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
8-1有机污染的生态毒理学
C. 骨髓毒性和免疫调节效应。 有机氯农药的骨髓毒性作用方式和某些能引起白 血病的苯的衍生物(如酚,儿茶酚,氢醌)的毒 性作用机理类似,并且由于氯原子的引入,提高 了此类化合物的亲脂性,降低了可降解性,因此 这类农药可在骨髓中大量积累,其毒性作用更强。 已经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某些农药可以对生物体的 免疫系统造成损伤或抑制。实验和临床观察同时 表明农药化合物可以以免疫系统的任何细胞、亚 细胞、分子组分等作为毒性作用的靶部位。
醇、雌酮、己烯雌酚、雌二醇等,被用作药物及
饲料添加剂;还包括来自豆科植物及白菜、芹菜
等植物的植物性激素。
(二)环境激素的迁移转化 环境激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主要有3条途径
土壤途径 水体途径 通过水生动 植物对土壤 径流、稻田 农药及工业 废水中环境 激素的再富 集转移到鸟 类、鱼类和 人 空气途径
• 目前污染情况比较严重的农药主要涉及有机氯农
药、有机磷农药和除草剂等,近年来在除草剂污 染报道中频率最高的是阿特拉津。
二、毒性作用机理
1.有机氯农药
化学性质稳定,环境残留持久性强,脂溶性高,
易于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环境相或生物体内积累
和富集。
对于有些饱和蒸汽压较低、挥发性较强的有机氯
农药,可进行长距离甚至全球范围的传输。
B. 生殖毒性,主要是通过抑制雄性激素与其受体 的结合,从而干扰正常的生殖和发育。 Sinha等人用2.5mg/kg、5.0mg/kg、10.0mg/kg剂 量的硫丹长期给大鼠灌胃,结果表明硫丹对睾 丸的损害是通过改变酶的活性而影响精子发生, 导致睾丸内精子细胞数减少、低精子生成量和 精子畸形。
环境激素代表性物质及其作用
种类
雌激素 天 然 物 质 植物激素 有机氯化物 有机锡化合 物 合 成 物 质 农药 烷基酚乙烯 化合物 烷基酚 酚甲烷化合 物 壬基苯酚乙 烯 壬基苯酚
环境化学第6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体内的许多器官产
生影响 。
2020/10/27
砷 中 毒 肾 病
砷中毒皮肤组织增殖细胞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
大量的有机化学品以各种形式进入 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效应,直接 或间接地危及人体健康。其中以对生态 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难降解的、 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物的环境行 为最受人们关注。
2020/10/27
பைடு நூலகம்
3、甲基汞脱甲基化与汞离子还原 湖底沉积物中甲基汞可被某些细菌
降解而转化为甲烷和汞。也可将Hg2+还 原为金属汞。
CH3Hg+ +2H
Hg+CH4+H+
HgCl2+2H
Hg+2HCl
2020/10/27
4、汞的生物效应
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 合,如-COOH、 - NH2、 - SH、 - C S - C - 、 - OH等。由于烷基汞具有高脂 溶性,且它在生物体内分解速度缓慢(其 分解半衰期为70d),因此烷基汞比可溶 性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大10—100倍。
2020/10/27
卤代烃在大气中的转化
卤代烃的转化
对流层 含氢卤代烃与HO自由基的反应
2020/10/27
平流层
受到高能光子的攻击而被破坏
多氯联苯(PCBs)
多氯联苯的结构与性质
多氯联苯是一组由 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分子 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 烃类化合物。
由于PCBs理化性质稳定,用途广泛,已成 为全球性环境污染物,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 )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 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有机氯 化合物。他们是两个系列的多氯 化物。其结构式为: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预测及其联合毒性作用研究(环境科学专业优秀论文)
A暑ST&鼍C室
AccOrding
to the cIlrrent
hot issues studied and to iuum如atc fIllly
the血eraction
of
Org趾ic
poll毽纽n括簌珏鑫氇搴囊聂afm毫。壤e鑫黥l越嬲v主玲珏me聃主,tlle穗鼯is坟l主l圭班蠢li糙edia m翻罄勤f
estimating the long dist柚ce 辔e
tr趾sp州aIld
on
distrjbution of persistcnt 0rganic pOllutam dioxins in aIld
0Ⅱv的黼1e珏t撼d m越e羚se墩h
toxicity
g。ne斌toxic主ty assessmeⅡt嘏主ndustrial e摄uents
擒要
本文绫合蓦蘸辑究的热赢蠢嚣,竣及餐灌反浃繇凌孛蠢梳污染镌穗互作嗣豹影桶,建 立环境数学模型预测持久憾二恶英炎化学物质在多介质环城中的归宿情况,并采用发光细 菌生物毒髋涎试技术对典缀有杭污染耪的联合毒健作用机制和彳亍娆废东的综合毒性评价 等方面进弦了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檄括如下; 第一部分: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的研究方法。综述了有机污染物的环境 行斑预澳I方法和发光细菌黛物毒性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势对其发展翦景徽了展望。 第二部分:二恶英类化学物质环境行为预测研究。在调查四个不同国窳环境各介质中 戆二恶荚类托学穆震含量瓣基磴上,弓l入环凌分震参数Db,建立器凌数学禳墼鬏溺二恶荚 类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长距离迁移及其归宿情况,预测结果能较好的反映二恶英类化学物 质酌潜在储蓄源及其长距离迁移新逑藏豹菜建区受翻严重滢染豹齑风险瞧。 第三部转:助溶剂对难溶有机污染物发光菌的毒性测试影响研究。针对大多数有机助 溶剂不但肖其自身的毒性,而且还可能与待测化合物产生协同、相加或拮抗的毒性效应作 用,影响毒性疑I试结果,本文对这一问题遴行了搽讨,测定了五魏鬻用有机助溶荆对发光 菌的生物毒性效应,提出了不影响发光菌嫩物毒性测试的墩佳溶剂的浓度阙值。 第西部分:骥离子表囊潺蛙裁与取代芳烃的联合毒性俦用磅究。基于囊实臻境中瓣离 子袭面活性SDs与取代芳烃往往以混合形式存在的事实,测定了二者在等浓度配比下的联 合毒经,势采蠲霆耱译徐方法对联合毒经散应递雩亍了评价。结莱表裙,瑟耱不嗣的评徐方 法对SDS妨取代芳烃的联合效应评价所得缩果具肖较好的一致性:即除SDS与硝基苯表 现为弱拮抗作用并,其它混合体系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闯作用。并根据发光菌发光原理、 sDS的分予结构特征和芳烃类化合物取代綦的不同,对联台毒性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第五部分:发光细菌泌测定不耐行业殿水综合毒性研究。针对行业废水含多种有机污 染物,是典型恧索冕约复会污染体系,本实验对不月行业、不同王艺段数lO静废水,遴 行了悬浮物(Ss)、口H值、电导率和COD等主要理化性质和发光菌生物毒性的测定和评价。 绪黎表弱,滚承戆辍:5。毽与毫导攀稻c0羚篷不存在一致麓稳关戆,虽然辩分撵承达到了 国家规定的综合污水排放标准的二级要求,但对发光菌仍具有不同程度的擞物毒性效应。 第六都分:全文总结。对本论文的主装结论致研究静意义迸行了概括蕊结。 关键词:露瓤污染物,多余震巧凌数学模型,发光鳃菌,联台毒瞧,毒瞧评徐
