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

合集下载

重温经典:曼生十八式

重温经典:曼生十八式

重温经典:曼生十八式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曼生十八式的由来嘉庆二十一年前后,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地方县,对紫砂壶突然发生了兴趣,后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兄妹等。

于是在“公余之暇,辩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

同时,陈曼生及其幕僚在提刻茗壶时,也很注意与壶的形状切合,有独到之处。

因此,在紫砂壶史上便产生了“曼生壶”的专有名词。

石瓢壶壶身铭文: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治自祀井栏壶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合欢壶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曼生铭周盘壶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曼生作乳鼎铭横云壶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提梁壶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石铫提梁壶壶身铭文: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曼公作石铫铭铫石瓢提梁壶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乳瓯壶壶身铭文:乳泉霏雪沁我吟颊曼生作铭石扁壶壶身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匏瓜壶壶身铭文:饮之吉,匏瓜无匹笠荫壶壶身铭文: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却月壶壶身铭文:月盈则亏,置之座隅,以我为规合斗壶壶身铭文: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半瓦壶壶身铭文:正面:延年背面: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壶底方印:阿曼陀室半瓢壶壶身铭文:宜春日强,饮吉壶底方印:阿曼陀室把梢方印:彭年另有一壶铭文: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羼泉清玩半瓜壶壶身铭文: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壶底方印:阿曼陀室把梢方印:彭年葫芦壶壶身铭文: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曼生十八式不是只有十八把壶对于传说中的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

文人壶的巅峰:曼生十八式铭文详解陈曼生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等,清篆刻家,钱塘人。

书法长于行、草、篆、隶诸体。

篆刻印文笔画方折,用刀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茫浑厚。

为“西泠八家”之一。

西泠八家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

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文人壶清嘉道年间,陈曼生延请紫砂陶工杨彭年等制作紫砂壶。

然后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

主张制壶创新,因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

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

曼生壶成书于民国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 、“匏壶” 、“井栏壶”、“方山壶”、“石铫壶”等六件。

现在我们见到的嘉庆年间制作的紫砂壶,壶把、壶底有“彭年”二字印,或“阿曼陀室”印的,都是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曼生壶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因曼生壶简洁明快造型、深刻隽永的题铭乃至书法篆刻、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绝佳载体,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被紫砂界奉为珍品。

一石瓢壶【壶铭】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落款】曼公作瓢壶铭【底款】阿曼陀室【把款】彭年【释义】第一,陈曼生得前朝石铫diao,仿其型,易数百稿,而得紫砂石瓢。

此石铫历数百年,辗转于乞儿市井,传至有清一代,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还因为它器型收敛,口沿、肚腹不易磕破,所以铭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第二,茶水可以消除肥腻,瘦而矍铄是健康的标志,才能长寿永年。

第三,寓意人的品格,谦逊而笃定,这样的品格这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能够长远。

葫芦壶的历史典故

葫芦壶的历史典故

葫芦壶的历史典故导读:葫芦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之所以常见和经典,这是由于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而且又有“福禄”的吉祥寓意,人们常用其来辟邪和招宝,意蕴丰厚。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葫芦壶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葫芦壶的典故曼生自幼家境贫寒,故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十年寒窗,终成正果,得以入仕途,却不忘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亲戚亦多为清贫之家。

一日,一远房外甥来访,竟以一担青葫芦为礼。

曼生不觉礼薄,热情款待。

侄儿虽清贫,却也酷爱读书,临走道别:“区区葫芦不足为礼,送福送禄与舅,紫砂壶图片,恭贺亲舅福、禄双全。

”曼生大喜,连声道谢。

外甥别后,曼生捧葫芦逐一观看,甚觉可爱,遂信手拎起一只,置于案头作画,画毕再观,越觉有趣,宜兴紫砂壶名人录,重又置笔墨,依葫芦作式样。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常见的一种经典壶型。

曼生以葫芦形意茗壶,吉祥雅趣显矣。

试想,官衙秋院,葫芦挂实,细听月下鸣蛰,和悦新情戚敬,话叙天伦乐道,真人生兴时幸事也。

曼生以葫转壶,题刻“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如是也,自在也。

诗句中“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说的.是葫芦的成长过程充满浓厚的人文情怀,画作中“福禄图”常有寓意多子多孙,又谐音“福禄”,成为画中的仙物;葫芦也是佛家与道家的神物,聚仙气、蕴灵气,同样也成为紫砂壶艺创作的常用素材。

在古代,葫芦是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列仙传》里的铁拐李先生、尹喜、安期生、费长房等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总是与葫芦为伍,以致后来葫芦成为成仙得道的标志之一。

由于“葫芦”与“福禄”音同,它又是富贵的象征,代表长寿吉祥。

民间以彩葫芦作佩饰,也是基于这种观念。

另外,葫芦因藤蔓绵延,结子繁盛,它又被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图案中有不少关于葫芦的题材,如“子孙万代”、“万代盘长”等。

有些民家在屋梁下,悬挂着葫芦,其称之为“顶梁”,据说有此措施后,居家比较平安顺利;较讲究的民众,则用红绳线串绑五个葫芦,称为“五福临门”。

各大博物馆馆藏经典“曼生壶”,与君共赏!

