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优质材料]
参考课件
36
激光技术
参考课件
37
微针技术
微针技术
微米尺寸的针能够戳入皮肤表面,形成孔的大小 足够分子进入而又防止引起痛觉或重大损害。体 内试验显示,皮肤内插入微针能使小分子药物, 大的高分子药物和纳米粒按大小顺序增加渗透性。 动物实验同样显示化合物经皮运输的大增,包括 低聚核苷酸,胰岛素,去氨加压素和人类生长激 素。微针装置对于疫苗给药,包括蛋白质和DNA 有特别意义。
参考课件
7
参考课件
8
经皮给药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 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症,老年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 作用。
参考课件
9
经皮给药应用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皮肤贴片 (Dermal Patch)。
参考课件
4
经皮给药系统优点
优点:
避免药物肝脏 “首过效应”, 胃肠道的 破坏作用
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较长的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可以自主给药提高病人依从性。
参考课件
参考课件
31
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导入技术(Ultrasonic Tech)
运用超声波促使药物透过完整的皮肤,而进入组 织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引起皮肤脂质双分子层结 构的局部紊乱,电阻降低,从而降低药物穿透皮 肤的阻力。
超声停止后,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更快。
该法选用药物范围广,透药程度更深。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递送到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的药物输送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是贴剂、凝胶、乳霜、喷雾剂、液体、脂质体等形式。
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药物在经皮递送过程中避免了肠道和肝脏的首过代谢,药物可以连续缓慢地释放到体内,减少了剂量波动,同时也减少了肠道和胃肠道的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病、疼痛管理、替代疗法等方面。
经皮给药系统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大小、脂溶性、溶解度等因素,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
为了增强经皮递送效果,一些经皮给药系统会使用促透剂、渗透增强剂等辅助剂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虽然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如方便、易用、可避免注射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一些小分子药物、需要克服皮肤屏障以及对患者的皮肤敏感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系统之前,需要对药物的合适性、适应症、适应症外等进行评估和调整。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制剂第一节概述一、经皮给药制剂(de)概念与特点将药物应用于皮肤上,穿过角质层,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或由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de)过程成为经皮给药.广义(de)经皮给药制剂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剂,还可以是涂剂和气雾剂等.狭义(de)经皮给药制剂一般是指贴剂,通常起全身治疗作用,也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简称TDDS).TDDS发展很快,我国现有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古丁等经皮给药制剂.与常用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1)可避免肝脏(de)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对药物(de)降解,减少了胃肠道给药(de)个体差异;(2)可以延长药物(de)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3)可以维持恒定(de)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de)峰谷现象,降低了不良反应;(4)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适用于婴儿、老人和不宜口服(de)病人.TDDS虽然有上述优点,但也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由于皮肤(de)屏障作用,仅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de)药物;(2)大面积给药,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和过敏性;(3)存在皮肤(de)代谢与储库作用.二、TDDS(de)基本组成TDDS(de)基本组成可分为5层: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膜.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1.背衬层一般是一层柔软(de)复合铝箔膜,厚度约为9μm,可防止药物流失和潮解.2.药物贮库层药物贮库既能提供释放(de)药物,又能供给释药(de)能量.其组成有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3.控释膜该膜多为由EVA和致孔剂组成(de)微孔膜.4.黏附层是由无刺激性和过敏性(de)黏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树脂和合成树脂等.5.保护层为附加(de)塑料薄膜,用时撕去.三、TDDS(de)类型TDDS基本可分为膜控释型和骨架型两类.膜控释型经皮给药制剂是指药物被控释膜或其他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释膜或控释材料(de)性质控制药物(de)释放速率.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de)组成成分控制药物(de)释放.目前在生产及临床普遍应用(de)有:充填封闭型、复合膜型、黏胶分散型、微储库型、聚合物骨架型.(一)充填封闭型TDDS充填封闭型TDDS(de)释药速率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药物储库中(de)材料;②控释膜(de)结构、膜孔大小、组成、药物在其中(de)渗透系数、膜(de)厚度,如改变EVA膜中VA(de)含量,膜(de)渗透性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de)释放;③黏胶层(de)组成和厚度.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Nitro、雌二醇经皮给药制剂Estraderm、芬太尼经皮给药制剂Durogesic等均为膜控释型TDDS.(二)复合膜型TDDS东莨菪碱经皮给药制剂Transderm-V和可乐定经皮给药制剂(Catapres TDDS)都是这种类型.(三)黏胶分散型TDDS为了保证恒定(de)释药速率,可以将黏胶分散型系统(de)药物储库,按照适宜浓度梯度,制备成多层含不同药量及致孔剂(de)压敏胶层.