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城市国际化面临的劣势与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推进城市国际化面临的劣势与优势分析

2013年01月30日09:26 来源:《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年第4期作者:孙恪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1

摘要:本文以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作为切入点,结合当前的国际环境,并依据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分析了成都国际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劣势与优势。

关键词:成都,国际化,劣势,优势,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区位优势,文化优势

“一极两化”是成都市未来五年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它的含义即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本文以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内在关系为切入点,结合当前的国际环境以及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探析了成都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劣势与优势。

现代化是一个与国际化紧密联系的概念,离开国际化,既难以对现代化作出定性判断,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国际化既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又是参与世界交流合作、塑造全球比较优势的现代化。

现代化既是数百年来整个人类的基本取向,又是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致力于推进国家现代化,是我炎黄子孙的奋斗目标,当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成都人的共同梦想。追溯过去,成都人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了“起步期”和“加速期”这样两个时期:从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至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是成都人追求现代化梦想的起步时期;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初全面铺开西部大开发之后,进入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期。2012年上半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了成都市现代化的未来目标,即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或者再稍长一点的时期内,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的整体水平作为成都着力追赶的既定目标,并且在会上还明确提出了要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今天的现代化,已经不是我们在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所瞄准的那个“现代化”目标了。况且,处于高质量形态的事物,较之于处于低质量形态的事物,其量变质变周期更短,由量变到质变的频率也更高,也就是说,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现代化”各种元素升级换代的势头就更为迅猛。成都作为后发的城市,如果孤立地就现代化谈现代化,是难以担当起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历史使命的,那么“现代化”对成都而言,将始终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未来目标。因此,成都提出的“一极两化”,紧紧抓住了现代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方面,充分参与世界城市分⊥和全球产业合作,另一方面,在迎头赶上迅猛发展的国际化浪潮的过程中实现成都发展的现代化。未来几年,既是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攻坚克难期,又是成都在中国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奠定时期,同时也是打造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增长极的时期。当然,这里的“核心”不是“中心”,“中心”只有一个,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核心”则可能多个。目前,外部世界和成都本地为成都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提供了两个机遇:其一,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兴起,此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被大多数专家视为人类有史以来的第四轮、也是最大规模的一轮。看到并充分利用此难得的机遇,把成都建成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国际化城市,不是没有可能。其二,从2012年开始推进的成都新区—天府新区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川西平原数千年历史形成的建城格局,还将为未来百年成都的发展奠定基础。天府新区建设,就是国际产业转移浪潮这个难得的机

遇之外的又一良机。这两大历史机遇,有可能为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潜在支撑。“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就是成都人利用好这两个机遇的一个现实期待。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成都国际化”,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成都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成都面临着优化城市功能、做大城市体量等多重任务。

根据国内有关专家建立的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将成都2011年有关数据与这一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表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成都除人均住房面积、每万人拥有机动车数量、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每万人拥有电话数等少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初级标准外,大多数指标还未达到初级标准。与国内有关城市相比,目前成都国际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成都本土学者陈从和的相关研究,成都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与城市国际化初级标准的明显差距包括:“成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研发投资占GDP比重、本地产品出口占GDP比重、进口额占GDP比重等指标值低于国际化城市初级标准值,特别是进口额占GDP比重还不到国际化城市初级标准值的一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低于深圳市的人均16.4平方米、北京市的人均15平方米;国际医院、国际学校不能满足需要,一些公共场所和政务服务没有双语环境,外籍人士在蓉工作生活还有诸多不便;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还没达到国际化城市初级标准值;全市汽车保有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道路面积仅为14.89平方米,中心城区交通较为拥堵;仅有27家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与初级标准值的200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市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国际性的文化体育活动较少。”[1]此外,成都市的经济外向度只有30%,参与全球生产链条和国际经济合作还很不充分。2010年境外来蓉人员为52万人次,外籍常住人员不到全市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七。总之,无论是成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对外开放交流等各个方面,都有待加强、提升和拓展。

基于此,今年召开的成都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开放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坚定按照业已确定的“双需驱动”、“两型增长”这个路子往前走。“双需驱动”,即依靠内需和外需协调增长来推动经济发展,既要将提振内需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要把扩大外需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动能。“两型增长”,即把内生型增长和外生型增长这两种增长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把内生型增长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和总的方向,依靠自身的科技进步、结构优化、管理提高来推动发展,也要把外生型发展作为迅速做大经济规模的现实路径和重要机遇,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采取“拿来”的办法迅速做大经济规模。特别是要把外需驱动的短板做长,把外生型增长的机遇用好。综合研判今明两年的对外贸易形势,虽然国际需求总量增长的空间被大幅压缩,但结构性增长的机遇依然存在。因为我市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体结构,国际竞争力和需求刚性比较强,所以,我市对外贸易今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是大有可能的。要把握富士康、仁宝等一批重大加工贸易项目今年进入量产阶段这个有利时机,突出抓好机电、高新等重点产品出口贸易,培育我市外贸出口的主要增长点。要认真落实外经贸专项促进政策,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的支撑功能,继续加大外贸主体队伍孵化培育力度,全力做好生产保障和出口服务,力争在不利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我市今年出口增长18%以上的目标。即如中共成都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所确定的举措那样:“突出抓好外需驱动和外生型增长,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市经济规模、提升产业层次。要落实‘招大引强’方针和‘招商选资’原则,抓好重点企业招商、重点产业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建设一批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增强在全球市场体系中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突出抓好机电产品和高新产品出口,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势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支持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并购融资。”[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