各大博物馆馆藏经典“曼生壶”,与君共赏!

各大博物馆馆藏经典“曼生壶”,与君共赏!一、故宫博物院▲飞鸿延年壶二、唐云艺术馆唐云老年影像▲井栏壶▲合欢壶▲合欢壶▲石瓢壶▲石瓢提梁▲匏瓜壶▲扁壶▲笠式壶(台笠壶)三、南京博物院▲仿古井栏壶▲梨形三足壶(横云壶)铭文:一侧刻隶书“横云”,另一侧刻楷书“此云之腴餐之不癯祥伯为曼公诏并书”。

▲扁壶铭文:止流水以怡心▲半月壶(半球壶)铭文: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曼生。

▲合盘壶铭文:竹里半炉火活。

曼生。

▲斛形大壶四、上海博物馆▲半瓢壶铭文: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半瓢壶▲半瓦壶▲周盘壶铭文:吾爱吾鼎,疆食疆饮。

曼生作乳鼎铭。

五、苏州博物馆▲柱础壶六、淮安市博物馆▲三足乳鼎壶铭文:台鼎之光,寿如张苍。

曼生作乳鼎铭。

七、无锡博物馆▲井栏壶八、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乳钉壶铭文: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曼生作铭。

▲套环钮葫芦壶铭文: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半瓦壶(寒玉壶)九、香港茶具文物馆▲扁石壶▲半瓜壶以上是各大博物馆曼生壶的经典藏品,曼生十八式我们耳熟能详,事实上曼生壶的样式不止十八式,在紫砂历史长河中,曼生壶早已成了一种紫砂文化标符,是文人壶在我们心中最深的印记。

下面是三十八式曼生壶线描图,与君共勉。

传世曼生壶,书法铭文,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都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很显眼。

古代艺术发扬中华文化。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曼生是一位教师,相信以和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挽救世界。

他始终坚持着要教予他的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把思想独立于行为之外,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他的理念很受欢迎,他的学生都很热爱他的课程,他很自豪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思维技巧。

曼生提出了一系列十八式,这些式子就是他让学生和他一起对复杂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以便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方式,也是曼生和他的学生一起思考的解决方案的核心思维方式。

第一式:表达清楚,不需要多余的装饰,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所谈的内容,把要说的话说清楚。

第二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避免用模糊不清的词句。

第三式:保持独立性,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以便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探究真相,发现最佳解决方案。

第四式:避免单一思维,采取多种思维方式,以便突破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把问题全面分析,以此来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第五式:有效解决问题,既考虑社会因素,也考虑个人因素,尽可能地达到最大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六式:知道自己的尺度,不要因小失大,重点考虑关键的问题,及时调整战略,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优势之外的资源,以防止受损失。

第七式:去实践,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将拟定的解决方案实施,从而实现目标。

第八式:发现机会,主动发掘社会变化带来的机会,抓紧跟上这种机会,以此来改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第九式:思考未来,根据当前的社会情况,把握未来的趋势,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第十式:尽可能扩大影响力,在保持原则的前提下,以合理的努力,使解决方案得以大范围传播,以拓展社会范围,实现更多人受益。

第十一式:建立多方联系,尽可能通过不同的渠道,与其他有关的团体,个人,组织,机构等建立联系,借助他们的力量,实施解决方案,让改变能够更加深入,更持久。

第十二式:面对困难,克服恐惧,当出现困难时,要面对困难,勇敢地去面对,不要逃避,要勇于跨越自己的极限,努力去实现目标。

第十三式:坚持梦想,继续前行,当受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一直坚持前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做法,不断改进,才能最终实现梦想,实现理想。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

超实用:常见紫砂壶名字由来及其式样(下半篇)昨天给各位介绍了部分紫砂壶的名字由来和式样,是不是觉得不过瘾?今天给各位带来下半篇25、一粒珠一粒珠造型古朴,古韵盎然,庄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气又不失阳刚之气,造型惹人喜爱。

一粒珠如西瓜的壶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静,来洗涤尘间烦躁的心情,原因在于有句话如是说:若瓜时,辄偃卧以瓜镇心。

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颗珍珠般珠圆玉润,饱满而剔透,壶身一大珠,壶钮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离。

然无论型如哪种造型,一粒珠大度豁达的造型以及其细腻精致都是一样的。

26、玉乳壶紫砂壶的一种。

壶以紫砂老拼紫泥为材质,紫而不姹,细润如脂,整器以玉乳为名,造型圆润充实,以曲线构成主体形式,自壶钮、盖、身、底脚,没有硬性的折线和角,显现球形大小均衡适度的节奏感。

一弯嘴、圈把、截盖与口吻合,扁钮至脚线与主体造型紧密呼应,触觉舒适,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尤其是形态流线的掌握,优柔曲折如小泉流水,妙哉妙哉!27、钟鼎壶钟鼎壶,传统壶型之一,此壶不仅取意古味浓郁,造型同样是大方古朴。