生态毒理学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生态毒理学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在当地,还会扩散到其他地区。
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界生物的毒害效应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仅是研究环境污染的物理化学效应,还涉及到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内物质代谢、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害效应及生态毒理学的相关研究。
I.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毒害效应环境污染的来源很广泛,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化学品、农业化肥、医疗废物等。
这些污染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可聚集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行为等生物学特征。
这些毒害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 营养不良环境污染物质对生物的应激反应会导致营养摄取不足,影响生物体内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代谢。
例如,重金属汞对鱼类的生长发育会产生影响,锰对植物的营养吸收也会产生影响。
2. 生物体内毒性反应环境污染物质不仅能影响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还会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DNA 等有毒作用。
例如,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生繁殖时会影响生物的生理基础,如对鱼虾类、哺乳动物、鸟类等影响极大。
3. 免疫系统抑制环境污染物质能影响生物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生物免疫力下降。
例如,某些有机氯农药可以降低植物的免疫力,使得植物更容易受到病原体和真菌的感染。
4. 生殖系统损伤环境污染物质对生物的生殖系统有害作用。
例如,苯并芘等化学物质能影响生物的重要生殖指标,如精子数量、体形、性腺大小等。
II. 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生态毒理学在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方面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物体内的生化、遗传等方面的变化。
生态毒理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进展:1. 污染源追踪污染源追踪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稳定同位素技术和化学标记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体内的污染物质,确定污染源和污染物质的迁移和积累。
2.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毒性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毒理学:第一章环境毒物与生态毒理效应
蒸发加大,改变降水量及降水 分布格局,降水极端事件增加
蒸发增强
第一个因全球变暖 而将要消失的国家
温室效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发病率的影响
病原微生物繁殖↑ 改变生物传媒和病原体的地理分布 原始病毒从冰川融化而进入环境
对死亡率的影响
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死亡率↑
寒冷地区、寒冷季节:死亡率↓
全球对策
fine particl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1)易进
对健在康空的气危中害悬极浮大的。时间更长易入道。进深;入部(血呼2液)吸;
(3)易吸
附其他毒物。
空气污染带来的生态问题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间接危害
产生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臭氧层空洞(Ozone depletion)
3.对无生命物质的损害
酸雨使非金属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砂 浆和灰砂砖等的水泥溶解,出现裂缝, 导致建筑物损坏。酸雨使古迹文物面目 全非。
此外,桥梁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蚀,铁 路工业和飞机工业同样的必须花费更多 的钱来修补由酸雨造成的损害。
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 ,这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令许多人担 忧。
1985年,英国科学 家首次在南极上空 发现臭氧层空洞 ;
1986年,美国南极 考察队证实臭氧层 空洞存在;
1987年,西德考察 队在北极上空发现 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的成因
卤化碳理论是为大多数科学家接受的臭 氧层空洞形成理论。
含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 CFCs, 又称氟利昂) 和溴代氟烃(哈龙)的破 坏作用最大。
人类 活动
燃料燃烧 及加热
家用 电器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态学效应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态学效应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污染的源头和类型繁多,但大多数都与化学物质有关。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物的化学行为和生态学效应。
