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第5章 单元练习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单元练习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二战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据此回答1~4题:
1.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新中国的条件成熟了,这主要表现在
①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②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③全国人民拥护在中共领导下迅速成立中央人民政府④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路线和方针的准备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D.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民主革命彻底完成
B.全国领土获得基本解放
C.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D.中央人民政府成为全国唯一政府
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严峻考验从根本上讲是
A.解放区的土改能否完成
B.帝国主义的威胁能否解除
C.新解放区的剿匪能否胜利
D.人民民主专政能否巩固
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据此回答5~9题: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7.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D.他懂业务,他说的对,我们还是要听
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谓初、中级国家资本主义与高级国家资本主
义的主要区别是
A.是否与国营经济发生联系
B.与国营经济联系的程度不同
C.是否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D.自觉改造与被迫改造的区别
9.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全国人民的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

据此回答10~15题:
10.下列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土地改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确立
B.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
C.到1952年底,全国各民族的土改圆满完成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11.关于朝鲜战争及抗美援朝的评述,正确的是
A.侵朝战争是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表现之一
B.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解放朝鲜半岛
C.抗美援朝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
D.《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使朝鲜半岛的分裂成为事实
12.1950年~1952年开展的土地改革,其政策上与过去的主要不同是
A.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B.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
C.限制富农经济,中立富农
D.消灭富农经济
13.1950年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的主要效果是
A.消灭了大陆上的国民党武装
B.安定了社会秩序,稳定了人心
C.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D.保证了土地改革的进行
14.1952年全国的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9.3%,最主要的原因是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C.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D.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5.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相同历史影响不包括
...
①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④为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恢复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据此回答16~19题:
16.建国初,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
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B.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D.促进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17.1949年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工业占全国经济的63%,商业的零售和批发分别占67%、83%。

上述材料说明
①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合理调整工商业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③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④必须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没收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8.毛泽东认为,平抑物价的斗争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这主要是由于这场斗争
A.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
B.沉重地打击了投机倒把活动
C.有利于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D.使人民政府在经济上开始站稳脚跟
19.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其作用主要有
①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经济基础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准备了物质力量③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④有利于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国民经济恢复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制订了“一五计划”。

据此回答20~22题:
2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1.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最主要的特点是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C.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并举
D.农、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
22.“一五计划”体现了党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
A.生产关系变革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C.发展生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D.经济建设、政治制度建设并举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设想。

材料1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革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第一步,政治上建立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上,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所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9.1)
材料2 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材料3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回答:
(1)据上述材料,将毛泽东的设想的重要观点提炼出来,逐条列出。

(9分)
(2)由你所列的要点,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他(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在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如果认为我们现在不要限制资本主义,这是完全错误的。

……如果认为应对私人资本主义限制的太大太死,或者认为简直可以很快进入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材料2 进入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急速转入高潮,其中北京仅用10天就完成了全市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到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企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企业人数的89%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纳入了公私合营。

——摘自《走向历史的深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认识及其实践。

(14分)
要求:表述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2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本采取什么政策?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有关知识分析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16分)
26.1949~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过渡从政治、经济等领域表现出来。

试分析概括这种过渡的具体表现。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为什么?(1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題2分,共44分)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的能力。

本题中的各选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D
2.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但不能说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为还有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新解放区仍是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尚等待着土改等等。

答案:A
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其他三项表述均不正确。

A项表述可参阅第2题解析,B项发生在1950年,D项表达欠妥,在台湾还有国民党的反动政府。

答案:C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阶级基本特征的能力。

新中国建国之初最主要的困难来自两方面,即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故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D
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

三大改造旨在将生产资料私有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故属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和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多元化的结构。

答案:C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辨别能力。

解题关键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资本家,D项正确,其他三项意见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答案:D
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初、中级国家资本主义带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而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则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故其与国营经济的联系程度不同。

答案:B
9.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转变为公有,因此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剥削阶级被消灭,社会主要矛盾也必然随之变化,因此我党和全国人民任务发生变化,即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也就成为我国的主要任务。

答案:A
10.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A、C两项明显错误。

有关B项,正确的认识是土改后的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答案:D
1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评析能力。

侵朝战争是二战后美国在亚洲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表现之一。

C项错在“遗留任务”上,B、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A
12.解析:1950年以前土地改革主要是限制富农经济,1950年~1952年的土改政策为A 项表述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答案:A
13.解析:A项属解放初追歼国民党残敌的结果,B项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意义,C项为其结果,本题如特别注意“结果”和“意义”的区别,就能迎刃而解了。

答案:C
1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掌握。

A、B、D三选项均是1952年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但D项是最主要原因。

因为通过土改,废除了封建生产关系,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就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而C项主要发生在1953年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1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

①是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历史影响,②是土改的历史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6.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由于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生产带有盲目性。

故调整工商业,目的是使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并逐步将它纳入社会主义轨道。

答案:B
17.解析:私营工商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这部分经济就其属性来看,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只能采取改造的政策而不是消灭。

因此与③、④有关的选项应排除。

答案:B
18.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是联系解放初的经济形势和平抑物价斗争的目的、结果,认清稳定物价与政权巩固的关系。

答案:D
19.解析:③项表述错误,因为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与题干要求不符,因此与③有关的A、B、C选项应排除。

答案:D
20.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目四个选项均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解题关键是弄清它们之间的“一体两翼”的关系。

A是“主体”,B、C、D项为“两翼”。

“一体”是发展生产力,“两翼”是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A
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须从一五计划的内容入手。

答案:B
2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从“一五计划”的内容入手,就不难得出结论。

答案: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6分)
2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第(1)问“设想”主要从三段资料中概括。

这就要求学生对每段材料的中心内容要心中有数。

第(2)问“结论”必须从你所列出的要点中去找,发现其中的规律,切忌漫无边际地根据你的想象去下结论。

答案:(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努力发展生产。

(每点3分,共9分)
(2)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充分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

这个设想代表了中国绝大多数阶级的利益。

(3分)
24.解析:本题要抓住“评述”这一关键字眼,不能只叙述不评论,或者只评论不叙述,要做到史论结合。

同样要结合时代背景,这主要从建国后经济困难这一角度入手;中共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认识即先利用后改造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即过急过快。

答案: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和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为调动城乡私人资本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共中央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和限制的正确方针,并认识到向社会义过渡的长期性。

中共认识符合实际,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涉及面大,未能注意改造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实践中出现的不良问题同改造中成就相比是次要的。

2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及原因。

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政策,教材中有明确表述。

“原因”可从民族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在新中国初期的作用及其对党和政府的态度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政策:建国初,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对民族资本采取“赎买”的方式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

(4分)原因:①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曾与中共密切合作,为民主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分)②新中国建立初,又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为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4分)③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需要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同时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党的领导和改造,拥护社会主义。

(4分)
26.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要审好题目要求,此题实际上可分解为1956年前后,中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具体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何表现?在变化的过程中是怎样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为什么?当然分解成若干小题时要注意前后连贯性。

答案:表现:(1)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2)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4)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分)
特色:(1)经济上是通过赎买方式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和平过渡;(2)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主协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分)原因:(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冲击了自然经济;(2)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共一起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过贡献;(3)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