原矿紫泥泡茶简单,易泡养,此壶实用性强,性价比高,推荐给初入门的壶友!28、君德壶“君德式”乃因明季壶工张君德而名。

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底款以行书刻满篇“诫子书”。

此壶以细密青灰砂制成,胎薄均匀,制作精巧,刻款流畅,窑烧火候得宜,手感顺滑,十分讨喜。

晚清时期,东瀛煎茶道盛行,外销日本的紫砂茗壶类颇为畅销,但满刻名篇文章之甚为少见。

29、巨轮珠“巨轮珠”壶,以壶型简洁著称,壶流均为炮管直流,大都为小品壶,有多种款式。

壶型圆润而敦厚,与泥料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了古朴的美。

炮管流,出水有力,水流如柱,气势磅礴!30、思亭壶早期的思亭壶,壶嘴曲度较小,流口简练,以竹刀落款于盖口墙沿,笔致尚称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壶,风格柔美,曲线明显,流口较尖,署款则各式皆备,有竹刀写刻,也有钢刀双钩刻,罕见钤印者。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

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

约在嘉庆六年(1801年)应科举拔贡,后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这就引出了文人县令与宜兴紫砂的不解情缘。

曼生十八式即陈曼生创作的十八种款式紫砂壶。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

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曼生壶系列之——石瓢壶石瓢典故: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

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冶自记。

”二、曼生壶系列之——井栏壶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

60种经典紫砂壶型及名称(爱壶者必看)西施壶原名西施乳,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确实此壶象丰满的**,壶纽象**,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壶底近底处内收,一捺底,后人觉“西施乳”不雅,改称“倒把西施壶”。

文旦、龙旦和西施三种壶形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三种壶都属于截盖壶。

文旦:为南方的一种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这个原型做出来的。

首创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吴梅鼎给了徐友泉极高的评价,称“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

”吴梅鼎之所以为世人所识,实在是因为写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阳羡茗壶赋》。

吴氏曾祖是明正德进士吴颐山,正德进士何许人也,不太清楚,只是他的家童名声太盛,叫“供春”。

吴颐山少时在宜兴金沙寺读书,家童供春服侍少主的同时,据说偷学了寺僧制壶,不经意间,成了紫砂壶史上的鼻祖。

然后经历了赵梁、董翰、元畅、时朋“四大名家”,然后是时鹏之子时大彬一家独大,时大彬有一高足,就是徐友泉了。

而吴梅鼎的父亲和徐友泉交好,并请其到家中研制紫砂壶,成就了一段佳话。

吴梅鼎更是耳濡目染,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如时之粗”时,他不知道,紫砂史册上,已经有了他浓重的一笔。

半月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从古到今长盛不衰,正所谓“弱水三千,仅饮一瓢”。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一张扬、一内敛,张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读越醉,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万里思更浓”;一把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石瓢壶“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志云壶系列再现:“曼生十八式”新风采

志云壶系列再现:“曼生十八式”新风采

龙源期刊网
志云壶系列再现:“曼生十八式”新风采
作者:石夫
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5期
清代中期,紫砂壶业无创新可言,只摹旧制,或上彩加釉,或镶金包银,全落俗套,技艺亦一代不如一代。

这时,在溧阳为官的“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号曼生),以其个人的兴趣爱好,参与了紫砂壶的造型式样的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完全脱离原来的仿古繁琐的装饰,务求样式简洁明快,并对壶身空白之处镌刻了很多诗文警旬,几乎是每壶必铭。

这样,精美的工艺品有了精通诗文的高雅文人参与,自然给当时的制壶业吹进了一股春风,使紫砂壶文化品位随之上升。

新鲜的文化气息,又一次促进了丁山的手工业的发展,由于文人的参与,让一个普通的饮茶工具变成了供人欣赏、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同时,壶上的铭文富有哲理,让人深思而回味无穷,备受各阶层人士和广大艺术家所喜爱。

“曼生十八式”是陈鸿寿设计的众多壶形里的精典之作,代表其毕生设计壶形里最精华的部分。

在当时,想垒套收藏相当困难,谁哪怕只能收藏一把,亦珍贵无比,足可宝之了。

目前丁山虽有工艺师在零星仿制,亦不成套,且壶形与铭文都有出入,实属憾事。

然有志于振兴紫砂精典名作为乐事的制壶高手周志云先生不辞辛劳,精心研制。

从制壶的泥料上精选优质原矿泥进行配制,十八种式样,十八种颜色,从原壶的大小形制及壶铭的字体与内容,都逐一对照,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又向实用性迈出一大步。

根据壶筒大小配制嘴、纽、把形,尽量做到等称相合,让自然流线与适用性完美结台,显示了先生以端朴为格,心自机杼,才华过人的品质。

正是先生如壶,壶如其人啊!。

曼生半瓢铭文内容

曼生半瓢铭文内容

曼生半瓢铭文内容
摘要:
1.曼生半瓢的背景和历史
2.铭文的内容及其含义
3.铭文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曼生半瓢,一件清代的紫砂壶,因制作者陈曼生而得名。

陈曼生是清代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观而备受推崇。

曼生半瓢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把壶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造型优美,更在于其上的铭文。

