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
《山海经》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山海经》的文化与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ef0b2b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2.png)
《山海经》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山海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文化经典,编纂于战国时期,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地理景物和动植物等内容。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在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并重点解析其对古代文化、文学和艺术的影响。
一、《山海经》的文化价值《山海经》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记录了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察和理解。
通过《山海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
其次,《山海经》还成为研究古代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山川地理、地貌地形以及海洋生物等,对于研究古代地理的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为后代的地理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情况。
此外,《山海经》在宗教和信仰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其中记载了大量的神祗和妖魔鬼怪,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宗教文化,还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中的信仰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山海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山海经》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其中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成为了古代文人创作神怪小说和诗歌的题材,为古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例如,《搜神记》和《神异经》等作品就是以《山海经》中的内容为灵感创作而成。
另一方面,《山海经》的语言和叙事风格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的文字简洁明了,描写生动具体,篇章结构严谨有序。
这种叙事方式和文风的影响可以在后来的诗歌和散文中得到体现。
比如,唐代的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常常借鉴《山海经》中的描写手法,使诗情更加深远悠远。
三、《山海经》对艺术的影响《山海经》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适合文学创作,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
山海经 地理名称
![山海经 地理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c1a57d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b.png)
山海经地理名称《山海经》是一部古老的中国地理著作,它记录了大量的地理名称和地理信息。
这些地理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想象,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
以下是《山海经》中的一些地理名称及其含义:1.昆仑山:是《山海经》中最为著名的山脉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据传说,昆仑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传说。
2.华山:是《山海经》中另一座著名的山脉,因其险峻著名,有着“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
华山的名字意为“花之山”,但也有解释为“非石非土之山”,表明其地质结构非常特殊。
3.终南山:是华山之南的一座山脉,也是道教发源地之一。
据传,老子曾在终南山下修炼,得到了道家的真传。
4.恒山:是五岳之一,因其位置在北方,古人认为它是天地之气所在之地。
恒山之名有永恒之意,也有人认为是通向阴间之路的入口。
5.太行山:是华北地区的一座大山脉,因其陡峭的地形和丰富的植被资源而著名。
太行山之名意为“太古之行”,也有解释为“通达天地之行”。
6.衡山:是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因其位置在南方,古人认为它是天地之气所在之地。
衡山之名有平衡之意,也有人认为是通向阳间之路的入口。
7.嵩山:是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因其形状像一个卧倒的葫芦而著名。
嵩山之名有“嵩高”、“崇高”之意。
8.峨眉山:是四川省的一座著名山脉,因其陡峭的地形和丰富的植被资源而著名。
峨眉山之名意为“蛾眉之山”,也有解释为“高耸入云之山”。
9.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和江西省交界处,因山势险峻、水流湍急而著名。
武夷山之名意为“武力夷平之山”,也有解释为“千岩万壑之山”。
10.崂山:是山东省的一座著名山脉,因其陡峭的地形和丰富的植被资源而著名。
崂山之名意为“崂崂之山”,也有解释为“峰峦叠嶂之山”。
以上仅是《山海经》中众多地理名称的一小部分,这些地理名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的重要途径。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
![《山海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f7f077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3.png)
山海经的背景和概述《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书,记载了大量丰富而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民想象力与信仰体系的重要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神性生物与怪物《山海经》描绘了许多具有神性特征的生物和怪物。
其中包括龙、凤、麒麟等神兽,以及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妖怪和妖兽。
这些生物既是神话中的形象符号,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未知事物之解读。
神话故事与传说《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传说。
比如,《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了一个关于禹治水的故事;《山海经·北山经》则描述了唐尧时期被封为“女娲西王母”的女性天皇。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也融入了人们对生活和宇宙起源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山海经》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地方风俗与祭祀活动《山海经》的记载对于地方风俗和民间信仰有着深远影响。
