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训要领

中国古典舞基训要领
中国古典舞基训要领

中国古典舞基训要领

擦地: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

到头,并且有延伸的感觉。高年级的时候有各式变换,加主力腿蹲或

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小踢腿: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

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

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熟悉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单腿蹲:主力腿的蹲,和前面讲到的“蹲姿”一样,动力腿与主

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

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意思是

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腰:基本上能够说是舞姿的练习。这个组合能够很多样话,所以

没有固定的动作解释。但要求无非是优美,延伸,流畅,最主要的是

要有提沉再里面。

踏步翻身: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点步翻身: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平转:双脚以八字外开,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是一个整圆。双脚力度相同,运行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

个圆(大约)古典舞腰是人体中枢,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不

能塌腰,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

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升速度。

四位转:分前、后四位转:

前:双脚重心瞬间移动到一条腿上由双手发力带动腰,腰促使延伸,带动下身一起转,上下身基本同步。要求重心从双脚到单脚时的稳定,同时腰要直立,而且跟随手的力量继续发力,动力腿吸腿的位置不能低于小腿的中段,主力腿绷直,脚尖要立得高。

后:其他要求一样,仅仅发力来自动力腿,要求动力腿发力后瞬间收紧,因为是脚发力,所以要控制,力量不能过大,否则到了腰的位置腰不但发不上力,反而会被脚的力量带动。重心就会偏移。

小跳:以半蹲为基础,起跳的过程,双膝伸直,腰要直立,头顶天花板,力量不能过大,只依靠蹲的韧性和脚背推地的力量,只要离开地面就能够,绝对不能过高。

中国古典舞如何练习旋转

中国古典舞如何练习旋转 中国古典舞如何练习旋转 中国古典舞是吸收了戏曲、武术、芭蕾的精华,并将三者加以结合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舞 种体系。“旋转”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技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没有一个舞种能够脱离转的动作。当今,中国古典舞中的旋 转能力,已经成为了评价舞者身体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 古典舞特性和充满魅力的特质所在。因此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就显 得尤为重要。 (一)旋转的种类 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体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轴进行的圆周运动。构成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是舞姿、动力和重心轴;中国古典舞旋 转技巧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直立转、舞姿转、复合转 三种类型。其中直立转为基础,舞姿转为核心重点,复合转为高难 技巧。它们其内部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二)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主要特点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轴面或者说是身体在空间中发生扭转、交错的关系,是中国古典 舞旋转的独具的风格特征。同时中国古典舞也是画圆的艺术,旋转 连接转换多在三圆(平圆、立圆、8字圆)中完成。其一以“拧倾” 为核心的曲线造型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基本体态,也是中国古典舞 旋转的基本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 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 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二民族舞姿的 运用使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复合型与流动性加强,进一步增大了

古典舞旋转基本技巧训练方法

古典舞旋转基本技巧训练方法 中国古典舞技术由许多内容组成,其中旋转技术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舞蹈手段。以旋转为例,既有身体在直立舞姿上的旋转,又有身体在水平、俯仰、拧倾等舞姿上的旋转,各种旋转之间还可以形成各种复合转。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需求,是在旋转中追求“盘旋萦绕”、“行云流水”的风格特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古典舞演员,必须高质量地掌握这些旋转技巧,以适应塑造各种角色形象的需要。也需要在控制力、柔韧性、重心、协调能力、速度及呼吸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 一、古典舞的旋转分类与特点 (一)古典舞旋转基本分类 1、单一旋转:踏步掖转、上步掖转、跨腿转等。 2、连续旋转:连续旁腿转、连续平转等。 3、复合旋转:扫蹚探海转、平转接舞姿转等。 (二)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中的旋转有很大不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 1、舞姿 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在姿态上丰富多彩。其一,有直立式旋转(如掖腿