曼生半瓢的铭文内容为:“半瓢饮,饮不尽人生百味;一勺羹,羹不完世间万象。

”这短短的两句,道出了人生的沧桑和无常,引人深思。

铭文以“半瓢饮”和“一勺羹”为引子,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有限和世间的无尽。

它告诉我们,人生有限,我们无法尝尽所有的人生百味,也无法看完世间的所有万象。

铭文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慨,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

它提醒我们,人生有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各种滋味。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世界是无尽的,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敬畏,去学习和了解世界的万象。

曼生半瓢的铭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启发了无数人。

人们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人生的真谛,也看到了世界的广阔。

在今天,这句话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它提醒我们,人生有限,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去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各种滋味。

总的来说,曼生半瓢的铭文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曼生壶铭

曼生壶铭

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延年半瓦
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葫芦形
鸿渐于磐,饮食,是为桑苫翁器,垂名不刊 飞鸿延年
天鸡鸣,宝露盈 天鸡
无浆,润渴墨 合斗
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却月
此云之腴,餐之不 横云
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百衲
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合欢
宜春日,强饮吉 春胜
曼生壶铭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八把传器上的题铭
青山竹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大壶
笠荫 、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笠形壶
蠲忿若割、乐善如渴 合欢壶
无用之用、八音所重 瓜形
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提梁
注以丹泉 饮之延年
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 方壶
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提梁壶
二十二则题铭:
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 石铫
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汲直
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覆斗
饮之吉,瓠瓜无匹 瓜形
蟹眼鸣,和以牛铎清 牛铎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 井形
煮白石,泛丫髻 左春
光熊熊,气若虹,朝瘟阖,乘清风 饮虹
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井栏
以上诸铭皆频迦、听香、梅史及曼生自制,参见于彭年壶式图中(见《中国艺术家征略》)。
钿合丁宁,改注茶经 钿盒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

铭文:汲井匪深,絜瓶匪小。

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石井清而浅,陶壶天地宽。

尘心谁洗尽?物我两相欢。

合盘壶铭文:竹里半炉火活。

太昊月初上,竹炉火正红。

客来茶当酒,醉里听松风。

注:太昊——指天。

听——此处读仄声。

葫芦壶铭文: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世上亲情好,壶中日月长。

渊明倚五柳,品茗话农桑。

注:渊明——陶渊明。

晋代大诗人,辞官归田,门前种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陶作《归去来兮辞》中有“悦亲戚之情话”句。

曼生提梁壶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似明还似醉,如佛更如仙。

朗月清风里,甘泉活火煎。

石瓢壶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水甜松上雪,壶瘦石中坚。

长饮神矍铄,健康膺永年。

注:“矍”字应平而仄,是为大拗,以对句平声“膺”救之。

仿古井栏壶铭文:维唐元和六年……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井栏并石盆,永充供养……曼生抚零陵寺唐井文字为寄沤清玩。

金井辘轳汲,云根为玉栏。

喜烹功德水,来试小龙团。

注:云根——山石代称。

故人以为云是从山石底下生出,故曰云根。

小龙团——好茶名。

扁石壶铭文:有扁斯石,砭我之渴。

有壶何扁扁,无欲且如如。

煮茗清泉水,能令饥渴除。

注:“如如”——佛教指真如常在,圆融而不凝滞之境界。

“令”在此处读平声。

铭文: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遮阴与解渴,相辅更相成。

谁捧一泓碧,静聆梵呗声。

注:一泓碧——指一壶好茶。

梵呗——即寺院僧侣诵经之声。

周盘壶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方圆亲手作,陶铸是春秋。

努力加餐饭,寿添海屋筹。

注:壶大致有方、圆两种形式。

“陶铸”即锻炼、冶造、打造。

“春秋”即历史。

“海屋添筹”是祝寿用语。

半瓜壶铭文: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拢雪梅枝上,烹茶活火中。

友于相对话,七碗豁心胸。

注:友于——即好友、兄弟。

《诗经》:“兄弟友于”。

七碗——见卢仝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合欢壶铭文:试阳羡茶,煮合江水。

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又: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好茶配好水,三碗润枯肠。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

“合欢”壶的造型和创意紫砂的许多创作都是有着一定依据的。

每一个壶都是紫砂艺人的心血结晶.每一个壶背后都有着一段悲欢、辛酸.或者深藏着的动人故事。

紫砂大师顾景舟晚婚,与妻子琴瑟和鸣二十载,妻子又因患鼻咽癌,病情无望之下,顾老预感妻子病情凶险,仿佛听到了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凄惶叫声。

从而作了一把鹧鸪提梁壶。

在这只外型仿鹧鸪鸟的壶身上寄托自己凄血哀号。

其背后隐藏了辛酸也是紫砂艺人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文人、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陈曼生设计并与当时的紫砂名艺人杨鹏年合作制成的《合欢》壶,合欢壶,上下两半对接而成,“合欢”之名涵义甚广。

陈曼生用两片合在一起的镲制成合欢器型.一把合欢留住了当时当日的欢乐场景与热烈的豪情。

在传统文化中,合欢寓意吉缘和合,融乐欢喜。

喜欢吉祥喜庆的古人自然对这些主题喜爱有加。

该壶以文人的审美为标准,把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人了紫砂壶艺中,造型简洁,古朴风雅,力扫繁琐和落俗,使紫砂艺术柳暗花明,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