一、化学行为1. 有机物污染物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些有机物是天然的,如叶绿素,生物胺等,但更多的是合成的,如石油和淀粉材料。
这些有机物容易渗透到地下水中,但它们也经常被土壤分解和氧化,以CO2和水为最终产物释放到大气中。
然而,约2%的这些有机物是非容易分解的,如环境荷尔蒙和多环芳烃,它们可以积累在生物系统中并越积越多。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PCB(H-14多氯联苯),这是一种异常稳定的有机物,可以在水中存在达数十年之久,且可在有毒氯的生产工业过程中产生。
PCB中的氯原子具有类似于醇类中的羟基或吡啶环中的氮原子的极性。
因此PCB对水生生物有较强的毒性。
2. 无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包括金属元素和盐类。
工业进程中很多金属被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其中最常见的是铅,汞和铬。
这些金属会在生物系统中积累,并在细胞中占据其它离子的位置,导致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或细胞壁的变形。
水环境中铬6价离子和硫酸氢沸石类物质化合物的组合可以产生毒性更强的Cr(VI)化合物,它对人体神经系统有很强的毒性。
3. 残留农药和化肥残留农药和化肥的化学行为与有机污染物类似。
化肥中含有高浓度的氮和磷,使它们成为海洋和淡水环境中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一些农药,特别是高滴定的有机磷酸盐,可以渗透进地下水,对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在生物系统中,这些有机磷酸盐会被氨解酶降解成有毒的酰胺和其他化合物,对人类和动物的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二、生态学效应1. 化学物质的毒性和生态效应在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对生物和地理过程的影响可以导致严重且不可预测的后果。
它们会在食物链中积聚并对高等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任何生物对污染物的敏感程度都不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环境的特定因素也会产生影响。
1,2,5,6-四溴环辛烷(TBCO)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21 ℃ ) [19] .
环境样品中 TBCO 的前处理技术与 HBCD 等传
谱联用仪( GC ̄MS) . 关于 TBCO 异构体和对映体的
其他材料 [4] . 随着 HBCD 的禁止生产和限 制 使 用ꎬ
2 1 环境样品中 TBCO 的前处理技术
上升. 作为替代品ꎬ有必要全面评估其环境行为和生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and health risks of TBCOꎬ it is essential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interfacial migrationꎬ transformationꎬ
bioaccumulation and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TBCOꎬ especially in the terrestrial system at the levels of diastereomer and enantiomer.
TBCO 的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
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前处理技术在整个分析过
提取和净化等步骤. 环境样品中 TBCO 的提取方法与
HBCD 等传 统 溴 代 阻 燃 剂 类 似ꎬ 主 要 包 括 振 荡 提
取 [20 ̄21] 、索氏提取 [22 ̄26] 、加速溶剂萃取 [27 ̄28] 、超声萃
环境部的科学小组对 TBCO 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
行了评估ꎬ发现 TBCO 具有显著的环境持久性和生物
蓄积潜能ꎬ符合欧盟关于潜在水生生物危害品的标
准. 该评估报告将 TBCO 确定为优先进行特定物质审
查的对象 [15] . 已有研究表明ꎬTBCO 具有内分泌干扰
毒性 [4ꎬ16 ̄17] 和 生 殖 发 育 毒 性 [4ꎬ13] . 该 研 究 综 述 了
环境化学水中有机毒物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模式PPT课件
低
迁移过程
分配作用 分配作用 分配作用
很高 低 低 高 低 高 高
分配作用 挥发、光解 分配作用 挥发 生物降解 分配作用 分配作用
第17页/共63页
第二节 归趋模式简介
第18页/共63页
一、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
1、参数的选择: 表征化合物固有性质的参数 表征环境特征的参数
2、过程:重要的迁移转化过程的动力学 3、近似假设:
这样,对于每一种有机化合物可得到与沉积物特征无关的 一个Koc。因此,某一有机化合物,不论遇到何种类型沉积 物(或土壤),只要知道其有机质含量,便可求得相应的分 配系数。
第26页/共63页
若进一步考虑到颗粒物大小产生的影响,其分配系数Kp则可 表示为:
Kp = Koc [0.2 (1—f ) Xocs+f Xocf ] 式中:f —细颗粒的质量分数(d<50μm);Xocs—粗沉积 物组分的有机碳含量;Kocf—细沉积物组分的有机碳含量。
➢极难溶于水,不易分解,但易溶于有机溶剂和脂肪,具有 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能强烈的分配到沉积物有机质和生 物脂肪中,因此,即使它在水中浓度很低时,在水生生物体 内和沉积物中的浓度仍然可以很高。
➢由于PCBs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973年 以后,各国陆续开始减少或停止生产。
第11页/共63页
3、卤代脂肪烃:
➢大多数卤代脂肪烃可挥发至大气,并进行光解。在地表水 中能进行生物或化学降解,但与挥发速率相比,其降解速率 是很慢的。 ➢卤代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高,因而其辛醇—水 分配系数低,在沉积物有机质或生物脂肪层中的分配的趋势 较弱,大多通过测定其在水中的含量来确定分配系数。 ➢此外,六氯环戊二烯和六氯丁二烯,在底泥中是长效剂, 能被生物积累,而二氯溴甲烷、氯二溴甲烷和三溴甲烷等化 合物在水环境中的最终归宿,目前还不清楚。
多环芳烃环境行为及生态毒理效应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多环芳烃的光致毒效应
光致毒路径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多环芳烃的光致毒效应
自由基消除路径
目 录
目 录
