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中心申报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一、项目名称: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二、项目背景和意义:协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合作,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有效结合,实现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发展。
本项目旨在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各领域的优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实践的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目标:1.建设一所国际先进水平的协同创新中心,为各领域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
2.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
3.培育和吸引创新人才,搭建人才培养与交流的平台,推动人才的流动与集聚。
4.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内容:1.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综合楼。
包括办公区、研发区、展示区等功能区域,配备先进的设施和设备,为各参与单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研发环境。
2.建设协同创新实验室。
为各领域的科研团队提供共享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合作。
3.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实现项目的落地和快速发展。
4.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提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和素质。
5.建设项目合作平台。
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各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五、项目预算:根据项目内容和建设规模,估算项目总投资为1000万元,其中包括建设投资和运营费用。
建设投资主要用于综合楼和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购置等,预计为800万元;运营费用主要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预计为200万元。
项目预算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资金筹措,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六、项目可行性:1.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协同创新的需求日益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简称“2011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XX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XX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地方急需、省内一流”的要求,围绕科学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我校多学科的优势,积极联合省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构建协同创新模式。
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建设鲜明的优秀本科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遵循“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开放、融合、持续”的运行机制,以协同创新引领我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四条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公开遴选,坚持“扶优扶强”和“择优汰劣”原则,突出,强化优势,目标考核,动态管理。
第二章申报条件第五条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协同创新中心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学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我校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深度合作融合,探索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第六条申请认定的XX理工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方向选择紧密围绕、XX或地方行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
2.已建立了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各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建立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机制和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3.从协同创新的实际出发,在组织管理、人员聘任、科研考核、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了有效的机制体制改,方案具体,措施得当,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3.10.12•【字号】苏教科[2013]8号•【施行日期】2013.10.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苏教科〔2013〕8号)各有关高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0号)精神,积极推动我省高校大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适应我省实施科教强省和创新驱动战略,更好地服务创新型省份建设,经研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继续组织实施“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评审认定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认定原则(一)需求引领。
坚持以江苏急需和国内一流为导向,支持高校与国内外优质资源开展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进行实质性合作,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高校与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良好的机制体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产出标志性成果。
重点支持前期培育成效明显、与行业企业有实质性合作以及产出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成果的协同创新中心。
(二)择优遴选。
适应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哲学社会科学强省的迫切需要,对照首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认定条件和评审标准,按照“质量从优、重点突出、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要求,择优遴选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三)统筹兼顾。
充分考虑所申报协同创新中心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和建设要求,在培育建设情况及成效大体相当情况下,适当兼顾地区、行业、领域及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
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认定书【模板】
附件
浙江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申报认定书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申报学校(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2018年1月
备注:核心参与单位是指全面参与中心培育组建,在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承担协同创新任务、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的单位;主要参与单位是指直接参与中心培育组建,在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承担协同创新任务、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和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等某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单位。
一、概述
1.1 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
1.2 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
1.3 中心组建基础与能力
二、中心总体建设目标与重点任务
2.1 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2.2 重点建设任务
三、中心组建培育的主要进展
3.1 中心资源整合情况
3.2 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创新点
3.3 围绕市场导向承担协同创新任务情况
3.4 围绕企业需求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情况
3.5 围绕行业发展需求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情况
3.6 典型案例(不超过5件)
四、中心运行保障
4.1 条件保障
4.2 政策保障
4.3 经费保障
五、未来4年(2018—2021年)的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和预期成效(包括年度目标)、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六、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主要包括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与分工协议、联合牵头单位协议、已开展机制改革的文件、相关行业