转、端腿转等),还有各种拧倾式旋转(如斜探海转、吸腿拧身转等)。其二,是在“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在动作中显出婉转中的修长,以及转在腾空中的延续,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三,为空中旋转,如旋风空转,跨掖空转。其四,为俯身的探海转及仰身的仰身转。按旋转的空间表现形式,又可分为原地重心的旋转和移动重心的旋转。① 2、发力 各种旋转有不同的起法儿,起法儿不同,发力点的形成也不同,一般来讲是韧性发力,走上留下。还有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蹚探海转。 3、重心 可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上盘如“仰胸紫金冠转”,中盘如“斜探海转”,下盘如“扫堂转”等。 4、复合转 各种旋转之间还可以通过巧妙地连接形成各种复合转(如平转接搬紫金冠转、后腿转接斜探海转等)。古典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要领

擦地:要求掌握细节上的规格,犹如一滴水经过地面,脚背要绷到头,并且有延伸的感觉。高年级的时候有各式变换,加主力腿蹲或半脚尖的,动力腿每次擦出要灵活自如。 蹲: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小踢腿:这个练习的主要目的是瞬间的爆发力,为以后的跳做起始的准备。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不但要灵活而且要有爆发力和速度,击打的时候力量集中到小腿脚背上,不能散。高年级时会在半脚尖上做,更加要求主力腿的稳定与动力腿灵活的配合。 单腿蹲:主力腿的蹲,要求同上,动力腿与主力腿的配合最为关键,两条腿同时的弯曲和绷直。用芭蕾的意义解释更加准确,在法语中单腿蹲的的名字是风丢(译音本人太久没有写忘记了)意思是融化。双腿之间要做到拉、撑的感觉。 控制:主力腿要求稳定,动力腿要求开、绷、直。再这样的基础上提高腿的高度。腰:基本上可以说是舞姿的练习。这个组合可以很多样话,所以没有固定的动作解释。但要求无非是优美,延伸,流畅,最主要的是要有提沉再里面。 把下控制要求同把上的没有很大的区别,稳定是关键。 大踢腿:以小踢腿为基础的大踢腿,少不了动力腿的爆发力,加上腿的开、绷、直。最早的古典舞是要求勾脚,用脚尖踢眉心。 踏步翻身:要求低头,翻转时双手走立圆,速度要快,要有质感。翻转时,以手起分带动腰,过程中腰有往天花板上顶的瞬间。 点步翻身:不但双手走立圆,主要还有双脚与身体连贯性的配合,翻转的速度要快,但每个翻身的连接速度要一样,要甩头。 串翻身:上身的要求与点步一样,无论是原地的还是斜线的都要求双脚在地面蹦跳的速度平均力度平均。 上述翻身其重点都在于腰。虽然腰是以双手的力量启动的,但主要依靠腰在达到软开的基础上发力,就像发动机的核心,把来自双手的力量催化加强。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眼球捕捉到干净利索的翻身。 平转:要求双脚以八字外开的状态,顺时和逆时两个方向行走,每次是半个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圆。要求双脚的力度相同,运行的的范围不能少于或多余半个圆(大约)古典舞是认为腰是人体的中枢,所以腰的稳定性和直立性很重要,千万不能出现塌腰的情况,塌腰是导致平转歪斜的重要原因之一.旋转时要甩头。在身体能够平衡运行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四位转:女生特有的联系。分前后四位转。前:主要是把握双脚重心在瞬间移动到一条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重点

舞蹈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男子) 执教年级:青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3、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和动作到位程度。 教学重点:想办法运用不同部位移动身体,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到位程度。 教具准备:音乐排练厅。 教学过程: 一、教学任务 1、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

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青少年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青少年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基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2、交流活动。 提出问题:"该动作的要求以及训练目的。"(屈膝、弯腿、直腿、勾绷脚等)。师生共同小结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 二、探索活动 1、古典舞技巧。(蹦子、大拉腿) 1)学生一次探索。 教师示范技巧以及告诉要领,师生交流。

