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导化积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消导化积剂
消导化积剂就是治疗积滞,积是积,滞是滞,滞轻积重。
就食积来说,没有成为胃实证的时候,只能是食滞,不能说是食积,它们有轻重之分。
而这里所讲的积不单是讲食的问题,它包括了两个问题,一个消导食滞,一个消积除癥。
有癥病有瘕,癥为有形,固定不移,瘕则聚散无常。
一个是实邪,一个是气病。
在前面也讲了治疗这一类病症的方法,而在这里讲的主要是用缓消的办法,也就是说,不是一下子能够祛掉的。
我们以实际当中饮食的积滞为例,过去把食积分三部位,因把胃脘分了上中下三部,食积在上脘当吐,在下脘当泻,在中脘当消。
需要消而导者,泻也泻不下来,吐也吐不出来。
在上者必须吐,在下者必须泻。
这就是因势利导,侧重点不同、有区别。
程钟龄讲的一段话讲义上有,是针对消法而言。
脏腑经络之间本来没有的东西,突然有了,怎么办,消。
消就是采用比较缓和的方法,消除有形之病,是慢慢地一刀一刀地去削除,可不是一斧子给砍了。
这就是用形象化的字说明“削”与”下”有什么不同。
膈下逐瘀汤怎么谈,下瘀血汤就更不同了,就是随着病的具体变化而决定的。
这里朱丹溪有段话,“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
这个精神在理气剂里提过,用行气的药散痞,这是气聚之痞,虚胜用了有效。
但是伤了真气,旋消旋浮;又如虚性水肿,用逐水的峻剂,利得快,生得也快。
一定要看病虚实、有形无形,所以朱丹溪这句话不单用在这个地方,前面讲的一些方剂也是这个精神。
因此这一类方剂没有积、没有滞不能用,因为它的目的就是去积去滞。
如果没有,就伤害了脏腑。
举个例子,现在时髦吃山楂,山楂泡酒能够降胆固醇,能够软化血管,结果越去化,血管越薄,血管脆了,容易出现破裂,这是有人通过实践和检查结果而后说的,也正如朱丹溪说的,“山楂善消肉积”。
现在的焦三仙都清楚,它下面有句话,“无积者决不可用,用之克伐胃气”。
所以它不是伤了,比伤还厉害。
所以壮实的人用点问题不大,自己本身可以恢复。
如果虚实夹杂的人而用这一类的药,一用或过多的用了,都有反应。
这是就经常发生的问题提一提。
因此在用这一类的方剂的时候,就是要对证。
辨证清楚了,方用得也不错。
不要求速效,这主要是指积而言,积和癥,不是一天形成,质地坚结,它不是一下子能去的。
求速效,用猛烈的药,会伤正气。
还有一点要注意。
这一类的病不要想用药把它一下子去净。
过去也提过,正如“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大积大聚,一个是孕妇,有病时用药没关系;一个是衰其大半而止,也就是去它三分之二,是不是还有余下的就不问了?不是,而是更好地照顾邪正两方面的关系,一定要根据病情妥善善后。
即攻补兼施。
既不能一个法用到底,又要安全地治好了。
凡属消化的问题一定要健脾,至于气、血的问题,在积聚消了以后继续调补。
孕妇与胎儿并顾,使她完全恢复。
对待孕妇是建样,对待其他病人也是这样,在消导化积的前面,着重理解这样一些精神。
这样就把消导化积剂的重点抓住了。
首先要把这一点弄清楚,了解它是消法的一个部分。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组成】山楂六两(180g)神曲二两(60g)半夏茯苓各三两(各90g)陈皮连翘萝卜籽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十分之一即可)。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一切食积。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附方】大安丸(《医方集解》)即保和丸加白术二两(60g)。
用法如保和丸。
功用:消食健脾。
主治饮食不消,体虚而不甚,以及小儿食积。
【方解】从治疗食滞开抬,习惯常用的东西是保和丸。
为什么说保和呢?人以胃气为本,而本方正是消除胃里的积滞,来恢复胃的冲和之气。
所以名为。
“保和”。
从方中的药来说很单,有二陈汤、有焦三仙。
讲义上没有麦芽,有的是用麦芽水,就是用麦芽煎汤,有的是在丸药里加进麦芽,有没有问题不大,这两个问题都容易理解。
因为饮食就是水谷,水谷积在胃中产生湿热、生痰,所以也用了二陈汤,二陈汤有的药还可以理气。
二陈汤主要是讲的是半夏、陈皮、茯苓,即能化湿祛痰。