企业等支持的证明、在研相关各类应用技术研究任务清单、现有人员名单、培育组建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与实施成效证明以及其它材料等。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
附件1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类型: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中心名称:牵头单位(公章):主要参与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件:二〇一三年月日一、概述(2000字内)(一)重大需求分析(二)协同创新总体思路与目标(三)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与分工(四)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设计(五)培育组建的实施成效二、重大需求分析(一)重大需求形成的主要依据(二)该需求面临的主要科学与技术问题(三)该方向国内外、省内外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四)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五)开展协同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三、总体思路与目标(一)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二)培育组建阶段的目标体系包括: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培育组建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三)目标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四)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与条件包括:与协同创新方向密切相关的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四、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情况(一)协同创新体前期合作基础(二)协同创新体组建形式与分工(三)人才团队组建结构、方式与规模(四)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与管理模式(五)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包括:在研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国际合作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人文社科项目以及行业、地方和企业的重大任务等(六)协同创新中心资源整合情况包括:现有的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七)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单位的保障条件五、机制体制改革与制度安排(一)机制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二)已建立并实施的改革措施(三)已给予的政策支持和制度安排(四)机制体制改革的实施成效六、培育组建的实施效果(一)培育组建阶段性目标的总体完成情况(二)人才培养的成效(三)队伍建设规模与水平包括:代表性人才和团队的介绍(四)科技创新的阶段性代表成果(五)协同创新中心的实际运行状况七、经费筹措情况(一)培育组建阶段经费筹措及使用情况表1:款、其他。
长治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申请书
长治学院协同创新计划长治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中心名称:所在系(部):联系人:联系电话:填表日期:长治学院科研处制一、信息表二、学科基础省级重点学科三、基地条件备注:1. 填写与协同创新中心方向直接相关的科研基地;2. 基地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山西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四、人才队伍五、创新团队备注:“创新团队类别”包括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及其他省部级团队,山西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六、前期研究备注:1. 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明细为协同创新中心的骨干人员中,承担的与协同创新中心方向一致的在研科研任务;2. 项目的依托系(部),必须为牵头和主要参与系(部)。
七、获奖情况1. “获奖情况”指2010年以来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2. “完成人(﹡)”括号内须填写署名次序。
八、情况概述(限3000字以内)1、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1.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2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1.3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1.4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基础与实力2、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主要实施情况2.1 协同创新任务承担与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协同创新任务的来源、支持方式、实施周期、拟突破的问题以及主要创新指标等。
2.2 团队建设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实际到位的人员与团队情况、聘用与考核模式以及实际执行的绩效奖励方式等。
2.3 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2.4 校外合作与交流情况2.5 其他方面改革措施的执行情况3、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与支持情况3.1 条件保障3.2 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投入情况及支出经费预算4、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和预期成效围绕重大协同创新目标和任务,重点说明中心未来的实施计划、年度目标以及预计的主要成效等。
5、其他需说明的问题6、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模板】
***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中心名称:(请使用仿宋3号字)依托主体学科:(填写一级学科)牵头高校: (公章) 中心主任: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公章)2019年3月一、中心情况和现实需求(2000字)1.发展历程(简要介绍组织形式、研究方向、主要协同单位等方面的演变过程)2.综合实力(具体介绍中心运行管理、科研条件、人才团队、科研任务、成果贡献、行业产业社会影响力等总体情况)3.现实需求(简要分析经济社会、行业产业重大现实需求,满足需求的途径、政策环境、科技形势等)二、省级认定后取得的标志性成果(5000字)具体介绍不超过5项重大科技创新、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政策建议与咨询报告、机制创新科研育人等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或案例,以体现创新贡献和协同增效,突出服务需求、支撑发展、传承文化、支撑决策等方面的主要贡献和重要意义。
三、未来四年发展规划(3000字)1.发展目标2.重点任务3.实施计划4.保障措施5.预期成效四、中心自我评价简述存在问题、改进措施,面临挑战、应对思路等。
中心主任(签名)五、牵头高校推荐意见及支持保障措施(盖章)六、地方推荐意见及经费投入承诺(盖章)七、附件(一)省级认定支持相关佐证文件(包括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文件、专项资金投入证明材料等)(二)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相关佐证材料(包括全职骨干人员名单、10项以内重要科研成果或领导批示清单、规章制度清单及证明材料等)(三)产学研协同能力佐证材料(行业产业委托任务、共建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市场企业用户评价等)备注:1.本申报书所填内容须真实客观、准确规范、简明扼要;2.本申报书所填内容均为中心获省级认定以来的数据;3.本申报书所附佐证材料须真实可靠,否则取消申报资格并予以通报。
高职院校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材料
高职院校大数据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材料一、申报单位概况[此处简要介绍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特色、科研实力等。
]二、申报中心的基础条件1. 硬件设施:本中心拥有先进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硬件设施,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能够满足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
2. 软件资源:中心配备了丰富的大数据应用软件,如Hadoop、Spark、Elasticsearch等,覆盖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各个环节。
3. 人才队伍:中心拥有一支具备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的人才队伍,包括多名教授、副教授和一批富有经验的研究人员。
4. 学科支撑:依托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等专业,中心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积淀。
三、拟开展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意义1. 主要方向: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
2. 意义: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应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迫切需求。
本中心拟开展的研究方向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社会贡献[此处详细介绍申报单位在大数据应用技术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社会贡献,包括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情况。
