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 统

合集下载

第13章 皮肤递药制

第13章 皮肤递药制

软膏剂的制备
4、灌封和包装 大生产使用软膏自动灌装、扎尾、装盒联动机。
课堂练习(一)
1、复方樟脑冻疮软膏
[处方] 樟脑
30g
薄荷脑
20g
硼酸
50g
羊毛脂
20g
凡士林
880g
处方分析 主要药物 主要药物 防腐剂 油脂性基质 油脂性基质
[制法] 先将樟脑,薄荷脑置于干燥研钵中研磨液化,加 入硼酸和约10ml液体石蜡,研成细泥糊状。另将羊毛 脂和凡士林加热融化,待温度降至50℃,以等量递加法 分次加入以上混合物,边加边研和,混匀冷凝即得。
ⅱ蜂蜡与鲸蜡 二者均为弱的W/O型乳化剂,可在乳剂基质中起 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二 软膏剂
• 合成油脂性基质
➢羊毛脂衍生物:在羊毛脂的基础上继续改良性质 (羊毛醇,乙酰化羊毛脂,聚氧乙烯羊毛脂,氢化 羊毛脂) ➢角鲨烷:具有良好的皮肤渗透性、润滑性和安全 性 ➢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脂肪醇(鲸蜡醇、硬 脂醇)及硬脂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
软膏剂的附加剂
(二)防腐剂
(2)酸类:使用浓度0.1~0.2%。 如苯甲酸、脱氢乙酸、丙酸、 山梨酸、肉桂酸。
(3)芳香酸类:使用浓度0.001~0.002%。 如茴香醚、香茅 醛、丁子香粉、香兰酸酯。
(4)汞化物类:如醋酸苯汞、硼酸盐、硝酸盐、汞撒利。 (5)酚类:使用浓度0.1~0.2%。如苯酚、苯甲酚、麝香草酚、
常用乳化剂
• 皂类 ⅰ一价皂:碱性物质+脂肪酸→新生皂(HLB:15-18)
碱性物质: 一价金属离子(钠、钾、胺)的氢氧化物、硼酸盐、三乙胺醇、
三异丙胺有机碱 脂肪酸:碳原子数为18的硬脂酸最为常用。 乳化能力随脂肪酸中碳原子由12-18递增,大于18则减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小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
1 .1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 ➢月桂氮草酮及其同系物 ➢有机酸有机溶剂类 ➢表面活性剂 ➢萜烯类 ➢联合应用:桉油+丙二醇
薄荷油+氮酮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化学促渗剂
➢传统促渗剂分子量小,在发挥促渗作用的同 时,自身也易渗透进入皮肤, 引起皮肤的刺 激和炎症反应,
➢因此研发一种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 无过敏的大分子促渗剂显得尤为重要。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中药经皮给药