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Deponit属此种类型.(四)聚合物骨架型TDDS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de)释药速率受聚合物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响.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Nitro-Dur即是该类TDDS.(五)微储库型TDDS微储库型经皮给药制剂(de)释药速率受药物在亲水和疏水两项中(de)分配过程和药物在聚合物骨架中(de)扩散过程所控制.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Nitrodic属于此类型TDDS.第二节药物(de)经皮吸收一、皮肤(de)结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附属器构成.(一)表皮表皮具有类脂膜特性,是限制化学物质内外移动(de)主要屏障.表皮内无血管,故药物进入表皮不会产生吸收作用.(二)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药物进入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后易为血管和淋巴管所吸收,产生全身作用.(三)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汗腺、毛囊和皮脂腺.它们从皮肤表面一直到达真皮层底部,其总表面积占皮肤总表面积(de)1%左右.大分子药物以及离子型药物可能从这些途径转运.二、药物(de)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一)药物(de)经皮吸收过程药物(de)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而扩散到皮肤上;穿透指药物透入表皮内起局部作用;吸收指药物透过表皮后,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二)药物经皮吸收(de)途径药物经皮吸收(de)途径有2条:一是表皮途径,药物透过完整表皮进入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被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收(de)主要途径;二是皮肤附属器途径,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吸收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由于其表面积小,因此它不是药物经皮吸收(de)主要途径.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过程(de)因素(一)药物(de)性质1.药物(de)溶解性与油/水分配系数(K)一般药物穿透皮肤(de)能力为:油溶性药物>水溶性药物,而既能油溶又能水溶者最大,如果药物在油、水中都难溶则很难透皮吸收,油溶性很大(de)药物可能聚集在角质层而难被吸收.2.药物(de)分子量药物吸收速率与分子量成反比,一般分子量3000以上者不能透入,故经皮给药宜选用分子量小、药理作用强(de)小剂量药物.3.药物(de)熔点与通过一般生物膜相似,低熔点(de)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4.药物在基质中(de)状态影响其吸收量溶液态药物>混悬态药物,微粉>细粒,一般完全溶解呈饱和状态(de)药液,透皮过程易于进行.(二)基质(de)性质基质对药物(de)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基质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药物(de)经皮渗透.对于同一剂型(de)不同处方组成,药物(de)透皮速率可能有很大(de)不同.1.基质(de)特性与亲和力不同基质中药物(de)吸收速度为:乳剂型>动物油脂>羊毛脂>植物油>烃类.水溶性基质需视其与药物(de)亲和力而定,亲和力越大,越难释放,因而吸收也差.2.基质(de)pH能使药物分子型增多(de)pH,有利于药物(de)经皮吸收.当基质(de)pH<酸性药物(de)pKa,或基质(de)pH>碱性药物(de)pKa时,则药物(de)分子形式明显增加,因而药物易于穿透和吸收.(三)经皮促进剂(de)影响经皮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加速药物渗透穿过皮肤(de)物质.理想(de)经皮促进剂理化性质应稳定、无药理活性,对皮肤应无刺激和过敏性.1.二甲基亚砜及其同系物二甲基亚砜(DMSO)能促进甾体激素、灰黄霉素、水杨酸和一些镇痛药(de)透皮吸收.高浓度(de)二甲基亚砜能产生较强(de)透皮促进作用,但可引起较严重(de)皮肤刺激性.2.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艹卓)酮(Azone)(de)透皮促进作用很强,与其他经皮促进剂合用效果更佳,如与丙二醇、油酸等都可以配伍使用.3.醇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包括各种短链醇、脂肪醇及多元醇等.丙二醇、甘油及聚乙二醇等多元醇单独应用时,促渗效果不佳.往往与其他经皮促进剂合用,在起到增加药物及经皮促进剂溶解度(de)同时发挥协同作用.4.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用量1%~2%)可增溶药物,增加皮肤(de)润湿性,可改变皮肤(de)屏障性质,故也可增加皮肤(de)渗透性,通常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de)作用大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5.其他经皮促进剂萜类化合物、尿素、挥发油和氨基酸等.(四)皮肤因素(de)影响皮肤(de)渗透性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de)重要因素.存在着个体差异、年龄、性别、用药部位和皮肤(de)状态等方面(de)不同.特别是对于有损伤(de)皮肤,由于其角质层被破坏,皮肤对药物(de)渗透性大大加强,会引起过敏与中毒等副作用.四、促进药物经皮吸收(de)新方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de)方法有药剂学方法、化学方法与物理学方法,研究得最多(de)药剂学方法是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对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合成具有较大透皮速率(de)前体药物是可行(de)化学方法.近来离子导入、超声波和电致孔等物理学方法亦用来促进水溶性大分子药物(de)经皮吸收.(一)前体药物由于亲脂性高(de)药物易于透过皮肤角质层,因而应用前体药物(de)方法改善药物(de)极性,提高其渗透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de)溶解性与渗透量(de)关系方面.通过对药物(de)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制备前药,往往可以改变其某些理化性质.(二)离子导入离子导入是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de)过程.影响药物经皮离子导入转运(de)因素是多样(de),主要有电流、应用时间、药物性质、剂型因素、生理因素和渗透促进剂等(de)影响.一般来说,电流强度越大,药物透过量越多(皮肤(de)最大可耐受(de)电流密度不超过 mA/cm2);电流应用时间越长,离子导入效果越好;药物分子质量越小、浓度越高、表面电荷越多,离子导入量越大.第三节TDDS(de)常用材料经皮给药制剂中除了主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和溶剂外,还需要控制药物释放速率(de)压敏胶、背衬材料和保护膜材料.经皮给药制剂(de)药物选定后,高分子材料(de)选择是经皮给药制剂设计(de)主要工作.经皮给药制剂需要不同性能(de)高分子材料来满足不同性能(de)药物与各种设计要求.一、控释膜材料经皮给药制剂(de)控释膜分为均质膜与微孔膜.