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讨好型人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这一节课起,我们开始了解更多种不同人格的表现状态,它们不像大五人格,不是学界经典理论划分出来的人格类型,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非常普遍的存在着,有着鲜明的显性表现。和大五人格不同,它们的形成更多来自于后天的社会化过程,尤其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讨好型人格,和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名身居海外的双语双文化心理咨询师,美国华裔的身份给了我理解讨好型人格的宝贵视角,比如在咨询中,美国来访者会表达出他们的情绪,包括对我的排斥和不信任,这些关于咨访关系产生的真实情绪,是宝贵的自我了解和探索的素材,是我在咨询工作中常常面对和陪伴来访者处理的内容,比如我会确认他们的感受:“谢谢你告诉我你对我的真实感受,我想知道“不能信任”对于你来说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或者“你现在不能信任我,却又置身于我们的咨询关系中,这让你感觉怎么样?”,或者引导他们回答:“如果不能信任我,那是什么力量在推着你回到你我共建的咨访关系呢?”。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和对方共同面对真实情绪的时候才有了进入内心的入口,咨询得以深化,真正的安全感也有可能被感知到。

与此不同,在中国文化背景里面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大比例的来访者,他们会在咨询中不表达那些,他们认为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或不适的情绪,甚至是那些完全不针对我,只是他们认为不够美好礼貌得体的情绪。尤其在处理复杂且极具伤害力的过往情绪体验时,我需要特别停顿一下,澄清对方的情绪,我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说你感觉挺好的,但你的眼神流露出伤感,身体也蜷缩起来,此时此刻看上去给我的感觉更多是觉得没有希望,或者没有力量。我的观察准确吗?你是真的感觉挺好的吗?”或者会说:“这是你真实的感受还是你觉得我希望你有的感受?”

无可否认,咨询关系很难平等,在咨询工作开始的时候,来访者会无意识的将咨询师看作是更有权威的一方,而面对权威,那些个人主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会更自然而然的挑战权威,他们对于权威的恐惧感更少;而集体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会更自然而然逃避一些可能挑战到权威的行动和表达,他们对于被否认的恐惧很深,对于被权威指责或抛弃的恐惧更深。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近年来的一些个人观察,我发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有的时候会被滥用。一般情况下,无论种族肤色社会地域有什么不同,我们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目标高度符合我们人的本能,尤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社会性特质。就像猴子、猩猩一样,人类也是群居动物,我们希望在人类共建的社区和社会中拥有链接感,是再正常不过的诉求和渴望。适当自律自我的需求,以达到家庭或社会环境的更大和谐,不是坏事,不应该被马上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我们因此需要去留意区分什么是符合人类本能的社会化行为,什么是过度讨好他人以致于自我压抑和伤害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不过度使用“讨好型人格”去形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我们开始自我觉知的第一步。

那怎么去判断自己到底是正常的社会化行为还是讨好型人格呢?

当我们明确了自己心中的渴望,也就是:我们想要得到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然后再开始留意自己在追求理想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是否长期且频繁的经历以下3种内在体验:

第1种内在体验是——恐惧感:表现在恐惧表达和恐惧冲突两方面。

首先,你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想法。你担心自己的需求会给周围人造成麻烦、引起别人不高兴,甚至招来讽刺,打击,和伤害,所以你习惯性地隐藏自己,不表达自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咨询案例一样,你会猜测对方希望你说什么,然后按照你的猜测去表达,以期满足对方。

其次,你还对他人的情绪特别敏感,你或许并不喜欢道歉,但常常觉得自己习惯式的通过主动道歉来获得一些关系中的安全感。你特别害怕发生冲突,甚至对于冷场、尴尬等状态的承受力也很弱,在人际交往中,也更容易因为自己的紧张和担心冷场、担心尴尬,而让对话不投机、不流畅。如果在沟通、交谈中,对方皱起了眉头,或者沉默了一会儿,你也容易解读为是自己说错了话,让他们有了负面的情绪,很难想象到还有其他的可能,比如或许不是你的错,而是对方想起了过去他自己经历过的不快乐或痛苦的体验,即是对方的情绪和你有关,也是因为你误解了他而让他感到沮丧,你往往很难有定力去向对方求证,找到他们情绪变化的真实原因。

第2种内在体验是——很难拒绝别人,但答应的又不真诚。日常生活中,对于别人提出的请求,你几乎是有求必应,不管心里怎么想,你表面都会客客气气,答应下别人的要求。你或许还会将像“回头我请客”或者“有事儿你找我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但事实上你很难follow up去真正兑现你的诺言,或者习惯性为自己失信的行为找到借口。你一面被自己的“老好人”形象所累,一面又不可控制的想要维持“老好人”的形象。在你心里,真正让你燃起内心的渴望去帮助去连接的人寥寥无几,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也很难去向外求助,内心仿佛有种“我应该常常帮助别人,却不能请求别人的帮助”的自我认定。

因为很难拒绝别人,你会不断压抑和忽视自身需求,将别人的利益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要求看作是重中之重,即使自己身心受伤,委屈难过,也无法站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让你心力憔悴。因此会在兑现的过程中极度消耗自我的能量,或者干脆无法兑现。如果遭遇冲突,你也会习惯性地向他人妥协,即使心中依然充满不满和不解,会为了避免遭受拒绝而迁就他人,避免更大的冲突。让你痛苦的是,你很难在这样的自我退让之后拥有和他人之间的亲密感受,你的内心往往是深刻孤独的,既走不进关系,又无法远离关系。

第3种内在体验是——不了解自己的底线。你或许还会在亲密关系中一再受伤,因为惧怕冲突的你,将心中的委屈深深的掩埋起来,隐藏起来,这样你会更容易在内心深处体会到愤怒和憎恨,同时在认知层面上,也更容易对周围一切关系感到冷淡和不信任。因此,对别人来说,获得你全身心的信任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你也会因为意识深处的这种预判,更善于承受伤痛,比如在别人忽视你的感受时,你就会自我应验的告诉自己说:“你看,果然人都是自私的,根本只顾自己不会留意到我”,或者在亲密关系中遭受背叛时,自我安慰:“天下乌鸦一般黑,我和这个人分手不见得就能找到更好的,人都一样不可靠。”

表面上看起来,你特别在意他人的需求,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但这份在意并非是出于你渴望和他们链接,渴望给予他们温暖与接纳,而是出于你迫切的需要别人不要对你加以否认和拒绝,你的真实自我是如此脆弱,你需要外界的认可,才不至于去承受低自尊的痛苦。你既无法和他人真正亲近,亲近到你可以坦诚表达真实的自己,又会对他人小心翼翼,保持非常谨慎的相处态度。你担心自己的行为、表现一旦不符合对方的期待,会招来可怕的拒绝和疏离。你想要突破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