1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物理化学特性 生态毒理效应 生物标记物 微生物降解机制
2
3 4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致癌效应及其机理
多环芳烃是一类致癌性极强的污染物,常以苯并α 芘为其致癌性代表。 多环芳烃对人体和动物的中枢神经、血液作用很强,尤其是带烷基侧链的 PAHs对粘膜的刺激性及麻醉性极强。 大气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是以气体和附着于颗粒物表面的形式存在,易经 呼吸道而进入人体,而对人体产生各种危害。 肺是多环芳烃的主要作用靶器官。在世界范围内,肺癌仍然是导致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环芳烃也可以诱导其他多种癌症,长期接触PAHs,可诱 导皮肤癌、白血病、膀胱癌等。长期食用烟熏食品,可诱发胃和食道癌变, 长期处于烟弥漫的环境,可诱发鼻咽癌。
致 癌 机 理
湾区理论:
双区理论: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ecotoxicological effects
致癌效应及其机理
湾区理论:
Ⅰ相代谢产物7,8-二羟基-9,10环氧 苯并( a)芘中,以其饱和的苯环为一侧, 并 以与饱和苯环相对的另一苯环为另一侧, 就 构成了一个形如海湾的区域 ,此湾区有助于 10碳形成碳正离子,进而进攻DNA大分子。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
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第三章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环境因素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态效应。
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对生态系统产生毒性作用,使鱼类受害而减少甚至绝灭;任意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产生干旱、风沙灾害,同时使鸟类减少,害虫增多;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的污染引起畸形和癌症患者增多。
这些都是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的表现。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放大及生物迁移的过程是导致环境生物效应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资料来源王焕校,2000)一、有关生物对污染物吸收、迁移的几个基本概念1.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症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安全浓度。
2.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的影响的最高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3.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
这种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
EC50、EC70、EC90分别代表在该浓度下有50%、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
4.致死浓度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
LC50、LC70、LC90、LC100分别代表毒害致死50%、70%、90%、100%的个体的阀门。
二、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能粘附和吸收气态污染物。
植物粘附污染物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和粗糙程度。
污染物能通过叶面气孔或径部皮孔进入植物体内。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植物吸收水溶态污染物的器官是根,但叶片也能吸收水溶性污染物。
水溶性污染物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达到根表面:(1)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2)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作用而到达根部。
环境毒理学04-2 毒作用分子机理
共价结合学说
• 在生物体内,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与生物大分子 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引起一些列的有害生物效应。
• 该学说认为,机体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DNA、RNA、 酶和其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都可与污染物或其代谢 产物发生不可逆的共价结合。
2020/4/20
13
共价结合学说
2020/4/20
9
• 作用机制(引发生物效应的过程) – 腺苷环化酶(C-AMPase): – 毒物C-AMPase活化催化ATP C-AMP(环腺苷酸,第二信 使) 催化蛋白质磷酸化膜透性等改变有关的生物效应
2020/4/20
10
2020/4/20
受体学说
• 作用机制 – Ca2+与钙调蛋白复合物的形 成: – 正常细胞保持严格的钙稳态: 胞外10-3 mol/L,胞内10-7 ~ 10-6 mol/L。 – M + Acceptor 激活磷脂酶 磷脂酸肌醇水解 Ca2+增 加( 10-7~ 10-5 mol/L)钙 调蛋白复合物系列酶非生 理性激活:环核苷磷酯酶; 脑腺苷酶;蛋白激酶、磷酸 化激酶等在不同的组织产 生不同的生物效应(肌肉收缩、 腺体分泌、K+外流等,甚至 细胞或组织坏死)。
2020/4/20
4
靶位点学说
2 靶位点的功能
– 肝脏(代谢转化的重要部位)——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代谢 活化作用,可以使外源化合物的毒性大大增加,造成肝 细胞的损伤。
• CCl4、氯仿、氯乙烯等—肝细胞代谢活化—脂肪变性、坏死、 突变和肿瘤细胞形成和发展
– 肾脏(排泄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重要脏器)——对体内 生物活性物质也具有高度的重吸收功能,许多污染物因 而也可选择性地贮存或作用于肾脏组织。
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一、化学污染物的定义及来源化学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人类活动而增加的有毒或有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来自于工业排放,废水处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等等。