用作均质膜(de)高分子材料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本品无毒、无刺激性、柔软性好,与人体组织有良好(de)相溶性,性质稳定,但耐油性较差.控释膜中(de)微孔膜常通过聚丙烯拉伸而得,也有用醋酸纤维膜(de).另外,可用核孔膜,它是生物薄膜经高能荷电粒子照射,得到(de)形状规则、大小分布均匀(de)微孔膜,微孔大小精确可调,但成本较高,也可用α粒子照射塑料膜后经特殊化学蚀刻而成.二、骨架材料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都是用高分子材料作骨架负载药物,这些高分子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1)形成骨架(de)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作用.(2)骨架对药物(de)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de)释放速率.(3)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4)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附于皮肤上.(5)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de)完整.(一)聚合物骨架材料大量(de)天然与合成(de)高分子材料都可作聚合物骨架材料,如亲水性聚乙烯醇(详见第七章)和疏水性聚硅氧烷.(二)微孔材料几乎所有(de)合成高分子材料均可作微孔骨架材料,应用较多(de)是醋酸纤维素.三、压敏胶压敏胶在经皮给药制剂中(de)作用是使制剂与皮肤紧密贴合,有时又作为药物(de)贮库或载体材料,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它们应该具有以下特性:(1)良好(de)生物相容性.(2)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引起过敏反应.(3)具有足够强(de)黏附力和内聚强度.(4)化学性质稳定,对温度与湿度稳定.(5)有能粘接不同类型皮肤(de)适应性.(6)能容纳一定量(de)药物和吸收促进剂而不影响其化学稳定性与黏附力.(7)在具限速膜(de)经皮给药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de)释放速率.(8)在胶黏剂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de)释放速度.压敏胶有四个黏合性能,即初始力T、黏合力A、内聚力C和黏基力K,它们之间必须满足:T<A<C<K.T是指涂有压敏胶(de)制品和被粘物以很轻(de)压力接触后立即快速分离所表现出来(de)抗分离能力;A是指用适当(de)压力和时间进行黏贴后,压敏胶制品和被粘表面之间所表现出来(de)抵抗界面分离(de)能力;C是指黏胶剂层本身(de)内聚力;K是指黏胶剂与背衬材料之间(de)黏合力.经皮给药制剂常用(de)压敏胶有聚异丁烯、聚丙烯酸酯和聚硅氧烷三类.这三类压敏胶与药物配合性能亦不一样,如聚丙烯酸酯类压敏胶能容纳其重量50%(de)硝酸甘油,聚异丁烯类压敏胶能负载可产生治疗作用剂量(de)硝酸甘油,而聚硅氧烷类压敏胶能负载硝酸甘油(de)量小.四、其他材料(一)背衬材料系用于支持药库或压敏胶等(de)薄膜,应对药物、胶液、溶剂、湿气和光线等有较好(de)阻隔性能,同时应柔软舒适,并有一定强度.常用由铝箔、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复合而成(de)多层复合铝箔,厚度约20~50μm.背衬膜最好有一定(de)透气性,可在背衬膜上打微孔.(二)保护膜材料系指用于TDDS黏胶层(de)保护,常用(de)有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薄膜.有时也使用表面经石蜡或甲基硅油处理过(de)光滑厚纸.(三)药库材料可以使用(de)贮库(de)材料很多,可以用单一材料,也可用多种材料配制(de)软膏、凝胶或溶液,如卡波姆、HPMC、PVA等,各种压敏胶和骨架材料也同时可以是药库材料.第四节TDDS(de)制备方法、实例和质量评价一、TDDS(de)制备方法经皮给药制剂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de)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涂膜复合工艺、充填热合工艺、骨架黏合工艺.(一)涂膜复合工艺是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如压敏胶溶液中,涂布于背衬膜上,加热烘干使溶解高分子材料(de)有机溶剂蒸发,可以进行第二层或多层膜(de)涂布,最后覆盖上保护膜,亦可以制成含药物(de)高分子材料膜,再与各层膜叠合或黏合.(二)充填热合工艺是在定型机械中,于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定量充填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黏胶层(de)保护膜.(三)骨架黏合工艺是在骨架材料溶液中加入药物,浇铸冷却成型,切割成小圆片,黏贴于背衬上,加保护膜而成.二、TDDS实例(一)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硝酸甘油是一种有效(de)心绞痛治疗与预防剂,口服给药首过效应达60%;常用片剂舌下黏膜给药,但由于半衰期小,作用时间短,需频繁给药;当血药浓度高时,会出现头痛、头胀等副作用.所以研究和开发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是符合临床医疗需要(de).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是应用最多(de)经皮给药制剂,不同(de)厂家有不同结构(de)产品上市,下表列举了三种产品(de)性能和结构.表三种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de)特性(二)双氯芬酸钠经皮给药制剂双氯芬酸钠(DCF)是一种新型(de)非甾体强效消炎镇痛药,临床上用于消炎、镇痛、解热和抗风湿等.双氯芬酸钠口服吸收迅速,血浆半衰期短(),达峰时间快,但口服易引起胃肠紊乱、头晕、头痛及皮疹等不良反应.以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为主要基质,制得了双氯芬酸钠经皮给药制剂(DCF-TDDS).该制剂能避免首过效应,降低不良反应,且有长效作用.三、质量评价中国药典2010年版制剂通则项下规定透皮贴剂应作含量均匀度、释放度等项目(de)检查,并应符合要求,保证质量.(一)含量均匀度照含量均匀度检查法(附录Ⅹ E)测定,限度为±25%.(二)释放度透皮贴剂(de)释放度是指药物从该制剂在规定(de)溶剂中释放(de)速度和程度.照释放度测定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Ⅹ D第三法)测定.(三)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J)检查,细菌数每10cm2不得超过100个,霉菌和酵母菌数每10cm2不得超过100个,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每10cm2不得检出.。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3 . 1由于缺乏 特异 性诊 断 , K D发病 早期 及非 典 型病 例常 易被 误诊 2 0 o 2 , 6 9 8 — 7 0 5 . 为( 上呼吸道感染 、 败血症 、 猩红热 、 淋 巴结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社 , 等) 而延误治疗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 故应提高警惕。 现国内外已采 [ 3 ] B u r n s . J C. Ku s h n e r . H. I , B a s t i a n J . F e t a 1 . K a w a s a k i Di e a s e Ab r i c f h i s t o r y 用美 国心脏病协会( A H A) 制定的诊断标准日 。把一些实验室检查 [ J ] . P e d i a t r i c s , 2 0 0 0 . 1 0 6  ̄ ) : 2 7 .