[实用参考]古典舞基训校本教材

第一章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

少儿古典舞教程: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特性的体现

少儿古典舞教程: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特性的体现 一、身体的专业条件、水平和素质 (一)柔韧性方面:作为一个民族舞演员,要求身体各关节、韧带的柔韧性要好,幅度要大,特别是对肩、腰、腿、髋的柔韧性要求很高。 1、下肢要有大的步幅:前、旁、后腿要求180度,因为演员在“控制慢板”中,通过“步幅” 来充分体现身体的表现力;而且,一系列的民族技巧需要很好的“步幅”的训练上,方法很多,有耗、压、劈、扳、踢、悠、撩。仅一个劈叉就有耗、压、拖、滚、跳、翻、扫。踢腿的种类就更多了。 2、髋关节的“开”和“掀”的幅度要大。它和芭蕾的“开”还不完全一样。我们不但要求大腿跟的外开,而且要求整个髋臼关节大幅度的运动,很多民族舞姿和技巧都需要髋关节有更大幅度的“开”和“掀”的水平。 3、交叉的幅度。要求关节的水平,并且往往和身体的拧倾结合在一起。 4、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这给弹跳等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爆发力”准备了素质、水平的条件和基础。 5、深蹲的水平:这也是一系列的民族舞姿、造型、技巧的必须具备的水平,要求跟腱韧带的韧性要好。 6、古典舞的舞姿幅度特别大,除了上身拧倾的要求外,要在平衡重心上实行运动和变化。这同时增大了主力腿柔韧的幅度。

(二)腰部的训练:我们民族舞对腰的训练要求很高,内容也 极为丰富。腰部的训练不光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腰”的训练,它包 括的范围要广的多。能够分为上、中、下三节。 1、素质与水平。上节——指胸腰。包括肩关节、膀跟。这个节“开”的幅度很重要,特别对女演员更是如此。它包括开、合、含、腆、涮。中节——指胸以下、胯以上这个节。各种拧腰的幅度,中节 是起决定作用的。它除了柔韧性之外,腰背水平也要靠中节来去作用。它应包括柔韧的训练、各种拧腰的训练,包括两头叠的水平、旁提的 水平训练,以及下、耗、甩、涮、抡等。下节——蛰大腿根、胯根这 个节,包括“板腰”的水平。在民族舞中,胯根这个节很重要,它和 髋的幅度及一系列民族技巧的关系密切,在民族技巧中下节运动的很多,如翻身幅度增大,速度加快,很多民族造型、舞姿技巧需要胯根 的“开”和很强的板腰水平。 2、运动中腰的水平训练。运动中要求腰的灵活、有速度、有力量。如快涮腰、风火轮、乌龙盘打、燕子穿林、青龙探爪等,要求腰拧、闪、力、活,具有高度灵敏性和力量。同时,腰也起着上下身配 合的枢纽和桥梁作用。谚语说的好:“变化在手,机关在腰”。 二、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 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有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间、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 上多为符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 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所以,所形成 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刚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三、身法韵律的贯穿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 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

(参考1)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学计划

中国古典舞基训安排计划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的进行,没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教学的目的性,影响教学应有的成果。因此,教学活动都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程大致可分为三段:即恢复课、授新课、复习和考试(或汇报)。 1、恢复课。是休假(一个月左右)后上课的最初阶段,一般历时三周左右。低年级稍长,高年级可短。低年级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大,恢复课可用二周至三周。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基础,假期(或间歇期)“退功”幅度相对较小,恢复课可安排两周左右。在学生间歇期间,即使学生坚持一定量的基训练习,但运动量仍然会较正常课减少,学生身体的关节、韧带、肌肉的能力与技术方法体力等方面都会有所减退,因此恢复课就是:(1)使学生身体各部位(颈、肩、背、腰、髋、膝、脚腕、脚趾)的能力、体力与技术的“法儿”都恢复到上学期末(间歇前)已达到的水平。(2)对上学期末学生已掌握的教材进行有重点的复习(技巧部分单一训练为主),使之巩固或提高。(3)有重点地克服与纠正学生休假前在训练中遗留的毛病和弱点,如跳、转、翻各类技巧中存