还可理气散结。
莱菔子刚才提过,更清楚了,能下气。
连翘就要理解它的意思,饮食在内就要生湿热,湿热是由积滞的东西所生,积聚在那个地方就把气给郁住了。
一个是本身要产生湿热,另外一个气郁了也热,因此在这里要用一个清热的药,没有用别的,用了连翘,主要是连翘可以清气分之热,还能散结,从表面上看,连翘与治食积似乎无关,但正是深知食积在人体内发生变化而用它,可谓是善于遣药的了。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一点,在临床上本方多用于小孩,大人吃这个药是过于平和,没用。
千万不要见小孩不想吃饭了就给消食,只有食滞才用,无食滞不用。
第二点,下面附方有大安丸,就是原方加了白术。
小孩素体脾胃虚,又停食了,要去食,要消导食滞,可是同时要防止伤了脾胃之气。
白术健脾,就是在消食中兼有一点补的意思,不要以为白术与茯苓一配是行水的。
这个方剂是治疗食积在中脘,当然它是通过大便下来的。
另外在临床上还要注意一点。
我就从病证看,而不要被家长的主诉所迷惑。
临床上常有家人说孩子不想吃饭了。
是过去不想吃饭了,还是现在不想吃饭了。
他是病前能吃着呢,现在因为有陈的积,所以他不吃了。
因为有家长还替他辩护,所以要坚信自己的诊断,而且给他看证据,不用泻药。
吃了本方以后,大便自然出来了。
还有上次讲了承气汤的问题,你用手摸肚子的时候他并没有明显膨胀,真正膨胀不一定是实,真正食停在里面,你摸下去有感觉,但望之无形,这都是在临床上区别不同的证时应该注意的。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辩惑论》)
【组成】大黄一两(30g)枳实麸炒神曲炒,各五钱(各15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三钱(各9g)泽泻二钱(6g)
【用甚】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温水送下,食远量虚实加减服之(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二次)。
【功用】消导化积,清热祛湿。
【主治】湿热食积,内阻肠胃。
脘腹胀痛,下痢泄泻。
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解】枳实导滞丸,与上面的保和丸一样,都是纯消而不补的。
它的功用就是消除饮食积滞,所谓的热和湿也是由饮食所生的。
它是根据证的不同,也就是说积滞的轻重来区别用药。
二者都有脘腹胀痛,要注意这两个胀的程度,痛的程度以及胀的部位不同,枳实导滞丸偏下一点,即所谓脘腹,以腹为主;保和丸则以脘为主。
另外从舌苔,从症状来看,也有明显的轻重不同。
总之,枳实导滞丸的饮食积滞比较甚,可能时间也比较长,已经酿生湿热,舌苔所以黄腻,而且大便也发生了变化,可以见到下痢,可以见到痢疾,也可以见到泄泻。
在临床上问诊的时候应注意一下,大便尽管形是稀的,但要搞清大便以后肚子怎么样,这是个鉴别要点。
如果大便以后舒服,那就不要理它。
这里所讲的大便泻下、泄泻,都是大便以后不舒服。
凡是大便正常,便得多,不管便的什么东西,只要真是积滞的病,大便以后觉得痛快,就顺着往下导,不要用泻药,这是比较顺利的,说明胃的降浊功能比较好。
在这儿插一句话,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慢性病人而消化不好的,往往他回来告诉你说,我昨天吃药泻了,或者方剂开得多一点的时候,就说前几天泻了,这一定要问清楚。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临时性的,着凉了或吃得不合适,正好在吃药期间,他自己又增加了一点病,如是由于你在治他的虚,调整他的气血,虽然有点病,他也会好的。
还有一种,要特别注意,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心。
久病之人,整个气化功能不行,在你用了药之后,由于自身正气的振奋,可以把积滞自行排出来,关键的辨别点还在于大便拉稀也好,次数多也好,肚子是不难受的,特别是大便以后是不是难受,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的病人说得清楚,有的病人说得不全面、不清楚,你就容易搞混了。
枳实导滞丸的不同点在于,它用的是枳实、大黄、黄芩、黄连,消食的药仅仅是神曲,其他药是祛湿热的,配伍茯苓、泽泻、白术。