中药经皮给药
对一些疑难之症,也往往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中药经皮给药值得系统整理和研究。
二、中药经皮给药的萌芽及产生
原始人类
甲骨文 《周礼·天官》 《五十二病方》
这一时期,经皮给药已经初步临床应用,尚未形成 完整的体系,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这为后世广 泛应用和发展经皮给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药经皮给药的发展
2.敷脐疗法与透皮吸收
脐部神阙穴属任脉、督脉,二脉互为表 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故神阙穴与诸 经百脉相通,又为冲脉之经所行之域。 冲用任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 岐”,三脉经气相通,更由奇经纵横, 串通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和皮、肉、筋、膜密切联系。
3.足心疗法与透皮吸收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隋代《颅囟经》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代薛已校注宋代陈自明撰写的《妇人
良方》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四、中药经皮给药理论及应用的 趋向成熟
经皮给药的渊源虽早,其应用范围和理 论基础并不十分明确,历代诸多著作中 均有涉及。纵观整个经皮给药的发展历 程,鼎盛时期及理论成熟应属清代。
经皮治疗系统
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皮 肤贴片(Dermal Patch)。
特点: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pH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提 高生物利用度,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降 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完整版)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离子导入技术 2.压敏胶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A.皮肤因素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C.背衬层的厚度D.基质的pHE.药物相对分子质量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B.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C.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3.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E.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4.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Azone”的目的是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B.使皮肤保持润湿C.促进药物经皮吸收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E.使药物分散均匀5.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B.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C.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E.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6.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A.崩解剂B.背衬层C.粘胶剂层(压敏胶)D.防粘层E.渗透促进剂7.药剂中TDS或TDDS的含义为A.药物靶向系统B.透皮给药系统C.多单元给药系统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E.智能给药系统8.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B.离子型药物C.熔点高的药物D.每日剂量大于10mg的药物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A.乙醇B.山梨酸C.表面活性剂D.二甲基亚砜(DMSO)E.月桂氮酮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218A.药物经皮肤给药既能起局部作用又能全身作用B.药物制成不同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C.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D.微囊又称分子囊E.用吸附法或透过法可测得粉体的比表面积径(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24
N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O (CH2)11 - CH3
1- dodecylazocycloheptane – 2- one
25
N
O
2- pyrollidone
CH3 N
CH3
O CH
N,N – dimethylformamide (DMF)
CH3 N
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 injection)。
16
2、化学方法(chemical approach) ① 脂 质 类 物 质 的 合 成 (synthesis of lipophilic
analogs); ②角质层去脂质化(delipidization); ③ 化 学 吸 收 促 进 剂 的 合 用(coadministration of
20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相
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小,
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界胶团浓度 (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 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会引 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Cl-
Na+
Cathode H+
Skin (application site)
Release is controlled by;
Blood
(1) ionization of drug
(2) rate of migration to opposite electrode
Skin (indifferent site)
Residual amount in skin (ug/cm2)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义: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常用剂型:贴剂(Patch)。

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等。

★二、TDDS的优点:1、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2、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3、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5、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三、TDDS的局限性:1、皮肤屏障性质:适用于透皮速率相对大而治疗剂量相对小、有效血浓低、具一定理化性质的药物;2、不适合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3、制备工艺难度大,价格贵。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膜控释型、粘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

★五、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部位)、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2、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药物剂量(保证给药面积小,一般小于1250px2)、分子量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TDDS中药物的浓度、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六、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磷脂)、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DMSO、DCMS(癸基甲基亚砜)经FDA批准)、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其他促进剂(挥发油如薄荷油、桉叶油)。

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作用特点:(1)促透机理: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双分子层,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2)国内药典收载,FDA尚未批准;(3)有效浓度1%~6%;具浓度依赖性;(4)吸收少、起效慢、维持时间长;(5)与其它促进剂(丙二醇、油酸)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习题及答案

经皮给药系统练习题: 一、 名词解释1 •离子导入技术2 •压敏胶二、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 B. 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 D.基质的pHE. 药物相对分子质量2. 药物透皮吸收是指A. 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B. 药物主要作用于毛囊和皮脂腺C. 药物在皮肤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 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E. 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的过程 3. 下列有关药物经皮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为 A. 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B. 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的储库C. 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D. 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E. 同系药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4. 透皮吸收制剂中加入“ Azo ne ”的目的是 A.增加贴剂的柔韧性B. 使皮肤保持润湿C.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D.增加药物的稳定性E. 使药物分散均匀5. 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 药物熔点高,有利于透皮吸收C. 透皮给药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了首过效应D. 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E. 透皮吸收制剂需要频繁给药6. 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 B.背衬层 C. 粘胶剂层(压敏胶)D.防粘层E. 渗透促进剂7 .药剂中TDS 或TDDS 勺含义为 A.药物靶向系统 B. 透皮给药系统C. 多单元给药系统D.主动靶向给药系统E.智能给药系统&适于制备成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B.C.熔点高的药物D.C. 背衬层的厚度离子型药物每日剂量大于10mg 勺药物二甲基亚砜(DMSO ) E.月桂氮旦酮E.相对分子质量大于600的药物9.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A.乙醇B. 山梨酸C.表面活性剂D.10.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A. 药物经皮肤给药既能起局部作用又能全身作用B. 药物制成不同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C.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D. 微囊又称分子囊E. 用吸附法或透过法可测得粉体的比表面积径(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 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经皮给药系统——贴剂00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贴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贴剂的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贴剂;基质;透皮促进;制备工艺;粘着力测定;临床应用前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剂(Patch)。

