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爱教育更需要智慧
——读王晓春老师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有感
江苏省兴化市下圩中心校小学部赵九青225762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以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为突破口,以一个专业教育研究者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向我们重点介绍了问题学生诊断的基本思路以及一大批诸如纪律问题、学习问题等具体专题案例的剖析。
这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问题学生诊疗的基本思路”,“专题研究”,“校园专家”。仅从题目看,本书就不像一般的理论书:术语到处都是,内容枯涩呆板,只能让人越看越累,这样的阅读效果当然不好,更谈不上借鉴了。而这本书,语言浅显,绝不用术语压人,没有理论的说教,化高深为浅易,我个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从教的这么多年来,自认为对学生非常关心与宽容,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没有收到理论上该有的效果。看了《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后,我明白了其中的缘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本书有分析,
但不是抽象的谈理论;有案例,但不是单纯的讲故事。他用教育科学之利刃,冷静而理智地解剖着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是如此评价此书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之前没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是因为自己缺少“智慧”,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缺少思考与反思。初次拜读王晓春老师编写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就感觉王老师的语言离自己太近了,好象就是写的我自己身边的事,…… 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在关于“教育学生常见的错误思路”中,王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十种见解,其中对我感触比较大的几点,现反思如下:
一、“没有研究学生的愿望,只有管学生的冲动”。
回想自己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将犯错误的学生训一顿,训到学生泪流满面,承认错误,我认为这就是我要的结果了,然后就此了事。现在想来,这种做法只能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如果当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前后分析清楚,将学生的状况搞清楚,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再犯错,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像王老师所讲,这样的“教育永远不会走向科学,只能停留在最一般化的管理阶段,而且会越来越行不通”。
二、“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
问题生出了问题,我们应该先问“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我们经常会抱怨,每次出问题的都是这几个学生,常常故伎重演。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已经无能为力了,实在没有动力与激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具体说来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没有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安分,我们就应该会想:他为什么要过于好动?初步结论是,他想张扬个性,想表现自己。那他又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结论是他在其他方面缺乏能力来表现自我。那么结合他平常的表现来看,他缺乏能力吗?经过调查与研究事实并不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应该给他机会去出风头,给他机会去表现,例如可以在课堂上经常提问他,或者在一些小组活动中让他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
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老师先把措施拿出来,比如罚抄、罚做,或者直接严厉的批评。但是之后学生还是故技重演。没有“为什么”就没有研究,没有接连不断的“为什么”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心理问题或能力问题。所以,教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三、“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
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所以在工作中尽量克制自己,但仍感觉很不理想,自己也因这一点尝到过失败的滋味。
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努力。
四、“只会责备别人,不会反思自己”。
经常会见到这种情况:学生上课不听讲,搞小动作,老师立刻打电话,将家长请来,向家长介绍该生种种错误,让家长回家好好教育;试卷一批完,某生成绩下降或某生仍未考好,立刻告之家长,说学生对学习不够重视等等原因,希望家长采取措施……每每与家长谈论这种话题,我总觉得自己心虚似的,学生上课不听课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是我非常不喜欢与家长交流的话题。你想:学生为什么不想听课?是不是你的设计不够合理,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为什么成绩滑坡?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者这部分你教的不够透彻?学生发生状况,教师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反思自己,而不是埋怨学生,埋怨家长,否则,“教师本人的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高,工作还会继续碰钉子”。
总之,我认识到我以前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之所以不能奏效,是因为我并没有耐心把问题真正地搞清楚,所以,也就谈不上对诊下药。《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一书,让我更加坚信:遇到问题学生出问题时,多问问:“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看完这本书加上自己的思考,我会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找准问题学生病因的同时,也找到治病的药方。
※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江苏省兴化市下圩中心校小学部赵九青22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