正是因食滞在里相当多,而产生了湿热,大便并不通畅,所以用了清除湿热之品,更重要的是用了枳实、大黄来导滞,白术来健脾,这才是真正的导滞。
对于小便的短赤不要特别法意,而舌苔黄腻要注意,胀痛的位置要注意。
这里与讲义上讲的有一点不同,讲义是以大黄为君。
以大黄为君容易犯错误,顾名思义也是“枳实为君,因为枳实下气破坚积,有推墙倒壁之功。
大黄帮助它荡涤肠胃,这是组方的原理。
原来讲义的立足点和对这个方证的分析是错误的。
第二点,说它错了。
是因为这样的情况要泻,可有的时候过分了就泻不下来了,过分用泻药的后果就是不该去的去了,不该留的还留在那里,就产生这么个坏处。
治疗这个病的主导思想不是用大黄泻,而是用行气导滞的办法,以下气药为主,荡涤的药仅仅是为辅的,这要对比前面的泻下剂考虑一下。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不同,厚朴三物汤是治疗气闭的,因此是枳、朴为主,用量大;到了小承气汤就反过来了,大黄为主,枳、补的用量就小了。
一个是治热病的,一个是治气病的,这些理论要贯通一下,特别是它与木香槟榔丸的区别。
木香槟椰丸
(《儒门事亲》)
【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茂[即蓬莪茂(音术)。
即莪术] 黄连麸炒,以上各一两(各30g)黄柏大黄各三两(各90g)香附子炒牵牛末各二两(各120g)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量虚实与之(现代用法;为细末,水泛小九,每服3~6g,温开水下,日二次)。
【功用】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饮食积滞,蕴湿生热。
赤白痢疾。
里急后重,或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方解】此方原出自《儒门事亲》,其后传抄者或增添药味,或改变某些药的用量,今以原方作为讲解的根据。
但是木香槟榔丸现在用的有成药,配方不一定相同,要注意。
例如现在用的成药中有一大部分是用芒硝水泛丸,因此方药就变了。
据张子和在《儒门事亲·卷十二》中只列方药,未出主治病证,只在同一书中“卷十一”的“内伤”中有:“凡一切冷食不消,宿食不散,亦类伤寒,身热恶寒,战栗,头痛,腰脊强,不可用双解散,止可导饮丸、木香槟榔丸五六十丸,量虚实加减,利五七行。
所伤冷物宿酒推尽,头痛病自愈矣。
”又有“凡一切沉积,或有水不能食,使头目昏眩,不能清利,可茶调散吐之,次服七宣丸,木香槟榔丸”。
再从《卫生宝鉴·卷四》治饮食所伤的“名方类集”中所载,指明本方“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结滞,不良利者,并宜服之”,但方中多一味枳壳,可知本方为消除“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秘涩不通”;“每服三、五十九,食远,姜汤送下,以微利为度”(录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攻阵》)。
方中不仅有大黄,还用牵牛、芒硝。
不仅有莪术,而且有的方剂(如《医方集解》)还加三棱。
这些药配在一起,行气破血的作用更厉害了。
但是它还是用木香槟榔为名,而槟榔是下气除水的,木香通三焦之气。
是通大便的。
行大肠之气,这就明确了通过行气就可以祛积导滞,凡血、永、食滞在肠胃的皆可服。
“以微利为度”,可免过量伤了病人的正气。
这里顺便谈一些药的问题,在北京有没有煨木香不清楚,我用的广木香是生的,而用了煨木香是实大肠之气的。
有条件的时候治疗慢性病,例如当用归脾汤时,遇上这样的病,如果有大便稀,大便次数多,木香就可以用煨的,可以止泻,它和生木香行大肠之气不同,在南方木香的生与煨是有分别的。
我们过去习惯木香是分开来用的,还有葛根也是分开来用的,有粉葛根、煨葛根,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条件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除这些以外,我们再看看其他药就很清楚了。
青皮、陈皮、枳壳、香附,与木香、槟榔合起来,再加上三棱、莪术。
还是行气的药为主,行气活血,而且是下气,木香、槟榔、枳壳,都是下气的,特别是个别同名方还有牵牛子,更比较厉害。
此时再加上黄连、黄柏、大黄,苦寒又能清湿热,所以对通导食滞,解除胀痛很好,它的作用比枳实导滞丸还要猛烈。
