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

全球海陆分布不均,主要体现为:

A.陆地面积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B.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C.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继续相连

D.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的特点

2.对比分析世界大陆地形和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1)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A.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B.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C.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2)海洋地形的主要特征:

A.深度大、高差大

B.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

C.洋脊贯通四大洋

3.运用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等有关地壳运动的观点,解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的演化。

总的来说,造山运动、火山爆发、地震活动等地球内营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岖不平;而风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营力的作用则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夷平;而地球的内营力皆因板块构造运动而造成的。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在地幔对流的驱动下,岩石圈板块驮覆在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2)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缘部分,这里火山活动、地震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

(3)板块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

A、离散型,两侧板块作垂直于边界走向的相背运动,使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离散型边界可以

发生在大洋岩石圈板块之间,也可发生在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中或之间。前者为大洋裂谷带,如大西洋中脊,后者为大陆裂谷带,如东非大陆裂谷带。

B、汇聚型,两侧的板块彼此相向垂直于边界线运动。汇聚型边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俯冲边

界,当大洋岩石圈板块与大陆岩石圈板块,或者与另一个较小的大洋岩石圈板块相遇。洋壳板块的比重较大,所受到的浮力较小,因此,它总是俯冲消亡在陆壳板块或较小的洋壳板块之下,形成安第斯型或岛弧-一海沟系大陆边缘;另一种是碰撞边界,当汇聚边界两侧都是陆壳板块,由于两者比重小,所受浮力较大,陆壳板块难以俯冲进人另一个陆壳板块之下的地慢中,两个板块最终碰撞,形成宏伟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

C、平错型,是由转换断层构成的边界。两侧板块相互滑过,岩石圈既不增生也不消亡。

(二)全球地壳构造发展的具体规律:

(1)大陆地台内,上涌的地慢物质可导致地表弯形隆起,并在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陷

落,形成大陆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属离散型边界的皱形。

(2)大陆裂谷继续发展,地慢物质上涌形成新洋壳,开始成为典型的离散型边界,在大

陆与新洋盆的过渡带,称为新生大陆边缘(如红海),其特点是大陆架窄,大陆坡尚不发育,

并受到裂谷构造活动的影响。

(3)板块继续扩张,洋盆逐渐展宽,形成大洋中脊,大陆边缘已不属于板块边界范围,

称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周缘。其特点是:大陆架宽

广,大陆坡平缓,缺乏海沟,没有强烈的火山、地震带和造山运动。

(4)海底扩张和陆缘下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板块俯冲消亡带一深海沟,形

成安第斯陆缘或陆缘一一岛弧海沟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具有地球上最强烈的火

山、地震带和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5)经过洋底的多次俯冲和板块汇聚,大洋完全闭合,最终导致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大

陆碰撞挤压,发生大规模的造山运动。

(6)大陆碰撞、板块缝合带发展到后期,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的外力作用,逐渐发展为

准平原、地盾,最终成为大陆地台。当大陆地台重遭破裂,新一轮的地壳运动又开始了。

综上所述,全球海陆演化过程中,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承的:大洋从无

到有,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从小到无。大陆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4.以北半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为例,揭示世界气候的主要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

A.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B.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C.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综合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例如在北半球的非洲部分,气候类型由低纬向高纬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

(2)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既可以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也可以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的非纬向地带

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例如,北半球赤道附近将形成赤道多雨气候分布的地带;北回归线附近将形成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的地带,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平原为主的地形有利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向东延伸,而在北美洲高大的山地阻挡了这种气候的向东延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一定的纬度范围之内,与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相联系,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但是,地球表面复杂的海陆分布和地形,使上述东西延伸呈带状环绕全球的气候带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形态上的“带状”常常不是很明显。例如,赤道多雨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等地。其中亚洲的马来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是被海洋分割开的一小块一小块陆地(岛屿)、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只是相当狭窄的沿海地带,从形态上看“带状”特点不很明显。亚马逊平原的赤道多雨气候虽然东西延伸呈较明显的带状,但又被安第斯山脉阻隔而没有横贯大陆东西。孤立地看上述各地区,赤道多雨气候形态上东西延伸呈带状的特点并不很显著。只有当我们把海洋分割、陆地上山脉和高原的阻隔等干扰排除之后,赤道多雨气候分布的地区遥相连接,就组成一个形态上显著呈带状东西延伸的地带。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及相邻的萨赫尔地区、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墨西哥西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半岛等地;这些被海洋和大陆的一些部分割开的地区,我们也把他们遥相连接,形成了分布在北回归线两侧一定纬度范围之内,沿纬向东西延伸,形态呈明显带状的地带,这就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的纬向地带性特征的显著体现。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指高山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分布规律。这种由气温、降水及植被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垂直气候带状分布特征,取决于山地的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

如北半球的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最终其山体上的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使得他的南坡冰川属于海洋性,海拔较低;北坡冰川属于大陆性,海拔较高。而整个山体的气候类型下的植被类型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积雪冰川(南坡)。

4.何谓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南方涛动和ENSO事件?

A.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