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海洋与人类文明3.29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并同生命活动有关的最基本的物质, 是在生物体内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单位 ,那地球上最初的氨 基酸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2.3 构成生命的物质

科学家提出如下的假想: 大约120亿年前,在银河系诞生初期的 星球上,氢气和氦气占据了整个空间,随早期星球的爆发,产生 了第二代星球,并先宇宙空间释放出大量的碳和氧气,从而产生 了有机分子,据有了生命的基础。 约在45亿年前,由尘埃和气体包裹着的地球诞生了,气体在太阳 光的照射下激烈运动,不断混合发生一系列变化,终于产生了现 今生物体的基础物质--氨基酸。

所以简单地说,无机物在特定环境下合成了简单的小分子 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有进一步合成复杂结构的大分子有 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肪这四大生命物质。这 些生命物质又进一步有机地组合形成了早期的不具备细胞 形态的病毒生物,另一部分则形成具有简单细胞形态的原 核细胞(即不具备明显的细胞核),原核细胞中的一部分 进一步进化为真核细胞(细胞核的形态清晰,功能也非常 明确)。于是有了单细胞生物,一部分单细胞生物开始进 行细胞分裂,形成多个细胞但不分开,于是有了早期的细 胞分化,这样就构成了多细胞生命。

泛孢子理论 上帝造人、造物的神话破灭后,在生命起源问题上有两大学派: 一派认为生命是从外星球移殖到地球上来的;另一派认为生命 是地球自身的产物。泛孢子理论则提出生命的胚芽来自地球外 空间,然后生长发育。但是由于微生物附着于陨石活着到达地 球显然不可能,它们将被紫外线杀死或因空间真空死亡。泛孢 子理论最多只说明生命存在于宇宙空间的某颗特殊的行星里, 但仍未能解答宇宙中生命起源的问题。
第二章 海洋与人类文明

内容简介
海洋与生命起源 大陆飘移说与板块结构理论 人类文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1 海洋
海洋与生命起源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地球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 地球的大小和质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的绕日 运行轨道以及自转周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 使得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的平均温度适中(约15℃), 以致它的表面同时存在着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的水,且绝大部分是以液态海水的形式形成一个全球 规模的含盐水体

海水是—种含有多种溶解盐类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占 96.5%左右,其余则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溶解盐类和矿物, 还有来自大气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气体。世界海 洋的平均含盐量约2.5%,而世界大洋的总盐量约为4.8亿 亿吨。假若将全球海水里的盐分全部提炼出来,均匀地铺 在地球表面上,便会形成厚约40米的盐层。

海洋的形成: 多数的看法认为,大约在50~55亿年前,云状宇宙微粒和 气态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最初的地球。原始的地球, 既无大气,也无海洋,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在地球形 成后的最初几亿年里,由于地壳较薄,加上小天体不断轰 击地球表面,地幔里的熔融岩浆易于上涌喷出,因此,那 时的地球到处是一片火海。随同岩浆喷出的还有大量的水 蒸气、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上升到空中并将地球笼罩起来。 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雨。经过很长时间的降雨,在原 始地壳低洼处,不断积水,形成了最原始的海洋。

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美国科学家模拟地球上还没有生命时的大气, 把甲烷、氨气与氢气三者的混合气体注入到一个真空大玻璃器 皿中,然后仿造原始雷电交加的自然条逐渐变 成了淡红色最终变为深红色。结果是原来完全没有生命的玻璃 器皿中,发现了五种构成蛋白质的重要氨基酸。这就是说,只要 有能量辐射,就能使宇宙中的一些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靠拢并合 成氨基酸。这一重大发现,打开了生命之迷的大门,成为20世纪 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 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控制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命特征的 一个基本环节。 海洋中的动物约16~20万种,植物一万多种。海洋中的生物,如 同整个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样,绝大多数直接地或间接地依赖于光 合作用而生存。海洋生物由海洋光合植物、食植性动物和食肉性 动物逐级依赖和制约,组成了海洋食物链。

2 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
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自古以来有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 理论。 2.1 特殊创造论、自然发生论 特殊创造论是指在宇宙历史的某一特殊时刻,由上帝创造 出生命。这种学说曾一度占统治地位,但不被科学家所接 受。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自然产生。 例如蛙可以从泥中长出,蛆虫可从腐肉中生出。这一理论 是由于实验观察错误,经不起科学推敲。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 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521米。全球 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 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 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世界海洋每年约有50.5万立方公里的海水在太阳辐射作用 下被蒸发,向大气供应87.5%的水汽。从海洋或陆地蒸发 的水汽上升凝结后,又作为雨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陆地上。 陆地上每年约有4.7万立方公里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 沿地面注入河流,或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 从而构成了地球上周而复始的水文循环。

2.4 小结 总的来说,最初的有机物是由无机物进行了大量的复杂的 变化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是在早期地球的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进行的,通过早期地球大气(当时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 等气体,而没有氧气,氧气是后来有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 才慢慢积累起来的),这些大气成分在地球表面高温的条 件下剧烈反应,产生了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又出现了 复杂的有机物,从而为蛋白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海水的运动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 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 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 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潮 汐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 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 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 有着直接影响。 一天内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潮周期约为12小 时25分,称作半日潮。一天内出现两次不相等的高潮 和两次不相等的低潮,有时出现一个高潮一个低潮,称 作混合潮。一天内只出现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称作日潮。 在一些水深逐渐变浅、海岸陡峭的喇叭形河口湾, 涨潮时水宛如一堵水墙咆哮前进,这种现象称作涌潮。 中国钱塘江涌潮,水高势急,潮端竖立,浪花四溅,涛 声如雷,为闻名中外之奇观。
3 海洋与生命