在众多的化学污染物中,常见的有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氮素和磷素污染等,它们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具有非常严重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二、化学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生态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包括生物)造成的影响的学科。
生态毒理学效应包括生态学的和毒理学的效应,可分为以下几种:1. 生物毒性生物毒性是指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
被化学污染物所污染的区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会因污染物的Toxicity而减少。
若污染过度,生物体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中的激素、代谢酶、氧化还原系统等,都有可能会受到损害,生物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2. 生态毒理效应生态毒理学效应是指被化学污染物所污染的环境,会对环境的生态平衡产生影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诱发生态系统变异。
例如,污染影响了某种昆虫的数量,那么与此昆虫有关系的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就会受到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3. 蓄积效应大多数化学污染物都具有蓄积效应,即它们会在生物体中进行蓄积,直到达到危险水平。
例如,重金属毒素会在水中被水生生物吸收,然后再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达到高危水平。
4. 远距离效应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不仅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会通过空气和水流扩散到周边环境中,乃至全球范围内。
例如,气候变化被认为是由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的。
三、化学污染物的影响化学污染物的污染不仅影响了生态环境,同时,它们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也有巨大影响,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健康作为顶级消费者,人类会成为生态毒理学效应的最终受害者,尤其是在受到化学污染物长期暴露的情况下。
许多文献表明,化学污染物会引起生物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损害。
环境化学与毒理学研究的进展
环境化学与毒理学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化学与毒理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规律的科学。
毒理学则是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因素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损害与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环境化学和毒理学两个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
一、环境化学的研究进展1. 空气污染化学空气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气污染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气态物质的来源、组成、化学反应、质量传输等,旨在揭示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污染物的数量和种类等,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空气污染化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光化学反应机制的研究: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会被光化学反应转化成一系列次生污染物和有害的氧化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对大气光化学反应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模拟实验室,模拟大气光化学反应并对反应机制进行研究。
(2) 烟气气态污染物的测量:燃煤、燃油和工业生产等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气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精确测量烟气中的气态污染物成分和浓度是减少空气污染的关键。
新兴的技术手段,如光学气体传感器和质谱仪等,已经可以高精度地进行烟气气态污染物的定量和定性测量。
(3) 大气污染物的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来源、转化和分布特征对大气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分析VOCs特征,了解大气中VOCs的来源、数量、分布和消失机制,为减少大气污染提供依据。
2. 水环境化学在水环境学研究中,环境化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其目的是发现和理解环境中溶解物、悬浮物、底泥和沉淀物的化学性质和转化过程,为水污染防治提供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水环境化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转运:重金属是导致水环境中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毒物的分子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生长稀释:指一个正在生长的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会因其可分布的组织的量的增加而降低.
排泄 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
根据结合剂不同结合反应分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谷光甘酞结合、甘氨酸结合、乙酰基结合等主要类型
大多数动植物体内都有这种系统,它可以改变非极性有机化学物质的毒性(通常将其转变为更具极性进行降解的方式).