]五、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员构成及学术水平1. 人员构成:中心拥有由教授、副教授、研究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创新能力。
2. 学术水平:本中心在大数据应用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奖励。
六、协同创新中心的条件保障能力1. 政策支持:学校将为本中心的设立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经费投入、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措施。
2. 资源整合:中心将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团队,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3. 校企合作:中心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大数据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方案
技术创新中心申报方案一、申报背景。
咱都知道,现在这世界变化快得像火箭发射似的。
技术那就是这个时代的魔法棒,谁掌握了新技术,谁就像拥有了哆啦A梦的口袋。
咱们公司也不能落后呀,所以申报这个技术创新中心,就像是给咱们的创新之旅开了个超级外挂。
二、目标设定。
# (一)短期目标(1 2年)1. 就像学走路先迈小步一样,我们先打算把目前正在研发的那个超酷的[产品名称]技术完善好。
这个产品要是成功了,那可就像给市场扔了个超级震撼弹,肯定能吸引一大批粉丝。
2. 在公司内部呢,要把创新的小火花燃得更旺。
每个月至少组织两场超有趣的技术交流“茶话会”,大家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分享那些新奇的想法,说不定就能碰撞出改变世界的点子呢。
# (二)中期目标(3 5年)1. 我们要在行业里当那个带头大哥,至少推出三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成果。
让其他同行看到咱们就竖起大拇指,说:“哇,这家伙真厉害!”2. 与至少五家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建立那种铁哥们般的合作关系。
咱们从他们那里吸收那些超级聪明的学霸头脑里的智慧,他们也能从我们这里得到实践的经验,这就是双赢嘛。
# (三)长期目标(5 10年)1. 成为全球技术创新领域的明星。
咱们的技术要像星星一样闪耀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产品遍布五大洲四大洋,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咱们这个技术创新中心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
2. 打造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森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创新生物(企业、人才、项目等)相互依存、共同成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世界。
三、技术创新中心的架构与团队。
# (一)架构。
1. 咱们的技术创新中心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战队,得有个英明的队长(主任),他得是技术界的老江湖,能看清技术发展的方向,就像诸葛亮一样智慧。
2. 下面再分几个小分队(部门),像研发先锋队,专门负责冲锋陷阵搞研发;技术支援队,就像后勤保障一样,给研发提供各种技术支持;还有创意孵化队,这个队就负责把那些刚冒头的小创意像孵小鸡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成大项目。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
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
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工作单位
研究起止年限
填表日期
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制
二〇一五年五月
申请人承诺:
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的争议。
如获立项,我承诺以本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有权使用本项目所有数据、资料和成果。
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课题研究围绕项目申报指南开展,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2.基本信息表中的“预期成果”选择项目的相应成果后按照主次顺序在括号中表明序号,并在“主要预期成果的水平”中填写:专著的字数、论文的篇数、政策建议稿的采用级别、专利的个数,等;
3.《申报书》首页右上角项目编号为空,立项后由中心统一填写。
4.《申报书》一式三份报送,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同时报送电子版。
一、基本信息表
二、项目设计论证
三、完成本项目研究的条件分析
说明:与本项目无关的成果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合作者注明作者排序。
四、经费概算
五、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六、宁波健康养老协同创新中心意见。
职业中学“智能+”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申报书
20**年度**市中职示范性“智能+”项目申报书申报项目: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项目名称:三维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学校(盖章):**市**区职业技术学校项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潘*****市教育局制20**年9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等精神,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教职〔2018〕20号),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通过建设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推进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打造职业教育“升级版”,引领服务区域产业企业转型,促进产业、教育、城市同频共振联动发展。
在职业学校,尤其是机械制造专业,当学生学习某种机械装置,如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和运行过程时,一般的教学方法都是利用图示或放录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但这些方法难以使学生对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状态及内部的各个部件在工作时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这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较为便捷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现出发动机的复杂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时各个零件的运行状态,而且还可以模仿出发动机在出现故障时的表现和原因等。
这样就使学习内容非常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随着职业学校专业的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中职学生教学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职专业技能实训设施设备投入也越来越大。
通过建设虚拟仿真平台,打造虚拟实训平台,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实现学校服务社会的责任。
当前,教育正逐渐转向虚拟教学,我校紧跟时代潮流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训中心,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和创新化。
现将我校虚拟现实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汇报如下:一、基础条件1、学校与**兄阀业制造有限公司、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市***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市**有限公司、广州**、**公司等企业在机械、设计、VR建设、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积极开展协作,与**、**大、**职院、**职院及**职院有多年的合作,并建成多方协作的组织架构。
协同创新中心申请报告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计划申请建立协同创新中心。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协同创新中心的设立背景、目标、建设方案及预期效益。
二、项目名称[企业/机构名称]协同创新中心三、设立目的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 培养创新人才: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4.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建设方案1. 组织架构- 管理委员会: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方代表组成,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战略规划、决策和管理。
- 技术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学者组成,负责技术研究和指导。
- 运营管理部:负责协同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营、项目管理、人才引进等工作。
2. 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工作。
- 企业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产业升级。
- 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 资金来源- 政府资金: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 企业投入:企业自筹资金,用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营和管理。