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以《山海经》中所述诸神为对象的祭祀活动。
比如,在某些地方过年时会表演“舞龙”;通过这样的表演可让村民迎接新年,希望能够招来丰收与吉祥。
风水学与养生保健《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山水、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养生保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后来发展起来的中国风水学。
结语《山海经》作为一部关于自然现象、神话故事和民间信仰的瑰宝,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仍然对现代社会有一定影响。
通过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6c78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c.png)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文化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宇宙和人类起源的探索与想象。
中国是一个富有神话传说的国家,其中《山海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著作之一。
《山海经》收集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描述了丰富多样的神奇生物、神灵和异域景观,是研究古代中国神话文化的重要资料。
1. 《山海经》的背景与意义1.1 《山海经》的起源《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志书,作者不详。
它在战国时期成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山川水域、动植物、人物等情况。
1.2 《山海经》的意义《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书,更是一本奇幻的神话故事集合。
它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其中充满了许多神奇的生物和景观。
研究《山海经》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民的观念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对自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
2.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2.1 神奇的生物《山海经》中记录了各种各样的神奇生物,包括龙、凤、麒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灵,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象征着四个方位和四个季节。
2.2 神灵和神话故事除了神奇的生物外,《山海经》中还有许多神灵和神话故事。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嫦娥奔月等著名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生活智慧的理解。
3. 《山海经》对于古代中国神话文化的影响3.1 影响民间文化和信仰《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对于古代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传说被传诵于民间,成为了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崇拜的对象。
例如,《山海经》中的龙被视为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神庙等建筑中。
3.2 影响文学艺术创作《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也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在创作诗词和书画时,都会借用《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或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类的感悟和情感。
同时,《山海经》中的奇幻故事也为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fe1a867e53a580217fcfee6.png)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時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其著作《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就对《山海经》的西王母神话、开辟神话、昆仑神话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且首先注意到西王母在此经中还不是美人形而是半兽形。
【精】013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论文资料)
![【精】013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论文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72419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d.png)
山海经研究的现实意义<<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
史载四五千年前,大禹治服洪水、划分九州之后,率众大臣和科技人员考察山川大地,记录物产风情,撰写国土资源白皮书,绘制物产风情图。
可惜古图久已失传,所幸考察内容被记录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 计有南、西、北、东、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水系地望606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
正所谓:功成洪水退, 帝禹定九州, 踏勘海内外, 千古一图收。
由于年代久远、环境变迁、文字错讹等诸多因素,<<山海经>>记述的远古自然与人文信息早已变得难以解读,<<五藏山经>>447座山的方位难以寻踪确认。
为揭开<<五藏山经>>群山方位之谜和<<山海经>>其它远古信息之谜,再现神奇瑰丽的古代华夏大地景观,王红旗与孙晓琴历经二十余年艰辛探索,于1997年基本完成山海经方位考证及远古信息解读工作,绘制出山海经神异图数百幅(水彩画、国画等)、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数十幅(丙烯画); 并于1999年9月9日绘制出巨幅<<帝禹山河图>>(全称山海经五藏山经艺术地理复原全景图,丙烯画),该画高5.4米、宽7.8米,将<<五藏山经>>记述的全部内容均绘于画面之中。
国衰而疑古,民弱而疑祖。
中华民族一百多年的近代屈辱史,反映在古史研究上的效应之一便是怀疑、冷漠与否定,以致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人已不了解<<山海经>>等古籍的价值何在,也不清楚研究山海经、绘制山海经艺术图画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
事实上,<<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典籍,我们今天研究<<山海经>>的价值在于:1 、重新认识<<山海经>>的文献价值,它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其文献资料既有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有助于更进一步的先夏史时期的编年史研究。
历史趣谈对于《山海经》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资料?
