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之比较【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诗歌开始走向完善,经历了从孕育、萌芽到发展、成熟的漫长过程,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审美模式。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的鼻祖,谢灵运为山水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谢灵运的山水诗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在它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后人将他们的诗歌并称为山水田园诗,他们的诗风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异同

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中断,儒家学者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山水田园诗吸取了玄言诗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具有所突破。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大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并且广为流传。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他喜欢描写恬静的田园风光,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写入诗中;而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一代诗风,他喜欢刻画奇山秀水,善于抓住细节,把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描摹,注重展现大自然的形貌、声色和生动的气韵。他们的诗歌均继承了玄言诗,均借田园山水景色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但诗歌的创作又各具特色。

一首首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和谢灵运的带领下逐渐出现,就像一曲曲家园里的歌声,让人陶醉,让人向往,带人抵达自然的最深处,抵达生命的最深处。究竟什么样的诗歌被世人称为“山水田园诗”呢?它们又具有哪些异同呢?

一、田园诗和山水诗概述

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的诗歌,内容包括农民、渔夫等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景物以及作者在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等。陶渊明是在东晋末年开始写田园诗的,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当时的文人学士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因此他们为了逃避现实而隐居于乡村纵情于山水,导致文学领域的玄言诗、山水诗均盛行于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感到仕途黑暗,于是选择放弃官场这条黑暗的道路选择归隐田园生活,自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一个没有尔虞我诈、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政治统治有了一定的距离,更接近广大劳苦人民。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的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中国的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诗中不一定全是写山水,但都是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一种审美,常常和行旅联系在一起。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南朝诗人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和华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反映。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诗中多引用自然界的美景,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在玄言诗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和创新,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二、陶谢诗歌的共同点

(一)陶谢诗创作背景相同

陶渊明出生于衰落的士大夫家庭。家道衰落所带来的失落感,使得陶渊明在成长过程中便充满了焦灼的情绪。谢灵运在年少时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他们均矜于祖辈的荣宠,但他们当时所生活的两个时期都是个社会动乱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动摇并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人学士不再以儒家的经学作为唯一的追求,而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为主,道家崇尚自然的精神和追求隐逸的情怀。他们都想通过诗歌的描写来发泄对当时政治管理的不满和生活理想的追求。

(二)陶谢诗均继承玄言诗

玄言诗在东晋占据着主体地位,注重谈玄言,忽略了诗歌的艺术性,随着时间的流逝,玄言诗的玄理成分过度膨胀,使诗歌向老庄思想注疏。田园诗与山水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它们是“自然”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玄言诗的兴盛为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基础, 它们继承了玄言诗的精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言。陶渊明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的谈玄说理,而是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玄言诗的玄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玄言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开拓了人们向自然回归的新境界。陶渊明诗歌的自然景观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对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自然景观不再是以媒介的形式去谈理。如“日人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傲啸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七) “试酌百情远 ,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战! 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酌》) 在这些诗中 ,我们很难找出哪句是理语 ,哪句是景语或情语。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大多数前半段是写景,后半段则谈玄。如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既有“昏旦变气候, 山水含清晖”的美景佳句,末尾又冒出“虑淡物自轻 ,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的玄理。在谢灵运的审美活动中 ,山水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是哲理的思想和玄理的证据。

三、陶谢诗歌的不同点

(一)抒发的感情色彩不同

陶渊明的田园诗常常用一种赞美的语言来赞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农村生活平平淡淡却充满乐趣,人民和谐相处,使得作者将田园看成是自己的归隐之所。他的诗歌将当时的政治面貌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到流淌着清新空气的田野,想通过田园美好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对当时的政治统治的不满,与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抒发对农民的苦难和艰辛深感同情,远离官场隐居田园,在他的田园诗中大多数记叙了他和农夫、渔夫等挚友的生活交往和生活乐趣。他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隐居田园生活的亲身经历,更主要的是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生活状况,所以它既是诗,又是史。

而谢灵运的山水诗却不同,他所写的诗歌并没有带有主观色彩的,而是用一种游赏的方式来移步换景,模范山水,景物和“我”是分开的,诗句中几乎找不到“我”。通过山水不同时期的动态美,将山水惟妙惟肖的特点一一展现出来,通过山水的描摹刻画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的内心的发泄,通过山水的描写来反映宋朝时期的那个特殊政治形势中种种矛盾和斗争,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现实的苦闷、个人的苦闷和忧伤,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全部寄托在动态的山水景物中。

(二)诗歌落笔侧重点不同

1.诗歌的主观意象和客观摹象

“陶渊明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不仅生活是诗化的,而且感情也是诗化的,只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着重写意”[1]。他写诗时并不会故意去描写山水的动态美,更不在乎所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