2 0 1 1年 4月
活动或出汗时, 易使电极离位或束带 固定不稳 , 操作者可用手帮 助固定电极。 仪器报警要及时关机查看原因。 治疗结束后 , 安置好 患儿 , 并做 好终 末 消毒 以防 交叉 感染 。 3 - 4评 价 : 观察 患 儿 咳嗽 、 气喘 、 痰液 、 肺 部 哕音 、 局 部皮 肤 、 食纳 、 大便等 情况 , 做好 记 录 , 做 好 皮肤 护理 。 3 . 5注意事项 : ①小于 6个月的婴儿应慎重使用 , 治疗时须有护理 人员看护。②必须使用绷带固定 电极 , 以确保牢 固, 以免脱落, 防 止电极直接接触患儿皮肤 。③患儿有皮肤过敏现象 , 贴片不可保 留, 可降低治疗温度 2  ̄ C ~ 3  ̄ C 。 ④在治疗 中, 如果温度超过设定值 , 必须立即停止使用 。
2 - 3不 良反应 : 治疗 过程 中未 发现 治疗 组 患儿 有全 身不 良反应 , 有 个别 患儿局 部贴 药处 出 现红 色皮疹 , 停 药后 自行 消退 。 3 护 理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宠 王云 1 西 交 免 , 彩 (. 安 通大学医 药 院 科. 安市 7 09 . 安交 学药 院药 教研室 西 西 1 4 ; 西 通大 学 剂 0 2 , 安市
704 ) 109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R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82 0 )4 20 0 10 0 0 (0 2 0 04 3
经皮给药系统 ( rn dr l h rp ui ssc TT ) a sema tea e t ytm. S 是 F c 李玉珍等采用离体 鼠皮 以简单小室装 置和紫外检测法进 指 经皮肤给药 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 S系统具有 打 实验。 结果表明 , 盐酸罂粟碱 可穿透皮肤吸收 , 且随药物 浓度 超越一般 给药 方法 的独特优点 ,可 以不 经过 肝脏 的 “ 首过 效 的增大 、 时间的延长 , 药物透过 量也随之增多 ; 透皮促进剂二 甲 应 . 没有 胃肠道消化液的破坏 , 供了可预定的 、 提 较长的作用 基亚砜 ( 0 、 5 %) 二甲基 甲酰胺 (0 o e 1 都可促进本 5 %)Azn ( %) 时间 , 降低 了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 、 持久的血药浓度 , 药 的透 皮 吸 收 , 中 以 5 % 二 甲基 亚 砜 的 作用 最 佳 】 其 0 。 进 而提 高疗效 . 减少给药 次数 , 使给药更为方便 。T Ts系统 以 1 4 川芎贴膏 其 独特 的优点成 为第 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 之一 . 发展 J『 I 芎贴膏是由川芎 、 丹参 、 片等药物组成 , A o e 冰 以 z n 为透 非 常迅速 硝酸甘油贴 片自 2 0世纪 8 0年代问世以来, 一直是 皮促渗剂的缓释长效 制剂 。 向志采用离体鼠皮 以自制的单 室 龙 世 界上最畅销的 5 O种药物之一 。国内也相继 研制出 r东莨 扩散装置和紫外检测法 , 研究 了川芎贴 膏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 菪碱贴片 可乐定贴片 以及尼群 地平贴片等 . 有的 已获 准上市 , 因素。结果表明. A o e 加 zn 的川芎贴膏 透皮吸收量在实验开 始 有的正进 人新药审批阶段 , 还有许多药物的透皮制剂正处于研 后 l h为不加促渗剂川芎贴膏的 20 .3倍 . h时为 20 2 .1倍 ;而 究和开发之 中。到 目前为止 , 中药的透皮制剂还仅限于局部作 加二 甲基 亚砜的对照贴膏透皮 吸收量在实验开始后 l h时为无 用, 尚无疗效确切 、 发挥全身作用的 中药透皮制剂上市: 令人 但 促渗剂川 芎贴膏的 1 5 0倍 . h时为 1 3 2 7倍 : A o e 加 z n 的川芎 可喜 的是 , 许多药学工作者正在进行中药透皮制剂的基础 和临 贴 膏透皮 吸收量在 2 h时为无促渗剂川芎贴 膏的 2 4 倍 ,为 4 7 床实验研究。 为了加速 中药的剂型改革 , 中药走 向世界 , 使 研究 对照川芎贴膏的 2 2 倍 0 7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本文拟对近年来 国内 15 利湿平软膏 有关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相 关研究及报道作一 回顾 , 并对一些 利湿平软 膏是 由骆驼蓬子 太仙子和秋水仙 3睐药材制成 关键性 问题进行探讨 , 以期对今后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有 的。 张学农等以利湿平软膏中骆 驼蓬子 的主要成分去 氢骆驼蓬 所 帮助 和启 发 : 碱的透皮速率 为指标 , 采用 离体 鼠皮 以 F a z rn 扩散池 和紫外检 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 解决贴剂透 皮吸收速率 测法 . 用正交试验设计 , 应 考察 了 3种软膏基质石蜡 、 羊毛脂和 和缓解贴剂的刺激性问题 已成为 T Ts制剂研究的关键 。 目前 Azn o e的不 同用量对药效成分渗透量 的影响 , 丽筛选出利湿 从 研 究最多的是氮酮 ( g n ) 它对 亲水性和疏水胜药物都能显 平 软膏处方中基质的最佳组成为 :石蜡 1 % 、 A oe , O 羊毛脂 6 %、 A- 著增加其透皮速率 . 作用 比 DMF、 DMA、 DMS O等强得多 . 且 z n 2 o e %。其中 . AzF 以 ol e的加^量对透 皮速 率影响最大 , 且以 无毒性 , 使用安全 ^们对丙二醇( G) 油酸 ( P 、 0A) 和亚油酸 2 %Azn o e的效果最为理想 】 。 等促渗剂的研究也 比较多 0 , 研究显示 , G、 vP、 P P 油酸对 左 16 嚷喘 潦膜剂 炔诺孕酮饱 和乙醇溶 液有 明显的促渗效果 ; G、 P 油酸 A o e zn 咳喘涂膜剂 系采用黄柏 、肉桂 、 麻黄等 6味药材的有效成 均自 增加 甲氧氧普胺 ( tc pa d ) E Meo l rmie 的穿透作用。 o 近年来 人 分, 通过 制剂加工而成的经皮 给药 系统。刘建平等以双室渗透 们还 发现 了一些新 的透皮 吸收促进 剂 .如 . 一二 甲氨基异 扩散装置 ( F a z 与 rn 槽相似 ) 离体 鼠皮 为模型 , 、 采用双渡长薄 前酸十二烷酯和 . N一二 甲氨基乙酸十二烷等 。有些透皮吸 层扫描法检测涂膜剂 成分之一 的黄芩苷渗透量 . 考察常用透皮 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 故经常联台使用 .一般 由一种亲 促 进剂对它的影响 结果 , 在几种 常用促进剂 中, 对黄芩苷的促 水性分子和一种亲油性分子共 同组成 , 亦称为二组分 系统。常 渗作用强弱依次为 : o e油 酸 、 Azn 、 丙二醇 . 其中体积分数为 6 % 见的二组分 系统是 氮酮 丙 二醇系统和油 酸 一氮酮 系统 。同 的 Azn 可使黄葶苷的渗透 速率提高 1 倍 一。 oe 7 =: “ 时 . 人发现 , 有 某些中药也具有与 Azn 相似的促进 作用。 oe 现将 2 中药促 进剂 的应用 近年来报道 的中药促进 剂和多元促进剂综述如下 。 2 1 薄 荷脑、 薄荷醇 荷油 薄 1 A o e 多种 中药 的促 渗作 用 zn 对 据报道 . 薄荷脑对 扑热 息痛 、 甲硝唑有明显促渗作用 … 。 1 1 葛根素 . 实验证 明 。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 热息痛透皮吸收的作用 , . 王锦等采用离体仔猪皮 简单小 室装置和紫外检 测法 , 研 井在扫描 电镜下观察到,薄荷脑实验组 的胎儿皮肤皱折增多 , 究 不同浓度的 A o e 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 的影响。 