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欣喜于扩招带来教育提升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伴随扩招而来的隐患,高校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在此就这些问题做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扩招就业毕业失业就业指导
一、大学扩招后就业现状简述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种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2003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在经历加入WTO及大学扩招一周年、遭遇“非典”、签署CEPA等重大事件之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关注。9月13日,“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在京举行;11月7日,2004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12月1日,“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正式开始并启动网络招聘;12月22日开始,教育部举行“全国大中型企业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网上双选周”大型公益活动。12月19-20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重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路,将“人才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这无疑也为高校人才就业提供了正确的政策指
引。
(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
大学扩招意味着学生人数的绝对增加,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根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02年,我国普通等学校招生320.5万人。截止2002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比1998年翻了一番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5%,历史性地跨人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规模的大学扩招始于1999年,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着重关注一下1999年到2002年的招生情况。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就业也逐渐市场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强、就业压力增大,更加上现有大学学科设置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就业供需的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对职业选择的心理预期过高等原因,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而就业形势也显越来越严峻。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鉴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国家、教育部和部分高校也高度重视此问题,组织专家学者从理论做出探讨,并从实践上积极解决。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等单位分别承担了国家和教育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重点课题,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承担了扩招后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课题,广西等省相关部门也将大学生就业问
题纳人十五规划课题之列。但是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却不多。而现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献多半只是单纯的从就业指导或就业工作的角度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其观点不无道理,但多偏于零散、不成体系。
二、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㈠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高达559万,2009年超过了600万。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果加上上一年大学毕业生中的未就业人数和大量海外学子的归来,2009年全国的就业需求岗位达700万应该是保守数字。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大学生就业有三种困难:一般性就业困难,即普遍性就业困难;结构性就业困难,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选择性就业困难,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选择观念不相适应。
㈡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一方向必须坚持。扩招和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扩招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强,而就业难只是相对于择业而言的。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有以下六个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社会需求增长不足,部分行业市场萎缩;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有误;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求职面试技巧。
㈢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成本太高,制约着其就业;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对大学生理想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技能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矛盾和观念性结构矛盾)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成因。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与相关主体。一般而言,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原因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和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它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工程。我们认为该问题的研究需要置于社会转型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中加以讨论,应该提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大视角,并就研究的框架做出一定的界定,要密切关注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诸种表现。这里,我们可以从问题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体系与框架。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而该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等四种不同的行为主体(当然,不单只这四种),故此我们可以从这几种主要的相关行为主体展开讨论。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做出调整:一是用人单位相关研究涉及到其它的问题大类,在实践中不易纳入变量调控的范畴,相较而言,较有成效的反倒是有关部门针对用人单位行为做出的规定,因此我们只在就
业政策问题中涉及它;二是就高校而言,对起后台支撑作用的培养机制和起前台管理服务作用的就业指导做出细分,并分别讨论。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体系框架。基于上面的简述,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体系框架做出以下模型一、充分就业问题研究。这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也是解决该问题的目标。要通过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来最终完成国家投资教育、培养人才、形成人力资本、服务社会的高等教育流程,同时也实现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充分就业问题主要涉及到就业现状、成因,对策等的总体研究。最终解决的途径常常会具体到以下的某些方面。
四、解决大学生生就业难的对策
㈠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要实施适度增长的高就业率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中观层面上要完善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建设全省性(甚至全国性)就业市场,完善现有的就业统计体制;微观层面上要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而言,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提高就业弹性,增加就业容量,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压力,着重发展第三
产业,扶持中小企业,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各级政府要力求在本地消化富余劳动力,同时加强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联系,进行高层次人才输出,同时要重视中低层次劳务输出,以平衡国内的人力资源配置。第二,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