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章 芳香烃

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章 芳香烃

定条件下还是能加成的。
加氢:
加氯: 3.氧化反应 苯环侧链的氧化: 烃基苯侧链可被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的酸性或碱性溶液或稀硝酸所氧化,并在与苯环直接相连 的碳氢键开始,如果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上没有氢时,不被氧化。氧化时,不论烷基的长短,最后 都变为羧基,苯环不容易氧化。
苯环的氧化:
第四节 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 1. 定位基在苯环上引入新的取代基时,其进入苯环的位置,主要决定于原有取代基的性质。这个原有 的取代基称为定位基。 2. 定位基类型 第一类:邻、对位定位基,使反应容易进行,并使新导入基主要进入苯环的邻、对位。 如:-NH2、-ph、- N(CH3)2 、-NHCOCH3 、-OH、- OCH3 第二类:间位定位基,使反应难于进行,并使新导入基进入苯环的间位。 + 如:-COOH 、-NO2 、- N(CH3)3 、-CF3 第三类:使反应较难进行,又使新基导入邻位或对位。 如:-F、- Cl、- Br 、-CH2Cl 二、定位规律的解释 1. -COOH 、-NO2 、- N(CH3)3 、-CF3等。 这类定位基与苯环直接连接的原子都具有一定的正电荷,吸引苯环上的电子,使苯环上的电子 云降低,使亲电取代反应较难进行。以硝基为例,硝基的π轨道和苯环构成π-π共轭体系,由于 氧、氮的电负性强于碳,使共轭体系的电子云移向硝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协同作用的结果,降 低了苯环的电子云密度,其中以邻、对位为甚,而间位相对来说降低的少一些。
+ 3H 2
二、近代物理方法测定苯的结构
+Q
应该 Q=120×3=360KJ/mol,而实际上苯的氢化热=208 KJ / mol,比理论值低 152 KJ / mol 。
1.近代物理方法测定苯的结构: (1)6 个碳组成一个平面正六边形,6 个氢与 6 个 碳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共平面性) (2)所有键角都是 120° (3)碳碳键键长为 0. 139nm. 2.轨道杂化理论: 苯环所有碳原子都是采用 SP2 杂化,每个碳原子以三个杂化轨道分别与相邻的碳原子和氢原子形成 三个σ键。每个碳原子的未参与杂化的 P 轨道都垂直于碳环的平面。相邻的两个 P 轨道彼此从侧面 重叠,形成一个封闭的共轭体系,这个封闭的共轭体称为大π键,由于π电子高度离域,从而使键 达到完全平均化。

有机化学第四篇芳香烃

有机化学第四篇芳香烃

第四章芳香烃芳烃,也叫芳香烃,一般是指分子中含苯环结构的碳氢化合物。

现代芳烃的概念是指具有芳香性的一类环状化合物,它们不必然具有香味,也不必然含有苯环结构。

分类:芳香烃按照分子中是不是含有苯环,可分为苯系芳烃和非苯系芳烃。

苯系芳烃按所含苯环的数量和结合方式分为单环芳烃、稠环芳烃和多环芳烃。

1.单环芳烃:指分子中仅含一个苯环的芳烃,包括苯、苯的同系物和苯基取代的不饱和烃。

例如:CH3CH2CH3CH=CH2苯甲苯乙苯苯乙烯2.多环芳烃:指分子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芳烃,多环芳烃按照分子中苯环的连接方式不同分为多苯代脂肪烃,联苯烃和稠环芳烃(1)多苯代脂肪烃:能够看做脂肪烃分子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氢原子被苯基取代的化合物。

CH2HC CH二苯甲烷1,2-二苯乙烯(1)联苯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别离以单键相连而成的多环芳烃例如:联苯1,4-三联苯(2)稠环芳烃: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彼此共用两个碳原子而成的多环芳烃,例如:萘蒽菲3.非苯芳烃:指分子中不含苯环的芳香烃,例如:环戊二烯负离子环庚三烯正离子第一节单环芳烃一,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苯是最简单的单环芳烃。

单环芳烃包括苯、苯的同系物和苯基取代的不饱和烃。

1.异构现象(1)烃基苯有烃基的异构例如:CH2CH2CH3CHCH3CH3(2)二烃基苯有三种位置异构例如:RR'RRR'R'(3)三取代苯有三种位置异构例如: R R'RRR''R''R''R'R'2. 命名(1)苯基的概念芳烃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所剩下的基团称为芳基(Aryl)用Ar 表示。

重要的芳基有:CH 2(C 6H 5CH 2-)苄基(苯甲基),用Bz 表示苯基, 用Ph 或 表示ф(2)一元取代苯的命名a 当苯环上连的是烷基(R-),-NO 2,-X 等基团时,则以苯环为母体,叫做某基苯。