凡是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不干净的东西,而引起腹痛、大便不通,或者是痢疾没有表证的都可用。
泻下剂治痢疾不是说过“痢疾不怕当头下”吗,但首先是没有表证、没有恶寒发热才可以下。
这是个很好的方剂,有的时候吃两次就好了,那些不干净的东西出来就好了。
原方是小丸药,无论大小年龄,用在孩子身上根据年龄把量控制一下就可以。
特别是现在既有牵牛,又有大黄,又有芒硝,泻劲还是比较厉害的。
上面三个方剂都是纯消、消导的,保和丸可以说是消,枳实导滞丸就是导,木香槟榔丸更是导,这是根据食积的程度不同区别来用的。
枳术丸
(《脾胃论》引张元素方)
【组成】枳实麸炒,一两(30g)白术二两(60g)
【用法】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畅下,玉
时(现代用法;共为末,糊丸,每撮6~9g,荷叶煎汤或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功用】健脾消痞。
【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附方】
(1)曲蘖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枳实麸炒去瓤炒麦蘖各一两(30g)白术二两(60g)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温水下。
食远。
功用;健脾消食。
主治:饮食太过,致心腹满闷不快。
(2)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即枳术丸加橘皮半夏各一两(各30g)。
功用:健脾化痰,理气消痞。
主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
(3)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白术一斤,土炒(480g)枳实八两(240g)木香一两(30g)砂仁一两(30g)。
上为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滚汤送下三钱(6~9g)。
功用:健脾化滞。
主治;脾虚食少,或宿食不消,胸脘痞闷。
【方解】枳术丸以消为补,原方很简单,就两个药,枳实与白术,它是从《金匮要略》的枳术汤变化而来的。
枳术汤是枳实大于白术,枳术丸是白术大于枳实,正好相反。
一个是治“心下痞。
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在这种情况下枳实用量就大。
现在枳术丸改过来了,白术为主,而且加上荷叶裹烧的饭,就是大米洗干净了包在荷叶里烧成的饭。
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荷叶本身升中焦的清气,通过它与米更好地养脾胃、升清阳,就使脾、胃之气能够正常地消化,吸收水谷的精气,而且上归于肺,这样就能更好地养五脏,所以它所治疗的病并非是有明显的积滞,而是素来脾、胃虚弱。
现在这种情况特别多,有这样的脾胃虚弱以及饮食积滞。
有的人是暴饮暴食,一次吃多了,超过了脾胃所能最受的量,就造成了积滞。
这种积滞脾胃没有虚,把滞消了就行了。
也可以使用保和丸。
但有的人脾、胃弱他不想多吃,吃的不多也产生积滞。
尽管数量不多。
但是是长期形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更泻不掉,这些就通过扶助脾胃的功能来自然地消除,因此用荷叶烧饭来作丸药,更加合适。
中药的成药没有专门的粘合剂,更没有赋形剂,也没有这个词,而是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例如蜜丸是用的蜜,水丸是用的水,酒丸是用的酒,正因为病的需要,也用糊丸,用蒸饼为丸,或者炊饼为丸,小金丹还以黄米饭为丸,甚至用某些能加强药效的药煎汁为丸。
这些都有用处,而不是单纯作为成形而用。
这些都能粘合成丸,我为什么不一概而言说戒用蜜做丸药呢?在讲丸药的时候要把成形的东西讲清楚。
水丸里的东西更多,有些是药煎水的,最简单的是姜、枣煎水,姜、枣是作为辅助药引,是取其性的,与白水不是一回事。
还有用枣肉为丸?过去好像无所谓,现在的人却觉得了不起。
几千年前就知道用枣肉是不让它在胃里消化,让它到肠子消化吸收,用现在的话讲是肠溶。
