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明以和化中华word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的话

解读王殿明和圆梦园

圆梦园,河北省秦皇岛市戴河之滨的一个民营文化观光园区。按照园方的规划,这个风光秀美的园区将被建设成为一个中国“和”文化的展示基地、“中国梦”精神的传达基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

在园区尚未完全竣工的一期工程中,有两座巨型的铜碑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高21米的“中国梦”碑,碑身正反两面分别雕刻着“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巨型文字。另一座是高18.8米的“和碑”——“和”文化始祖、先秦圣贤“史伯”的巨型雕像。

据园方介绍,这样的铜碑在国内尚属仅见,而“中国梦”碑更被外界称为全国“中国梦第一碑”。作为圆梦园的核心景观,其耗资相当巨大。据初步估算,这两座铜碑仅制作与安装的费用就高达近千万元。

这两座让园方引以为豪的铜碑为圆梦园和它的创办人王殿明引来了颇多关注。在圆梦园的立项、建设过程中,“大手笔”、“有思想,有魄力”等赞誉声不断,但“作秀”、“沽名钓誉”的议论也一直伴随始终。

而由此上溯,自2006年起王殿明便先后在河北省临西县、石家庄市等地投巨资建设了“万和宫”、“和”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旅游项目,并注册成立了

“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致力于“和”文化的专题研究与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其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同样曾引发热议。

圆梦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项目,而王殿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投入巨资大力倡导“和”文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目的与动机?本刊记者特别奔赴秦皇岛进行实地探访,并对王殿明本人做了独家专访。

王殿明以“和”化中华

在圆梦园一期工程的中轴线上,除了“中国梦碑”与“和碑”,还有一座“圆和梦碑”——一个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半圆形双面石墙。墙上刻着日月星辰、古代先贤的各种雕像及王殿明本人的一首以“和”为主题的诗:“天和日月星,地和有五行。人间求和道,无处不光明。”

与前两座铜碑的明亮与大气相比,这座石碑显得更加庄严与厚重。碑身周围除了两棵柏树,还环绕着几株白杨树。其中一棵因距离石碑太近,竟将碑身遮去了一大片。

据知情者透露,在修建“圆和梦碑”时,曾有人提议将这棵杨树砍掉,但在王殿明的坚决反对下作罢。“当时这棵树上有一个鸟巢,他认为不应该因此破坏园中鸟类的生存环境,这也正体现出‘和’的内涵。”

王殿明,今年61岁,曾经在部队里待过30年。2001年以上校军衔退休,之后转战商场。现在则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王殿明是个坦诚、幽默、思维敏捷的人。他喜欢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也善于用身边具体的小例子来阐述一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比如,他会用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来解释他所倡导的“和”文化:“一个人把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张弛有度,动静得宜,这就是和。”

他有午休的习惯,每天两个小时,雷打不动。之后便开始到园区各处巡查。在办公室里坐下来的时候,他上身依然会保持笔挺。他说话声音不大,却十分健谈。秘书不时递上茶水,他接过茶杯,大口大口地喝下。他烟瘾很大,一根接一根地抽,在将近三个小时的专访中,他抽了足足十几根。

王殿明对新闻时事保持了一贯的关注。“埃博拉病毒”、“乌克兰危机”等话题不时从他的口中蹦出。“这些都是秩序失‘和’以后造成的恶果,”他猛地吸了一口烟,“我与普京同岁,也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

他痛恨社会上种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人类必须有信仰,懂节制,不然不出问题才怪。”他说,“比如企业家,要赚钱,也要讲道德。不能为赚钱而危害社会,而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大家造福。”

为什么是“和”文化?

王殿明开始大力倡导“和”文化,是在2006年。

当时,他已经从部队退休,正在经营一家高校后勤服务公司。这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回到自己的老家——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少小离家的王殿明发现,与30多年前相比,乡亲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了,但“村风”却不如以前了。

附近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需要赡养,但几个儿子却相互推诿,谁都不愿意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去。这让王殿明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来“扭转一下局面”。

那时候,村里信教的群众很多,“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的都有”,但村民们基本上是“各信各的”,秩序仍然是一团糟。拿什么来教育村民,王殿明也没有好的思路。一次,乡亲们邀他出资在村里修一座庙,却让他找到了“灵感”。

“村里信什么的都有,我是该修一座庙,一个道观,还是一个教堂?”王殿明说,“还不如修一座宫殿,把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都拉进来。”

当年起,王殿明便出巨资在村里一个废弃的沙坑上建起了一座气派的“宫殿”。里面除了有各个宗教人物的雕像,还有与村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行善助人、尊老敬老的主题人物塑像。王殿明为它取名为“万和宫”——万庄村在历史上曾叫万和庄。此外,“万和”二字也含有“协和众生”之意。

慢慢地,王殿明开始感觉到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矛盾纠纷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心气儿也更顺了”。当时中央正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这也让王殿明觉得,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后来,在中国民俗学会等单位举办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市社科院的蔡丰明博士将万庄村的变化称为“万庄现象”。王殿明回忆,自己当时竟“激动得难以自持”。

2008年,王殿明创办了全国首家和谐文化研究机构——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次年,王殿明联合新浪网等单位共同举办“中华新二十四孝”的评选表彰活动,竟收到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地区推荐的一万多份案例。

他将评选出来的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编辑成《中华新二十四孝》,并在万和宫内辟出一片空地为他们建造塑像,取名为“中华孝道园”。据知情人透露,仅此一项,王殿明就花费了两千多万元。

王殿明对理论问题津津乐道。在他的名片上,“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会长”与“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的头衔,排在他一长串头衔中的最前列。在圆梦园中,他对“和”文化的论述也被制作成标语,随处可见。

他曾提出“九和”的思想,并写过不少专门的论文。他认为,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大千世界,“和”是共有的价值观念,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灵魂,是人们理想的精神家园。“和”是太阳文化,和泽环宇,和育万物,和化心灵,和生美好。一位熟悉王殿明的当地人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