透皮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

[1]贴剂的优势在于:(1)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3)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不受胃排空速率等的影响。

(4)用药方便,患者可以随时撤销或中断治疗。

、(5)药物的靶向性好。

缺点: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只适合于活性高,用量少的药物1.贴剂的基质在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中,主要采用天然橡胶作为胶粘层基质。

此类贴膏透气性差、载药量小,极易引发皮肤过敏和刺激反应,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透皮制剂的发展。

因此,研发新型的胶粘剂基质替代天然橡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

主要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

现代最常应用和研究的是硅酮压敏胶合热熔压敏胶。

1.1硅酮压敏胶: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是硅酮的二级结构与其三级结构树脂的缩合反应产物。

这种压敏胶是由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10%(质量)以上的稀释剂和40 % ~ 60% (质量)的硅酸酯增粘树脂(如MQ、MQD 和MQT增粘树脂)组成的无反应活性的混合物。

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是下列组分的反应产物:至少1种多元胺,如聚二有机基硅氧烷二胺; 至少1种多异氰酸酯;如果需要, 可以加入多官能度的扩链剂,如有机胺和/或醇。

第十八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八章 经皮给药制剂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控制
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渐 低, 变化或是循环方式
电致孔 (electroporation)
o 当施加高压脉冲电场于脂质双分子层或细
胞膜上时,可使之产生暂时性的水性通 道,从而增加脂质双分子层膜或细胞膜的 通透性。属于一项新兴技术。 o 不仅可促进小分子药物的透皮过程,也实 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并保持生物活 性。 o 用于治疗癌症、心脏病 o 研究 主要集中在皮肤安全性、电致孔仪 和临床实践。
①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 型和卵磷脂) ②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乙酸乙酯、二 甲基亚砜(应用较早,但有一定毒性,美 FDA已不允许使用)和二甲基甲酰胺) ③月桂氮卓酮 (laurocapam,azone)及同系物 ④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 类) ⑥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
胶粘剂骨架型透皮制剂
四、药扩散过程
药物透皮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二个:
1、表皮途径 透过角质层(包括通过细胞间 隙扩散和通过细胞膜及细胞扩散)和表皮进入真 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这是药物经皮吸 收的主要途径。角质层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理想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 迅速起作用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及水分损失
与药物、基质和皮肤有良好的相容性 无嗅无味
促进剂促进透皮吸收的机制: – 改变角质层类脂排列
– 影响角质层水合作用
– 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 – 扩大汗腺和毛囊开口
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三)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药物通过皮肤被认为是一个被动扩散过 程,可用Fick扩散定律来描述。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
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离子导入贴片
•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速 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 上,在皮肤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导入法 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 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 使药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吸收制剂.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汗腺
体循环
化学方法
•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 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 应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给药应用
•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
史。大量研究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 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经皮给药应用
•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骨疏松危险降低60℅。 •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临床统

经皮

经皮

5、亚砜类
(1) DMSO 吸收促进机理:对药物的增溶作用及其对角质层 脂质相互作用。 缺点:具有皮肤刺激性和恶臭。
(2)癸基甲基亚砜(DCMS ) 是一种新的促进剂,其促渗作用没有浓度依赖性, 在低浓度时有较强的促渗效果。用量较少,对极 性药物的促进能力大于非极性药物。
6、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 相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 周广芬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又称经皮传递系统。系指药物 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体循环)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最 终产生疗效的一类系统。
广义上,经皮给药系统包括软膏、硬膏、贴剂以 及凝胶剂、涂剂和气雾剂。通常情况下,TDS专 指起全身治疗作用的透皮吸收贴剂,国内称之为 贴片。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构造 药物的理化性质 经皮给药系统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的生理构造
✓ 应用部位 ✓ 病变皮肤 ✓ 皮肤的温度 ✓ 皮肤的水合程度 ✓ “贮库”效应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 分子大小:小于1000 ✓ 脂溶性及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适中 ✓ 药物的化学结构:氢键不超过两个 ✓ 熔点:熔点低的易透过皮肤
✓ 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应该对皮肤没有刺激性,不 产生过敏反应。
✓ 高熔点药物的透皮速度小,宜选择低熔点的药物。 ✓ 药物的溶解度应适宜,通常药物在油及水中的溶解度
均应大于1mg/ml,且油水分配系数适中。药物分子 量应小于1000。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一经皮给药制剂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一经皮给药制剂