![历史趣谈对于《山海经》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391977425c52cc58ad6be0c.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对于《山海经》有哪些重要的研究资料?导语:《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1、最早提到“山海经”的信史,是《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1、最早提到“山海经”的信史,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有:“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
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其上有醴泉、瑶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2、现可见《山海经》最早版本是郭璞《山海经注》,其卷首有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全文如下: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
《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
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危攵][阝区]於丘陵,巢於树木。
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
禹乘四载,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
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
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
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着《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着明者也。
其事质明有信。
考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
食之百物,所不肯食。
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
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
考宣帝时,击[石番]石於上生活常识分享。
《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瑰宝
![《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瑰宝](https://img.taocdn.com/s3/m/5c5b56e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b.png)
《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瑰宝《山海经》是一部古代神话文化的巨著,被誉为中国神话文化的瑰宝。
它收录了中国古代关于地理、民族、生物、神话等方面的传说和神话,被视为古代中国地理志和神话传说的重要参考资料。
《山海经》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地理、民族、生物、神话等各个方面。
其中,关于神话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山海经》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神话传说,如黄帝与蚩尤之战、女娲补天、鸟兽故事等。
这些神话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和理解,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除了内容方面,《山海经》在文学形式和语言上也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使用了大量的形象化语言和比喻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如大禹治水、淮南子著作、狐假虎威等。
同时,它还使用了很多古代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借物喻人等,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总之,《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文化和传统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8ed77b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9.png)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一、引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教学手册旨在对《山海经》进行全书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著作。
二、《山海经》概述《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山川地理、物种生态和神话传说的文献作品。
全书共分为山经、海经和北山经三编,涵盖了广泛的地理、民俗和神话知识。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民族文化和神话传统。
三、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背景与历史- 介绍《山海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探讨古代人们创作这部著作的目的和意义。
2. 《山海经》的文本解读- 对《山海经》的文本进行逐章解读,解析其中的地理描述、物种特征和神话传说,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3. 《山海经》的文化影响- 探讨《山海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和哲学的启发作用,展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 《山海经》的价值与解读方法- 分析《山海经》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手册的学习,读者将达到以下目标:1. 全面了解《山海经》的内容和背景,掌握其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2. 能够独立阅读和解读《山海经》的文本,理解其中的地理、生态和神话要素。
3. 深入思考和探讨《山海经》对古代文化和后世文学的影响,形成独立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4. 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继承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手册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独立阅读与解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山海经》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
3. 学术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升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山海经》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知识测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https://img.taocdn.com/s3/m/d7c8eaad3b3567ec112d8a76.png)
20 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内容纲要】 20 世纪以来,《山海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门派特点逐渐光亮且形成合力,不但在《山海经》的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年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获取一些打破,而且在《山海经》科学价值、《山海经》经文破译等新论题方面也获取重要成就。
【要点词】 20 世纪 / 《山海经》 / 研究 / 回顾【正文】《山海经》堪称天下奇书。
它是一部拥有独到风格的中华古代典籍,今后书内容波及之广泛,文化聚积之深邃,历代学者研究成就之丰富,以及此刻《山海经》影响之不断扩大等方面进行察看,能够说,把《山海经》称之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之瑰玉是当之无愧的。
一 20 年纪以来,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逐渐增添,成就迭出。
据不完好统计,本世纪(截止各正式学刊公布论题含有“山海经”或其篇目名的学术论文就有 172 篇,其中外国学者 6 篇。
至于论题未直接注明书名而波及《山海经》研究的则更多。
专着的推出标志住《山海经》研究的深入。
1980 年和 1985 年,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先后由上海古籍初版社初版, 90年代初版的《山海经》研究专着则有徐显之《山海经探原》(武汉初版社1991 年初版)和扶永发《神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初版社 1992 年初版)。
《山海经校注》包括《山海经山经柬释》和《山海经海经新释》两部份,后附“《山海经》叙录”,全录汉刘歆(秀)《上〈山海经〉表》、晋敦璞《注〈山海经〉叙》、旧本《山海经》目录和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另附“所据版本及诸家旧经书目”与“引用书目”,书后还有《山海经》索引,由张明华编。
袁珂《山海经校注》的主体部分是《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后者完成于 1963 年,“重视对神话传说部分的说明,搜罗丰富,征引详博,很有发明,其他部分也作了诠解和校勘” (注:《〈山海经〉校注》初版说明,上海古籍初版社 1980 年版。
