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作者、背景、主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是诗的附文,与诗的内容无关,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这两句再次抒发豪情,真是与诗人心境相合。
(感觉自己幸运)5、总评:《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
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
沈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
”(《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
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六、【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宏伟气象,借助虚景与实景的统一描写,勾勒了大海吞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宽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的建功立业的抱负。
七、【写法举要】看到了山岛的巍峨,树木的茂盛,波浪的汹涌。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1.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的诗以山水景致、隐逸生活为题,富有情致和韵味。
2.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初-1297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至泰定元年(1324)间。
3.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号香山居士,也称白太守、白刺史。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4.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她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富有情感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二、重点词语解释1.次北固山下:次,停泊,停留。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2.客路:旅途。
3.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4.风正一帆悬:风正,顺风。
一帆悬,一只船帆高挂。
5.海日生残夜:夜色已尽,旭日升起。
6.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意已到,而旧的一年又过去了。
7.乡书何处达: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8.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回洛阳去。
9.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10.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溪上的小桥。
流水,溪水。
人家,民房。
11.古道西风瘦马: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的风。
瘦马,瘦骨嶙峋的马。
12.夕阳西下:夕阳已经落到西山了。
13.断肠人在天涯:羁旅漂泊的人还在天涯流浪漂泊。
断肠人,这里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14.绿蚁新醅酒:新酿的美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醅,酿造。
15.红泥小火炉:泥炉小巧玲珑,烧的是红泥炭火。
火炉是温酒或取暖用的。
16.晚来天欲雪: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会下雪。
17.能饮一杯无:能否陪我一同喝杯酒?无,通“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金牌语文资料》之《天净沙 秋思》背景 赏析 常考题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背景+赏析+常考题型)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赏析此曲是1993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1993版〕)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至今已有26年教材选用历史。
《天净沙•秋思》短短5句28字,句句带悲,字字催心。
东篱先生非常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秋天景物的选择与组织,烘托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衬托了漂泊天涯者的彷徨悲愁。
至真情性道行愁。
马致远就是用这样一支极其简短的曲子,来道尽秋深岁暮羁于旅途、思亲思乡、人生失意的天涯游子“肠断”之悲愁,至今,“断肠人”已成为极富深沉的情感意象和社会意义的文学形象。
(1). 典范白描,兼工带写,意象丰富白描,它是一种朴素的表现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只用墨线(后来演化为单色线条)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也称“单线平涂”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古代诗歌四首》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观沧海》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作背景: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贬放岭南,天宝元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这次左迁(古时尊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即生活小节失于检点。
李白在东南地区漫游期间,得悉王昌龄这次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从中可见李白的侠肠和肝胆。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2.文题诠释《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次北固山下》:在北固山下停宿。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为曲牌名,“思”即思绪。
3.主旨《观沧海》:通过写大海的雄伟壮阔,抒发作者想要平定中原、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全四首)课件语文七年级上册
有《孙子略解》《兵法接
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
称,有《蒿里行》《观沧海》 《龟虽寿》《短歌行》等。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观沧海
东临/ji碣é 曹石,以操观/沧海。 dàn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sè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 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法探究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建功立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1.惜春、伤春。“杜鹃啼处花如雨,白发伤春又一年”,借杜鹃 来烘托伤春之情。
●2.思念和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容易引起 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3.悲苦哀情。望帝(杜宇)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禅让退 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 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 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整体感知(新体裁) 曲牌名
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问题
●“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哪几种意象?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 选取这几种景物?