4.胶黏膜: 是由无剌激和无过敏 性 的结合剂组成,如天然树胶、合成 树月旨类等
5.保护膜: 是 一种可剥离衬垫膜 ,具有保护药膜的作用
(2)经皮给药制剂的类型: 21.按结构不同分类: ①储库型 ②骨架型
2.按基质大致分类: 1 )贴剂 ①勃胶分散型贴剂 : 是将药物分散 于压敏胶 中,铺于背衬材上面,加防 茹层而成,与皮肤接触的表面都 可输出药物 ②周边知胶骨架型剂 :将含药的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 ,于背衬材料上 , 加上防勤层即成 ③储库型贴剂 : 是将药物和透皮吸收促进 剂通过 高分子包裹 材料包裹成 储库 ,利用包裹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质 中组成药物储库 (2)凝胶音剂(亦称巴布 剂)
/
经皮给药 制剂的处 方材料
骨架材料:一些合成与天然 的高分子材料都可作为聚合物骨架 材料,如 亲水性的聚乙烯醇与疏水性的聚硅氧;皖
控释膜材料:经皮给药 制剂中的控释膜可分为微孔膜 和均质膜 。微孔膜 有聚丙烯拉 伸微孔膜等 。用作均质膜的高分子 材料有聚硅氧;皖和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等
2.持黏力:表示压敏胶内聚力的大小,即压敏胶抵抗持久性剪切外力而 导致蠕变破坏的能力
3.剥离强度:表示压敏胶黠结力的大小
/
(4)释放度测定:照《中国药典 》 释放度测定方法测定,应符 合规定
经皮给药 制剂的基 本结构与 类型
(5)含量均匀度测定:照《中国药典 》含量均匀度测定方法测定,应符 合规定 (1)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结构: 1.背衬层: 是由不易渗透的玻璃纸、铝塑合膜、醋酸纤维素或尼龙等材 料制成 ,用 来避免药物的流失和挥发
压敏胶:压敏胶 即压敏 i 生胶劲材料,系指 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毅 贴 同时又易剥离 的一种胶黠材料,其作用是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以 及药库 、控释等。 主要包括 : 硅橡胶压敏胶 、丙烯酸类和聚异丁烯 ( PIB )类

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中药经皮吸收制剂

第十一章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 delivery system T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是一个历史悠久、应用较广并融合了现代制药技术的一类制剂,曾用的软膏剂及硬膏剂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经皮给药制剂。

由于临床常用的口服与注射制剂入药途径会对肝脏与胃肠产生毒副作用,而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可克服首过效应、减轻毒副作用和可随时去掉等优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的研制成为当今世界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药外用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将各种中草药制成各类不同剂型,贴敷于体表一定部位和穴位,经体表(皮肤)等吸收作用于人体,以取得局部和全身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外科病、急病、局部疾病,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药外治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经皮吸收技术及方法研制的一种中药外用制剂。

包括传统的软膏剂、硬膏剂及油膏等。

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与前景中药外治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许多医籍中均有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方法。

《内经》中就有许多章节记载有关中药外治的内容,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

《集救广生集》与《理论骈文》是我国历史上论述外治法的两部专著,尤其是吴尚先所著《理论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提出了贴、涂、熨、洗、点等百余种外治法,方剂多达1500余首。

在这部专著中吴尚先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中药经皮给药剂型,如软膏剂、硬膏剂、油膏剂等。