合欢壶也是曼生之所爱,壶铭日:“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阐释了“合欢”之义,若是东坡的门徒,三五知己,无酒有茶,品茗谈天,足矣。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

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

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曼生壶——精选推荐

曼生壶——精选推荐

曼⽣壶曼⽣壶是清代嘉庆年间出现的⼀类有⽂⼈情趣的紫砂壶式;由⽂⼈陈曼⽣和⼀群懂书画、⾦⽯的幕僚设计,制壶⾼⼿杨彭年兄妹制作,器形设计中寄寓了⽂⼈的巧思和雅趣,并利⽤壶铭的艺术联想予以强化,还根据壶形,分别采⽤不同的泥质,做出天青、黯肝、朱砂、梨⽪、调砂、团泥等颜⾊肌理。

曼⽣壶的器形特点《葫芦壶》-江晓燕作品曼⽣壶器形简洁凝重,壶式以⼏何形为主,可分为四类:⼀类是借鉴古代铜器、汉⽡为壶形,如借鉴铜镜器形的“镜⽡等。

借鉴铜⽔吊形的“⽯桃壶”,借鉴汉砖汉⽡⽽设计的“飞鸿延年壶”、“半⽡壶”、“砖⽅壶”等;第⼆类是借鉴⽣活⽤器为壶形,如“合⽃壶”、“柱础壶”、“井栏壶”、“箬笠壶”、“钿合壶”、“合欢壶”等。

第三类是壶形仿动植物形态,如“匏⽠壶”、“葫芦壶”、“圆珠壶”、“天鸡壶”等。

第四类是按照器⽤功能设计壶形,如“古春壶”、“吉直壶”、“春胜壶”等。

重实⽤功能是曼⽣壶的⼀⼤特点,不管器形为何式,都可⽤于沏茶,并且茶壶的容量⼤⼩、⾼矮尽度、嘴把配置都⼗分讲究。

曼⽣壶的壶式及壶铭寓意《⽯瓢》曼⽣壶的每⼀款壶式及壶铭都有⼀定的寓意,壶铭辞义既切茶,⼜切茶,还有⼀定的哲理。

如台笠壶“笠荫喝,茶去渴,是⼆是⼀,我佛⽆说”,既切壶形,⼜切茶。

瓢壶铭“不肥⽽坚,是以永年”,是切壶的,半球壶铭“梅雪枝头活⽕煎,⼭⼈”兮乎仙,是切茶的;井栏壶铭“⽌流⽔以怡⼼”,是切⽔的。

“曼⽣壶”壶底多钤“阿曼陀室”篆书阳⽂⽅印,也有“桑连理馆”印款,把下有“彭年”篆书阳⽂⼩⽅印、壶铭凡由幕客奏⼑或代书者。

经过这般装点的紫砂壶,成为时⼈竞相罗致的珍品。

在当时⼀具“寻常贻⼈之品,每壶只⼆百四⼗⽂,加⼯者(即经铭刻装饰者)价三倍”,故有“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之说。

陈鸿寿与曼⽣壶关系陈鸿寿(1768-1822),字⼦恭,号曼⽣,⼜号⽼曼、夹⾕亭长、⾹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等。

浙江钱塘⼈,为“西冷⼋家”之⼀,诗⽂书画具佳。

清嘉庆六年(1801),陈鸿寿以古学受知于阮云台尚书,后任江苏淮安同知。

浅析紫砂曼生壶

浅析紫砂曼生壶

浅析紫砂曼生壶作者:张岳龙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紫砂茶器,在其延续与更新的演进中,已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体现了永不衰落的人文价值。

本文从紫砂壶的历史源起,着重探讨清代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壶的造型、装饰、工艺及文化内涵,以自然材料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功用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联系。

彰显着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对于传承和发扬蕴涵东方文明的工艺精神和审美理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紫砂壶;陈曼生;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24-01一、前言紫砂壶的制作可追溯至北宋。

北宋早期诗人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均谟寄茶》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描写;第三十五卷《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还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之句。

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都是指的宜兴紫砂。

谪居宜兴的苏轼亦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因此人们把紫砂提梁壶成为“东坡壶”。

又蔡司《先进录》里记载:孙高士为元末人,名孙道明,号清隐,曾以其居名“且吃茶处”。

明代周高超《阳羡茗壶系》:“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彬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硇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

”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公,还有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等别称。

清乾隆、嘉庆年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三年生,道光二年卒,在世五十五年。

所刻铭文篆隶楷行都有,行楷有法度,八分书尤其简占超逸,篆刻追踪秦汉.兼工花卉、兰竹。

著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前后,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县做地方官。

在此期问,他对紫砂茗壶发生兴趣,又结识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与支持。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

曼生十八式,到底是哪十八把紫砂壶?一篇文章带你看全紫砂壶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相当成熟,然当时的紫砂匠人多描摹前作,少有创新,而之后出现了一个叫陈曼生的人,为紫砂带来了别样的风采。