在的具有倾向性的毛病,或身体某部位的能力较薄弱等等。 恢复课从开始到结束,在教学内容的难度与教学进程的速度以及运动量等方面,都需要逐步加强,使学生体力、能力与技巧的恢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2、授新课。授新课是每一学期教学内容最多、历时最长的一个教学阶段,相对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授新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1)教授新教材。(2)对已学过的技巧加大难度。(3)在已经学过的单一动作基础上进行组合练习,以及加大已学过的组合难度。制定授新课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依据年级教学大纲或某一教学阶段规定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基础和授新课所占有的学时来安排,对所授新课内容在本学期末应达到的水平做一个估计和设想。安排的依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以及教材自身的纵、横关系。 3、复习与考试。考试或汇报前的三周左右应进入总复习阶段,对本学期或本阶段所教授的新教材进一步巩固提高,不宜再教授新教材。因为此时已临近新的休假,如果教授新教材,学生在休假期间无法保证必需的时间练习,学了也难于掌握和巩固。复习课也是最后将本学(或本阶段)所教授的主要教材集中组织为一堂课的过程。一堂考试课(或汇报课)应展示本学期或某一教学阶段的最高成果,这堂课既要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精品文档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强化舞姿转组合 一、导言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主要训练目的:是为舞蹈的表现创造以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本节课就是基于学生在结束基础规范的前提下来展开教学的,重点放在短句强化的组合上,主要解决动作的连接、动作的性格、技术动作质量的强化、身体语言表现所需要的“气息”、“意识”、“节奏”、“劲力”等问题。通过不同强化组合的学习,使学生逐渐走向全面和成熟。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第三部分综合运用中的第三节中旋转短句舞姿短句进行拆解和重组进行训练的,教材本身讲解的是舞姿性的复合转,强调技术技巧的华美性,同时辅以身韵的抹手、分手、摇臂、燕子传林等元素进行连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与旋转技术的衔接,心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再有就是突出组合的抒情性,使感情融合到动作与技术当中,增强组合的表现力。 三、学生分析 1 / 17 精品文档

本节课针对的授课学生是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男班,该学期内的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基本的基础规范,在身体能力、旋转技术技巧控制、舞姿规范、身韵连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能比较好的完成单一的训练元素。所以在教授组合之处初,重点是先放在对以往单一的舞姿旋转做常规性的训练与恢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复合旋转组合中的单一舞姿,为即将开始的组合教授做准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该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能将单一的舞姿旋转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复合单一性的复合转,提高学生的技术与表演能力。 2、让学生学会动作与技术技巧的连接,做到不留痕迹、顺畅、自然,同时能将组合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融进去,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重点 1、旁腿转的连接、后腿转的舞姿控制、旁腿转接旁提后腿舞姿转 2、起到连接动作与技术技巧作用的身韵元素。 3、体会音乐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节奏,学会融入情感,表演。 六、教学难点 1、单一技术技巧的连接,过渡。 2 / 17 精品文档 单一技术技巧的旋转比较容易控制的,但是将两个以上的舞姿旋转连接起来,在不转换主力腿的前提下,就相对难一点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给学生示范与让学生自己实践是巩固提高的最佳途径。 2、情感融入。 此方面重点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上入手,使学生多体会,在完成组合中的技术技巧的同时,要突出组合的抒情性,增强组合的表演力。

试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训练的关系

试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训练的关系 [摘要] 众多舞者多年来都在一直探索中国古典舞民族化发展 的关系问题,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诞生、发展直到今天的成熟,都为中国古典舞基训增添了新的血液。然而在两者相互结合的同时,在训练的内涵、目的和方法的区别下不能盲目地把两者拼在一起,而要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 [关键词] 古典舞基训古典舞身韵 一、形态上的分析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训练主要以直立性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它主要以站立、软度、力量、柔韧性、中心稳定性、爆发力、跳跃、旋转、特技等基本能力的训练为主,是每个专业舞蹈学员走向正轨的第一步;还与体型的塑造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舞蹈教师和学生都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古典舞身韵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身体的韵味、动律和特殊的体态,以它特殊的音乐气息训练手、眼、身、步法。古典舞身韵的外部特征是拧、倾、圆、曲,它最忌讳的就是僵直的躯干、绷紧的后背。它要打破垂直感,而呈现倾倒的形态;它要打破平面感,而呈现多面的旋拧的形态;它要改变直线,而紧紧围绕着圆线、曲线。正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形态要求,才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 但中国古典舞基训对直立形态也很重视,因为要成为高水平的、技术全面的演员,必须首先练好直立形态,这是基训课最基本的要求。没有直立的扎实基础,只强调姿态是不全面的,肯定造成规格