经皮给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经皮给药制剂--精品医学课件

透皮释药系统药物在一些传统剂型占主导地 位的领域,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7天避孕经皮释药贴片产品OrthoEvra的畅销 是一个有力的证明。2002年该产品成为同类 市场上第二大畅销药物,满足了消费者的需 求。而在此前,该类药物基本上被每天口服 的药品所垄断。
止痛药芬太尼
2002年,芬太尼透皮贴片销售额为15.9亿美 元,比上一年增长24%,显示了透皮制剂在市 场上的强劲增长。芬太尼长效贴片作用时间 为72小时左右,避免了血药浓度形成峰顶和 峰谷的波动,从而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改善了镇痛效果,对于肿瘤等患者的疼痛具 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药物可 长时间持续进入血液循环。
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剂量,减少个体 差异。
5.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患 者用药的顺应性。
去掉给药系统后,血药浓度下降,特别适 用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病人。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 大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每日剂 量超过5mg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 TDDS。
①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物在脂质层的 分配
②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5.角质保湿剂
尿素 ①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②降低类脂相转变温度 ③增加类脂的流动性 ④长期应用可引起角质溶解 吡咯酮类衍生物 如N-甲基吡咯烷酮 ①增加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②促进药物在角质层中的分配
3.超声波技术
利用超声波的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或局部 按摩等作用的物理特性,应用于人体的神经痛、 风湿症关节炎等的局部治疗的方法。
E-TRANS® 芬太尼透皮贴-患者 自控止痛疗法 (PC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给药系统——贴剂(2010-12-31 20:00:31)转载▼分类:学习资料标签:热熔压敏胶经皮给药药物贴剂校园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贴剂的研究近况,综述了贴剂的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和技术。

关键词:贴剂;基质;透皮促进;制备工艺;粘着力测定;临床应用前言: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一种研究得较为广泛的给药系统,是指在皮肤或黏膜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或黏膜,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其给药剂型一般为贴剂(Patch)。

透皮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物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薄片状制剂。

[1]贴剂的优势在于:(1)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3)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不受胃排空速率等的影响。

(4)用药方便,患者可以随时撤销或中断治疗。

、(5)药物的靶向性好。

缺点: 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 ,只适合于活性高 ,用量少的药物1.贴剂的基质在传统的中药经皮给药中 ,主要采用天然橡胶作为胶粘层基质。

此类贴膏透气性差、载药量小 ,极易引发皮肤过敏和刺激反应 ,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透皮制剂的发展。

因此 ,研发新型的胶粘剂基质替代天然橡胶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常用的基质主要是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黏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胶黏材料。

主要有聚异丁烯类压敏胶、丙烯酸类压敏胶、硅橡胶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

现代最常应用和研究的是硅酮压敏胶合热熔压敏胶。

1.1硅酮压敏胶:硅酮压敏胶(silicone PSA)是硅酮的二级结构与其三级结构树脂的缩合反应产物。

这种压敏胶是由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10%(质量)以上的稀释剂和 40 % ~ 60% (质量 )的硅酸酯增粘树脂(如 MQ、 MQD 和 MQT增粘树脂 )组成的无反应活性的混合物。

聚二有机基硅氧烷聚脲共聚物是下列组分的反应产物:至少 1种多元胺,如聚二有机基硅氧烷二胺; 至少 1种多异氰酸酯;如果需要, 可以加入多官能度的扩链剂,如有机胺和 /或醇。

该压敏胶可以用于制备一些医用品,如胶带、绷带、敷料、盖布或医疗用品 (传感器、电极、造口装置 )粘贴用胶带和垂带以及经皮释药贴剂。

此外,还可用作保护膜和装饰面材[2]优缺点:硅酮压敏胶人体应用安全,但价格较昂贵,这种胶较柔软,没有橡皮膏硬,剥离效果略逊于橡皮胶,所以,若用其剥离角质层效果较差。

但是,反复使用黏性损失不大。

本品对大多数药物溶解度不大,但扩散性好。

国外市场上已有各种规格的硅酮压敏胶出售,常用的有:含胺药物适合性的硅酮压敏胶(BIO-PSA Q7-2920)和不适于含胺药物的硅酮压敏胶(Dow Coming 355医用压敏胶)。