zn 对 实验结 角质层局部断裂脱 屑 , 翻卷呈破棉絮状 . 表皮细胞间隙加 宽, 毛 果表明 . 经皮吸收 1 h 含 0 1 2 3 2 . 、 %、 %、 %Azn 的 2 oe %葛根素 囊 E扩展 , l 毛于因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进扑热息 擦 剂 的透 皮 吸 收 率 分 别 为 1 % 、2 9 、4 8 、 1 5 45% 46 % 痛 透皮吸收 的机制与改变表皮结 掏密切 相关 ;薄荷醇对水扬 5 2 =经 F 检 验 和 Q 检 验 表 明 , Azn 各 个 组 之 间 以 及 69 % 含 oe 酸、 抗生素 5 氟尿嘧啶、 曲安缩松、 双氯灭痛等有促渗作用 ; 不 含 Azn o e的对 照组之 间 ,其透皮 吸收率差异有 非常显著性 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m。 ( P<0 0 ) 。 .1 。 2 2 龙脑 【o n l on. . b r e b r 又名冰片 ) 1 2 阿魏 醴 + 朱健平等 “ 以改 良的 F a g双室渗透装 置进行药物体外 rn 魏 莉 等 采 用 离 体 裸 鼠皮 肤 以 V l al a—e in扩 散 池 和 he 渗透试验 , 以家兔在体试验 和人体皮肤苍 白试验进行药物活体 HP c检测法 , L 研究 了阿魏酸 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因素 实验 透度的试验证明 , 在整体兔试验 中 , 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 吸收 结果表 明 ,阿魏酸 可以透过皮 肤 ,其渗透 系数 与浓度呈 正相 增加 ; 在志愿者前臂 内侧试 验中,龙脑 能提高醋酸 曲安 奈松 的 关 。游离阿魏酸的促 渗系数 较其钠盐太 .前者是后 者的 5 3 l 生物利用度。 另外 . 离体蛇蜕皮吸收试验中, 在 龙脑能增 加甲硝 倍 ; %Azn 对 阿魏酸有很好 的促透作用 , 1 oe 其渗透系数为饱和 唑、 氟屎嘧 啶的透度吸收, 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提示龙脑是一种 阿魏 酸 的 3 1 倍 。 4 。 有救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1 3 盐 酸粤 粟碱 2 3 川 芎 提 取 物 .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
可 使患者 在 短期 内体 重增 加 ,血红 蛋 白、血 浆 白蛋 白及 总蛋 白升
婴 幼儿 腹泻 足婴 幼儿 摄 常见 的消 化道疾 瘸 , 已腹泻 呕 为主
七效 7 2小时 晤,大 便 数 >3次 , 便性 状无 明显 好转 . 大 嗡眯 癌状 浊 芝。
《 结 粜
要 症状 ,是 儿科 常 见的多 发病 之 一 ,发病 率极 高 ,多见 二 岁 }
下 的婴幼 儿 ,严 重时 }现 水 , 电孵质 紊乱 。近年 寒 我院采 取经 皮 } j
高 ,减轻 吻合 口水 肿 ,避 免发 生吻 合 口瘘 ,故有 利 于患者 的机 体 恢 复, 可降低 其死 亡率 。 实践 证 明 ,胃癌 患者术 后应 用 鼻肠营 养 管供 给要 素膳 具有 以
下优 点 :① 操作 简单 ,易 于护 理 ,营养 间歇 期 患者 可带管 活 动 ,
尤 其适 用于 需空肠 造 瘘者 。② 营养成 分 丰 富, 费用低 ,可 供 给患 者 充足 的热 量 、蛋 白水解物 、 维生 素及 微量 元 素。③ 咽 部无异 物 感 ,对肠 道 无刺激 ,不影 响呼 吸及 正常 饮食 。④ 肠壁 水肿 及 低蛋 白面脂 症: 适 当延 长禁 食时 间 ,避 免 因进 食过 早而 影 响吻合 口 者可 闭台 。⑤ 营养 成分 吸收 充分 、均 匀 值 得注 意的足 个 别 患者在 应 用营 养管 滴注 要 素膳 时 ,可 出 现 腹泻 或轻度 蝮泻 ,此 与营 养 管应 用不 当或 开始 供给 营养 时 患者 不 适应有 关 对 此可 用下述 方法 处 理 :① 减 慢滴 注速 度 或间 断滴 泞 ,待 瘁状 缓 后逐渐 增 加滴 速 。② 降低耍 素膳 浓度 ,待 患 者耐 受 届逐 渐提 高浓度 。③ 保持 要 素膳滴 注 时的温 度 在 3  ̄4 度 , 9 2 消江 要 素艚 时输液 管通 过装 满 热水 的热水 袋 , 即可保 持此 温度 。 组应用 要素 腱 H 寸无发 生 明显不 良反 应者 。
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_王艳宏
第28卷第9期2010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 I NESE ARCH I VES O F TRAD I T I O NAL CH I NESE M E D I C I NEVo.l28No.9Sep.2010中华中医药学刊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王艳宏,王锐,管庆霞,包蕾,刘振强,阎雪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
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思路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9-1906-03A Resear ch Thought of T r ansder m a lD r ug Deli v ery of T r aditi o nal Ch i n ese Medi c i n eWANG Y an-hong,W ANG R u,i GUAN Q ing-x ia,B AO Le,i L I U Z hen-qiang,YAN X ue-y i ng,(Phar m aceutica lCo ll ege,H eilongjiang Un i versity of Trad itional Ch i nes e M ed i ci ne,H arb i n150040,H eilongjiang,Ch i na)A bstrac t:T o prov i de refe rence fo r t he studie s on transder m a l drug deli ve ry of traditiona lCh i nese M edic i ne,a rev ie wo f trans der m a l drug deli ve ry o f traditi onal Ch i nese medic i ne is given.K ey w ords:trad itiona l Chine se m edicine;transde r ma l drug de livery;research t hought收稿日期:2010-04-19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QC07C107);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1531357)作者简介:王艳宏(1972-),女,山西襄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经皮给药制剂开发、中药新药开发及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07
经皮给药制剂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引入
总结词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引入将为经皮给药制 剂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提高药物渗 透性和皮肤耐受性,降低药物副作用, 提高疗效。
