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二OO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二OO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招 生 专 业: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及代码: 考试时间 元月 19 日 上午
一、概念辨析(每题10分,共50分)
1.劳动与劳动力
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3.利润与剩余价值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为什么劣等地也能提供级差地租?
2.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进行简单评述。
3.我国农村经济中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4.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5.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6.简述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2.试述我国二元经济的特点及消除二元经济不利影响的途径。
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
二OO三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 生 专 业: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及代码:政治经济学 考试时间 元月 19 日 上午
一、概念辨析(每题10分,共50分)
1. 劳动与劳动力
答:劳动是人们动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
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综合。劳动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的存在必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而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2.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答: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
出发点的全过程。
资本周转指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侧重于对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的考察,主要是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侧重于对资本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考查,分析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3. 利润与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是指由雇佣劳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利润是资本在运行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部分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4.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答: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不是不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自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或者说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吸收器。
可变资本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工人拿去购买生活资料消费掉了。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意味着更多的产出。中国的情况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NI)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联系密切同时又存在本质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增长。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想象会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经济发展不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尽管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 为什么劣等地也能提供级差地租?
答:(1)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按其形成的基础和特点,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是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等级不同地块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土地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它们的实质都是超额利润,都是来自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都是投人土地的相等的各个资本量具有不等的生产率的结果。只不过在级差地租I的情况下,是把资本分投到不同的土地上;而在级差地租Ⅱ的场合,则是把资本连续投到同一土地上。在实际生活中,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也是难以分开的。只有在租约期满以前,从资本家的递加投资所生出的超额利润中才能辨别出级差地租I。而当租约期满以后,由追加投资引起的经济效果,尤其是那些比较有永久性的土地改良,就会合并到土地的自然丰度中去。这时,级差地租Ⅱ就分辨不出来了。
(2)劣等土地也提供级差地租
在以上分析级差地租Ⅱ和级差地租Ⅱ的形成时,为了便于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曾假定最劣等地(丙地)不提供级差地租。但当我们懂得了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后,就可以看出最坏土地也提供级差地租。最坏土地上也提供级差地租大体有两种情况:
①满足这种需求的供给量只能通过较好土地(例如乙等地)上低于最坏土地(丙地)生产率的连续投资来提供。
②或者通过最劣的丙等地上降低生产率的追加投资来提供。无论哪种方式,产品的生产价格都会上涨。于是原来最坏的丙等土地起调节作用的生产价格,就会低于新形成的社会生产价格,因而最坏耕地就会产生超额利润,提供级差地租。
总之,无论最劣等土地的地租是由什么方式产生的,它毕竟表明了以连续追加投资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最劣等的土地也能提供地租。“因此,单纯就级差地租来说,所有的已耕地都会提供地租。”
2. 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进行简单评述。
答: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指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引起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原因是资本的利润率同它的有机构成是按反方向变动的,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固定资本比重增大,由于固定资本的周转慢于流动资本,就会使全部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放慢,从而促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同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更快,剩余价值绝对量也会随之增加,在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