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都辞赋解析律赋的演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都辞赋解析律赋的演进

唐代科举考试自高宗永隆二年起,为提高考试的难度,进士试策前还需加试杂文,指铭箴论表等作为预选,而至开元、天宝间又改以诗试赋。徐松《登科考记》卷一永隆二年条:「按杂文两首,论箴明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直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间。」之后,赋(律赋)便成为士子是否能够进仕之关键。

律赋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赋既然成了进士考试的科目,为便于试官的评阅和防止士人的预作,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些限制,于是限韵和开头必须点题,也就成了试赋的要求。在唐代,赋也随着律诗的形成而在逐渐格律化,并且也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于是,由试官命题并限以韵脚的律赋,也就正式形成。上述皆以「限韵」做为律赋成立的一项要件,甚至认为「限韵」乃基于科场防弊的需求而订定。也因此,如果以「限韵」做为律赋成立的充分条件,则律赋早在科举试赋之前便已存在。如果配合赋篇较长而将规定调整为:除押该韵字外,另押与该韵字同韵部之字,便是律赋的限韵方式了。

律赋最初是一些文人学士为表现才学和写作技巧而开启的,早在南朝,文人作诗以有先赋韵的情况,仅从四声八病讲求声韵之美外,更从格律加以要求,不仅诗如此,赋亦如此,演化下来,便会形成诗赋同流的趋势,而律赋除限韵外,其律赋的形式在南朝其实都大概具备,故发展成为律赋俨然成为下一阶段文学特征之必然。但是南朝的騈赋和律赋其实还是有一段差距,可分三方面讨论,第一就以形式上而言,騈赋的特征包括用典、

词藻华丽和讲求声韵,而律赋最重要的特征则在于限韵。第二是题材和内容上的区别,律赋的体材无所不包,具有赋主题的开阔性和多样性。第三是风格情调上的区别,騈赋大都注重个人情感的感发,而到后期,物像的格局越来越小,然而律赋一方面除了用于科举制度外,也有许多律赋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精神。

吴锡麒〈律赋清华叙〉说:原夫赋之为道,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词。支别多途,体实参以写志;封疆不隔,才自擅乎登高。鼓吹百家,笙簧六艺。援成规以定墨,律则谐声;窥意匠而运斤,韵工对偶。所谓摛藻掞华,机杼自出;熏香摘艳,裁制攸宜者也。

赋渊源于诗,发展于骚,以言志为旨,以骋才为用。具体到律赋,则有谐声与对偶两项要求。总而言之,律赋要内容与形式两者并重,将「机杼自出」与「裁制攸宜」两方面结合好。这一总结体现出干嘉馆阁文学对于律赋创作的影响:首先,律赋是馆阁考试中的一项,考官要执行严格的评判标准,所以在形式上律赋创作要遵行规则,不可逾矩。其次,在守「律」的基础上,要出类拔萃则要求士子们能够「摛藻掞华」、「熏香摘艳」,将才学体现在作品中,与考官的知识结构相呼应,从而获得好评。第三,随着整个馆阁文坛对于自身创作过于雅化而丧失个性的反省,律赋创作也往往要求作者注重个人言志抒情在文章中的体现。持平而论,律赋创作在文学形式方面达到的高度的确令人仰止,而在情感内容方面则显得只是努力摆脱千人一面的批评,实际上仍缺少自我的本来面目。

首先看提引词。

唐代佚名《赋谱》里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其中的「发」就是今天所说的更端词,它独立于对仗之外,以两到三字为主,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提示文意的转折或递进,可看做文章分层的一个标志。

常用虚词: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常用提引词: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观夫,惟夫,原夫,若夫,闻夫,至如,至乃,至其,于是,是则,观夫,惟夫,原夫,若夫,闻夫,洎于,逮于,至于,既而,亦既,乃知,方知,方验,将知,固知。

提引词大全

一些常见提引词:「于是」、「莫不」、「则见」、「遂使」、「夫其」。「况乎」、「徒见」、「是知」、「迄今」、「所愿」、「见夫」、「遂令」、「纵教」(皆包含至少一个声调为去声的音节。)由此可见,在提引词的使用中,偏好用去声。

清人论词,特重去声,在词的领字中,去声的应用尤为重要,领字「算」、「正」、「况」、「问」、「诉」、「定」全是去声。去声的应用能够在句首起到强化音节的效果,让该韵的音节组合流畅,形成一个整体的同时独立于上下韵之外。因此,将词中领字用去声的技巧运用于律赋创作的提引词中,更能取得了良好的声音效果,这是律赋音律上的特色之一。

提引词独立于律赋的平仄与对仗之外,而律赋的主体壮、紧、长、隔四种句式则必须严格地遵守平仄规律。一般来说,律赋的平仄主要考察出句与对句对应音步上的音节是否平仄相反,但律赋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

加了当句相邻音步上音节平仄亦相反这么一条规律。(这就是有如对联一

般的要求。)

可用一句话总结律赋创作的平仄规律:律赋的平仄只考察音步上的音节,该音节的平仄须与对句相应音步音节及本句相邻音步音节的平仄相反。

迭字的特点在于两个紧邻的音节相同,构成一定的音乐性,与之近似的有双声迭韵连绵词。双声迭韵连绵词也很早就在中国古代韵文学中出现了,《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其中「关关」是拟声迭字,「窈窕」、「辗转」是迭韵连绵词,「参差」是双声连绵词。乾隆十九年进士周春曾说:「双声迭韵,分而言之,三百篇所早有。沿及两汉、魏晋,莫不皆然。但尔时音韵之学未兴,并无所谓双声迭韵名目,故散见而不必属对也。自沈约创四声切韵,有前浮声、后切响之说,于是始尚对者。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唐初律体盛行,而其法愈密……迨宋初而渐微……」可见,干嘉时期的馆阁文臣们在坚实的小学功底基础上,已经对双声迭韵连绵词在韵文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予以了高度关注。

将双声迭韵连绵词充分地融入了律赋创作之中,这种对于双声迭韵连绵词的熟练运用,正可用周春所谓的「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予以赞美。

双声迭韵连绵词的对仗安排,会使得整个段落的音韵结构非常整齐。

将律诗中的「黏」嫁接到律赋中来的作法以保持音韵结构的整齐。律诗中的「黏」指下一韵出句的平仄关系必须与上一韵对句的平仄关系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