VS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与新技术的 引入为经皮给药制剂带来了新的突破。例 如,纳米技术可以使药物在皮肤表面的分 布更加均匀,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疗效; 生物相容性材料可以减少药物对皮肤的刺 激,提高皮肤的耐受性;3D打印技术可 以实现个性化给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 求。
特点包括使用方便、避免胃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降低给药频率等。
历史与发展
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如使用膏药治疗各 种疾病。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经皮给药制 剂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经皮给药制剂的种类
包括贴片、膏药、凝胶、喷雾剂等多种形式。
的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
胰岛素经皮给药制剂可用 于糖尿病的替代治疗。
甲状腺疾病
抗甲状腺药物可经皮给药 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 状腺炎。
肥胖症
经皮减肥药可辅助控制肥 胖症。
04
经皮给药制剂的市场前景
市场现状
全球市场
经皮给药制剂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稳步 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市场
拓展适应症范围。
政策支持
政府对医药行业给予了政策支持 ,鼓励创新和产业发展,这将有 助于经皮给药制剂市场的进一步
发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挑战与机遇
挑战
经皮给药制剂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安全 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加强技术 研发和规范化生产。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的原理
经皮给药技术是一种通过皮肤直接给药的方法,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渗透原理:经皮给药的关键是要克服皮肤的生物屏障,使药物能够渗透进入皮肤下层达到血液循环系统。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使用渗透增强剂(如载体、表面活性剂等)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溶解度和渗透能力。
2. 理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利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分子大小等特点,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或溶剂环境,促使药物向皮肤层渗透。
例如,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微孔组成的皮肤层,或者通过细胞间脂质层的扩散来实现经皮给药。
3. 生物转化原理:经皮给药技术也可以利用皮肤上的酶和代谢酶等生物转化系统来使药物逐步释放和代谢,从而实现长效给药的目的。
4. 屏障原理: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非常强大的屏障功能,可以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侵入。
因此,通过经皮给药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皮肤的情况下进行药物的输送,从而既避免了注射给药所带来的疼痛和感染风险,又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剂 、 硬 膏 、 膏 等 。 将 中药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从 基 质 、 备 工 艺 、 铅 贴 现 制 促 涂 布 法 等 。 通 常 是 将 药 物 与 基 质 混 合 分 散 后 的 药 膏 涂 布 于 载 体 进透皮吸收方法及透 皮实验研究 等阐述如下 。
1 基 质 的 研 究
用 , 效 成 分 通 过 皮 肤 透入 吸 收 发 挥 疗 效 的 一 类 半 固 体 或 近 似 固 有 中 药 软 膏 剂 的 制 法 有 乳 化 法 、 和 法 和 熔 和 法 , 要 根 据 基 研 主 林 体 的 剂 型 。 皮 给 药 制 剂 能 够 保 持 血 药 水 平 稳 定 在 有 效 治 疗 浓 度 质 的 性 质 不 同 来 选 择 。 亚 平 等 用 浇 注 冷 却 法 制 备 5种 高 分 子 经
上 , 用 层 压 的 方 法 将 膏 层 与 保 护 层 复 合 。游 一 中 仿 照 国 外 透 再
皮 给药 系统 ( T 研制 出复 方洋 金 花止 咳平 喘膏 , 有扩 散膜 、 T S) 具
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小儿厌食83例疗效观察
喂养不 当 和病后失 调 , 分 脾 胃不 和 、 脾 胃气虚 和脾 胃
阴虚 三型进行 论 治 丁樱 教 授从 事 中西 医结 合 儿科 教学 、 临床 、 科研 3 O余年 , 精 究 医理 , 学 验 俱 丰 。笔 者有幸 跟随教 授侍 诊 , 聆 听真传 , 受 益 匪浅 。现将 导 师辨治 4 , J D 厌 食经 验总结 如下 , 以飨 同道 。 确 系厌 食 。有 的家 长 过分 要 求 小 儿 进 食 , 有时4 , J L
观察 中药 经 皮 给 药 治 疗 小 儿 厌 食 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对8 3例厌 食 患 儿 采 用 中药 经 皮
给药方法治疗, 分别于治疗后 3 、 5 d , 观察患儿的食欲、 食量以及呕吐 、 腹 泻、 便秘 、 腹胀 、 腹 痛 和便 血 等 症 状
改善情况。结果
8 3 例病例 中。 痊愈 4 8例 . 好转 2 8例 , 无效 7例 。 总有效率 为 9 1 . 5 7 %。其 中辨证 为脾运
( 1 ) 发热 : 体温高 于 3 7 . 5℃者 ; ( 2 )
厌食 是 儿科 经 常遇 到 的 主诉 , 首 先要 弄 清是 否
1 . 4 排 除标准
不 配合治 疗者 ; ( 3 ) 伴 有其他 疾病者 。
中国虫西医结合儿科学 2 0 1 1 年6 月第 3 卷第 3 期 C h i n P e d i a t r I n t e g r T r a d i t We s t Me d , J u n 2 0 1 1 , V o l 3 . N o . 3
0 . 6 7 ) 岁。
2 . 1 总体疗效
全部 8 3例病 例 中 , 痊愈 4 8例 , 好
中药经皮给药
中药经皮给药与外治法
中药经皮给药在中国医药学史中一直没 有单独成科,它的研究和应用散见于历 代外治法研究的文献中。
外治法的概念
外治法的概念分为广义 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 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 及注射给药以外施于体 表皮肤(粘膜)或从体 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 如药物外洗、敷、熏, 针灸、按摩、气功,音 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 属于广义外治法。
中药橡胶膏
中药橡胶膏的制法可分为提取药料、制 备胶浆、涂膏、回收溶剂、切割、加衬、 包装。因其粘性强,不易揭撕,且含有 松香,对皮肤会产生刺激性和过敏反应。 故此,橡胶膏剂改为贴剂的研究时有报 道