例如:CH CH 33NO 2Cl异丙基苯叔丁基苯硝基苯氯苯b 当苯环上连有-COOH ,-SO 3H ,-NH 2,-OH ,-CHO ,-CH=CH 2或R 较复杂时,则把苯环作为取代基。

南开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章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描述

南开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第四章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描述

Ea ln k ln A RT
R: 气体常数, A: 频率因数,
在不同温度下测速率常数, 可计算出 Ea: Arrhenius活化能
Ea ΔH RT ΔS Ea log k 10 .753 log T 4.576 4.576T
4.3.1 简单速率表达式的积分形式

正常情况下动力学数据用微分方程的积分形式来处理:
如简单的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
1 C0 一级级反 : k ln( ) t C 1 b0(a) 二级反应 : k (a0 - b0)ln t a0(b)
a, b, c: 时间t时浓度
a0, b0, c0: 起始浓度
一些反应速率方程积分形式的推导:
4.2 动力学数据(Kinetic Data)
动力学数据使我们能更详细地洞察反应机理。用跟踪反 应物消失和产物出现的方法可以测定某一个反应的速度。波 谱技术提供了一个迅速又连续地监测浓度变化的方法,因而 往往被用来测量反应进行的程度。总之,任何与一种反应物 或产物的浓度有关而且能被测量的性质,都可利用来测定反 应速度。 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浓度以及 反应速度之间建立定量关系。
k1[A][B] [C] k -1
d[D] k1 k2[C] k2 [A][B] kobs.[A][B] dt k -1
大多数反应不止一步, 可以参考一些重要的多步反应例子来得出动 力学表达式, 例如在决速步之前可以有一个快速平衡:
ROH + H+
+ ROH2
快 k1 k -1
_
ROH2 RBr +H2O
计算出一个反应的自由能变化,就使反应平衡位置的计算有了 可能,也就指出了某一化学过程的可实现性。 有兴趣的反应大多数发生在溶液中,任何这种反应的焓、熵和 自由能都与溶剂介质有关。 但是,热力学数据并不能说明是否存在一个能量上有利的潜在 反应途径,即反应速度上的情报。因此,深入了解反应机理以及 有机反应进行是中间所经各步的速度和能量要求是极为重要的。

有机化学第四章卤代烷

有机化学第四章卤代烷

pKa
5.50
CH3CH2COOH 4.84
CH3COOH 4.76
HCOOH 3.77
+ I 效应:(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ICH2COOH
BrCH2COOH
ClCH2COOH
pKa
3.18
2.90
2.86
-I 效应:F— > Cl— > Br— > I—
CH3 CH3CCH2CH3
CH3 + CH3C=CHCH3
OC2H5 (2) 重排产物
(3) 消除产物
SN1反应的这些特点(外消旋化、重排等)是由于 反应中生成了碳正离子中间体,研究SN1反应首先要 掌握碳正离子的结构和特性。
关于SN1反应历程的讨论
1、 预备知识
(1) 电子效应
诱导效应
定义: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的极性(电负性)不同 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 应称为诱导效应。
过量氨(胺)的存在下进行。
4. 氰解:
R X + NaCN
C2H5O H ( NaCN)
R CN
H3O+
增加一个碳原子
R COOH
该反应的重要意义除可增长碳链外,还可以通过氰
基转化为―COOH、 ―CONH2等官能团。
该反应与卤代烷的醇解相似,亦不能使用叔卤烷,
否则将主要得到烯烃。
5. 卤离子交换反应:
热力学稳定性差,易于
断键,使中心碳原子恢
复 sp3杂化。
O C 键尚未完全形成, C Br 也未完全断裂; 过渡态出现了形式上的“五价碳”原子,该“五价碳”可看成为 sp2杂化,
三个正常共价键在同一平面, 两个部分共价键在平面的两侧,此时,各个

有机化学4第四章芳香烃

有机化学4第四章芳香烃

(1)、闭合离域体系
(2)、具有平面结构或接近平 面
(3)、参与共轭的π电子数符合 4n+2
轮烯
[8]轮 烯
HH
[10]轮 烯
HHHH
[14]轮 烯
[18]轮 烯
盆形
不共平面
π电子数8 不符合4n+2
π电子数10 符合4n+2
无芳香性 无芳香性
不共平面
π电子数12 不符合4n+2
无芳香性
共平面
π电子数18 符合4n+2
COCH3
HO
COOH
COOH NH2
HO
CH3CH2CCH2CHCHO O Cl
3-丁烯-2-醇 4-氧代-2-氯乙醛
4-羟基环己烷甲酸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 2-氨基-5-羟基苯甲酸
3-硝基-4-羟基苯乙酮
官能团的优先顺序 见教材P93
1
α
891
7