比如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病,多吃了以后可以伤胃。
所以后来他们想办法就用肠溶,外边加一层,保护它在胃里不溶解。
当然过去我们没有化学,也不用这些东西研究,可我们利用了天然的东西,用枣肉为丸,就保护了它,所以将来研究时,不要随便用牯合剂、赋形剂把这些东西给糊住了。
就是说凡是在丸药的制法里都是采用对治病有利的物品和方法。
我之所以这样讲,就因为枳术丸的作用没有过去好了,因为现在没有荷叶烧饭,也不用蒸饼,都是用水丸,这样补脾胃、升清阳的作用就差了,这一点要注意一下。
丸药用在临床上不要取速效,因为这个病无法速效,它是脾胃虚弱,长久的有积停留,而积滞并不厉害,主要是脾胃运化吸收和降浊的功能不行了,无法让它一次或几次就恢复正常。
但这个丸药效果是可靠的,现在习惯用的香砂枳术丸就更好一些,除了用于小孩和老人脾胃弱,饮食不香,在南方的夏天有个疰夏的问题,北方叫苦夏,在小孩多见,主要是湿热为病,特别是黄霉天以后就难受了。
如果说一般在立夏以后开始吃这个丸药,吃一个月或者是两个月,不但可以防止疰夏,而且可使小孩身体更好一些。
还有一些小法
长期身体不好,也有一些老年人吃饭不好,食欲不振,用它也很好。
但是要长期吃,可以吃一到三个月。
本来这都是在家常用的,很有特殊兴趣的药,向大家无保留地介绍一下。
下面介绍一个小孩病倒,三岁的孩子,根本不吃肉,吃饭也不好好吃,家里特别溺爱,就这么个儿子、几个女儿,就和现在的小皇帝一样,结果吃得脾胃坏了。
弱到什么程度呢?最后只吃一个馄饨就泻肚子,就那么点肉馅。
到了夏天就更不行,皮包骨头了,疰夏嘛。
本来小孩吃不饱就长不胖,结果也就吃香砂积术丸,吃了三个月的丸药,不仅食量好了。
而且每顿都要屹肉,非肉不可。
这都是通过实践用的体会,有所体会以后就更了解了,什么橘半枳术丸、曲蘖枳术丸,这就是神曲、麦芽、橘红、半夏,就是增强稍食之功,增强除痰的作用。
因为食滞生痰。
从药物理解就可以知道了。
健脾丸
(《证治准绳》)
【组成】白术炒,二两半(75g)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七钱半(各22g)白茯苓去皮,二两(60g)人参一两五钱(45g)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纸包,捶去油,以上各一两(各30g)
【用法】共为细末。
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现代用法:糊丸或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
食少难稍,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附方】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白术人参各三两(各90g)薏苡仁一两半(45g)白茯苓一两五钱(45g)山楂肉橘红各二两(各60g)川黄莲三钱(9g)白豆蔻仁泽泻各三钱五分(各10g)桔梗藿香叶甘草炙,各五钱(15g)白扁豆莲肉各一两半(各45g)怀山药炒芡实炒,各一两五钱(各45g)麦芽炒,一两(30g)(一方无泽泻,有砂仁)。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二钱(6g),每服一丸,用白汤或清米汤、桶皮汤、炒砂仁汤嚼化下。
忌桃李雀蛤生冷。
功用:健脾开胃,消食止泻。
主治,妊娠三月,阳明脉衰,或胎元不固食,呕吐泄冯,小儿疰夏。
又治脾虚失运,不思饮【方解】健脾丸提一提有必要。
现在没有好好学中医的人经常乱用,因此有的时候把学生的概念也搞糊涂了。
因为学生来的时候还设学到方剂课,有病他就去医务室,结果大夫把人参归脾丸和人参健脾丸都搞到一块去了,告诉你擞有人参归脾丸,来点人参健脾丸吧,一样的。
这能一样吗?它不是一回事,它这里有黄连,还有焦三仙、肉豆蔻,能一样吗,有四君子汤是不错,但量不大。
归脾丸中还用了黄芪,还有补血的药,是两种组方。
健脾丸是健脾为主,通过健脾,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就因为脾胃运化功能不行了,还有大便稀泻的症状。
主要是平常吃东西很少,脾虚不思饮食。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有病就不想受纳了,脾有病运化无权也就不想吃了,就没有这个兴趣了,所以通过健脾,通过理气助消化,实际是五味异功散,即四君子加陈皮,再加小量山药,健脾止泻。
