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题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DDT案例

DDT又叫滴滴涕,是有效的杀虫剂。是人工制造出来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DDT被广泛用于杀虫,控制疟疾和伤寒。但在50年代后 DDT的危害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昆虫体内产生了强大的耐药性,导致用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稳定高效曾被认为是优秀杀虫剂的一个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但今天,疟疾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病因与死因,这与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经济有效对环境危害又小能代替DDT的杀虫剂有关。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宣布,重新启用DDT。

DDT案例说明了:

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大量生产了DDT等不易分解的新化合物,并释放到大自然中。特别是那些与生长、发育和遗传相关的化学物品,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变化,正在改变地球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人类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创造和发展了灿烂的文明,但同时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又导致了文明的衰落。从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个现代公民的责任。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离不开物质和能源,人类也是如此。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来自于自然环境。这就意味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贯穿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永恒主题。自然环境,既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还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作为调节器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深刻反思人类自身的能力及能力的限度人类必须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

DDT在技术上是一个成功,但在生态上却是一个明显的失败。使用过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剂量,却能因生物的累积效应和食物链作用而放大万倍,忽视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必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和自然是需要协调发展的,这就必须需要通过:

(1)、重建人在自然界中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观念;

(2)、运用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3)、从地区规模,国家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

2.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不仅体现了使用它的主体——人的意志,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学是人与自然间永不完结的对话。要想使技术向着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就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即研究技术问题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技术与人类的目标融为一体。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提交的著名科技政策报告《科学——无止境的边疆: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计划》指出:科学进步是,也必须是政府的根本利益所在。没有科学进步,国民健康将会恶化;没有科学进步,我们无法指望改善生活水平或增加公民就业。

自然界的各部分紧密联系,地球表面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影响。如果不加控制,点污染会发展为面污染,

局部的生态恶化会逐渐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因此,人们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了污染治理方面。环境价值观渗入到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重视技术的环境效应使发展绿色技术成为历史必然。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这意味着有关保护环境、改造生态的知识、能力或物质手段只是绿色技术的要素,只有这3个要素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才构成现实的绿色技术。它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发展绿色技术,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巴尔的摩事件

80年代轰动世界的“巴尔的摩事件”是美国科学界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巴尔的摩实验造假,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的事件。巴尔的摩和麻省理工教授嘉莉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在含重排MU重链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内源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程式的改变”的实验论文,论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但巴尔的摩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M·欧图勒发现实验记录与论文不符,并经国会和联邦经济情报局的调查最终显示:实验的日期与嘉莉的记录不一致,她是用截取日期转贴到日期记录纸带上的方法来造假。直到这时,巴尔的摩才不得不承认自己为嘉莉辩护的错误,并向欧图勒公开道歉。在这个案例中,嘉莉是真正的越轨者,巴尔的摩开始是被动越轨者,后来在越轨调查中成了真正的越轨者。被称为“美国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的悲剧”的巴尔的摩事件,终以真理战胜虚假告终了,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1、科学家必须具备科学精神,杜绝科学越轨。

(1)、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决定了科学共同体成员必须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家M·默顿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性;共有性;去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性。这种行为规范在科学家学习知识或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并内化成为科学家的精神。

普遍性:评价科学知识的标准是唯一的;科学共同体超越了国家集团,科学是国际性的;

共有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并且应该分配给全体社会成员,发现者和发明者不应该据为私有。公开,道德原则;

去私利性:反对欺骗、诡辩、夸夸其谈、滥用专家权威等等,主张发扬为人类造福的利他主义;

有条理的怀疑性:强调了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有根据的怀疑。

(2)、越轨是指与群体或社会的相违背的行为。越轨在科学界中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

在科学家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已经接受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就象人类社会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不能杜绝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社会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从文化上来说是合法的、正确的目标,如果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就会让人产生挫折和紧张感。这种挫折和紧张有可能使人越轨。

科学作为一种认知实践,恰当的认知取决于适当的方法,因此,所谓科学方法,是在实现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而不是伪造。巴尔的摩的科学实验为科学不端行为,伪造实验并发表在权威杂志上想使人信服是对科学共同体神圣的行为规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科学家以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科学不端行为,会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建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

2、健全科学界的评价系统的必要性。

巴尔的摩事件决非偶然,它只是科学界众多弄虚作假案中的一例,它从侧面反映出科学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缺陷。在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