▲曼生壶系列陈曼生想必很多壶友都不陌生,他是「西冷八大家」之一,精工书法篆刻,而在他任溧阳知县时,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创作,并题刻铭文,这也就是如今所称之的曼生壶,或者「曼生十八式」。

▲曼生壶系列其实曼生十八式,是曼生壶的一个泛指,根据已知的曼生传器,并非只有十八把,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石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石铫提梁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半瓦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饮之甘泉。

百纳勿轻裋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癯。

井栏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

合欢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棋奁饮之清心,黑白分明。

匏瓜饮之吉,匏瓜无匹。

三足乳鼎吾爱吾鼎,强食强饮。

葫芦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

笠阴壶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扁石有扁斯石,贬我之渴。

半瓜壶梅雪枝头活火照,山中人兮仙乎仙。

延年壶鸿渐于磐,饮食衎衎,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

觚棱壶承沆瀣,润喉舌,饮之吉。

乳钉壶水味甘,茶味苦,养生方,胜钟乳。

除去上面十八款,还有很多亦是曼生壶如南瓜提梁、仿古井栏、镜瓦壶、合盘壶等▲南瓜提梁▲仿古井栏▲镜瓦壶▲合盘壶我们可以把曼生十八式当作是曼生壶的一种统称,这些也是文人壶的典范之作,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对曼生十八式有疑惑的朋友们。

本文分享自东家紫砂手艺人:紫艺联盟。

文物古玩鉴定

文物古玩鉴定

文物古玩鉴定文物古玩鉴定古玩鉴定、古董鉴定、文物鉴定、艺术品鉴定:如果您手中有艺术品却不知真伪及价值如何,我们有权威专家鉴定及科学仪器鉴定,并为您的藏品进行价值评估;古玩古董艺术品收藏咨询:如果您爱好收藏但没有专业知识,我们可为您进行顾问式指导,以免其他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古玩古董交易艺术品展览:如果您有藏品想出售,我们可以为您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销售,包括展览交易和提供上拍等方式,寻找合适的买家;如果您有购买艺术品的需求,我们也可为您寻找卖家,并为您做专业的参考,直到满足您的需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紫砂壶历来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泡茶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后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壶屡次在拍卖场上突破纪录,在2015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中,由顾景舟所制提璧组壶(共计11件)创造了1782.5万元的高价,而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匡时春拍紫砂专场上,顾景舟制谭海泉刻段泥四方烟灰缸从30万元起拍,最后以13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149.5万元,成为史上最贵紫砂烟灰缸。

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高级业务经理陈林林表示,“紫砂七老”仍具绝对号召力,而入门藏家可多关注具有“文化血统”的“学院派”中青年名家作品。

著名紫砂壶收藏家半隐庐主人(斋号)读者:这把紫砂壶是家传的,请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它的具体年代和收藏价值。

专家:从图片上看,这确实是一把民-国时期的旧壶,材质属紫砂无疑。

不过造型不像名壶“标准件”。

此外,壶身书画的布局失当,不像明清大师作品那么讲究,题的字也有些偏。

壶底印章的印纹也不太规矩。

总体来说,这是一把普通的民-国实用壶,日常使用没问题,但价格不会很高。

入门者收藏紫砂壶,应多看看古代及现当代名家的“真东西”,多研究相关资料和图片,把握大方向。

一般来说,收藏紫砂壶应从泥、形、工、款等四方面入手。

市面上许多紫砂壶名为紫砂,实际上用的却是泥料,有鱼目混珠之嫌,收藏者要注意辨认。

曼生壶十八式

曼生壶十八式

曼生壶十八式“曼生壶十八式”历来为喜爱紫砂壶的人士所津津乐道,这十八式到底包括哪些壶款呢?“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清嘉道年间,曾致力推进紫砂壶艺,传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壶。

然后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

对於传说中的“曼生十八式”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特别是一些曼生壶迷更想知道这十八式是些什么式样及名称。

成书於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中,对陈曼生提铭的8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较明确的壶名有“台笠壶”、“合欢壶”、“匏壶”、“井栏壶”、“方山壶”、“石兆壶”等6件。

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切定茗壶并贴切壶形的22条铭文,除第16条下无壶名外,其余21条均有壶名,其中有4件与前面8件传器中的4件壶名相同,这样《阳羡砂壶图考》就为我们提供了26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

谢瑞华女士所著《宜兴陶器》中,列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式”壶形,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佐证,谢女士也未加以肯定。

与《阳羡砂壶图考》中的26件壶名来对照,有10件壶形基本上相符,将另外不符的8件加上,就成了34件不同式样的曼生壶了。

上海文史馆的一位老人龚怀希先生。

据龚老自我介绍,他在二次大战前的一段时间里,曾在上海专门经营古董行业,对於紫砂古壶的研究及仿制有一定的经验,并提到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曾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仿古紫砂壶。

并出示一册尘封的《陶冶性灵》手稿,约32开本大小。

说这是以前鉴别和仿制曼生壶的底册。

手稿系宣纸线装,封面上“陶冶性灵”的字是郭频迦所题。

打开封面左页绘壶形,右页录壶名及铭文。

最后一页记曰:“杨生彭年作茗壶二十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之著铭为右,癸酉四月二十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即公元1812年,正是曼生活跃在宜兴之时。