根据用户需要可以用适当溶剂来调节固体成分的初黏性。

[3]1.2热熔压敏胶:热熔压敏胶( hot melt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HMPSA)是继溶剂型和乳液型压敏胶之后的第3代压敏胶产品,以热塑性聚合物为主体成分,兼有热熔和压敏双重特性,在制备时不加入有机溶剂,在熔融状态下进行涂布,冷却固化后施加轻度指压即能快速粘接,同时又能够比较容易地被剥离,不污染被粘物表面,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胶粘剂。

热熔压敏胶是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基体树脂通过加入增黏树脂、增塑剂、抗氧剂和其它助剂等混熔而成的一类不含溶剂的胶粘剂。

低温型热熔压敏胶的使用温度低于140摄氏度,其在较低温度下比传统型热熔压敏胶具有更低的熔融黏度,能更有效地渗入棉芯,能耗低和不易烫破基材等特点从而明显降低了卫生用品的残留气味并且具有较高的自由度来选择成本较低的原材料。

国内对于低温型热熔压敏胶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4]优点:由于不含有机溶剂,热熔压敏胶制备的贴剂可以减少基质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于药物在基质中的释放,同时对皮肤的刺激性也大大低于天然橡胶;另一方面,热熔胶在制备时无需挥发有机溶剂,特别适合制备含有易挥发药物的中药贴剂。

因此,热熔胶在中药贴剂新剂型的研发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2.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经皮给药的最大屏障是皮肤,所以药物要穿透皮肤起到预防或治疗作用,都要求药物有一定的透皮速率。

一般情况下仅有极少数药物才能够奏效,大部分药物的透皮速率都满足不了治疗要求。

因此,怎样促进药物经由皮肤渗透到血液以达到和维持一定的血液浓度而起到治疗作用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2.1透皮吸收促进剂:它是指能渗透进入皮肤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的材料。

常用的促进剂有二甲基亚砜,月桂氮酮,有机溶剂(如乙醇、丙二醇),脂肪酸及脂肪醇(如油酸),表面活性剂(如普朗尼克、十二烷基硫酸钠、吐温-80)等。

目前,促透剂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化学品,正逐渐转向天然产物和生物合成产品。

研究还发现木瓜蛋白酶(papain)、壳聚糖(Chitosan)等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不同的促渗效果。

近年研究认为氮酮促渗作用强,有效浓度低,性质稳定,毒性低,无副作用,可广泛用于透皮吸收制剂中。

还发现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正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比如在萜类、生物碱、内酯中都发现了很多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报道以肉桂提取物与另一芳香物提取物制得的C2-中药促渗剂,其作用比氮酮起效快[7]。

透皮吸收促进剂配合使用有协调作用的,合用既可减少促进剂的使用量,降低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又可使主药量少而效倍。

[5]2.2离子导入法:该法是利用直流电(通常>500mA/cm)将带电或中性药物粒子经电极导入皮肤,从而进入血液循环。

该法特别适合于肽和蛋白质的透皮给药和那些用透皮促进剂难以奏效的药物。

它能解决被动扩散机制下难以透过皮肤的一些药物的经皮给药问题,如:水溶性药物、离子型药物、肽类及蛋白质大分子药物等,并具有较被动扩散促渗能力强、可控释及可与生物传感器配合使用等优点。

Manebe 等研究发现离子导入能使皮肤屏障上的孔道扩大或生成新的孔道,从而对非离子型亲水性药物起到促渗作用。

2.3电致孔法:与离子导入技术相比,电致孔是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通常10μs~100ms,100V~1000V)在皮肤角质层的质脂双打出暂时性的水通道,这些通道的形成为药物的导入提供了途径,使药物能直接穿过角质层被毛细血管吸收。

电致孔存在电场,所以在电致孔辅助渗透的同时,也加入了离子导入的原理。

电致孔可直接在角质层打出垂直的皮肤孔道,该观点可通过经瞬时高压脉冲处理的皮肤在荧光显微镜下的亮点得到证实,正是这种通道的存在,使药物经皮给药的迟滞时间极大缩短(迟滞时间长是普通经皮给药制剂的一大弱点)。

