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看经典教育影片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必看经典教育影片推荐:
1、《黑板》:背负信仰的教师
2、《凤凰琴》:守望教育
3、《美丽的大脚》:张美丽的“穷人教育学”
4、《我的教师生涯》:中国的“瓦尔瓦拉”
5、《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开启心灵
6、《音乐之声》:玛利亚老师的诗性魅力
7、《霍兰先生的乐章》:生命因你而动听
8、《弦动我心》:教师成长的艰辛与灿烂
9、《死亡诗社》:何为好的教育?
10、《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是自由女神”
11、《心灵捕手》:“问题”天才的使者
12、《跑吧,孩子》:跑出希望的少年
13、《天堂的颜色》:一个盲童的寻找
14、《草房子》:真情永驻
15、《家庭作业》:学生不能承受的生命重负
16、《地球上的星星》:一个“智障”儿童的非凡才能
这是16部教育电影,也是16部教育诗篇,更是16部教师的生命乐章。这16部电影,大多数反映了教师的人生、教师的生涯、教师的信念与追求、教师的教育智慧等主题。欣赏这16部教育电影后,作为教师的您会发现,您正在走进学生的心灵,正在走进优秀教师的行列,正在走向教育的诗智慧。
这些教育影片从不同的视角塑造了不一样的师德形象,但无一例
外的都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我想,这就是主人公独特的师德魅力?那么你们觉得,影片主人公的师德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
梁德龙:
我觉得一个教师的师德魅力首先表现在对职责的坚守。比如说《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魏敏芝只是一个十三岁的代课老师,严格地说,她都不算老师,她只是被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是为了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给她的一句话,说“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在这个教师身上却得到了最朴实也是最完美的体现。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1998年拍摄的反映中国乡村教育现状的影片,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大奖。影片女主角魏敏芝是一个十三岁的只读过小学的女孩,因为水泉小学唯一的一位老师——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被村长临时找来看管学生。高老师走的时候告诉她千万不能再少学生了。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每天按照点名册点名,认真地看管着这二十八个孩子。她竭力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为了不让被县运动队选走的学生明行光去县城上学,她将明行光藏了起来,在明行光被带走后,追赶着去拦车。为了把辍学的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她组织学生去搬砖凑车费、混票上车,半路被抛在一个袅无人烟的地方。她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往城里方向走了一百多公里的路,直到深夜才坐上拖拉机,在黎明的时候来到了陌生的城市里。为了找张慧科,她花光了身上仅有的九块钱,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后来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她在电视台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每见到一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水泉村希望小学。
作为一个老师,魏老师在学识上、教育方法上都是不合格的。然而这些缺点却遮掩不住她独特的闪光点,就是做事情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魏老师这种坚强不屈的性格。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而且感动,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这也是一个高尚老师必备的一种优良品质。
王瑶: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对每一个学生始终充满希望!”希望是最好的教育,希望是最好的安慰,希望是最好的引导,希望是最好的规劝,希望是最好的沟通,希望是最好的鼓励。对每一个学生充满希望。这种希望需要的就是魏老师这样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放弃,
不抛弃的教育精神。
这种精神不光是魏敏芝身上有,影片里的高老师也是这样一个典型。水泉小学是一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校,整个学校也只有一位高老师。学校有两间破旧的教室,课桌只有三条腿,粉笔每天只能用一枝,二十八名学生却有大小四个年级。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高老师不但吃睡在学校,而且数月没有领工资,对学生仍然不离不弃。这种精神真是太令人感动了。这就是一个教师高尚的职责精神。
教师的职责精神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的师德魅力还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态度上,他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跟学生有心与心的沟通。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中,马修学监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人本主义者的信仰。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如果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的话,他首先帮助学生实现了安全的需要。影片中的哈善校长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总是采取暴力惩罚的手段,而马修学监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保护学生不受伤害。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佩皮诺更多的关爱,最后则几乎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对于音乐天才皮埃尔更是慧眼识珠,为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影片主要讲的是马修老师和一批“问题学生”的故事。马修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他来到了一所叫做“池塘之底”的学校当代课老师。这个学校的学生全是常人眼中的“坏孩子”、“问题少年”,他们会吸烟打架,恶做剧的欺负老师。学校的哈善校长对待学生总是采取暴力的惩罚手段。马修第一次上课当然很不顺利,他的包被孩子们抢去了,还伤到了麦神父。当时情况很混乱,招来了校长,但他并没有怪他们,还帮了他们赶走了校长。他说他希望那个人能自首,给了他15秒,但没有人自首。他就把葛贺克叫出去了,让另一个特别的同皮埃尔站在讲台上保持纪律。他并没有惩罚葛贺克,他换了一个方式,让他做麦教父的特别看护。然后他回到教室看到皮埃尔在画自己,他也没有怪他,还画了一个他。他所做的一切都和其他老师不同,他爱这些学生。开始当然不会很顺利,孩子们偷他的乐谱,还有那些令人头疼的孩子们总是让人失望。
在马修无意间听到孩子们唱歌后,虽然歌词是对他不友好的词,但却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决定组建一个合唱团,于是他开始根据同学们的声音条件给他们分配角色,他们开始慢慢的学习音乐。皮埃尔当时正在受罚,但他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时忍不住的偷看,在没有人的时候,他就开口唱。马修无意听到了皮埃尔的歌声,他很惊喜,他说皮埃尔的声音是上天给的奇迹。他挖掘出了皮埃尔的音乐天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