姑且不论这集手稿是否确是嘉庆十八年的古物,它记录的茶壶图形及壶名、铭文的价值是珍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经典紫砂壶曼生十八式的具体名称及历史知识曼生十八式为陈曼生所创,陈曼声名鸿寿,字子恭,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重榆道人、翼庵。

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原籍浙江钱塘,著名金石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曾任溧阳县令,喜爱紫砂壶,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兄妹制壶,然后由其铭刻书画装饰,为时大彬后绝技。

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

凡自刻铭,刀法道逸,每经幕客奏到或代书者,悉署双款。

由是“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相得益彰,世称“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具体名称如下:“石銚”;二、“汲置”;三、“却月”;四、“横云”;五、“百衲”;六、“合欢”;七、“春胜”;八、“古春”;九、“饮虹”;十、“瓜形”;十一、“葫芦”;十二、“天鸡”;十三、“合斗”;十四、“员珠”;十五、“乳鼎”;十六、“镜瓦”;十七、“棋奁”;十八、“方壶”。

(一) 石挑式,上题“挑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 汲直式,上题“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 却月式,上题“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 横云式,上题“此云之腴,餐之不瞿,列仙之儒。

”(五) 百衲式,上题“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 合欢式,上题“蠲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 春胜式,上题“宜春日,强饮吉。

”(八) 古春式,上题“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心。

”(九) 饮虹式,上题“光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 瓜形式,上题“饮之吉,瓠瓜无匹。

”(十一) 葫芦式,上题“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

”(十二) 天鸡式,上题“天鸡鸣,宝露盈。

”(十三) 合斗式,上题“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阑干挂。

” (十四) 圆珠式,上题“如瓜镇心,以涤烦襟。

”(十五) 乳鼎式,上题“乳泉霏雪,沁我吟颊。

”(十六) 镜瓦式,上题“鉴取水,瓦承泽;泉源源,润无极。

” (十七) 棋奁式,上题“帘深月回,敲棋斗茗,器无差等。

” (十八) 方壶式,上题“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

”曼生十八式之——石瓢壶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

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

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

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

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

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壶身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壶铭。

这个石瓢款为紫砂茗器中经典款式,后来经过许多人改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红华石瓢、汉棠石瓢等。

而最终万流归宗,都源自曼生矣。

这个壶款古韵最浓,而壶身铭文的寓意深远,令人哲思,并含有健康长寿祝愿之意。

其风格中和淡泊。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把此壶而饮,便觉宠辱皆忘,超然世外。

此壶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可视为壶之智者。

曼生子冶石瓢:壶身:一面刻竹一枝,刀法有力。

另一面横刻诗一首:“画竹多而作书少,人道余书无竹好。

偶然作此当竹看,又道竹不如老。

子冶自记。

”摘自--《紫砂之家》曼生十八式之——井栏壶井栏典故:初夏一日,制壶知己彭年来访,曼生设席庭院,以紫砂茗壶为题,互交心得。

彭年问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摇头曰:“近日公务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万物皆可成壶~”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饮甚欢。

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环于井边取水,栏高水深,丫环取水,腰身弯得有如一只彩虾,二人见状相视而笑。

曼生紧盯井栏与汲水丫环,慢慢地丫环化为一只优美的壶把,井栏化作壶身。

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传下人送笔墨,当即在石桌上描绘开来,数遍而终成一壶。

彭年曰:“此壶命为汲水壶如何,”曼生摇头曰:“此壶天成,唯曰井栏。

”二人相视大笑。

此壶寓意:深井有如文山书海,知识有如井水,取之不竭,告诫世人: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此壶造型简约,色泽偏黄泛紫,风格高洁古雅,乃传世紫砂茗壶之三大经典壶式之一。

壶身铭文: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曼生铭曼生十八式之——合欢壶合欢典故: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

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

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

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

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

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

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此壶极富天趣,取皆大欢喜之意,适用于节庆、祝福聚会之场合以添乐趣。

此壶乃曼生喜极而制,故此壶风格绮丽,所谓雾余水畔,红杏在林。

典美精工,余味无穷。

拥此壶而品茗,必逢喜悦之事。

捧壶把玩,有如重回当年曼公呼朋唤友鼓乐欢天之场景,喜不自禁由壶传。

壶身铭文: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曼生铭曼生十八式之——周盘壶周盘典故:曼生喜好夜读,每每捧卷至深夜,间或倦怠,品茶以缓之,闭目静思: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艰辛唯有自己能够体味,更何况为官处世为自保有时不免强己所难……思之不免惆怅,起身信步,恰见置于小桌之罗盘,随手拨弄,见其勺柄经由其转,却始终如一,指向一方。

