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二、中央行政制度
古代宰相(丞相)制度的变革: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丞相为首,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 相权;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隋唐设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 分为三,互相牵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北宋在宰相下增设参政知 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军权,设三司使分割 财权,把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 置右、左丞相,行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另设枢密使、御史 台、宣政院分掌军事、监察和宗教事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永乐朝设内阁,实行“票拟”;清朝设军机处,丞相制残余荡然无 存,反映出皇权已达到顶峰。从变化之中看到,皇帝对相权分割、 削弱,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 制。
(4)蕃汉分治制:在辽境内,居住很多民族,汉族与契丹等族在经济 文化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为此实行“蕃 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它的 特点是民族分治,实质是阶级统治而非民族压迫,作用是促进了契 丹的发展,加速契丹封建化进程,也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猛安谋克制:金建立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 制,它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 组织,推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6)行省制:元朝是当时地域空前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对各地实行有 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 ,使中央集权在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 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 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7)僧官制: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由于藏区人民信仰藏传佛教, 明政府利用宗教来统治藏区人民,但规定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兔,从而加 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8)八旗制:八旗制度是明朝后期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制度, 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由贵族控制,具有军事征 伐、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既是 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八旗军为清朝统 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八旗军自身的腐败 ,其战斗力逐渐下降,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兴起的湘军、淮军,对其 冲击很大,特别清朝编练“新军”的大规模进行,八旗军寿终正寝。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三、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目的、对象、内容、作用):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 隶主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 了疆域。到春秋战国时逐步崩溃,被郡县制取代,在以后的某些朝 代仍保留。
(2)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在全国推行,从而在全国范围 内取代了分封制,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 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3)郡国并行制: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有封国制。郡 国并行,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具有分裂的危险。
(9)土司制: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在那里实 行土司制度,这些由当地少数民族担任的土司官,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 主权,且可以世袭,拥有很大的权力,逐渐演变成一种割据势力。 (10)“改土归流”:形成与发展:明朝永乐年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 始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政府派遣流官直接统治;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 雍正帝大规模实施。改土归流是我国政治发展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不 仅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纷争 的状况,而且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 认识:①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分与变革,加强了对人 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②由分封制 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关系的变 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 政区划分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 越多。③地方官制的演变:秦商鞅变法设县,统一后推行郡县制,郡守 为地方最高长官,掌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州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唐玄宗设节度使,有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演变为藩镇割据;北宋 削减节度使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集中地方财权与司法 权(设转运使等);元设行中书省;明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 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互相牵制,开始改土归流;清在各省区设总 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管理,并大规模改土归流。
中 国 早 期 政 治 制 度 义中 中国 央封 集建 权社 制 度会 专 制 主 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皇帝制度
2.选官制度
3.监察制度 4.专制主义(皇权专制) 5.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1、权力一元 国家本位。伴随着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建立,大一统政 治观念也就成为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的指导方针。权力一元最 终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准则 2、政治伦理化 。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伴生了忠孝合一,必然会导 致出政治的道德化和感情化。用道德观念来评判政治,用感情支 配政治行为,这是中国政治的基本特色之一。 3、政治世俗化 。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一种“入世”型的制度体 系。讲实用,讲功利,体现了一种求实特色。 4、权责分离。从秦汉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就 产生了权责分离的倾向,而且这种权责分离在政治制度中占据了 重要位置,通过历代沿革愈演愈烈。 5、分级管理与垂直监控的结合。表现为层次过多, 效率低下, 以及 垂直体系对各级行政层级的病态监控。 6、 政治统治上的高度集权, 社会管理功能则高度分散。表现为官 僚系统与乡绅系统的并重与互补。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二、Biblioteka Baidu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它是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中 央行政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 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 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 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 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 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 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有力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 治力量。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元、明、清 各朝官制均在此基础上稍加变化,实质情况变化不大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发展演变
1.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曾存在奴隶 制政治制度
2.春秋战国-秦朝建立(公元前770一221年)是中国从奴隶制政治制度 向封建制政治制度过渡;
3.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地主封建制政治 的初级阶段;
4.隋唐-宋元(公元581-1368年)是中国地主封建制政治的成熟阶段;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韦庆远、柏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绪论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
从学术上讲,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要有历史概念和学科概念两层含义。
历史概念: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与中国政治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 史、中国法制史等一样的历史存在事实,它是指中国政治制度自身 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学科概念: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政治学与 历史学双重交叉的特点,是历史学的综合性专门史。政治制度因涉 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故它与社会学、法学、军事学、行政管理学 、经济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紧 密相关。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 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 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 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 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8)结束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 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 经无法推行下去,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这一制度为 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 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5.明清(公元1368-1840年)是中国地主封建制政治的盛极而衰阶段; 6.近代(公元1840-1912年)是中国地主封建制政治的半殖民化、半封 建化并走向衰亡阶段; 7.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歧 形发展及其与工农(民主)政治制度并存发展阶段;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公元1949年至今)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发 展阶段。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四、选官制度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 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 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 廉一科。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 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 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 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特点 :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专题归纳
一、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 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 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 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 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重新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 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 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
•
1、《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历代中央机构的设置,特别 是皇权与文官的关系问题 2、《中国政治制度史》探究历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 ,并讨论其效能及得失 3、《中国政治制度史》除以历史为序列外,也可分专题 进行探讨。本次课件主要是以专题形式对中国政治制度史 进行探讨。
•
•
四、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