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摘要:在蔚为壮观的古代诗词中,文人通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别样意象,表达思想感情。
在咏月的诗词中,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下面让我们再次徜徉在古诗词中,品味月的意象。
关键词:意象;诗词;月亮
一、意象的产生和发展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概念,是诗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因此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①最早从文艺角度说到意象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到了唐代,"意象"已经较多地进入诗学理论中。
"意象"一词在宋代得到广泛使用②。
二、月亮历来被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1. 一般出现形式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秋月、冷月、江月、玉轮、桂宫、玉环、天镜
2.意象用法分类
(1)遣怀之月
看到月亮我们就会像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商隐一样,想到那位绝美的仙子嫦娥,会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她的孤寂与落寞,和玉奚生一起发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叹,于是月亮就成了
“寒月”、“孤月”、“残月”,代表着一种无边的孤独和哀怨,寄托着人们的愁思和心绪,因此,借月遣怀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李煜在《虞美人》中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故过不堪回首月明中”,透过这样的“明月”、“秋月”我们可以想见一位亡国之君夜夜思念旧时江山的无尽痛楚。
还有那句流传千古的绝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句子,一个“残月”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这一句字字写景,却字字含情,正所谓“一切景想语皆情语”。
像柳永一样,借月亮抒发离愁的还有那个被贬江州的司马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开头他就营造了一种悲戚伤感的氛围,当然这也离不开月亮,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将这种氛围烘托到及致。
李清照也是一个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诗人,她在《一剪梅》中的一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顿时就将一种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渗透了出来,一切尽在月光中。
即便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派词人苏东坡也没有忘记这轮象征着柔美,寄托着哀思的月亮,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高声吟诵“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酒酬月,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借江月抒发自己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2)吊古之月
人生转瞬百年,短暂无常,而江山万古长青,明月永恒不变,面对它,唐代诗人张若虚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明月啊!你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人,目睹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于是,月亮在古
诗文中又有了吊古伤今的含义。
这一类月亮出现在刘禹锡的《石头城》里“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旧时”修饰明月,把历史与现实,昔盛与今衰巧妙自然地焊接成一体,把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很好得寄托在这一轮“旧时月”中。
而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用了移就的辞格,月亮本来就是无声的,可词人这么一写,反而觉得它有声的,有情感的,它曾经亲眼目睹了以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如织,笑语欢声,美人吹萧,而如今只有一弯月亮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又怎叫人不伤感?不发黍离之悲呢?
(3)闲适之月
月亮在古典诗词能够除了用来寄托情怀,吊古伤今之外,在更多的诗文中,它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古诗文为我们所营造的美丽画卷中不可缺少的主角,就是美丽的象征,我想这类月亮应该称它为闲适之月吧!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到“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好一幅“明月”照耀下的美景: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而苏学士在《赤壁赋》中,当他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这种美景时,整个身心都陶醉了,感觉到自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总结
月亮是中国文化的原始意象。
当西方文化热恋着日神阿波罗时,我们的民族更钟情于朗朗明月。
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早期,也有过日
神的崇拜,但随着后羿举起射日的神箭,也就射落了文化中的日神精神。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即使在今天月亮意象仍然在艺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月出皎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