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性较大,老年人则差。
back
TT S
药物制剂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软、硬膏剂>霜剂>粉水剂-----制剂形式 溶解特性 分子量
脂溶性>水溶
性
大则穿透慢,小好
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基质
back
TT S
其他影响因素
应用面积 应用次数 贴敷、涂抹时间长短
back
TT S
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
A ——每个单位体积的含药
M DV CS (2 A CS )t
总量 Cs 、DV ——药物在骨架中 的饱和浓度与扩散系数 T ——为释放时间 M ——药物的释放量
back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四) 体内质量评价
·
TTS
体内评价主要是生物利用度的测定,通常是对受试者 的血液或尿液进行分析。
RT
hSC h h E D DSC k SC DE k E DD k D
) C
脚注SC、E和D分别是角 质层、活性表皮和真皮
D f Dvt k f DSC Dvt k SC J FSC ( ) Ff ( hSC Dvt hvt DSC k SC h f Dvt hvt D f k f
药的高分子材料膜,与各层膜黏合而成。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充填热合工艺 是在定形机械中,在背衬膜和控释膜之间定量填充
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胶黏剂层的保
护膜而成。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骨架粘合工艺 是在骨架材料溶液中加入药物,浇铸冷却成型,经
切割,粘帖于背衬膜上,加上保护膜而成。
均质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控释膜材料 微孔膜 聚丙烯
骨架材料 聚硅氧烷、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聚氨酯等。 压敏胶
常用有聚异丁烯类、丙烯酸酯类、硅橡胶三类。 根据药物性质、在压敏胶基质中的溶解度、分散系数 及渗透系数选择合适的压敏胶。
背衬材料与保护膜 聚氯乙稀、聚丙烯、铝箔等,背衬膜多用其复合膜。
皮肤的选择及处理 接受液的选择 温度控制
方法
HPLC、GC 同位素标记
TT S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
1、体外质量评价
制剂通则 粘性(粘附力、内聚粘力、快粘力) 体外释放度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2、 体内质量评价
TTS
九、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一) 1、中药有效成分TTS的开发
苦参总碱、青藤碱、青蒿琥酯等药物成分开发为透 皮贴剂。
go
TT S
药剂学方法
3、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
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
在制剂中应用广泛,国外的商品名Azone。
醇类 有机溶剂类 酯类(醋酸乙酯) 亚砜类(DMSO、DCMS) 有机酸及其酯 常用的有油酸(Oleic acid,OA) 吡咯酮类 go
TT S
药剂学方法
3、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
表面活性剂 促渗效果: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
PVA膜层(药物贮库层,含处方量促透剂)外 铺含药压敏胶层(含处方量促透剂) 仅制备PVA药物膜,以考察PVA膜中青藤碱的渗 透皮肤行为 为含药PVA膜层再外铺空白压敏胶 仅为含药压敏胶层
TTS
九、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二)
2、中药复方TTS的开发 例:复方骨质增生贴剂
TTS
TTS
九、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三)
例:青藤碱贴片
对青藤碱TTS透皮吸收试验方法、制剂 处方、工艺、经皮渗透行为等进行了相关 研究。
青 藤 碱 贴 片
表20-2
TDD 1 2 3 4
不同结构的青藤碱TTS制剂经皮渗透行为的比较
制法(贴片结构) 透皮速率常数J (g/cm2·h) 253.22 183.22 84.45 265.02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3、制备
制备工艺过程中涉及涂布、充填、 浇铸、层合、干燥等步骤。
涂膜复合工艺
方法
充填热合工艺
骨架粘合工艺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涂膜复合工艺 是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如压敏胶溶液中,涂
布于背衬膜,加热烘干,使溶剂挥发,可进行第二层
膜 或多层膜的涂布,盖上保护膜,即可;也可制成含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表 皮 真 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主要障 碍 无吸收
吸收很 快
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皮肤的结构
TT S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经皮吸收途径
表皮吸收
主要途径
对一些离子型 药物及水溶性 的大分子重要
皮肤附属器吸收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因素 药物制剂因素 其他影响因素
应,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2. 给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恒定、可控的血 药浓度,减少了给药次数; 3. 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去除给药系统,终止给 药。
TT S
三、发展
《内经》
中药的外治法
1981年东莨菪碱透皮吸收贴剂问世, 经皮给药系统作为新型透皮吸收制 剂成为制剂技术的研究热点。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
·
血药法
尿药法