- 社会资金:通过设立基金、众筹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五、预期效益1. 经济效益:通过协同创新,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 社会效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生态效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
附件:认定申报书(格式)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XXXX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主管部门(公章):牵头申报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二〇一年月日信息表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1.1 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1.2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3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1.4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1.5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基础与实力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主要实施情况2.1 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承担与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中心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来源、支持方式、实施周期、拟突破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主要创新指标等。
2.2 团队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实际到位的人员与团队情况、聘用与考核模式以及实际执行的绩效奖励方式等。
2.3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招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相应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等。
2.4 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在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的整合情况、形成的新能力与长效机制等。
2.5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已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联合基地建设以及人员交流与互派互访等情况。
2.6 其他方面改革措施的执行情况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代表性成效(举例说明)四、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与支持情况4.1 条件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单位专门用于支持中心培育组建所需工作用房、研发条件、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4.2 政策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主要协同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地方等在推进中心改革方面落实的具体政策与措施等。
4.3 投入保障4.3.1 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投入情况详细说明中心已获得的各类资源与投入情况,包括国家已有的投入(如985、211以及其他专项计划等)、行业产业部门的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落实的支持和专项配套、各类科研经费、学校自筹、企业投入以及社会支持与捐赠等。
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部署,深入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试点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科技工程,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创新,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的有关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山东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主体为省内(含驻鲁)涉海科研教学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
第二条建设任务。
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坚持“开放、联合、共享、竞争”的原则,以人才、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并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三条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1、围绕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水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观测监测、海洋管理、海洋信息等领域,承担有关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的研究。
2、开展新技术、新模式及标准、工艺、装备等技术成果的工程化、系统化集成创新,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培养、聚集行业技术研究和管理人才,打造高层次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团队。
4、开展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5、开展技术研究、工程设计、咨询、培训等服务。
6、创新海洋科技管理机制,加速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
第四条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
1、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中心重大事项进行研究与决策,中心主任在管理委员的领导下主持中心日常工作,代表中心签署有关文件。
2、中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政策、总体规划、中心遴选、管理实施等提供咨询。
3、中心依托单位应保障人员、仪器等创新要素的投入,组织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并优先享有中心的相关资源。
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XXXX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申报书(格式)主管部门(公章):牵头申报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传真:二O一年月日信息表一、协同创新中心基本情况简述1.1 国家重大需求与协同创新需求分析1.2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与发展目标1.3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主要分工以及培育过程1.4 协同创新中心机制体制改革整体思路与主要创新点1.5 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基础与实力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主要实施情况2.1 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承担与进展情况重点说明中心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来源、支持方式、实施周期、拟突破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及主要创新指标等。
2.2 团队建设与人事制度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实际到位的人员与团队情况、聘用与考核模式以及实际执行的绩效奖励方式等。
2.3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执行情况重点说明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生招录、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以及相应人才计划的实施情况等。
2.4 创新资源整合与共享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在基地、平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创新要素的整合情况、形成的新能力与长效机制等。
2.5 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情况重点说明中心已开展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主持召开的重要学术会议、联合基地建设以及人员交流与互派互访等情况。
2.6 其他方面改革措施的执行情况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的代表性成效(举例说明)四、协同创新中心保障与支持情况4.1 条件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单位专门用于支持中心培育组建所需工作用房、研发条件、人员配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4.2 政策保障重点说明牵头高校、主要协同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地方等在推进中心改革方面落实的具体政策与措施等。
4.3 投入保障4.3.1 培育组建阶段的实际投入情况详细说明中心已获得的各类资源与投入情况,包括国家已有的投入(如985、211以及其他专项计划等)、行业产业部门的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落实的支持和专项配套、各类科研经费、学校自筹、企业投入以及社会支持与捐赠等。
创新协同中心申报