)。
《山经柬释》完成于 80 年代。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2120548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9.png)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导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部重要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和奇异生物。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
1. 《山海经》概述1.1 起源与作者《山海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据推测,可能有多位作者参与创作。
其中以秦朝人斯敦为主要编纂者。
### 1.2 特点与分类作为一部地理志书,《山海经》可以分为山经和海外经两个部分。
其特点是包含了大量神话传说和神秘生物的描写,形成了浩瀚而奇幻的世界。
2.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概述2.1 神话的定义与起源神话是指古人对自然、人类及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神话起源于原始观念和远古信仰。
### 2.2 常见神话主题 - 创世纪神话- 英雄传说 - 人鬼传说 - 古代宇宙观念3.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3.1 神话角色及故事梗概《山海经》中包含了众多神话角色和相关故事。
例如: - 大禹:治水英雄,成就了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
- 风伯、雨师、雷公等天气神:掌管自然力量,保护人间安全与秩序。
- 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灵兽: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方位和四季的变化。
### 3.2 神物宝器及功用《山海经》还记录了一些神器和宝物,如: - 长生果:能够赐予长寿和不死之力。
- 百草仙露:具有疗伤和延年益寿的功效。
4. 《山海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4.1 宗教信仰与礼仪制度《山海经》中丰富多样的神话传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的发展。
### 4.2 文学艺术创作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并对其进行了创作与发扬。
结论《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紧密相连,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通过对《山海经》中的神话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方式。
同时,《山海经》也为后世创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源源不断的灵感资源。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与文化背景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与文化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a2e644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e.png)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与文化背景引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神话传说的宝贵资料。
这部古籍记录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地理知识,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成果,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与神秘力量的探索和崇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与文化背景,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1.《山海经》是什么?《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地理志怪的文献,成书于汉代。
全书分为经、甲、乙、丙四篇,描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地理、动植物、神话传说的认识。
1.1 《山海经》的内容《山海经》记载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地理知识,涉及山川领域、地理位置、珍奇异兽、宝物、神迹等内容。
其中的神话故事包括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神灵和英雄传说的想象和崇拜。
例如,书中描述了人面鸟身的凤凰、长有六只脚的马、能够发光的人鱼等神奇的生物,以及一些令人神往的宝物,如九天玄女,能够治愈疾病的瑶池桃,人面鱼身的鲛人等。
1.2 《山海经》的地理知识《山海经》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地理认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金矿银井等地理信息,为后来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 《山海经》的神话故事2.1 《山海经》中的神灵《山海经》中描绘了许多神话故事中的神灵。
这些神灵有的是天神,有的是地神,有的是水神,有的是火神等。
他们具有超凡的力量和特殊的形态。
比如,《山海经》中有一篇叫做《泰山经》的篇章,记载了泰山的故事。
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是中国古代人民崇拜和祭祀的重要山脉。
在《泰山经》中,有一位名叫岱宗的神灵,他被描绘成巨大的人形,手持巨斧守护泰山。
另外,《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其他神怪和神灵,如蚩尤、共工、大禹等。
这些神灵的形象丰富多样,有人形、动物形、半人半兽形等,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灵的想象和崇拜。
2.2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除了神灵,《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495a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2.png)
山海经及其价值分析
《山海经》,又称《山海经》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集人物、地理、物种、神奇异事和历史传说于一体的著作。
它记载了我国神话传说、古代地
理和民族文化,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
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山海经》的价值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部古代文化经典,《山海经》不仅记录了古代地理和民
族文化,还融入了大量神奇、奇幻的元素。
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自
然的认知和想象,展示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通过对《山
海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加深对古
代文化的理解。
其次,作为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地理情况,
包括地理特征、山水地貌、黄河流域和流域内的各种生物和物种等等。
这
些详细的地理记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同时,《山海经》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和地
理特征,还为今天的地名研究和地质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
化和民俗价值。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
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同时,它还提供了重要的地
理和历史信息,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山海经》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
著作。
山海经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报告
![山海经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10e414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d.png)
山海经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报告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一部集神话、传说、地理、历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文化经典。
其中,对自然界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的描写极为详细,成为了研究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报告将从山海经对于自然科学的贡献、山海经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山海经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海经对于自然科学的贡献1. 生物分类《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神话传说中的生物,如龙、凤、麒麟等,这些生物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是它们对于古人认识生物分类学有着重要作用。