曼生感叹,罗盘虽如铜勺,表面圆通,却坚持己见,曲直合一乃为人之道也。

遂以罗盘为原型,绘壶以省之,名曰周盘,因其三足形似乳钉状故又称乳鼎壶。

此壶圆润而不失刚劲,三足鼎立方显智者胸襟,周盘暗蕴太极,有形而无穷,或曰大视野,宽胸怀,任凭大风大浪,我自巍然不动。

坡颈平口,平盖扁钮,泥质泛紫,道劲中出媚姿,纵横中见青铜遗韵,肃然绝俗。

寓意为人处世,宽容大度,能屈能伸。

其境界有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拥壶自省,以净其身。

相逢重大抉择,执周盘品清茶,三思而后行,方能至方至圆。

这个款有两把不同铭文的。

壶身铭文:吾爱吾鼎强食强饮曼生作乳鼎铭另一壶身铭文:台鼎之光,寿如张苍,曼生作乳鼎铭。

十四字,为阴刻秦汉体,刀法纵肆爽利。

壶身有二印,把下一印为“彭年”二字,壶底中间一印为“香蘅”二字,二印均为阳文篆书。

曼生十八式之——横云壶横云典故: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贵子,曼生前往贺喜,归途之中,暴雨突至,于一溪旁草屋避之。

转瞬雨骤停,一道美丽彩虹横挂于天,一头隐于云端,一头没于溪间,有如彩虹渴饮清泉。

曼生本文人,观如此美景,岂不痴迷,久久不愿离去,至飞虹消散,犹恋恋不舍。

及归至家中,有感而发,绘稿数十种,成得意之壶式。

因心恋彩虹汲水,乃起名“饮虹”,但觉不足以抒怀,苦思冥想,终有所获,以“横挂彩虹,飘于云端”为意,而终定名“横云壶”。

此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流畅造型、色泽明丽而显华美高雅;壶身铭文寓意深远,乃文人壶之代表。

赏其风格可曰“纤秾”,细腻纤秀而格调明朗,浓郁华美而清新流畅。

正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壶之精者莫过于此。

此壶形态从容,蕴含天机,其砂质最为细腻,故表面光滑圆润,铭文寓意深奥,其造型工艺,文化内涵均达到紫砂壶之最佳境界。

壶身铭文:此云之腴,餐之不癯,列仙之儒。

雲,指茶,顧之慶《茶譜》。

煎茶四要:「三候湯,凡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乳面聚」。

腴,《文選,班固答賓戲》:「味道之腴」。

肥美之謂。

瞿,同臞,《史記,司馬相如傳》:「形容甚臞」,集解引徐廣曰:「臞,瘦也」。

列仙之儒,《漢書,司馬相如傳》注:「凡有道術皆為儒」。

蘇軾《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其韻為謝》:「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謂嗜飲者相聚。

曼生十八式之——南瓜提梁壶南瓜提梁典故:曼生乃文士,自诩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东坡。

适值生日聚会,恰在隆冬,其时炉火新旺,曼生呼朋唤友,煮茶斗诗,乐在此中。

其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遥指东坡,言及当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曼翁诞辰,何妨古为今用,活火煮茶,神游古今,众皆言妙。

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惊异于提壶二字,提梁之意朦生于心,席散人尽,客去主安,长夜漫漫,秉烛夜思,绘提梁于案头,易稿数十,不得真谛。

恍恍然,东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儿,恰送南瓜羹,曼生惊喜,忆昔年东坡归田,院内外皆种有南瓜,自己本自诩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为壶,与东坡先生同喜南瓜岂不妙哉,再入书屋,依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此南瓜提梁壶式。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其风神可谓典雅,把玩此壶,犹如茅屋赏雨,竹林读诗。

似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如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典丽高雅,正是落花无言意当远,人淡如菊品自高。

壶身铭文:开心暖胃门冬饮却是东坡手自煎曼生铭曼生十八式之——石瓢提梁壶石瓢提梁典故:曼生自幼受茶道熏陶,对中国茶的研究颇有造诣。

一日兴起,翻读《桐君灵》,以究茶汤之药效,恰有好友诗人钱菽美到访,曼生以新制石瓢壶煮白石以待之。

好友随口曰:石瓢乃曼公最为钟爱之壶型,何不置提梁于此壶,以观其效,曼生心动,并致谢好友曰:一语惊醒梦中人,吾又得一新壶矣~遂依石瓢壶绘之,去壶柄,设提梁,几易其稿,得提梁石瓢壶。

而其间经历了阅《桐君灵》,好友到访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灵感乍现,妙笔生花,为壶题铭“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而石瓢提梁也成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复的造型,可见曼生爱石瓢之深。

故两款石瓢均成传世紫砂之唯美经典。

此壶意境深远,融通古今,寓意壶主人热情好客,以致高朋满座,尤以壶身铭文最具文化气息,耐人寻味。

其造型风格可谓缜密,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皆因其匠心高妙,所以真现密隐,所谓天衣无缝,一片化机。

壶身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煮白石,田藝蘅《煮泉小品》:「緒談」:「擇水中潔淨白石,帶泉煮之,尤妙尤妙」。

綠雲,宋吳淑《茶賦》:「其功若神,則有渠經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

故茶可稱綠雲。

瓢,陸羽《茶經》引晉舍人杜毓《荈賦》:「酌之以匏」,匏,瓢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