创新协同中心申报1. 背景和目标本文档旨在申请成立创新协同中心,从而促进创新和合作,为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创新协同中心的目标是促进跨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2. 中心的使命和愿景创新协同中心的使命是促进跨学科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以解决实际问题并推动社会进步。
中心的愿景是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合作平台,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并能够为企业和学术界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3. 中心的组织结构创新协同中心将设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由中心主任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中心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
同时,中心还将设立项目组,由一群跨学科的研究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项目研究和合作。
4. 中心的核心活动创新协同中心将通过以下方式推动创新和合作:- 组织研讨会和论坛,促进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开展创新项目,推动技术研发和知识转化,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
- 举办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
5. 中心的预期成果创新协同中心的预期成果包括:- 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进程。
- 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和创新者。
- 增强学术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转化和共享。
6. 中心的运营计划创新协同中心的运营计划包括:- 定期召开管理团队会议,制定中心的发展战略和项目计划。
- 招募并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建立强大的项目团队。
- 与企业和学术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创新和合作活动。
- 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吸引企业和学术界的参与和支持。
7. 预算和资金来源创新协同中心的预算和资金将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向政府和相关机构申请科研项目经费。
- 寻求企业和学术界的赞助和合作投资。
关于印发《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文件苏海院﹝2018﹞23号关于印发《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各院、部,各处、所、室、直属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经2018年第3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4月8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办公室 2018年4月8日印发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省政府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推进科研兴校战略,将学校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措施落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根据《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及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苏政办发〔2012〕190号),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协同机制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为核心,实现校内相关专业、校校、校企融合,在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有效协同,重点开展智慧海事与大数据应用、海工装备与海洋新能源利用、新能源与智能化船舶、工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一带一路”研究等领域协同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建成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基地。
第三条协同创新中心要发挥学校特色优势,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共性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应用平台,形成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引领。
围绕南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融入新型研发机构要素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模板
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
牵头单位:
合作单位:
中心负责人:
创新方向:
二○一五年 月 日
信息表
中心名称
中心类型
□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
牵头
单位
情况
单位名称
牵头人
姓名
年龄
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电源自邮箱
主要
参与
单位
培育
组建
情况
包括:协同创新体构建与分工、开展的机制体制改革方案与措施、资源汇集与获得的支持情况以及企业的重大需求与实质性投入(限500字内)
二、协同创新内容(研究方向、发展规划与目标)
三、企业需求和可行性论证
(一)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或大型骨干企业的强烈科技创新需求,申报单位与其建立的科技合作关系;
(二)申报单位汇聚相关产业链上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情况(合作协议);
(三)申报单位具备解决该企业重大科技需求的良好科研基础、人才队伍、优势学科与平台;
起止时间
2015.5-2017.6
下阶段
主要
任务
包括:新的机制体制改革重点、可新增资源与支持情况、人才引进与聘任以及主要研究计划等(限500字内)
拟申请省级
政策与专项
经费支持计划
拟申请政策及专项经费支持计划
一、中心(基地)基本信息
(一)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名称、依托校内单位名称、人员明细表
(二)协同校外单位名称、联系人
四、申报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情况介绍
(一)依托科研项目明细表(项目名称、委托单位、主研人员等)
(二)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学术简历;
(三)协同创新中心校内主体成员学术简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牵头单位:汽车工程系合作单位:福建省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心负责人:创新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应用二○一六年七月六日信息表目录一、中心(基地)基本信息(一)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名称、依托校内单位名称、人员明细表1. 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名称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 依托校内单位(1)汽车工程系(2)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3)计算机工程系(4)电子工程系3. 校内人员明细(一)建设基本思路为贯彻落实《关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联合福建省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漳发汽车有限公司和漳州芗城华北汽修厂等协作单位,共建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建设与产业升级的需要,是一个具备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等教学实习实训、生产、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多种功能,面向学校、生产企业、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综合性中心。
建设基本思路是:1.科学合理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关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求,立足汽车工程系现有实训室建设状况、设备条件、师资队伍状况、生源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
2.功能全面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汽车技术服务中心、福建省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中心以及国家“以奖代补”等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
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一个具备教学型基础技能实训、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等教学实习实训、生产、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产品研发等多种功能,面向学校、生产企业、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综合性中心。
3.模式多元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与福建省冠龙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漳发汽车有限公司和漳州芗城华北汽修厂(漳州市芗城区邓闽龙汽车配件经营部、漳州市闽顺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漳州市汽车维修商会)三个协作单位合作建设的应用技术实训实验中心。
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带动汽车后市场的蓬勃发展,汽车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从注重数量向注重高素质、高技能转变。