海洋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 量和组成,与许多低等动物的体液几乎一致,而一些陆地 高等动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与海水类似。 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且绝大多数的动 物生活在海洋中。在陆地上,生物集中栖息在地表上下数 十米的范围内,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栖息范围可深达一万 米。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学者把海洋称作“生命的摇 篮”。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巴达(Bada)提出论点:亿 万年前地球上的第一线生机孕育在厚冰层之下。巴达说, 数十亿年前混沌初开,地球表面覆盖冰层,但地球核心是 炽热的,辐射出的热量是今天的5倍,因此远古海洋底部仍 是液态水,冰下海水是原始生命的温床。冰层起屏蔽保护 作用,使海水中有机分子积累,变得愈来愈浓。当小天体 撞在地球上时,产生的热量使厚冰层融化成一个大洞,使 水中有机分子与大气接触,形成更复杂分子,不久冰层又 冻结,这些新分子又被封存。冰层每次解冻都使"浓汤"里 的氨基酸、碱基更丰富,直至生命诞生。


还有一种说法是,海水来自冰慧星雨。这是美国科学家提出 的一种新的假说。这一理论是根据卫星提供的某些资料而得 出的。1987年,科学家从卫星获得高清晰度的照片。在分析 这些照片时,发现一些过去从未见到过的黑斑,或者说是 “洞穴”。科学家认为,这些“洞穴”是冰慧星造成的。而 且初步判断,冰慧星的直径多在20千米。大量的冰慧星进入 地球大气层,可想而知,经过数亿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地 球表面将得到非常多的水,于是就形成今天的海洋。但是, 这种理论也有它证据不足的地方。 海洋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地球上的水究竟来自何方? 只有当太阳系起源问题得到解决了,地球起源问题、地球上 的海洋起源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海洋作为一个物理系统,其中发生着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 的海水运动和过程,对于海洋中的生物、化学和地质过程有着 显著的影响。海水运动按其成因,大致分为:海水密度变化产 生的“热盐”运动,如海面蒸发、冷却和结冰,以及海水混合 等;海面风力驱动形成的风生运动,如风海流和风生环流等; 天体引力作用产生的潮汐运动;海水运动速度切变产生的湍流 运动;各种扰动产生的波动,如风浪、惯性波和行星波等。 海洋是生物的生存环境,海水运动等物理过程会导致生物环境 的改变。因此,不同的流系、水团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1961年,西班牙生命化学家奥罗(Oro),把氰化氢和甲醛加 入原始大气中,实验结果除氨基酸外,还得到腺嘌呤、核 糖和脱氧核糖,得到了构成生命核酸的零件。 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都是磷酸酯类,结构 中的磷是从哪里来的呢?

1982年,我国生命化学家王文清,根据近代行星化学的研究, 探测到三氢化磷(PH3)存在于木星和土星的大气层中,在模拟原 始大气中引入了PH3,进行了甲烷、氮、三氢化磷、氨、水蒸气 的火花放电,并与不含三氢化磷的上述体系气相放电作了对照。 实验结果用气相色谱鉴定出含PH3体系放电后产生19种氨基酸。 而无PH3体系在相同放电条件下,只产生6种氨基酸。王文清的 实验发现了PH3在气相放电反应中的催化作用,被美、日杂志引 用作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火花放电产生氨基酸的一个重要进 展。

2.2 化学进化学说 1871年,达尔文首先设想生命怎样起源,提出"在一个存在着 各种状态的氨和磷酸盐的温暖小池中,在光、热、电存在的条 件下,某种蛋白质化合物形成了,并进行更复杂的变化。1924 年,苏联的生物化学家奥巴林(A.I.Oparin)提出,生命是长期 进化的结果。1928年,英国的霍尔丹 (Haldane)提出:"当紫 外线作用于水、二氧化碳和氨的混合物时,形成多种有机物, 包括糖类。其中有些物质可以构成蛋白质,在原始海洋达到一 个热的稀汤之前,它们早已聚集。"1947年,贝尔纳(Bernal) 提出,在有机物丰富的原始海洋里,各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可以 把有机物结合起来,并描述了使小分子聚集产生生命大分子的 方式和方法。上述学者的思想奠定了化学进化实验的基础。探 索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最大的地震海啸 最大的一次由地震引起的海啸,或者称之为 “海震”是1971年4月24日发生在日本琉球群岛中的石垣岛的那一 次,估计当时巨大海浪的波峰高达84.7米,排天倒海的巨浪将重量达 850吨的整珊瑚礁抛出2.092公里以上.这次海震所击起的海浪,据测 它的行进速度为每小时788.557公里.

目前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出80种。组成海水的化学元 素,除了构成水的氢和氧以外,绝大部分呈离子状态,主要有 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锶、硼、氟等11种,它们 占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余的元素含量甚微,称为 海水微量元素。

溶解于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磷、氮、硅等营养 盐元素,对海洋生物的生存极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质不仅 影响着海水的物理化学特征,而且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物 质和生态环境。

如此往后继续发展进化不断有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出现了。 具体地说,其中的动物界的进化顺序是:原生动物(早期单细胞或 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如水母,海蜇也属于水母)、棘皮动物 (如海星)、软体动物(所有贝类动物如河蚌以及螺类动物、蜗牛、 还有乌贼章鱼都属于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虾、蟹、所有昆虫和 蜘蛛等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 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