可获得各级政府资助,部分学生抱有“别人都写我也写”、“他能拿为何我不能拿”、“我和他差不多”等心理,因而写申请的学生越来越多,占到班级80%以上,部分学生甚至夸大现实、弄虚作假。

除了少数“特殊困难”学生外,大部分“家庭困难”和“一般困难”群体没有明确划分标准,差别不大,这
给后阶段助学金评定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学生个人思想认识存在差异
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由于比较内向、自卑,逃避现实,往往不积极申请,不愿主动说明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导致自动放弃应该得到的资助。

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自尊心强,独立意识较强,心理上不愿承认自己家庭经济“低人一等”,难以接受别人的资助或同情,外在表现和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同学和老师也难以了解其家庭真实情况。

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他们积极争取各种资助,由此常出现“需”者不“要”,而“要”者不是最“需”的现象。

[2]
(五)助学金名额均分
学院、班级为了便于分配助学金名额,往往采取根据学院和班级学生人数平均分配的办法,这种方法虽然易于操作且看似公平,但实际上不同学院、专业、班级间学生情况差异较大,这就使助学资源分配不公平。

困难学生多的班级和困难学生少的班级名额相同,造成有些班级的困难学生未能受到资助而有些班级名额用不完,甚至出现轮流坐庄、平均分配、挪作班费之类的助学金方法评选。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的软件平台建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系统”不应仅是家庭经济困
难学生相关信息的录入,应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经过资助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及相关专家经反复论证后制定,包括学生家庭所在地贫困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学生在校学习、思想状况等,并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贫困生范围及贫困等级。

同时,根据每个班级困难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助学金名额,避免出现名额浪费或困难学生不能获助的情况。

(二)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
对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充分采集困难学生信息,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这样可对学生有心理约束力,尽可能地减少虚假信息。

另一方面,即使采用量化测评,评定也不可能绝对准确,实地走访学生家庭可对评定结果进行反馈和修正,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强评定的准确性。

走访可采用抽样方式,对“不确定”的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如果存在学生弄虚作假的情况则取消其评定资格,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可以组建一支专业队伍深入调查学生家庭情况,也可以考虑由部分任课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兼职完成走访工作,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学生,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

(三)困难认定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随着每年资助工作的开展,学生心理也呈现出价值取
向多元化,心态复杂变化等特点,因此资助工作要与以诚信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3]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表现,不良记录直接和综合测评及资助资格挂钩,引导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确保助学金用于最需要资助的学生,教育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学会珍惜,懂得谦让,自强自立。

学校要定期和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学生家长联系,通过电话、信件、走访等形式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变化,学生在校情况也应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建立分层的以奖为主的新型助学模式
目前的各种奖学金制度,尤其是数额较高的奖学金名额较少且主要以成绩作为评定依据,只有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有资格获取。

但现实往往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并非贫困生,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成绩不是最优秀的,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获奖,让很多学生产生了“奖学金与我无缘”的心理。

“奖优”和“助贫”的效果都被削弱了,而且还容易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发部分学生的道德缺失。

[4]针对每个班级特别困难学生只是个别,而大部分“中间状态”的学生其家庭贫困程度差不多的现实,应将一部助学金转变为奖学金形式。

为避免仅以成绩作为奖学金发放依据的弊端,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贫困程度、不同特点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
立多元化的奖项,如学习进步奖、社会服务奖、文体奖、科技奖,合理配比各类奖项资助的比例及金额。

这样不仅使资助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努力学习、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的动力和积极性,促进形成个人奋发进取、同学互助互信的具有和谐健康向上氛围的优良班风。

[5]
(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常行为的动态监控
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动态监控不仅仅是消费行为,还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

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对其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跟踪,若发现学生有酗酒打架、沉迷网络、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可给予警告或取消对其的资助。

对获得资助学生的动态监控可以作为评定结果的反馈,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

[ 参考文献 ]
[1] 方楠.基于熵权的多指标模糊系统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29-33.
[2] 吴罡.切莫错失用“钱”做思想教育的机会――高校勤助贷工作的困境与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5):10-11.
[3] 杨晓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的思考
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79-82.
[4] 刘海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及对策[J].高校论坛,127.
[5] 李永宁,赵炳起.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6):44-4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