《山海经》所记载的生物被归类为“禽兽鱼虫”,这也是中国古代分类动植物的基础。
2. 地理环境《山海经》所涉及到的地理环境包括了陆地和水域两个方面,其中陆地上有各种奇异怪兽和神秘景象,水域中则有各种神话传说中的生物。
这些地理环境的描写为古人认识地理环境提供了参考,也为今天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 天文学《山海经》中对于天文学方面的记载也非常详细,如“北斗七星”、“太白星”等都有所记载。
这些记录为古代天文学家认识和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山海经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生物分类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展,生物分类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各种神话传说中的生物成为了现代生物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2. 地理环境《山海经》所描绘出来的神秘景象和奇异怪兽在今天看来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对于古人来说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些描绘为今天地质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料。
3. 天文学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对于天体运动和星座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天文知识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山海经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1. 生物分类《山海经》所记载的生物归类为“禽兽鱼虫”,这种分类方式虽然在今天看来简单粗暴,但是它为现代生物分类学提供了基础,也为今天生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山海经的资料50字
![山海经的资料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c0e4a9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6.png)
山海经的资料50字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相传为秦朝时期的文人所作。
全书分为山经、海经、盗书三部分,共收录300多个地名和神话传说。
山经部分主要记载了中国各地山脉和山川的特征和传说。
其中包括了峨眉山、华山、泰山、庐山等著名山脉的相关传说,如四川峨眉山的《山海经》记载了峨眉山上的九老洞、金顶等神话传说,以及峨眉山的地理特征和名胜景观。
山经中还有一些与动物有关的传说,如《山海经》中的“凤凰”、“麒麟”、“穷奇”等,这些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都有特殊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海经部分主要记载了中国各个海洋的地理特征和相关神话传说。
其中包括了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等海域的特征和相关神话,如《山海经》记载了东海龙王、南海龙宫等传说,以及一些与海洋相关的神奇生物,如《山海经》中的“海市蜃楼”、“海中之山”等。
盗书部分是山海经的附录,记录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动植物和神话传说。
这些传说中的动植物大多具有神奇的能力和形态,如《山海经》中的“梅浦草”、“栩栩如生的牛黄”、“驯服蛇”等。
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未知事物的想象和探索,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山海经作为一部与地理相关的古代典籍,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还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文化内涵。
它对于研究古代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在今天的社会中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能够揭开许多山海经中的谜团,但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使我们对古代中国人民的世界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此,研究和传承山海经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对于维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简介_百度百科
![山海经简介_百度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94e0cdec0912a21615792953.png)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山海经》是中国先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向、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
【2016年】《山海经》的神话地理【古代文学论文】
![【2016年】《山海经》的神话地理【古代文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e0cd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d.png)
古代文学论文-《山海经》的神话地理一.引言《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
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
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
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
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
一般说来,20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我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
")而自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神话著述。
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一呢?《山海经》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
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
只要从祭政合一(或政教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
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
二.地理与政治之缘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
《山海经》学术史考论
![《山海经》学术史考论](https://img.taocdn.com/s3/m/3abe97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11.png)
《山海经》学术史考论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一部古代地理志书,记录了我国古代地理、物种以及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自从《山海经》问世以来,它对于我国学术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山海经》的问世填补了古代地理学研究的空白。
在古代,由于技术限制和交通不便,人们对于地理的了解非常有限。
而《山海经》通过对各地地貌、物种、气候等的描述,为古代人了解整个天地万物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它不仅丰富了古代地理学的内容,同时也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山海经》对于古代物种研究和生态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山海经》中详细描绘了各种神奇的动物、植物和怪兽,这些描述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却提供了对古代物种的了解和研究的线索。
同时,《山海经》也对于古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的记录,对于研究古代生态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此外,《山海经》对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山海经》中记载了各种神话传说中的神祗、怪兽、仙人等,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神话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同时,《山海经》中还融入了我国古代民族文化和民间传说,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山海经》作为一部古代地理志书,对于我国学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填补了古代地理学的空白,推动了古