这里要注意比例,一是因大便溏薄,还有个原因是内豆蔻配合在这些药里面,温中、涩肠、止泻。
还有“苦寒可以厚肠胃”这句话正合在这里。
我们多数提到苦寒可以伤胃阳,但有的时候苦寒也可以坚厚肠胃,那就因为它是湿热性质的病,少量,必须记住是少量的苦寒可以去湿热、厚肠胃,同时还要看跟什么配伍。
这里是在大量健脾益气药和消食、止泻药的基础上用它,还有人参。
如果用量大些的苦寒来坚厚肠胃,是因为肠胃的湿热甚而致泄泻或痢疾用它,治痢疾、泄泻,才是坚厚肠胃,前提足湿热在肠胃,所以这个方剂要抓住这些内
容。
下面有个附方资生丸,更补得厉害。
健脾丸是以异功散为基础,资生丸是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另外加上藿香、白蔻、山楂、麦芽,及小量的黄莲和桔梗。
整个方剂都可以比较一下;资生丸的黄连是整个方剂的四十五分之一,而健脾丸的黄连是二十分之一。
这个比例说明在这里苦寒的用量是很小的,也就是刚才讲坚厚肠胃的用量就要稍为大一些,这里是与温补药在一块儿,即温性的建脾的药。
所以用小量煤关系。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将来在临床上怎么配伍应用。
所以我有时开处方的时候就给它算账,我不用别人抄方原因就在这里,注喜欢自己写、自己看,看一看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平和。
因为舍其性而取其用,什么寒从热化、热从寒化,归结到一个方剂的主要目的上来,是很灵话的。
今天把分量的问题简单提了提,有时我们在分析方剂的时候,还要进一步理解,这样才能知道是以升为主,还是以降为主;是以寒为主,还是以热为主。
在热药里用一点寒药是干什么的。
再进一步就是为什么用这个寒药。
就像反佐都讲过。
消食导滞的内容就这么多,其中有几个纯消的,有几个消中有补的。
后边几个方剂以补为消,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可以是暴饮暴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饮食不节。
肠胃乃伤,因此虚实两个方面都需要照顾到。
再下面是消痞化积,消痞有一个方剂,化积也一个方剂。
消痞化积
枳实消痞丸
(《兰室秘藏》)
【组成】干生姜钱(3g)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白术各二钱(各60g)半夏曲人参各三钱(各9g)厚朴炙,四钱(12g)枳实黄连各五钱(各15g)
【用法】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现代用法,水泛为丸或糊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日二次。
亦可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舌苔白腻不厚,脉濡而右关部弦。
【方解】本方主要是疗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既不干结,也不稀溏或虽稀请但不泄泻,这个情况,与几个泻心汤证的情况不同,没有肠鸣下利,没有干呕,说明它的这个病虚的比那些泻心汤证重,而湿热在内也重,不是水气跟热相合,而是脾胃气虚的症状。
由于脾胃气虚,而且痞满有形,是湿热在内,气机升降失常,因此用健脾、行气、除湿热的办法来治疗。
在方解里面有一句话要注意,“寒热错杂,热重于寒”,这是描写病的性质,很像描写症状的话,这个病不见寒,而是在病因病机里寒热错杂,即有湿有热。
湿已经郁而化热了,所以是热重于寒,实际是热重于湿。
也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看一看原方中黄连与干姜并用的情况,黄连五倍于干姜。
当然还有枳实、厚朴、半夏等温性的药,同时还有四君子汤在里面,正因为这样,单独看黄连的用量是比较大,黄连苦寒,它之所以泻心气,就在于它不仅苦,寒性也是比较大的。
它苦寒的力量比黄芩强,清热燥湿而有利于气机的上下,有助于消痞化积。
从这一点上,再把以前泻心汤证的成因与治法理解了就好了。
方中也有扶正的,也是有苦降辛开的,也是寒热并用,如干姜、枳实、厚朴、半夏加在一起得量远远超过黄连。
再加上四君子汤和麦芽曲,健脾胃、助消化以培本。
归结到一点,苦寒可以清热燥湿,但配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