枯藤:枯萎,没有生命力 老树:苍老,光秃秃的,没精神 昏鸦:太阳落山,没有生机,乌鸦无力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
它们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和研究者。
第一首古代诗歌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杰作。
他以登上高楼的视角,描绘了长安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古老都市的深深眷恋之情。
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了长安城内外的繁华景象,感受到了天宇之间的辽阔和壮美。
第二首古代诗歌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讲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叩开门窗,凭借身世之感与世间万象相互映照。
以简短而深远的语言,李白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令人沉浸其中。
第三首古代诗歌是《墨梅》。
这首诗是元代文学家王冕的作品,通过描述墨梅的形态与色香,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王冕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梅花枝条坚挺而美丽的形象,借此寄托了自己对时光易逝和友情珍贵的感慨。
第四首古代诗歌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以写景的手法再现了深秋夜晚的宁静与寂寥。
通过杜牧对月色、风声等细致观察和描绘,使得读者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一种寂然自适的氛围。
这四首古代诗歌,每一首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体验。
它们以纯熟的诗技和巧妙的表达,传递了诗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这些优美的古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探索古代文化的窗口,它们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的长街,感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让我们继续品味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与诗人们的灵魂对话,在诗歌的海洋里体验深深的文学魅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可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 生密切关系。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 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 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 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19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 青山:指北固山。 •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 风正:顺风。 • 悬:挂。 • 翻译:旅途在北固山外,行舟在碧绿的江水上。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2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 乡书:家信。
• 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 翻译: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25
• “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火诗人借物言志习“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春”能 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 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 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 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 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次北固山下》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的诗现存十余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王湾的诗歌风格清新秀丽,多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2. 作品背景这首诗是王湾在旅途中经过北固山时所作。
当时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看到北固山的壮丽景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北固山位于江苏镇江,是长江边的一座名山,地势险峻,风景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游览和吟诵的地方。
在唐代,北固山更是成为了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地标之一。
王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其敏锐的诗人视角,将旅途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融入到诗歌之中,使得这首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深沉的情感寄托。
二、字词积累1. 重点字音悬(xuán):注意发音时,舌头要微微卷起,舌尖抵住上齿龈,然后让气流从口腔中冲出,发出“xuán”的音。
例如“风正一帆悬”中的“悬”,描绘了船帆高高悬挂的样子,发音要准确清晰。
残(cá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背,舌面中部隆起,气流从鼻腔中流出,同时声带振动,发出“cán”的音。
如“海日生残夜”中的“残”,表示夜晚即将过去但还未尽的状态。
旧(jiù):读这个字时,双唇微微张开,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后部隆起,让气流从口腔中流出,声带振动,发出“jiù”的音。
在“江春入旧年”中,“旧”与“新”相对,体现了时间的更替。
雁(yàn):发音时,舌尖抵住下齿龈,舌面前部向上隆起,接近硬腭,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同时声带振动,发出“yàn”的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雁”,是古代传递书信的象征,诗人借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2. 重点字义次:停留、驻扎。
诗中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宿在北固山下。
这个字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理解其含义有助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情境。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言事点题 地点、俯视 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 有
动:水波荡漾 静:山岛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 海
动 有
第一眼观海全景,大处落笔 气势苍茫浑然,辽阔威严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景/ 静 转入动态,波澜壮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虚 言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宏伟气象
诗的高潮,奇特的想象、夸张
6
译诗:策马东来,登上碣石上。我要饱览 这大海的壮观!海面浩淼,水波荡漾。突 兀耸立的山岛呀,最先跃入眼帘。山岛 上——百草丰美,树木浓繁。虽然已到了 秋天,它们仍生意盎然。看大海——在萧 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洪波巨澜!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 纳的小小弹丸;天上的银河啊,星光璀璨, 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啊!今 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 我引亢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志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借以抒发内心豪迈的情怀与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合乐时的附文 12
诗意理解: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 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10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 博大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 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 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 风骨”的代表作。
11
观沧海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篇章,包括了四首古代诗歌作品。
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诗歌和简要介绍: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眺望远方的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来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 《静夜思》 - 李白
这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以简短神秘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异乡漂泊的思念之情。
3. 《望岳》 -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的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留恋之情。
4. 《静夜思》 -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与李白的《静夜思》同名,但内容不同。
这首诗以别具一格的节奏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些古代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念,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寄托吉祥美好的文化传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作者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作者简介资料一: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公元155年—220年。
年二十举孝廉,征拜为议郎。
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讨董卓,迎献帝(刘协)迁都许昌,复击灭袁术、袁绍,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他采取抑制豪强、推行屯田、督促开垦荒田等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再加上大力招揽人才的开明政治政策,终于统一了北方。
位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情调苍凉悲壮。
资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多于统一,混乱多于安定,政治、经济、文学等的发展不平衡、不稳定。
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从洛阳迁都长安,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郡起而讨之,继之而来的是讨董盟军各怀野心,军阀混乱,国无宁日。
曹操在混战中势力得到发展,乃以勤王为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许昌,改元建安(196),逐渐占有北方广大地区。
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国,都洛阳;刘备于221年建蜀,都成都;孙权222年建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资料三:《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回师经碣石观海时所作(一说为出征途中作)。
此前,曹操已基本上扫除了北方军阀割据,这次北征乌桓又一战而胜,北中国的统一已成现实。
资料四: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醉吟居士、香山居士。
出生于新郑(今河南)。
白居易自小聪慧能诗。
元和十年(815),因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书被诬,贬为江州司马。
后担任杭州、苏州刺史。
其间,他仍然尽可能为当地人民做一些好事。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资料五:白堤全长1千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
白堤横亘湖上,把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
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
白居易在治理杭州时,兴水利,建石涵,疏浚六井,开拓西湖,政绩昭然,有德于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
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主题思想】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者】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
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主题思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原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作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
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悲苦愁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