[6]2.4超声导入法:在超声波的作用下,通过空化效应、对流转运、机械作用和热效应等机制将药物分子透过皮肤或进入软组织的过程。

影响超声导入的因素主要是超声波本身,包括其频率、强度、应用时间和程序等。

超声导入是指利用超声波为动力促使药物透过完整皮肤的一种物理促渗方法。

目前, 关于超声导入的机制有4 种认为[7]: ( 1)超声产生空洞和气泡(气泡的产生和振动) ; ( 2)热效应(皮肤吸收超声能量, 温度升高) ;( 3)液体的对流(声波和气泡的破裂导致液体强烈对流) ; (4)力效应(超声的作用使压力不断变化)。

其中, 气泡和空洞的产生在促渗作用中尤为重要。

皮肤角质层内存在很多气泡中心, 且绝大部分存在于水性的角质细胞内, 施加超声时, 气泡中心立即产生气泡, 并随超声不断振动, 从而破坏了质脂双层结构, 同时, 气泡破裂所产生的震荡波和空洞也加剧了这种破坏; 此外,皮肤外气泡的产生和破裂也造成对皮肤表面侵蚀。

上述情况均使得药物的渗入变得更加容易。

以前使用的超声强度常为1MHz~ 3MHz、 0~ 2W/ cm2, 但研究发现, 气泡的产生和超声频率的强度呈负相关, 20KHz左右的超声更有利于气泡和空洞的生成[8], 同时还可避免高频超声对皮肤的损伤。

此法还不成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2.5微针透皮释药技术:这是一种可靶向皮肤特定层的微观注射释药方法,是结合皮下注射器与透皮贴片优点的新颖双释药方法,在药物传递过程中不会产生疼痛。

此种释药方法最主要的优点是随时可以调节或终止给药,尤其对调节胰岛素或镇痛药剂量大小特别有效。

微针制剂走入市场还需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如何确保包有药物层的微针在插入皮肤时不会被蹭掉,如何保证空心微针不会被堵塞,如何加强微针阵列的可重复利用性等[9]。

2.6光械效应促渗:一定强度的激光照射在靶材料表面, 随之产生高振幅的压力波(Pressure Wave, PW),其作用于药储库(Reservoir)中的药物分子,促使其高效地透过皮肤。

与超声波相比,实验用PW的振幅一般为300bar~1000bar (1bar= 105Pa),作用时长一般为100ns~10μs。

重要的是, PW在几十到几百纳秒中就将压力由0上升至500bar左右,即在1s 内上升数十亿个大气压。

2.7穴位给药:中药穴位给药疗法是将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和(或)透皮吸收促进剂混合后,制成各种剂型敷贴于人体腧穴上,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

这种疗法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药物具有发散、走窜的性质,能经皮肤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药力更专且疗效确切,是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

[10]穴位透皮给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作用于某些穴位,利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穴位透皮给药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一种古老的治病方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神阙为穴位透皮给药中常用的穴位,表皮层非常薄,且脐下无脂肪组织,脐周围静脉网与神经分布丰富,因此渗透强、快,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

脐疗的适应证相当广泛,涉及到儿科、内科、妇科、五官科、急诊科等。

刘建平等[11]研究了不同穴位氨茶碱贴剂经皮吸收的作用差异,试验结果表明“肺俞”和“膻中”穴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在透皮贴剂的运用中,通常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如电致孔与离子导入并用能够显著增强离子药物导入的转运速率。

2.8此外还有中药促渗剂:一些天然产物中的萜烯类、生物碱类、内酯类等物质具有与化学合成促渗剂类似的促渗作用,这类具有促渗作用的中药挥发油与提取物统称为中药促渗剂。

如氟比洛芬控释贴片。

Charoo 等[3]以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作控释膜,制备了氟比洛芬控释贴片,大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以柠檬油作促渗剂的贴片较普通贴片的 AUC 与 C max分别提高了1.6 与1.7 倍,且对于角叉菜胶诱导的脚爪浮肿的抗炎效果明显优于普通贴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