(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筛 选
定义: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渗透进入皮肤并降 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是促进药物渗透 至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重要手 段。 种类:主要有月桂氮卓酮及其同系物、有机酸、 有机溶剂类、砒咯酮类、表面活性剂、萜烯类 等, 开发新的促进剂的意义:上述促进剂但皆有这 样或那样的缺点,寻找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对 于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现代经皮给药的常用 剂型及制备工艺研究
中药巴布剂 膜剂 中药凝胶剂 涂膜剂 中药黑膏药 中药软膏剂 中药橡胶膏
中药巴布剂
定义:所谓中药巴布剂就是以水溶性高 分子材料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提 取物制成的外用贴敷剂。 巴布剂作为一种外用贴剂,在日本有悠 久的研究应用历史,在我国仅仅是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有人研制。 最近几年,中药巴布剂的开发应用受到 越来越多中医药界人士的关注。
膜剂特点
①工艺简单,易于掌握,一般医院制剂室也可 以小量生产,药厂大量生产时,可用制膜机, 并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半无菌或无菌操作; ②成膜材料用量少,且都用无毒的聚乙烯醇、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钠等。如将一些小剂 量药片改成膜剂,可节约大量淀粉、蔗糖、糊 精等。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膜剂进行了研究和试制, 如复方青黛散膜、复方养阴生肌双层膜、中药 博性康速溶膜等膜剂,其中某些品种已正式投 入大量生产。
经皮给药综述
经皮给药研究综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该给药方式不仅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还能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经皮给药现已成为继片剂、注射剂之后的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它可为一些长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创造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
但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剂型因素等,经皮给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皮肤是限制药物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屏障。
因此,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本文就经皮给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1、经皮给药机制药物经皮吸收目前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活性表皮进入真皮,再由毛细管进行体循环;另一种是透过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的吸收到达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还有一种是以组织通道传递组织液、化学物质和物理量。
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经皮给药机制。
皮肤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一直延伸至皮肤的马氏层,负责氧份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供运,带走代谢废物,同时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制剂应用到皮肤上后,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后被毛细血管吸收入体循环。
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药物才适于经皮给药(表1),但大多数药物不能满足。
因此,如何使药物突破角质层进行透皮吸收,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
表1 适合经皮给药的药物性质2、经皮给药新剂型2.1 纳米粒纳米粒高度分散,可通过毛囊或角质层,能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缓释药物、保护药物避免降解,有效克服皮肤等生物屏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口服、注射难于发挥药效的药物开辟了新的给药途径。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有:固体脂质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和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
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一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 T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较广并融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一类制剂,曾用的软膏剂及硬膏剂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经皮给药制剂。
由于临床常用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入药途径会对肝脏与胃肠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可克服首过效应、减轻毒副作用和可随时去掉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剂型,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和穴位,经体表(皮肤)等吸收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种中药外用制剂。
包括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及油膏等。
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方法。
《内经》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多达1500余首。
在这部专著中吴尚先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中药经皮给药剂型,如软膏剂、硬膏剂、油膏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药经皮给药的萌芽及产生