AeTTS AeTTS Div F feDTTS DTTS Aeiv
AUCTTS Div AUCTTS F CL DTTS DTTS AUCiv
back
TT S
皮肤因素
1、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常伴随着角质层缺陷, 使药物易于穿透,吸收有所增加。一般溃疡皮肤对 许多药物的渗透性为正常皮肤的3-5倍。 许多化学试剂能显著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 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可用作渗透促进剂促进药物的
用具有密封作用的基质(凡士林、脂肪及油等),中
医外治法中采用熏洗法也可使皮肤湿润,增加水化作 用。
TT S
皮肤因素
3、皮肤温度 皮肤温度增加,血管扩张,
。
血流量增加,吸收也增加.皮肤温度上升1 0℃,其穿透性可提高1.4~3.0倍。
TT S
皮肤因素
4、皮肤代谢
酶、微生物能代谢通过皮 肤的药物,使其发生失活、激活或与组织成分 反应。(前体药物的设计)
④ 理化性质与药物及基质无配伍禁忌;
② 起效快,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⑤ 无色、无臭。
go
TT S
药剂学方法
2、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① 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皮肤角质层结构, 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
② 与角质层细胞蛋白作用,促进皮肤水化;
③ 脱脂,减小皮肤的渗透阻力,增加药 物、共渗透促进剂、共溶剂分配进入 角质层。
吸收,如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
F)、二甲基乙酰胺(DMA)等。
TT S
皮肤因素
2、皮肤水化
皮肤的角质层能吸水使皮肤水化, 水分含量可从正常值10%~25%增加到50%~70%,
引起角质层细胞彭胀,使结构变的疏松,细胞间隙 的含水量增加,皮肤的渗透性变大。
促进皮肤水化的方法:用药部位覆盖敷料,或使
萜类及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多是天然物质,为挥发油的组分(薄荷醇、冰片) 有研究发现氮酮和冰片均能明显促进雷公藤涂膜剂
中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二者合用还能产生协同作用。
复合促透剂 back
TT S
制剂技术
1、制备脂质体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
薄膜中间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
2
6
3
12
go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三)
TTS
3、药物的释放
具限速膜的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
J
K m r K a m Dm Da C0 K m r Dm ha K a m Da hm
J 透皮速率 Km/r 、Dm 和Ka/m 、Da分 别为药物在控释膜与储库介 质之间和压敏胶与控释膜之 间的分配系数和扩散系数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TT S
五、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与技术
经皮吸收促进剂 制剂技术
药剂学方法
物理学方法 化学方法(结构改造)
促进药物对皮肤的渗透
关键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1、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储库型与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TT S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2、基质组成材料
5、皮肤部位
大小一般为:
不同部位的皮肤渗透性的
阴囊>耳后>腋窝>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TT S
皮肤因素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用药部位
穴位给药
非穴位给药
TT S
皮肤因素
6、种属差异 7、其他 动物种属不同,则吸收存在差异,小猪 年龄、性别不同,则皮肤的结构、生理 和猴子与人相似。
条件不同,渗透、吸收能力也存在差异。如婴儿皮肤的
F为渗透途径的面 积分数,脚注SC、 vt和f分别表示角 质 层、活性组织与 附属器途径
表皮途径
附属器途径
back
TT S
药剂学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
1、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① 易铺展,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 过敏反应,与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 ③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酸钙、高岭土、二氧化肽、氧化锌等。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五) 4、制备
5、研究内容
中药凝胶膏剂的研究包括基质配方、工艺条件、有 效成分的渗透、制剂的药效学、质量标准等方面。
TT S
七、经皮给药制剂中药物的渗透试验研究 实验装置 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
分析体液或体外残留量.
测定体液 药物浓度
与细胞膜结构相似,与角质层亲和力强, 易于穿透皮肤角质层,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 go
TT S
制剂技术
2、制备磷脂复合物
将天然活性成分与磷脂在一定条件下 复合,得到天然活性成分磷脂复合物,具 有较强的亲脂性,试验证实,药理作用更 强。
3、其它
β-环糊精包合、制备微乳等方法。
bBiblioteka Baiduck
TT S
物理学方法
体内扩散动力学
被动扩散过程,常用Fick 扩散定律来描述。
dM Dk C dt h
J
=P ΔC
J PC
J 透皮速率 D 扩散系数 K 分配系数 ΔC 皮肤两侧的浓度差 h 皮肤厚度 Dk/h 称作渗透系数P go
TT S
体内扩散动力学
J dM Dk C dt h
皮肤总的扩散阻力RT为 每层组织扩散阻力之和.