差、技术质量差的后果。 而古典舞身韵的形态外部特点是“倾”、“圆”、“曲”,它最忌讳的就是僵直的后背,它的形态还包括了“平圆、立圆、八字圆”和“点”、“线”。要求内在的力量是逢左先右、逢前先后的特点。它主要是打破直的、单一的、一姿一板的形态,而更加强调的是圆线与曲线。 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经过长期基本的训练课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组合动作都是以风格韵律独特方式来连接。基训课必须用所掌握的身韵去做连接,就好像一个人有了骨骼和肉体之后需要添加的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这就是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它们相辅相承的关系。基训课的训练是比较单一、规范、一姿一板比较僵直的,没有古典舞的味道,再加上训练的任务比较重,不能解决韵味和风格的问题。而独立的身韵课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它独到的教材以及在戏曲舞蹈中提炼出来的韵律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它从外形的雕刻到神态的磨练,从气息劲力的掌握到情感的表达,让学生有了细致而充分的体验;它开发了舞者的智力,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有了更多的舞蹈意识,学生的想象力、接收力、领悟力、创造力增强了。用身韵这个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内在素质,当然也使基训课产生了新的闪光点,使基训课更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及特色。因此说,两者虽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还有相通呼应的特点,这一点在强化风格性、特征性中更有独特的契合点与内在的联系。

古典舞基训教案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系(部)艺术系教研室舞蹈组课程名称基训 任教专业年级、班级 2016级舞蹈表演小2班任课教师陈晴 授课时间 2017 年 11月 30 日第 13 周 知识目标:通过身体各个部分的基本能力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从 头、上肢、躯干、下肢几方面训练,改造学生自然条件达到舞蹈专业 要求的柔韧性。 技能目标:通过掌握擦地的动作要领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 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重心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 态的掌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修养和求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艺 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情感。

教学时间: 40分钟/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全体更换舞鞋进入教室 2.行上课礼 3.宣布本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及宣布本学期学校内容及上课要求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开肩(单手、双手) 2.行进踢腿(前、旁) 3.把上拉腰 (二)导入新课 教学提示: a.注意五位时的站姿和上身的控制。 b.注意姿态的极至伸展。 c.注意胯的固定与擦地的开度。 五位擦地:单手扶把 ⑴前擦3次 ⑵后擦3次 ⑶旁擦2次立脚踝出后擦1次 ⑷后擦出划2圈收前五位。 ⑸双脚立收大四位单脚立转一圈。 ⑹同上反转一圈经收回后做划线造型。 同样做反向 踮脚提胯 教学提示注意膝盖的夹紧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预备拍 5—8 双脚立 ⑵左右交替慢落 ⑵反复

⑶左脚立右脚收至其小腿处落后五位。 (4) 同上落前五位。 ⑸—⑹同上做右脚。 组织教法: 1.情景启发、练习法、讲解、示范、纠偏 2.单一擦地动作的练习,逐渐融入组合节奏的变化。 3. 分组讨论法:以小组形式相互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二、组合复习 1.中间练习 A.头和肩的练习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B.脆亮相组合 [亮相]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 1.把上练习 A.蹲(一位,二位,五位) 从髋关节,到大胯小胯要求开,下蹲时尾椎垂直点是双脚后跟的中心,再到地面。下蹲时要绵长,像是水中的皮球,要有韧性,不能蹲死了,因为蹲是跳的准备。 动作要求: 1、身体保持直立,半蹲时膝盖对脚尖、开胯,臀部对脚跟 2、重心放在两脚上,五指着地。 3、全蹲必须经过半蹲过程。起时先落脚跟,经半蹲再伸直 4、半蹲的过程中要连贯柔韧性,往下半蹲时腿、腹部肌肉要有一种对抗力,起时强调腹部、腿和臀部肌肉收紧。 易犯毛病:

中国古典舞蹈的技术技巧特点

中国古典舞蹈的技术技巧特点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 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 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 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实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所以,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 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 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 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实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 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 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 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 姿转,能够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 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 流动的特点。民族舞姿转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还大有余地,还有很 好的前景。