原始人类
甲骨文 《周礼·天官》 《五十二病方》
这一时期,经皮给药已经初步临床应用,尚未形成 完整的体系,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这为后世广 泛应用和发展经皮给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药经皮给药的发展
2.敷脐疗法与透皮吸收
脐部神阙穴属任脉、督脉,二脉互为表 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故神阙穴与诸 经百脉相通,又为冲脉之经所行之域。 冲用任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 岐”,三脉经气相通,更由奇经纵横, 串通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膜密切联系。
3.足心疗法与透皮吸收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隋代《颅囟经》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代薛已校注宋代陈自明撰写的《妇人
良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四、中药经皮给药理论及应用的 趋向成熟
经皮给药的渊源虽早,其应用范围和理 论基础并不十分明确,历代诸多著作中 均有涉及。纵观整个经皮给药的发展历 程,鼎盛时期及理论成熟应属清代。
经皮治疗系统
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皮 肤贴片(Dermal Patch)。
特点: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 高生物利用度,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 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狭义外治则指用药物、 手法或器械施与体表皮 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 疗的方法,自针灸形成专 科以后,狭义外治法的 概念一般不包括针灸。
外治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治疗科别上一般分
据有关文献记载外治 内病外治、外病外治
法多达四百余种,概 两大类,具体到临床
括起来可分两大类: 外治法又分为内科外
《伤寒论》火熏法发汗、猪胆汁蜜煎导便、赤 小豆纳鼻法、出汗过多还有用温粉外扑法
《金匮要略·痉湿暍篇》“病有头中寒湿,故鼻 塞,内药鼻中则愈”。妇人病篇:“用蛇床子 散作坐药治妇人阴寒”。
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强调在临床中对“导 引、吐纳、针灸、膏摩”的运用。
《后汉书》华佗 手术外治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明确指出:“内者内
治,外者外治”,为外治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 了理论依据。 中药经皮给药《内经》中也有记载,如“桂心 渍酒,以熨寒痹”,“马膏膏法缓筋急”, “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等方法。 《内经》中针灸的运用和脏腑经络学说的产生, 为中药经皮给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中药经皮给药理论研究:经 络穴位理论与透皮吸收研究
1.穴位疗法与透皮吸收 2.敷脐疗法与透皮吸收 3.足心疗法与透皮吸收
1.穴位疗法与透皮吸收
经络穴位的经皮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 论为基础,通过人体体表穴位吸收药物, 再通过经络的运行使相关的脏腑得到比 一般注射、口服时更好的药效,并在药 物与经络效应的双重作用下起到调节脏 腑机能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即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治法、非药 治法、外科外治法、
物外治法,在临床中 妇科外治法、儿科外
往往相互配合,综合 治法等。
运用。
中药经皮给药属于狭
义外治法的药物外治
法,可应用于临床各
科疾病。
中药经皮给药的特点
它不仅在外科、骨伤科、皮肤科、五官科、肛 肠科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中医学的一大特 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病症也有显著疗效,尤 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 之人,不能服药之症,经皮给药与内服法有殊 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内服法所不及的 诸多优点。
中药经皮给药与外治法
中药经皮给药在中国医药学史中一直没 有单独成科,它的研究和应用散见于历 代外治法研究的文献中。
外治法的概念
外治法的概念分为广义 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
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 及注射给药以外施于体 表皮肤(粘膜)或从体 外进行治疗的方法。比 如药物外洗、敷、熏, 针灸、按摩、气功,音 乐疗法、体育疗法等均 属于广义外治法。
脚心涌泉穴是少阴经井穴,属为古今常 用急救穴位之一,具有滋阴降火,苏厥 宁神之功,其角质层与全身相比较薄, 很有利药物疗法的吸收,选择针对性强、 外用吸收快的药物,可达到穴位与药物 的双重作用。中药贴敷可以治疗腮腺炎、 感冒、高血压、神经衰弱、咽炎等多种 疾病。
二、中药经皮给药材料研究
(一)基质的研究 (二)中药现代经皮给药的常用剂型及
一、中药经皮给药基本概念
定义:中药经皮给药是指采用适宜的方法和基质将中 药制成专供外用的剂型施于皮肤(患处或相应经穴), 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或作用于皮肤局部产生药效, 及通过经穴效应发挥药效,起相应治疗目的的给药系 统。
归属: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是中医治 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中医文献 中有明确的记载。中药经皮给药方法众多,目前大约 有贴、敷、涂、洗、浴、淋、浸渍、围、裹、熏、熨、 药压、离子导入、药磁疗法等50余法。
制备工艺研究 (三)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筛选
(一)基质的研究
透皮吸收制剂一般都有背衬层、含药基质、胶粘剂和 保护层等数层结构。
按其结构可分为贮库型(reservoir)和骨架型(matrix)两 大类。
清代外治法的发展
徐灵胎 经皮给药的机理的阐述 第一部外治法专书:程鹏程《急救广生
集》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外治法专书:吴师机
《理瀹骈文》 赵学敏 《串雅内外编》 邹存淦的《外治寿世方》 陆晋生的《蜉溪外治方选》
第二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的 现代研究进展
一、中药经皮给药理论研究 二、中药经皮给药材料研究 三、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方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