1、离子导入 概念 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 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 机制 电场力的作用 、电渗流作用、电流诱导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加。 组成 离子导入仪、电极、药物贮库等。 影响因素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制备技术
一、概念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 very system,TDDS)又称为经皮治疗系 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发 挥全身作用的一类控释制剂。
TTS
二、特点
1、可避免药物受胃肠道生理因素的影响,以 及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还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
back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一)
1、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方法:浆碟法、柱筒法、往复柱筒法。(美国药典)
TTS
go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二)
TTS
2、体外释放度的评价
释放度检查评判结果
试验次数 1 样品量 6 结果评判 全部样品的释放量在规定范围内为合格, 如有样品在范围之外,进行第二次试验。 2次试验共12个样品的释放量平均值应在规 定范围内,没有一个样品超出规定范围 的10%为合格,否则进行第三次试验。 3次共取24个样品的释放量平均值应在规定 范围内,超出范围10%的应不多于2个, 且没有超出范围20%的样品,即为合格。
3、中药经皮作用与穴位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临床观察提示穴位外敷具有特殊 的药物穴位效应。
—— 完
完!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一) 表皮吸收
药物透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一) 表皮吸收
在表皮吸收途径中,富含类脂的角质层是主要的 屏障,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药物分子主要由 细胞间扩散通过角质层。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双分子 层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 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与烃链部分形成疏 水区。极性药物经角质层细胞间的亲水区渗透,非极 性药物经疏水区渗透。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凝胶膏剂(巴布剂) 1、定义
凝胶膏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 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2、组成
背衬层、膏体层和保护膜。
3、基质 粘合剂、保湿剂、填充剂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黏合剂:是凝胶膏剂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聚 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 烷酮等。 保湿剂: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丙二醇等。 填充剂:用量一般为基质的20%,微粉硅胶、碳
back
TT S
药物制剂因素
药物因素 剂型因素 软、硬膏剂>霜剂>粉水剂-----制剂形式 溶解特性 分子量
脂溶性>水溶
性
大则穿透慢,小好
乳剂型>动物油脂>植物油>烃类----基质
back
TT S
其他影响因素
应用面积 应用次数 贴敷、涂抹时间长短
back
TT S
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
A ——每个单位体积的含药
M DV CS (2 A CS )t
总量 Cs 、DV ——药物在骨架中 的饱和浓度与扩散系数 T ——为释放时间 M ——药物的释放量
back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四) 体内质量评价
·
TTS
体内评价主要是生物利用度的测定,通常是对受试者 的血液或尿液进行分析。
RT
hSC h h E D DSC k SC DE k E DD k D
) C
脚注SC、E和D分别是角 质层、活性表皮和真皮
D f Dvt k f DSC Dvt k SC J FSC ( ) Ff ( hSC Dvt hvt DSC k SC h f Dvt hvt D f k f
药的高分子材料膜,与各层膜黏合而成。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充填热合工艺 是在定形机械中,在背衬膜和控释膜之间定量填充
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胶黏剂层的保
护膜而成。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骨架粘合工艺 是在骨架材料溶液中加入药物,浇铸冷却成型,经
切割,粘帖于背衬膜上,加上保护膜而成。
均质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控释膜材料 微孔膜 聚丙烯
骨架材料 聚硅氧烷、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聚氨酯等。 压敏胶
常用有聚异丁烯类、丙烯酸酯类、硅橡胶三类。 根据药物性质、在压敏胶基质中的溶解度、分散系数 及渗透系数选择合适的压敏胶。
背衬材料与保护膜 聚氯乙稀、聚丙烯、铝箔等,背衬膜多用其复合膜。
皮肤的选择及处理 接受液的选择 温度控制
方法
HPLC、GC 同位素标记
TT S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
1、体外质量评价
制剂通则 粘性(粘附力、内聚粘力、快粘力) 体外释放度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
2、 体内质量评价
TTS
九、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一) 1、中药有效成分TTS的开发