1室:C1=[D(α-K21)/V1(α-β)]e-αt+[D(K21– β)/V1(α- β)] e-βt
2室:dC2/dt=K12C1-K21C2 2室:C2=[DK12/V2(α-β)](e-βt-e-αt)
分布相 α;清除相β
§3.2 污染物的分子效应
污染物不同水平的生态效应
污染物的毒激活
生态毒理学第三章毒物的分子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生物转化:在生物调节下一种化
学物质被转化成另一种化学物质,
有酶的催化参与,可以加速毒物的
消除、解毒、隔离、重新分布或
者活化
生物活化
生物转化
生物钝化
生物活化作用:是污染物的有害 作用加强或者使一种惰性的化合 物被转化成具有高生物活性的有 害物质
生物钝化作用:是污染物经代谢 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的产物。也被 称为生物解毒/失活作用
皮肤、血眼屏障、血睾屏障
外来物的生物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
阶段Ⅰ代谢
污染物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会被 生物转化,其过程包括4种反应, 即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
通常将氧化、还原、水解称为外 来化合物代谢转化的第一阶段即 阶段Ⅰ代谢
氧化反应
脂肪族羟化
微粒体混合功 能氧化反应
脂肪族羟化、芳香族 羟化、氧化脱氨反应、 N-脱烷基反应、 N-羟 化反应、S-氧化反应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引言: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毒物的存在危害着许多生物体,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环境毒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是至关重要的,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本文将探讨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效应的研究,旨在揭示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潜在的应对策略。
1. 环境毒物的来源与特征环境毒物是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具有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特性。
它们可以来自于工业排放物、农药、重金属污染以及废弃物等,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生态系统。
环境毒物的特征包括稳定性、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活性。
这些特征决定了环境毒物的迁移途径和潜在的危害效应。
2. 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损失、种群结构改变、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等方面。
(1)生物多样性损失:环境毒物可以对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物种灭绝、退化和失去生态位。
(2)种群结构改变:环境毒物的暴露导致个体生存和繁殖能力的下降,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和结构。
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和物质循环被打乱。
(3)生态服务功能丧失:环境毒物的影响还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丧失,如水源保护、空气净化和土壤养分循环等。
这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福祉。
3. 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环境毒物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生物学监测和生态模型等。
(1)实验室和田间试验:通过在受控条件下暴露生物体于不同浓度的环境毒物,可以评估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和潜在的机制。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毒物的暴露剂量-效应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2)生物学监测:通过采集环境样本中的生物体,分析其组织或体液中环境毒物的存在和累积情况,可以评估环境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程度。
这对监测环境毒物的暴露水平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生态模型:生态模型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过程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模拟环境毒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预测其潜在的影响范围。
毒理学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
毒理学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效应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而环境污染则是指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对生物体造成了损害。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污染中的有害物质常常会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一、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毒物进入生物体后,会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一般来说,毒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生物体进行作用:1. 细胞膜的破坏:某些毒物会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大量的细胞成分外泄,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2. 氧化应激:毒物能够引发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进而损伤细胞器官和生物分子。
3. DNA损伤:一些毒物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DNA分子进行损伤,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进而引发肿瘤等疾病。
4. 代谢干扰:毒物可以干扰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影响能量产生、物质代谢和信号转导等重要生理功能。
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效应上,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环境污染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使得某些物种无法生存或者导致物种数量的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2. 生物繁殖与生长的受限:某些有害物质会对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个体数量的减少和体形的异常。
3. 毒性效应的发生: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会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和富集作用而引发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
4. 遗传突变的发生:环境污染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对生物体的基因造成损伤,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进而影响个体的生命质量和后代的遗传稳定性。
