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指(掌)文化源流考略兰花指和兰花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花指(掌)文化源流考略兰花指和兰花掌

兰花指(掌)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它有着东方特有的传统审美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一朵奇葩。研究它对研究文化艺术史,理解文化基本特质,探究人民的传统心理结构、精神趋向和美学思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当代世界的一种普遍呼声,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通过对兰花指的研究,指出兰花指(掌)的渊源应和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一样,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提炼和升华,是中国艺术精神上追求的“象”,也是中国人对兰花指(掌)精神寄托和审美境界上的追求。而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和形态的重新认识,最终是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服务,可以构建和谐心灵世界。

何谓兰花指(掌)呢?马紫晨先生主编的《中国豫剧大辞典》中这样解释:

“取自植物‘兰花’的自然形态,拇指搭住中指梢尖,余三指伸直,食指用劲,软而有力。小生、小旦常用。”

舞蹈中的兰花指的“指”字可有两种阐释:一种是作为动词,表示指示方向或其他示意动作。其动作要领是伸张五指,立食指,余四指自然弯曲,拇指指面轻贴中指指尖,拇指勿压中指指甲,表演时,眼神必须随手指移动而转向;另一种是作名词之用,表现一种自然形态,自我表示或动作呈现,又称兰花掌,通常与其他动作之用,是静态的。其动作要领是伸张五指,立食指,余四指自然微弯,拇指指面轻贴中指第一至第二关节处,手指自然弯翘、放松,太用力会使手形僵直,眼神必须随手指移动而转向。使用者也只限定女性专用。

一兰花指早期是一种手指文明

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直立行走使类人猿的双手解放。他们不仅使用自然工具,也会制造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

成了手的文明,也是手指文化的开端。在此之后,手指文化向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发展。首先是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在交流思想感情时难以用语言表达,不得不借助于手势来表达;其次是手指的解放产生了文字;最后手指也向着模拟性方向发展,人类不仅模仿动物,同时也模仿植物,形成了手的技巧文化。有关兰花指(掌)的渊源问题,多数学者认为与古印度佛教意识中的手印有关,这一点可从佛教题材的壁画中略见端倪。然而,笔者认为兰花指(掌)和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一样,来源于对自然的提炼和升华。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言道:“歌舞之兴,其起于古之巫术也”。我国在黄帝时期就有关于巫的说法,巫是沟通人与神鬼关系的使者。巫的目的是乐神。他们在祭祀的活动中,为了和神灵沟通使用了大量的手势手型,他们用不同的手型配上不同咒语,能请到不同的神灵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但在进行祭祀活动中能参与其中的更多的是人,这样参加祭祀活动目的和对象实质上发生了改变,由乐神发展到乐人,于是集体自发性的歌舞转化到少数巫的手中。这样为舞蹈的编排、固定程式化和动作的精细化程度创造了条件。手指文化在中国古先民中颇受重视,而且变化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这给中国宗教中的手印创造了深厚的土壤条件。

二兰花指是道教斋醮手印文化中的一种迹象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本文试图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的角度来阐述兰花指(掌)的文化渊源的问题。道教手印又称“诀”,是由祖师秘传的口诀。是道教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上古巫文化的遗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道士们用双手的十指按照祖师的口传图示结构连结而成。每个手印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并有固定的名称。不同的手印只在规定的场合使用,因为它只能与特定的神灵通信息。有关手印的意义和作用,在《道法会元・明光枢要目》中指出:“祖师必传决目。通幽洞微,招神御鬼。要在于握决。默运虚元,因目之为决也。”这段话说明手印一是“招神”手印向神灵表示至诚的方式;二是“御鬼”手印具有镇伏妖邪的威力;三是“载道”,道士通

过手印显示自己“通幽洞微,默运虚元”,修炼的道的神通。

从兰花指(掌)的形态看,本文认为道教里的有关部分手型的诀与兰花指极为相似,是早期的手指文明在道教里发展的一种形式。在《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中,有关于手印的起法及有关手指力度训练的记载:

“玉文起印法:二手心向上,二大指掐玉文。左手右旋转翻手。右手在左手上。白鹤诀起印法:而手心向下,二大指掐玉文,右手向上旋转翻手,复又向上翻手垂直而下,走手向下旋转翻手,复又向上翻手垂直而上。二手平行各与胸前画一大圈,左右手忽一击放玉文于圈内。玉文印:左手掐玉文,右手持令。念咒语‘哺哪嗒嗒’,击令破之。”

又如,《道藏・道法会元・明光枢要目》记录了几个诀的的用法:“上清决:右手大指掐中指上节;玉清诀:右手大指掐中指中纹;太清诀:右手大指掐中指下纹;北帝诀:左手大指掐中指中节侧。”

有关四指伸直微向上翘,中指突出,拇指尖贴中指根成兰花状的手型,在道教经典《百诀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道藏・皇帝太乙八门入式诀》等中均有记载。本文认为道教里的有关部分手型的诀与今天的舞蹈、戏曲中的兰花指极为相似,是手指文化在宗教里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三兰花指在戏曲中的发展及文化精神

戏曲自宋元年间诞生以来,经过先辈艺人的艰苦创业,经历了元代杂剧、明代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至20世纪初大师云集、流派纷呈的盛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独霸中国文艺舞台。戏曲的“程式性”是戏曲的重要特征。本文认为随着戏曲表演程式的确立,兰花指(掌)也随之形成,是原始宗教手印向戏曲表演程式方向发展的结果。这种中国独有的综合艺术,用最生动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方式承担了对这个识字率极低的泱泱农业大国的“高台教育”。

在戏曲中,兰花指手型小生也常用,是他们显示儒雅的标志。据古籍记载,兰花指品鉴之口诀为:钩、柔、白、瘦。钩,即弯曲;柔,

即柔软;白,即白皙;瘦,即瘦削。达到此标准方可称为极品:钩似圆月,柔若无骨,白如玉石,瘦胜麻秆。兰花指指法甚为繁复,有上翘下翘、前翘后翘、左翘右翘、正翘斜翘等等(有的难度极大,翘起来后可以仰贴在手背上),再辅以不同的角度和动作的快慢,当真是赏心悦目、曼妙多姿。与中国道教中的手印相比,戏曲中的基本手型似乎绝大部分指法已然失传,使得如今人们翘兰花指的样式极其单一,绝无古时轻盈灵动的韵致,这实在是中华古文化之一大损失。在中国戏曲的表演中,无论是行为儒雅、稳重大方的小生,还是俊俏、活泼的花旦,他们的提压手腕的“指”或用手指的“点”,加之身段和眼神的配合,会使他们的表演入木三分。因此,兰花指在对中国戏曲人物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兰花指(掌)是儒家思想的行为体现

中国人爱兰花是受儒家思想之影响,这种影响由来已久,也根深蒂固。兰花清香溢远、繁于幽谷,历来被世人尊为空谷佳人、君子之花。其寂寞独芳、洁身自好、坚贞、俊雅、高洁之“德”,为世人所尊崇。中国历代的诗人和画家常常以兰花为创作题材,来抒发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寄托喜、怒、哀、乐之情思。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曾经誉兰为:“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屈原用兰花比喻美人,既表明了他对高尚有德君子之风格的赞美,也表明了他自己坚贞不屈的个性追求。在文人的艺术创作中,兰花也常是寄兴的对象,南宋郑思肖在宋亡国之后,隐居在苏州,无论坐卧必朝南方,自号“所南”,其画中之兰,根不着土,来表示国土沦丧,寄托亡国之痛。倪瓒为他的画题到:“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默写《离骚》。”来赞扬郑思肖所画之兰流露出的情感以及他的爱国精神。

在中国古代,兰花指是男人的专用品,来表示儒雅的气质和情操,所以男人们对兰花指的研究也曾经风起云涌,并有着“钩似圆月,柔若无骨,白如玉石,瘦胜麻秆”的审美标准。后来,由于女权运动的风起云涌,使得这一风气渐渐移到了女性身上,翘兰花指成了她们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