苦参总碱、青藤碱、青蒿琥酯等药物成分开发为透 皮贴剂。
go
TT S
药剂学方法
3、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
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
在制剂中应用广泛,国外的商品名Azone。
醇类 有机溶剂类 酯类(醋酸乙酯) 亚砜类(DMSO、DCMS) 有机酸及其酯 常用的有油酸(Oleic acid,OA) 吡咯酮类 go
TT S
药剂学方法
3、经皮吸收促进剂种类
表面活性剂 促渗效果: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
PVA膜层(药物贮库层,含处方量促透剂)外 铺含药压敏胶层(含处方量促透剂) 仅制备PVA药物膜,以考察PVA膜中青藤碱的渗 透皮肤行为 为含药PVA膜层再外铺空白压敏胶 仅为含药压敏胶层
TTS
九、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二)
2、中药复方TTS的开发 例:复方骨质增生贴剂
TTS
TTS
九、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三)
例:青藤碱贴片
对青藤碱TTS透皮吸收试验方法、制剂 处方、工艺、经皮渗透行为等进行了相关 研究。
青 藤 碱 贴 片
表20-2
TDD 1 2 3 4
不同结构的青藤碱TTS制剂经皮渗透行为的比较
制法(贴片结构) 透皮速率常数J (g/cm2·h) 253.22 183.22 84.45 265.02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3、制备
制备工艺过程中涉及涂布、充填、 浇铸、层合、干燥等步骤。
涂膜复合工艺
方法
充填热合工艺
骨架粘合工艺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涂膜复合工艺 是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如压敏胶溶液中,涂
布于背衬膜,加热烘干,使溶剂挥发,可进行第二层
膜 或多层膜的涂布,盖上保护膜,即可;也可制成含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表 皮 真 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主要障 碍 无吸收
吸收很 快
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皮肤的结构
TT S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经皮吸收途径
表皮吸收
主要途径
对一些离子型 药物及水溶性 的大分子重要
皮肤附属器吸收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因素 药物制剂因素 其他影响因素
应,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2. 给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恒定、可控的血 药浓度,减少了给药次数; 3. 使用方便,可以随时去除给药系统,终止给 药。
TT S
三、发展
《内经》
中药的外治法
1981年东莨菪碱透皮吸收贴剂问世, 经皮给药系统作为新型透皮吸收制 剂成为制剂技术的研究热点。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
·
·
血药法
尿药法
AeTTS AeTTS Div F feDTTS DTTS Aeiv
AUCTTS Div AUCTTS F CL DTTS DTTS AUCiv
back
TT S
皮肤因素
1、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常伴随着角质层缺陷, 使药物易于穿透,吸收有所增加。一般溃疡皮肤对 许多药物的渗透性为正常皮肤的3-5倍。 许多化学试剂能显著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质, 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可用作渗透促进剂促进药物的
用具有密封作用的基质(凡士林、脂肪及油等),中
医外治法中采用熏洗法也可使皮肤湿润,增加水化作 用。
TT S
皮肤因素
3、皮肤温度 皮肤温度增加,血管扩张,
。
血流量增加,吸收也增加.皮肤温度上升1 0℃,其穿透性可提高1.4~3.0倍。
TT S
皮肤因素
4、皮肤代谢
酶、微生物能代谢通过皮 肤的药物,使其发生失活、激活或与组织成分 反应。(前体药物的设计)
④ 理化性质与药物及基质无配伍禁忌;
② 起效快,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⑤ 无色、无臭。
go
TT S
药剂学方法
2、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 ① 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皮肤角质层结构, 增加角质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
② 与角质层细胞蛋白作用,促进皮肤水化;
③ 脱脂,减小皮肤的渗透阻力,增加药 物、共渗透促进剂、共溶剂分配进入 角质层。
吸收,如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
F)、二甲基乙酰胺(DMA)等。
TT S
皮肤因素
2、皮肤水化
皮肤的角质层能吸水使皮肤水化, 水分含量可从正常值10%~25%增加到50%~70%,
引起角质层细胞彭胀,使结构变的疏松,细胞间隙 的含水量增加,皮肤的渗透性变大。
促进皮肤水化的方法:用药部位覆盖敷料,或使
萜类及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多是天然物质,为挥发油的组分(薄荷醇、冰片) 有研究发现氮酮和冰片均能明显促进雷公藤涂膜剂
中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二者合用还能产生协同作用。
复合促透剂 back
TT S
制剂技术
1、制备脂质体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
薄膜中间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
2
6
3
12
go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三)
TTS
3、药物的释放
具限速膜的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的释放
J
K m r K a m Dm Da C0 K m r Dm ha K a m Da hm
J 透皮速率 Km/r 、Dm 和Ka/m 、Da分 别为药物在控释膜与储库介 质之间和压敏胶与控释膜之 间的分配系数和扩散系数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TT S
