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本:4362-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课程改革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但也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中小学教育实际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为实践育人再添新规。

实践育人是当前教育的现实短板,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立足于义务教育初中段开展研究。

(二)课题界定

本课题的关键词是实践育人。实践育人首先是一种育人理念,是在充分认识实践与人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对于人的成长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育人理念。实践育人又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基于学生当下的发展水平,通过知识、经验的传授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通过开发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价值的认同,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课题含义:落实实践育人的理念,探索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实践育人途径和科学方法。

2、课题研究范围:以义务教育初中段学生为实践主体,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开发,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课题研究对象:初中学生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古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见我国对实践育人的认识,由来以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讲“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荀子说“学至于行之而止于行”;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明代思想家王守人即提出“知行合一”学话,主张“知行并进”;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核销单”“教学做合一”三大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要让学校教育伸展到大自然、社会中去,把整个社会生活活动都作为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做到教、学、做合一。国外许多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美国全国和社区服务委员会将服务性学习定义为一种教育经验,这种教育经验被学校和社区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适应学生和社区需要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在自己社区的现实情况中运用新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并让学生在社区服务之中进行学习和发展,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日本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完成在本国或国外的修学旅行;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明确将修学旅行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修学旅行的方式、时间、课程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韩国教育部门将“毕业旅行”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目”,纳入学分管理。

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实践育人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而在中小学则只是零散的活动介绍,没有见到系统的思考和实践总结。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实践育人作为一种育人方式,对转变学校育人观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有重要意义。实践育人是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丰富,是改变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抓手,是评价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实践育人在义务教育初中段的实施路径和方法,促力实践育人在学校的落地生根,从而改变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生态。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课题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人类逐步认识世界正是通过能动地改变世界的实践过程来实现的。鲁洁教授提出了“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教育学思想。

2.主体性德育理论主体性德育是德育实践的范畴,它是学校德育的一种实践范式。它是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它将挖掘学生的价值和潜能、发展和健全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需求。

3.人的社会化理论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规律的长期累积的知识、规范、观念和技能,并将这些知识、规范、观念和技能内化成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习惯,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再次创新与创造的过程。

4.生活德育理论生活德育首先是将生活的经验作为出发点,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开展德育。实践育人正是在各种生活实践活动中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在实践生活中认知、感知、领悟、践行,是生活德育的方式之一。

(二)研究目标:

1.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综合考虑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与需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研制出学校实践育人的目标要点。

2.对学校的实践育人进行分类,分类构建切合学校、学生实际的实践育人内容。

3.提出实践育人保障措施,研制出合适的实践育人评价标准。

(三)研究内容:

1.对国家关于中小学教育目标、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新形势下的需求进行梳理,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等进行再认识,提炼出符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的实践育人培养目标。

2.国家课程中的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中的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研究。

4. 参与学雷锋志愿者组织和校外公益活动组织中的实践育人途径和方法研究。

5.实践育人评价标准研究。

(四)研究假设

“实践育人”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模式和途径一样,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育人模式和途径。实践育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天然地确立,必然导致实践育人的目标、内容、评价等必须基于学生主体来构建,才能达成实践育人的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完全以主体的身份投入其中,会充分展示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实践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众多可能性。

(五)创新之处

1.当前,关于实践育人的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