代物种研究和生态学的发展,同时也为古代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它是我国学术史中的瑰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c2006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4.png)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现状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学书籍,源远流长,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
近年来,《山海经》研究自东汉起便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斐然。
从编纂时期看,《山海经》最先出现在东汉时期。
现存最完整的版本为陶潜所编撰的《山海经》,属于魏晋清脆派。
另有《山海略》、《山海经补注》等两种版本,但学术界的认可度较低。
从内容分析来看,《山海经》共归纳了十二个道路,每一条路都有明确的名称和地点,囊括了当时的中国地理资料,将山水、道路等地理特征概括其中,以达到地理概括、概况资料的目的,内容丰富,记录全面。
从学术研究上来看,历史上研究《山海经》有许多著名学人,比如宋代知名地理学家李复,元代文学家杜少拔,明代文学家李迅等。
近现代,国内外知名学者也都以不同视角对《山海经》进行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开展《山海经》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总的来说,《山海经》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古代遗留下来的中国
地理文化,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了解,同时也促进了中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一.原典与论著类(一)原典类1.李荣庆《山海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2.韩震主编《<山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吉林出版社,2011年版3.(汉)刘歆《山海经(图文版)》,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4.徐客《<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版珍藏版)》,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5.徐客《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6.(汉)刘向,(汉)刘歆编定《山海经(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7.陈才俊编,华夏译《国学经典:<山海经>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8.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9.思履编《彩图全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10.(汉)刘向刘歆《彩色图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1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12.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13.贾立芳译《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14.陈丝雨绘,孙见坤注《山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5.葛宝锋《<山海经>全集(精装全4册)》,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16.(汉)刘歆《山海经(无障碍阅读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17.周玉顺主编《<山海经>全集全套精装4册》,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18.高山《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19.(汉)刘歆编,陈默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20.周明初校注《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21.马博《<山海经>诠解精装全六卷》,线装书局,2016年版22.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23.王学典译《山海经》,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24.杨光著《彩色图解<山海经>美丽国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25.谢海东《图解<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26.马博《<山海经>诠解》,线装书局,2016年版27.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彩图典藏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28.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中华书局,2016年版29.刘滴川校诠《<山海经>校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30.袁珂《<山海经>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二)论著类1.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山海经>论丛》,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宫玉海,杜宇主编《<山海经>与华夏文明论集》,大禹及夏商周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版3.张春生著《<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4.阿菩《<山海经>密码》,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5.阿菩《<山海经>密码2》,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6.陈连山《<山海经>学术史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和兴文化编《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山海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杨靖,李昆仑编《品读国学经典<山海经>》,敦煌文艺出版社9.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10.刘瑞明,作著《<山海经>新注新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二.论文类(一)关于《山海经》神怪的研究1.毛文志《<山海经>的神祗形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2.陈连山《神怪内容对于<山海经>评价的影响》,《民俗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3.宋志玛《谈<山海经>中的蛇形象》,《衡水学院院报》,2009年第2期4.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陈富元《谈<山海经>神话物象的类型》,《群文天地》,2011年第9期7.杨建芳《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期8.陈帅《<山海经>神怪形象流变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9.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0.吕先琼《<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生命意识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1.郑松《浅析<山海经>中的“动物形象”和“人性化”》,《现代交际》,2014年第4期12.马昕露《浅析<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及神话思维》,《金田》,2014年第7期13.李鹏《<山海经>异兽形象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4.张帆《<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中的异兽形象对比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5.宋志玛《<山海经>之形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6.段丽《<山海经>兽形形象变形叙事类型探幽》,《大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7.靳希《<山海经>兽形“神”探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8.柏兰兰《<山海经>神话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0期19.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20.高洋《<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列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0期(二)关于《山海经》文学价值与特色的研究1.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2.杨琳《<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3.