五、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与技术
经皮吸收促进剂 制剂技术
药剂学方法
物理学方法 化学方法(结构改造)
促进药物对皮肤的渗透
关键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1、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储库型与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TT S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2、基质组成材料
5、皮肤部位
大小一般为:
不同部位的皮肤渗透性的
阴囊>耳后>腋窝>头皮>手臂>腿部>胸部。
TT S
皮肤因素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用药部位
穴位给药
非穴位给药
TT S
皮肤因素
6、种属差异 7、其他 动物种属不同,则吸收存在差异,小猪 年龄、性别不同,则皮肤的结构、生理 和猴子与人相似。
条件不同,渗透、吸收能力也存在差异。如婴儿皮肤的
F为渗透途径的面 积分数,脚注SC、 vt和f分别表示角 质 层、活性组织与 附属器途径
表皮途径
附属器途径
back
TT S
药剂学方法
经皮吸收促进剂
1、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条件
① 易铺展,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 过敏反应,与皮肤有较好的相容性; ③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酸钙、高岭土、二氧化肽、氧化锌等。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五) 4、制备
5、研究内容
中药凝胶膏剂的研究包括基质配方、工艺条件、有 效成分的渗透、制剂的药效学、质量标准等方面。
TT S
七、经皮给药制剂中药物的渗透试验研究 实验装置 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
分析体液或体外残留量.
测定体液 药物浓度
与细胞膜结构相似,与角质层亲和力强, 易于穿透皮肤角质层,促进药物的经皮渗透 go
TT S
制剂技术
2、制备磷脂复合物
将天然活性成分与磷脂在一定条件下 复合,得到天然活性成分磷脂复合物,具 有较强的亲脂性,试验证实,药理作用更 强。
3、其它
β-环糊精包合、制备微乳等方法。
bBiblioteka Baiduck
TT S
物理学方法
体内扩散动力学
被动扩散过程,常用Fick 扩散定律来描述。
dM Dk C dt h
J
=P ΔC
J PC
J 透皮速率 D 扩散系数 K 分配系数 ΔC 皮肤两侧的浓度差 h 皮肤厚度 Dk/h 称作渗透系数P go
TT S
体内扩散动力学
J dM Dk C dt h
皮肤总的扩散阻力RT为 每层组织扩散阻力之和.
1、离子导入 概念 离子导入(Iontophoresis)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 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 机制 电场力的作用 、电渗流作用、电流诱导引起皮肤渗透性增加。 组成 离子导入仪、电极、药物贮库等。 影响因素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制备技术
一、概念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 very system,TDDS)又称为经皮治疗系 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发 挥全身作用的一类控释制剂。
TTS
二、特点
1、可避免药物受胃肠道生理因素的影响,以 及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还能避免肝脏的首过效
back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一)
1、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方法:浆碟法、柱筒法、往复柱筒法。(美国药典)
TTS
go
八、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评价(二)
TTS
2、体外释放度的评价
释放度检查评判结果
试验次数 1 样品量 6 结果评判 全部样品的释放量在规定范围内为合格, 如有样品在范围之外,进行第二次试验。 2次试验共12个样品的释放量平均值应在规 定范围内,没有一个样品超出规定范围 的10%为合格,否则进行第三次试验。 3次共取24个样品的释放量平均值应在规定 范围内,超出范围10%的应不多于2个, 且没有超出范围20%的样品,即为合格。
3、中药经皮作用与穴位作用 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临床观察提示穴位外敷具有特殊 的药物穴位效应。
—— 完
完!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一) 表皮吸收
药物透过角质层和活性表皮进入真皮,被毛 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TT S
四、经皮吸收、作用机制(一) 表皮吸收
在表皮吸收途径中,富含类脂的角质层是主要的 屏障,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药物分子主要由 细胞间扩散通过角质层。角质层细胞间是类脂双分子 层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 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与烃链部分形成疏 水区。极性药物经角质层细胞间的亲水区渗透,非极 性药物经疏水区渗透。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凝胶膏剂(巴布剂) 1、定义
凝胶膏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 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2、组成
背衬层、膏体层和保护膜。
3、基质 粘合剂、保湿剂、填充剂
TT S
六、经皮给药制剂的组成及制备 黏合剂:是凝胶膏剂产生黏性的主要物质,常用聚 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 烷酮等。 保湿剂:甘油、聚乙二醇、山梨醇、丙二醇等。 填充剂:用量一般为基质的20%,微粉硅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