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人口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市人口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管理科学102班程坚10064201
9日,烟台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发布。公报中有关2010年全市人口总量、结构、素质等数据,不仅揭示出我市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的进程。
【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下降外来流入人口增多
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6968202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市净增人口332467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49%。
而在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市人口净增长373182人,年均增长率0.58%。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数减少了40715人,年均增长率下降0.09个百分点。比全国、全省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低0.08个、0.05个百分点。
这表明我市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市常住人口总量增长,与户籍人口相比多45万人,主要原因是随着本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促使外省市来烟人员规模迅速扩大,这些外来人口也为烟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家庭户数】家庭户规模缩小年轻人婚后多独居
普查结果显示,这次人口普查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2人减少了0.20人。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我市的家庭规模小于全国0.48人、小于全省0.36人。
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市生育水平不断下降,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所致。
【性别比例】性别比略有上升男女比例为102.23
普查结果显示,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23,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1.99上升0.24,但低于全国性别比105.0、全省102.33的平均水平。
【年龄分布】65岁以上人口占11.46% 老龄化程度加剧
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46%。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0个百分点。
在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6.47万人,占10.97%,15—64岁的人口为540.53万人,占77.5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9.82万人,占11.4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2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8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50个百分点。
数据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2.59个和1.62个百分点。
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也为各级政府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地区分布】市区222.77万人莱州市88.39万人排名第一
普查显示,全市696.8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22.77万人。其中,芝罘区83.02 万人,福山区28.77万人、牟平区46.76万人、莱山区28.51万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31.28万人、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43万人、龙口市68.83万人、莱阳市87.86万人、莱州市88.39万人、蓬莱市45.11万人、招远市56.62万人、栖霞市58.97万人、海阳市63.87万人、
长岛县4.40。
谁制约了人口膨胀
与青岛、大连等周边城市相比,烟台市中心城市人口不足、人流不旺是制约烟台市城市规模膨胀、制约三产加快发展、导致城市消费水平不高、农村城市化发展不够快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烟台市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人流的增加?
关键词:载体
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水平不高,是制约烟台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一大原因。
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以及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其建设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烟台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青岛、大连等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关键词:政策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户口本,令一些从农村来到城市发展的人员感到处处受掣,这种‘同样国民、不同待遇’的不平等现象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放开户籍限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烟台市公安局户籍科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进入21以来,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和市场经济大潮,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口藩篱开始松动。一些大中城市的户口准入政策,趋于灵活、宽松。早在2000年,青岛市就明确提出加快农业人口就地转化政策;2001年7月,宁波市取消了农村人口进城镇落户指标的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12月,天津市规定工作满3年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其配偶、子女户口可全部进津,并办理“农转非”;2001年8月1日,石家庄市公布“直系亲属投靠、外来投资、管理技术人员、买房、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等7条全面放开户籍的准入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国庆认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对于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转变中国人社会生存上的文化观念,以及实现公民生存状态的公平、平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就业
政府相关资料显示,烟台市农村劳动力结构仍不合理,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全市241.5万农村劳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153.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3.4%;从事二三产业和外出务工的88.3万人,占36.6%。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只有转移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农民进城是大趋势,但过程中必然存在困难。因为,农民和市民的权利存在着很多不平等。首先,市场发育不完善带来的市场机会不公正,如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并不畅通。其次,进城农民不能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比如农民没有失业保险,当然增大了他们的求职风险。第三,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能力有限,又很难与市民享受同等的生活教育福利,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另外,求职过程中,农民需承担更多的税费义务,比如城市居民月收入800元以下就无须交纳个人所得税,而进城的农民无论收入多少都要纳税,在农村有地的农民还得再缴纳另外一份税。
因此,应拓展增加城市人口的渠道,放开增加城市人口的政策,鼓励发展吸纳能力强的城市产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以促进烟台市经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