与企业联合共建的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企业行业的需求把控更准确。
4.市场运作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首先满足本系学生团队及合作企业协同创新任务的训练,坚持学员岗位能力训练和工作情景体验过渡到岗位技能的检验、提高及工作过程体验,具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功能;也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对公益性、公共性和社会急需的实训项目免费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予以补偿;对学校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的实习实训,合理收取费用;有偿对外开展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实训车间等服务项目。
5.规范管理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坚持规范管理,要成立项目建设协调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统筹技术实训中心的运营管理。
(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从2016年至2018年,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重点建设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和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两大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室软件和硬件建设的力度,加速建设并通过验收;加强各实验实训室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规范与流程建设,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管理制度严密、操作流程清晰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贯彻以学生、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实验教学成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能满足我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大力建设实验实训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即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实验实训设备资产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实验实训室使用与管理的信息化;开发各类实训实习项目,为兄弟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开展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实训车间等服务项目,在对外培训和交流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训室各项业务,引领地区性汽车产业以及后市场技术服务前沿。
经过2年努力奋斗,将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开放式综合实训中心。
2.分年度目标表6 分年度目标3.①引领区域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和特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
紧密围绕区域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引领区域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②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建设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职业教育、创新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③制订人才培养制度和创新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建设汽车实训中心可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④建设教育资源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建设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
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⑤学生实训、师资培训的基地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除为学生双创课程教学、实训提供场所,承担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工作。
作为国家级实训基地,先进的管理、较高的技术含量、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将与我系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相呼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骨干教师培训效果。
⑥职业学校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投资多、规模大,建设水平高,为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及资源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心的辐射作用,与周边地区、企业、学校形成资源共享,初步达成与周边院校建设新能源战略同盟,担负周边地区新能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
⑦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课题研究的基地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基地可充分应用学院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
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三)建设任务1.重点建设两大实验实训基地:(1)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2)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室2.分年度任务在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两年中,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两年发展规划如下:(1)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这一时期主要建设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
整车设计试制实验室建设项目场地面积大约200平方,不计算厂房(教室)投入金额200万元。
区域大致规划:a.整车试制会议室;b.整车试制电子部;c.整车试制机械部;d.整车试制区。
通过整车试制,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为在传统教室学习中的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工程经历;由参与的学生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包括时间节点的安排,做预算以及成本控制、设计、采购设备、材料、部件以及制造和测试,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设计活动,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弘扬汽车文化,营造我校创新氛围,展现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
(2)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这一时期主要建设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室。
本中心建设项目场地面积大约200平方。
不计算厂房(教室)投入金额200万元。
区域大致规划:a.新能源汽车整体构造认知区;b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检测区;c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区;d. 新能源汽车整车电路检修实训区。
新能源汽车实验实训室建设的主要功能是师资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学生实验实训。
可为区域内专业教学指导和培训中心;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国家职业能力培训与考证提供场地、理论培训与技术支撑服务,成为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中心;成为行业或区域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可为中高职学校提供社会培训及技术服务教学实践基地,成为师资培训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区域一流的区域内实验实训中心及技术开发与推广中心。
(四)中心及制度建设1.实训室建设区域汽车新能源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为贯彻落实《关于福建省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等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推进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该实训中心在完成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之外,并重开展兄弟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需求的实习实训,以建成集教学任务、生产实训、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产品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具有产品研发性质的实验室建设要优先考虑与地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相关的需要及方向安排,并组建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对提升实训中心内涵建设、创特色品牌有密切关系的科研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