三、毒理学和环境污染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毒理学和环境科学采用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如动物模型实验、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研究方法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准确地评估毒性和风险,并为环境保护和毒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成为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过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物质在空气、水、土壤等介质中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化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环境化学帮助我们认识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等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通过环境化学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有机污染物的特性、来源以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其次,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环境化学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准确地检测和监测环境中的各类污染物。
利用这些数据,我们能够评估环境质量,判断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最后,环境化学为环境保护技术提供了基础。
包括废水处理、大气净化、土壤修复等环境工程技术都依赖于环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污染物的性质和行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针对不同的污染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工程解决方案。
二、生态毒理学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有助于我们理解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首先,生态毒理学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污染物的排放会引发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并影响到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进化。
通过生态毒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其次,生态毒理学为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污染物的毒性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我们可以判断其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风险水平。
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1
i ,i 1 i级生物对i 1级生物中该物质的同化 率;
kai i级生物对该物质的吸收 速率常数; kei i级生物体中该物质的消 除速率常数; k gi i级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 。
水生生物对某物质的积累速率等于从水中的吸收速率,从食 物链上的吸收速率及其本身消除、稀释速率的代数和。
dCi kai Cw i ,i 1 Wi ,i 1Ci 1 ( kei k gi )Ci dt
Cw 生物生存的水环境中某 物质浓度; Ci 食物链i级生物中某物质的浓度 ; Ci 1 食物链i 1级生物中该物质的浓度 ; Wi ,i 1 i级生物对i 1级生物的摄食率;
dC f k a C W k e C f k g Cf dt
如果富集过程中生物量增长不明显,则kg 可以忽略不计,得
dC f k a C W k e Cf dt
通常水体足够大,水中浓度 CW可视为恒定。又t = 0 时, Cf = 0,在此条件下求解上面二式,分别得到:
ka CW Cf [1 exp(ke kg )t ] ke kg ka CW Cf [1 exp(ke )t ] ke
5.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5.3.1 生物富集
Cf CW
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
时,生物富集因子为: 当 t
ka Cf BCF CW ke kg ka Cf BCF CW ke
22
5.3 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5.3.1 生物富集
Cf CW
8
5.1.2 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5. 胞吞和胞饮
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当其 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
环境化学 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PPT学习教案
HLB 7 (亲水基团的HLB值) (疏水基团HLB值)
第18页/共41页
第19页/共41页
<返回>
由于表面活性剂具有显著改变液体和固体表面的各种性质的能 力,被广泛用于纤维、造纸、塑料、日用化工、医药、金属加 工、选矿、石油、煤炭等各行各业,仅合成洗涤剂一项,年产 量已超过1.30×106t。
汞在环境中循环如下:
第12页/共41页
第13页/共41页
<返回>
甲基汞能与许多有机配位体基团结合,如-COOH、-NH2、-SH、-OH等。 例如在蛋氨酸CH3SCH2CH2CH(NH2)COOH分子结构中,就有三个潜在 的键联点:硫醚基、氨基和羧基。在pH>2时,CH3Hg+将键合在羧基上; 当pH>8时,则键合在氨基上。CH3Hg+除能被束缚到碱基上外,还能直 接键合到核糖上去。所以甲基汞非常容易和蛋白质、氨基酸类物质起作
O-(C 2H4O)n-H
聚氧乙烯烷基胺: 聚氧乙烯烷基酰胺:
R N(C 2H4O) n-H
R RCONH-(C 2H4O)n-H
多醇表面活性剂:
OH
OH
C11H23COOCH 2-CHCH 2OCH 2CHCH 2OH
第17页/共41页
<返回>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依赖于分子中亲水基团的性质及在分子中的相对 位置,分子中疏水基团的性质等对其化学性质也有明显影响。
第5页/共41页
与其他金属相比,汞的重要特点是能以零价形态存在于大气、土壤 和天然水中,这是因为汞具有很高的电离势,故转化为离子的倾向 小于其他金属。
汞的任何形态都具有挥发性,无论是可溶或不可溶的汞化合物,都 有一部分汞挥发到大气中去。挥发程度与化合物的形态及在水中的 溶解度、表面吸附、大气的相对湿度(RH)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机污染化学南京大学典型有机物的毒理学机制PPT课件
氧化系统酶活性的影响等。
• 形态组织及行为学效应:造成生物个体形态学变化, 导致智力、行为异常等。
第4页/共97页
• 遗传毒性 :化合物可以对生物的遗传过程、遗传结构 和遗传功能发生影响,如对遗传物质DNA,RNA等的 损伤,使生物细胞在遗传性质上发生变化。如基因突变、 肿瘤、癌症以及部分致畸形变化等。
第33页/共97页
(2)呼吸作用毒性
• 呼吸过程为生物体通过氧化有机物质(如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物质) 而取得能量的过程。
• 糖类物质先被糖解,再经过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还原氢经呼吸链 传递到氧,变成水和二氧化碳,还原氢传递的过程和氧化磷酸化过 程相偶连,产生生物能够利用的 ATP。
• 化合物特异地抑制产生能量过程中的任何步骤都可以引起毒性。
R
NHOH
第11页/共97页
• 脱烃反应:
• 脱硫反应:
E
R(C2H5)4
R(C2H5)3 + C2H5-
E PS
PO
第12页/共97页
• 醇脱氢反应:
• 醛脱氢反应:
RCH2OH + NAD+
E
RCHO + NADH + H+
RCHO + NAD+
E
RCOOH + NADH + H+
第13页/共97页
• 在酶的作用下生物对有机物进行的各种复杂生物转化,可 归纳为两种类型,即为I相反应和II相反应。
第21页/共9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鸬鹚
洞庭湖地区一些母乳中二恶英
人 体
(33份母乳中有27份测出了二恶英)
二恶英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乌克兰总统尤先科
PBDEs
Br O Br
Br O Br
Br Br
Br Br Br O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O
Br
O
Br Br
Br Br
BDE#47 2,2’,4,4’-TetraDBE
Bulrush(芦苇)is a potential resource of Dioxin pollution in China
PCDD/Fs in benthons from Dongting Lake
8000 concentrationsofPCDD/F(pg/g) 7000
低 栖 生 物
6000 5000
壬基酚浓度,ng/glipid
100
1.4
2.4
3.4
4.4
营养层次
壬基酚和壬基聚氧乙烯醚并不表现食物链放大
4.严重的毒性效应
许多POPs具有相似的毒性终结点(Toxic End Point)
环境激素效应:
性别变异和行为失常
致癌、致 畸、致突变
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温室效应 臭氧层破坏 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三大环境问题
How about
China?
