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氧化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ATP合成机制
1979年Paul Boyer提出了ATP合成的结合变换机制(binding-change mechanism), 他认为:
ATP合成酶含有3个催化部位,在任一给定时 间,每一部位处于不同的构象:开、松弛、或紧 缩。所有3个催化部位都依次经历上述3种构象变 化。
合物(主要是ATP)中; ➢生物氧化具有严格的细胞内定位:
原核生物 细胞膜 真核生物 线粒体
节首
章首
高能磷酸化合物举例
➢生物体内代谢产生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直接 形成ATP,大部分是以还原型辅酶NADH和 FADH2形式贮存的;
➢本章将重点讨论这些还原型辅酶被氧化、生 成ATP的过程,即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electrontransport and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化学渗透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偶联需要完整的线粒体内膜。膜对带电的溶剂 是不通透的,否则质子浓度梯度将消失,离子 代谢物通过特殊的转运体跨过膜。
➢通过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产生质子浓度梯度, 使得线粒体内膜外侧(膜间隙)的H+浓度升 高。
➢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成酶在跨膜的质子 转 移 驱 动 反 应 中 催 化 ADP 磷 酸 化 。
生物氧化呼吸链与氧化磷 酸化
第七章 生物氧化
序言 第一节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生物细胞将糖、脂、蛋白质等燃料分子 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 的作用称为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的特点
➢生物氧化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储存在高能化
➢ 线粒体外的NADH不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必 须借助某些能自由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才能进 行电子传递,这就是所谓穿梭机制。体内主要有 两种穿梭机制。
在哺乳 动物的肝 脏和其它 的某些组 织,存在 着活跃的 苹果酸-天 冬氨酸穿 梭机制。
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肌肉和脑组织中。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节首
章首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利用分子中烟酰胺基团的可逆性还原而递氢,还 原形成的NADH即可参与组成呼吸链而进行电子传递。
NAD+和NADH结构示意图
返回
返回
铁硫蛋白(铁硫中心)
分子中常含2或4个Fe(称非血红素铁)和2 或4个对酸不稳定硫,其中一个Fe原子能可逆地 还原而传递电子。在NADH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 酶中均含有多个不同的铁硫蛋白,它们可将电 子由FMNH2(或FADH2)转移到泛醌上。
返回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CoQ和细胞色素组 成。其中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FAD、铁硫中 心和另一种细胞色素b:
返回
线粒体中某些重要底物氧化时的呼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黄素单核苷酸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MN和FAD) ➢铁硫蛋白(铁硫中心) ➢泛醌(CoQ) ➢细胞色素( Cyta 、Cytb、Cytc)
➢ 氧化磷酸化作用: 与生物氧化作用相伴而生的磷酸化作用称为
氧化磷酸化作用。是将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 自由能转移而使ADP形成高能ATP的作用。
➢ 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 从 一 个 高 能 化 合 物 ( 例 如 1,3- 二 磷 酸 甘 油
酸),将磷酰基转移给ADP形成ATP的过程称为 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即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 代谢中间物上的磷酰基转移相耦联。底物水平磷 酸化不需要氧,是酵解中形成ATP的机制。
返回
泛醌
是一种脂溶性的醌类化合物,其分子中 的苯醌结构能进行可逆的加氢反应,故也属 于递氢体。
返回
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属于电子传递体,其传递电子的方式如下:
2Cyt•Fe3+ + 2e-
2Cyt•Fe2+
细胞色素 是属于色蛋白 类的结合蛋白质,辅基是铁 卟啉的衍生物,因其有颜色 又普遍存在于细胞内,故称 为细胞色素。根据其结构与 吸收光谱的不同可将细胞色 素分为a、b和c三类。
线粒体内膜和外膜之间的空隙称为“膜间隙”,膜间隙 中含有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和一些辅助因子。
执行氧化磷酸化氧化反应的复合物以及ATP合成 酶复合物都嵌在内膜中。
线粒体基质中含有丙酮酸脱氢酶、及催化柠檬酸 循环和脂肪酸氧化的大多数酶。
二、线粒体的跨膜转运系统
➢ 在线粒体外反应产生的NADH不能直接通过呼吸 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和 乳酸脱氢反应产生的NADH;
➢线粒体的内膜中有5种与氧化磷酸化有关的 蛋白质复合物,每种复合物都催化能量转 换过程中的某一部分反应。I至IV复合物含 有很多辅助因子,它们参与电子传递,而 复合物V是ATP合成酶。
➢标准还原电位(单位为伏特)与标准自由 能的变化(单位为kJ/mol)有直接的关系:
NADH氧化呼吸链
是细胞内最主要的呼吸链,因为生物氧化过 程中绝大多数脱氢酶都是以NAD+为辅酶:
细胞色素c的结构示意图
返回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一、化学渗透理论
Mitchell在1961年提出了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化学渗透理论(chemiosmotic theory)。
Mitchell认为:还原型辅酶的氧化可以产生 跨膜(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浓度梯度,而这一质 子梯度又可以进一步驱动ATP的形成。
一、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真核生物中,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中进行。
外膜含蛋白相对较少,容许分子量小于10000的离子和 水溶性代谢物跨膜扩散;
内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向线粒体腔内高度皱褶形成 “嵴”,使得表面积大大增加。内膜容许不带电荷的分 子(例如水、分子氧和二氧化碳)通透,但大的极性分 子和离子不能自由通透,需要特殊的跨膜转运蛋白协助 才行;
在真核生物中,氧化磷酸化发生在线粒 体内,相关的酶嵌入线粒体内膜。线粒体中 的氧化磷酸化是由两个紧密偶联的过程构成 的:
➢线粒体的NADH和FADH2通过呼吸电子传递 链(respiratory electrontransport chain) 被氧化;
➢质子浓度梯度可作为自由能库。
第一节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