二、翻身的特点 民族性强 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所以,它的民族性很强。 形象性强 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 表现力强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能够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如慢的连绵持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则表现英武刚健…… 三、弹跳的特点 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出新和增强难度。 增强“身法”性: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过程中表现拧、倾、翻、闪、展、腾、挪。 空中的横向转体有了新的发展,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增强。 高低对比,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古典舞弹跳的又一特点。 因为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在空中变方位也是古典舞跳跃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技巧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技巧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技巧 一、旋转的种类 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体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轴进行的圆周运动。构成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是舞姿、动力和重心轴;中国古典舞 旋转技巧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直立转、舞姿转、复合 转三种类型。其中直立转为基础,舞姿转为核心重点,复合转为高 难技巧。它们其内部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二、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主要特点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轴面或者说是身体在空间中发生扭转、交错的关系,是中国古典 舞旋转的独具的风格特征。同时中国古典舞也是画圆的艺术,旋转 连接转换多在三圆(平圆、立圆、8字圆)中完成。其一以“拧倾” 为核心的曲线造型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基本体态,也是中国古典舞 旋转的基本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 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 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二民族舞姿的 运用使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复合型与流动性加强,进一步增大了 舞蹈的空间变化。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 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三、旋转动作要领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 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 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

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古典舞基本功

古典舞基本功 一、指导思想: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三、授课时间: 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四、授课地点: 音乐教室 五、内容安排: 第1~2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型 第4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位 第6~7周:单手基本动作 第8~9周:双手配合动作 第11~14周:身体各部分中间活动训练 第15~16周:以上基本动作练习 舞蹈队活动计划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少年儿童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本学期我从低年纪学生开始选拔,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儿童舞和进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为上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通过作品排练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为随时扮演各种人物形象作好准备。 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活动内容: 一、身体基础训练 1、基本脚位