Human exposure
3
F F
全氟辛烷磺酸基化合物(PFOS)
F F F F
F
C C F F F C F C
F
C C F F
F
C C F F O
O S
O-
Perfluoroalkyl compounds(PFOS, PFOA)
全氟辛酸、全氟辛酸盐
Complicated in structur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et up an integrated method system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
污演 染变 特趋 征势
Cl Cl
国 家 9 7 3 项 目
履 行 公 约
Cl
Cl Cl
与 复界 表 科 POPsPOPs 分 合面 学 征 目 效过 方析 标 应程 法 削形 减成 机机 理制
并呋喃
斯德哥尔摩公约是人类保护环境的里程碑
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名称
1.艾氏剂 2. 氯丹 3. 狄氏剂
杀虫剂
工业化学品
非人工合成副产品
4. DDT 5. 异狄氏剂
6. 七氯 7. 灭蚁灵 8. 毒杀芬 9. 六氯苯 10. 多氯联苯 11. 二恶英 12. 多氯代苯并呋喃
+ + + + + + + +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 境化学行为与毒理效应
祁俊生
重庆三峡学院
1.POPs研究的意义
报 告 内 容
2.目前关注的化合物 3.我国的污染现状
4.毒理学研究热点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在环境中难降解、具有很强的亲脂 性、容易在食物链中富集、能够远距离 传输、毒性极大。
#99 2,2’4,4’,5-PentaDBE
O Cl
#209 DecaBDE
Cl O
Cl
Cl
PCBs
PCDDs
1979年首次在美国的土壤样品和淤泥样品中检测 到了BDE-209。两年后,在瑞典西部Visken河的 子鱼中发现了PBDEs的污染。 欧盟为了控制PBDEs污染的进一步加剧,已经停 止了五溴和八溴联苯醚阻燃剂的生产,美国五大湖 公司也表示将于今年年底停止生产上述两种阻燃 剂。 同时,欧盟已经发布《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 令》,明确指出,自2006年7月1日起,所有进入欧 盟市场的8类电气设备不得含有包括PBDEs在内的六 种有害物质。这将对我国的电子电气设备出口造成 极大的冲击。面对产品回收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增 加,部分产品甚至会被迫退出欧盟市场。
抗生素
PPCPs
4
带有四环素抗药基因的细菌变化趋势
100
80%
50
30%
0 1970 ’s 2000 ’s
1.POPs研究的意义
报 告 内 容
2.目前关注的化合物 3.我国的污染现状
4.毒理学研究热点
我国二恶英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二恶英的源主要包括: 1)五氯酚钠杂质 2)造纸、漂白排放 3)农药、化工、钢铁冶炼的中间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二恶英的源主要是: 垃圾焚烧过程
二恶英
蚤
生物积累
水
×1 二恶英
生物浓缩
PCDD/Fs in sediment + water from Dongting Lake
12 10 sediment water
水 体
8 6 TEQ (pg/g,pg/L) 4 2 0 DDT HLH LJ MCJ NC WZH XHZ YUG
sample site
+ +
+ +
Schematic Diagram of EDs Studies
ening
in vivo, Screening
Chemical quantitative
Fish model Biomarker
Dose-response Risk Assessment Model Control Policy Deci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shell and shrimp is much high than snail
PCDD/Fs in fish samples from Dongting Lake
160 140 crucian carm gayu bream
120
100 80
concentraionsofPCDD/F(pg/g)
PCDD/Fs in egg sample from Dongting Lake
160 140 120
bird-egg
100
80 60
duck-egg
hen-egg
concentrationsofPCDD/F(pg/g)
40
禽 类
20
0
鸟蛋 cormoran t-egg 鸭蛋 母鸡
2378-TCDF 12378-PeCDF OCDF 23478-PeCDF 123478-HxCDF 123678-HxCDF 234678-HxCDF 123789-HxCDF 2378-TCDD OCDD 1234678-HpCDF 1234789-HpCDF 12378-PeCDD 123478-HxCDD 123678-HxCDD 123789-HxCDD 1234678-HpCDD
1。艾氏剂 2。氯丹 3。狄氏剂 4。滴滴涕 5。异狄氏剂 6。七氯 7。灭蚁灵 8。毒杀芬 9。六氯 10。多氯联苯 11。二恶英 12。多氯代苯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
POPs
斯德哥尔摩公约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UNEP, Start from 1997 Montreal Geneva Bonn Johannesburg 2001.5 Stockholm
30 25 20
植 被
grass bulrush
15
concentrationsofPCDD/F
10 5 0
2378-TCDF 23478-PeCDF OCDD 123678-HxCDF 123789-HxCDF 2378-TCDD 1234789-HpCDF 123478-HxCDD 123789-HxCDD
氯丹 DDT 七氯 艾试剂 狄试剂 灭蚁灵 毒杀芬 异狄试剂 六氯代苯 多氯联苯 二恶英/呋喃
2.长距离传输
(半挥发性、普遍存在)
3.生物放大
Biomagnification
放大
Bioaccumulation
累积
Bioconcentration
浓缩
壬基酚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行为
1000
TMF= 0.83
shell schrimp snail
4000
3000 2000 1000 0
2378-TCDF OCDF 12378-PeCDF 23478-PeCDF 123478-HxCDF 123678-HxCDF 234678-HxCDF 123789-HxCDF 2378-TCDD OCDD 1234678-HpCDF 1234789-HpCDF 12378-PeCDD 123478-HxCDD 123678-HxCDD 123789-HxCDD 1234678-HpCDD
电器 电子产品
2
建筑材料
高分子 纺织物
E-waste
广东、浙江、河北
PBDEs are used in computer casings, electronic office equipment, televisions and so on
PBDE concentrations are rising, particularly in North America, where levels are 10 to 100 times higher than in Europe.
x Cl
y Cl
DIOXIN AND FURAN INVENTORIES National and Regional Emissions of PCDD/F
Prepared by UNEP Chemicals in May,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