方牧《<山海经>与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詹子庆《<山海经>和夏史》,《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5.田畦耘《<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沈士军《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7.沈士军《谈<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史玉凤,赵新生《<山海经>的海洋小说“母题原型”及其海洋文化特质》,《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年8期9.徐非《<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0.吴豫娟《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1.叶舒宪《<山海经>与失落的文化大传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12.郭立军《<山海经>的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特色》,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3.王永,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特色》,《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14.卢烈炎《初探<山海经>中共工氏与红山文化间的关系》,《青春岁月》,2013年第5期15.梁奇《<山海经>中人猪组合的神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16.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文学特色与审美意蕴》,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7.张永圣《<山海经>中的东夷古史与传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8.金广芸《<山海经>的神话思维》,《鸭绿江月刊》,2015年第12期19.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南京大学,201520.王水香《论<山海经>医药的神话特质及文学意义》,《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21.贾子璇《浅论<山海经>的思维特征》,《北方文学旬刊》,2015年第11期22.郭静《<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3.徐佳威《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山海经>》,《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24.刘森《<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山海经》,2016年第4期25.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26.荣华《浅论<山海经>的文学特色》,《未来英才》,2016年第10期27.薛正英《论<山海经>神话英雄形象及文化精神》,《现代交际》,2016年第3期28.张岩,张晔《<山海经>独特审美视角论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6年第7期29.王艳玲《<山海经>中神话所表达的思想》,《山西青年》,2017年第3期(三)关于《山海经》地理文化的研究1.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2.翁银陶《<山海经>产于楚地七证》,《江汉论坛》,1984年第2期3.张箭《从自然地理学辨<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3期4.张步天《<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8第3期5.刘付靖《<山海经>若干地名新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地域范围的讨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7.张步天《从<山海经>看青海海东地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8.刘树人《<山海经>中的“东山”区位地理考古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9.金荣权《<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10.杨平,韦东《<山海经>地域之谜》,《故事世界》,2005年第9期11.丁振宗《<山海经>地貌应属的年代》,《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3月12.李小波,吴晓《中国<山海经>里的蜀山密码》,《中国西部》,2012年第26期13.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信息新诠释》,《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14.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发现》,《中国土族》,2014年第4期15.黄亮亮《浅析神话<山海经>的地域性》,《青春岁月》,2015年第12期(四)关于《山海经》对其他事物影响的研究1.刘恭德《试论<山海经>与中国远古气候学史关系的若干问题》,《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2.宁稼雨《<山海经>与中国奇幻思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3.刘宗迪《<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4.蒋南华《<山海经>天文历法浅说》,《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5.刘琴《<山海经>对镜花缘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闫德亮《<山海经>与屈赋关系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7.李杨《论<山海经>与屈赋中的神话》,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陈富元《试论<山海经>二元对应神话思维模式与明清神魔小说》,《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0期9.陈富元《浅析<山海经>的叙事模式和情节解构模式对神魔小说的影响》,《群文天地》,2010年第10期10.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1.相鲁闽《<山海经>及其对先秦医学的影响》,《河南中医》,2012年第2期12.练晓琪,纪晓建《<山海经>对古代中医学著作影响管窥》,《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第9期13.李姝,刘莎《从<山海经>看白蛇的性恶之源及其最初流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14.王焕然《试论<山海经>对谶纬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15.叶舒宪《<山海经>与白玉崇拜的起源》,《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16.李雨涵《<山海经>对汉赋的影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7.胡宸《<山海经>对汉大赋自然环境描写的影响及原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8.孟瑀《<山海经>对汉画像中“昆仑”山脉的影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第2期19.朱丽卉《<山海经>中神话英雄永续生存意识及其影响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0.刘宗迪《<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21.郑凯歌《<山海经>对诛仙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22.罗茜《<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23.陈红梅《<山海经>涉药内容分类思想与编纂体例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16年第3期(五)关于《山海经》的背景的研究1.苏茂德《论<山海经>的历史背景》,《西安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2.叶舒宪《<山海经>大荒经的观念背景》,《现代中文学刊》,2000年第4期3.陈连山《从文化背景谈<山海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4.徐佳俐《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六)关于《山海经》作者的研究1.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2.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3.杨兴华《从祖先崇拜和楚俗看<山海经>作者的族别》,《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4.王红旗《<山海经>作者之谜》,《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年第12期5.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作者和成书经过的讨论》,《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2期6.唐世贵《<山海经>作者及时地再探讨》,《江汉学术》,2003年第6期7.唐世贵《<山海经>成书时代及作者新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4期8.杨兴慧,罗大和《<山海经>之作者析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