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关系

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2-25T17:09:09.030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孙磊 [导读] 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孙磊(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本文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了较详细的概括,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舞基训和身韵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训练目的,更重要的是介绍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递进关系,如果只有身韵,做出的动作会过于的水,但只练习古典舞集训身体就会僵硬,使其内涵类似于芭蕾,因此古典舞是两者兼并的产物,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古典基训;身韵;结合;整体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一个类别,它创立于五十年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经历了很多磨练、整理、加工、创造,让它有了较长的艺术实践的经验而流传下来,是具有独特风格魅力和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着很高的地位,是中国的代表舞种。中国古典舞是一个多元化的舞蹈,它结合了中国最有代表的古典文化的戏曲和武术。它是借鉴了戏曲的身段和表演艺术,武术的基本功的训练。戏曲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戏曲文化。它有着非常独特的表演艺术,中国古典舞是把中国的戏曲音乐化,节奏化。舞蹈化这样来表现生活的。古典舞,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著名的戏曲大师梅兰芳,就称之为“ 中国古典舞蹈家”。武术虽然属于体育的范围。但从发展的渊源来看,“舞武同源”。舞蹈和武术是不可分割的。武术的特点是没有约束和限制,它的动作速度快,幅度非长大、气魄大、粗犷、舒展、洒脱、豪放的风格。跟以前的以戏曲为主的中国古典舞相比,在动作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做动作的时候幅度大,豪放等,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虽说古典舞继承了戏曲、武术的动作,但它不着眼于动作,纯技巧纯功能性的训练那些层面上的东西,而它具有民族特性,就应为这样才让中国古典舞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类别。中国古典舞主要分为两大类,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基训,在这里我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和中国古典舞基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对应的阐述,以下是我对它们的看法以及说明。 中国古典舞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诞生于1980年,它对中国古典舞学科在继承与发展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它对改进和丰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民族风格与肢体语言的直接影响,最早中国古典舞身韵不叫身韵叫中国古典舞身段。凡是从戏曲舞蹈中吸收整理。已经行风格训练为目的的课程都称之为“身段”。所以,对现在已经行成完整体系和教材的“身韵”课在创建之初也称之为“身段”。虽然这身韵与身段一字之差就标志着中国古典舞蹈找到了审美的支点,所谓风格、韵律、语言、归结到底就是一个民族感情、民族审美的“韵”字。这“韵”字包含了“韵律”、“韵味”、“意韵”、“神韵”、“气韵”、等,从1984年开始就把“身段”正式改名为“身韵”。 “身韵”一词是由“身法”与“韵律”的相结合得来的。“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上的神韵与风采。也可以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中国舞演员所必需具备的艺术修养与素质。我们都知道做为一名优秀的中国舞演员,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堪的技术技巧外,还要具备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现手段,及身法与韵律,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 舞蹈是人体语言运动的一种表情艺术,这其中,仅仅具备了技术技巧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身法的训练,既"身韵"训练,同时实施舞蹈教学的教材,应有明确的目的性,避免盲目性,本文就以上两个问题做一浅析,诚祈同行专家们不吝赐。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 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演员,所以我知道一个好的演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一些技术技巧外,还要认识并且掌握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也就是“形、神、劲、律”的完美结合和统一。实际上也可以说是 “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深入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它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丰富、细腻、极富表现力的身法韵律、动律节奏特点,表现方法等。所谓“形、神、劲、律”,什么是“形”一切在外部所展现的动作、运动的路线、舞蹈的姿态等一切用肢体运动的都可以称之为“形”。什么是“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要是没有了神韵,就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艺术,所以要做到“神领形,”形神兼备”。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 “反衬劲” “神劲”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律”这个字它包含自身的律动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中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一定要具备和掌握的。 技术技巧有了身韵的辅助,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通过:“形神劲律”的训练掌握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传统的美的规范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大大增强演员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典舞基训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大众.文中对高职院校古典舞基训教学中的教材问题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以其更好地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舞蹈艺术人才。 古典舞基训的内容是:(一)、柔韧度的训练——“腰腿功”,实际上是腰、腿柔韧和能力的训练。(二)、能力的训练——1、抓好地面、空中的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的训练。2、抓好旋转能力的训练。3、抓好弹跳中的爆发力与韧性能力的训练。4、着力增强踝关节能力的训练。(三)、技术技巧的训练——1、旋转的训练。2、跳跃的训练——弹跳中的爆发力与韧性能力的训练。 做好素质训练——解决形体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搬前旁腿”要完成180度,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古典舞基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古典舞基训课教案 强化舞姿转组合 一、导言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主要训练目的:是为舞蹈的表现创造以物质为前提的身体条件,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要功能,强化身体韵律与动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舞蹈艺术所需要的身体表现语言与手段。本节课就是基于学生在结束基础规范的前提下来展开教学的,重点放在短句强化的组合上,主要解决动作的连接、动作的性格、技术动作质量的强化、身体语言表现所需要的“气息”、“意识”、“节奏”、“劲力”等问题。通过不同强化组合的学习,使学生逐渐走向全面和成熟。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针对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第三部分综合运用中的第三节中旋转短句舞姿短句进行拆解和重组进行训练的,教材本身讲解的是舞姿性的复合转,强调技术技巧的华美性,同时辅以身韵的抹手、分手、摇臂、燕子传林等元素进行连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与旋转技术的衔接,心里节奏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再有就是突出组合的抒情性,使感情融合到动作与技术当中,增强组合的表现力。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授课学生是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男班,该学期内的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基本的基础规范,在身体能力、旋转技术技巧控制、舞姿规范、身韵连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能比较好的完成单一的训练元素。所以在教授组合之处初,重点是先放在对以往单一的舞姿旋转做常规性的训练与恢复,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复合旋转组合中的单一舞姿,为即将开始的组合教授做准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该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能将单一的舞姿旋转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复合单一性的复合转,提高学生的技术与表演能力。 2、让学生学会动作与技术技巧的连接,做到不留痕迹、顺畅、自然,同时能将组合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融进去,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五、教学重点 1、旁腿转的连接、后腿转的舞姿控制、旁腿转接旁提后腿舞姿转 2、起到连接动作与技术技巧作用的身韵元素。 3、体会音乐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节奏,学会融入情感,表演。 六、教学难点 1、单一技术技巧的连接,过渡。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基训课中的重要性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基训课中的重要性 摘要: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身韵训练是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成果,而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为中国舞蹈艺术之典范,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具有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独特风韵。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关键字:古典舞身韵基训重要性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