6
3
5
10
5
4
α
SO3H

萘 1,5-二甲基萘 2-萘磺酸 或 β-萘磺酸
―O-, ―NH2,―NR2, ―OH(强烈活化) > ―OR,―OCOCH3, ―NHCOCH3(中等活化) > ―R, ―C6H5 >(弱活化) ― F, ―Cl, ―Br, ―I(弱钝化)
2、第二类定位基(间位定位基)
-N+R3, -NO2,-CN, -SO3H, -CF3,-CHO,COCH3,-COOH,-COOCH3, -CONH2(强烈钝化)
Cl
H
Cl
Cl
E
O
δδ
N

大学有机化学04环烃

大学有机化学04环烃

• 环烷烃的碳也是sp3杂化,但键角不一定一样.
C

C
109.5
。盖 较

C

C


105.5。
差C
C
丙烷
环丙烷
键轨道的交盖
因键角偏离正常 键角而引起的张 力叫角张力。
键香 蕉
2024/10/13
脂环烃
9
60。109.5。 24。44'
90°
环丁烷
随着环的扩大,张力
108°
环戊烷 基本上无张力
2024/10/13
脂环烃
15
(2) 环己烷船型构象
HH
1
4
4 1
23
H H
23
H H
65
6
5
透视式
HH
HH
纽曼投影式
构象特点: C2 ,C3 ,C5 ,C6在一个平面上, C1 ,C4都处于平面的同侧。
相邻原子重叠式,船式构象不稳定
2024/10/13
脂环烃
16
a键
a 键:直立键(竖键) (axial bonds)
e键
e 键:平伏键(横键) (equatorial bonds)
直立键(a键): 6个(3上、3下) 平伏键(e键): 6个(3上、3下)
2024/10/13
脂环烃
17
(3) 构象的翻转 • 通过C-C键的不断扭动,一种椅型翻转为另一种椅型
a键变为e键 e键变为a键
为 a键
为e键
•两种椅型构象是等同的分子.
H2SO4 + H2O
HNO3 + 2H2SO4
HSO4- + H2O+NO2 H2O + +NO2 H3+O + HSO4-

有机化学 第四章课后题答案分析

有机化学 第四章课后题答案分析

P46 参考1,3-丁二烯的加成反应
P37
烯烃与硫酸加成反应
P72 一元取代萘在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第二个基团进入环的 位置同样取决于原有基团的性质。 I. 如果环上有一个邻对位定位基时,由于邻对位定位基的致活 作用,所以取代发生在同环。如果第一定位基团在 1 位,那么 第二定位集团优先进入4位;如果第一定位基团在2位,则第二 基团优先进入1位。 II. 如果一个环上有一个间位定位基时,由于间位定位基的致钝 作用,亲代反应主要发生在环的5或8位。
第四章 课后作业
4.7 答案
取代和加成反应的区别 1.烯烃的加成反应。活性次序为 F2>Cl2>Br2>I2.课本P34烯烃与溴的加成, 反应条件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由此 类推,如果是烯烃与氯加成,那么反应 条件应该更加简单。
CCl4
不用写上HBr.在有机化 学中大多用箭头,可逆 反应则用可逆符号。而 且多数反应复杂,方程 式不配平,只写出主要 产物即可 2.α-H的取代反应。P40 C=C与卤素的加成一般是按离子(亲 电加成)历程进行的反应,在常温 下,不需要光照即可进行,而烷烃 的卤代反应是按游离基历程(自由 基),需要高温或光照才能进行。 所以烯烃的α-H卤代反应必须在用Br2/CCl4溶液, 后用银氨溶液也 可以。
不能用溴水。原因:环丙烷可以 和溴室温条件下发生开环加成反 应,与高锰酸钾一般不反应P56。
P72 一元取代萘在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第二个基团进入环的位置同样取决于原有 基团的性质。 I. 如果环上有一个邻对位定位基时,由于邻对位定位基的致活作用,所以取代发生 在同环。如果第一定位基团在1位,那么第二定位集团优先进入4位;如果第一定位 基团在2位,则第二基团优先进入1位。 II. 如果一个环上有一个间位定位基时,由于间位定位基的致钝作用,亲代反应主

大学有机化学第四章 环烃

大学有机化学第四章 环烃

目前有关苯的结构还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一般沿用的有: 或
物理性质 (physical property) 多数是无色有芳香味的液体,易挥发,蒸汽有毒(也 有的芳香烃很臭!)。相对密度小于1,不溶于水,能溶 于乙醇、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chemical property) 芳香烃具有其特征性质——芳香性(易取代,难加 成,难氧化)。 1.取代反应 (1)卤代
3. 二元取代物的定位效应 1)原有取代基定位效应一致,第三个取代基进入它们 共同确定的位置。
CH3 (>99%)
COOH
COOH Br
NO2
(100%)
SO3H
(80%)
(20%)
2)两个取代基定位效应相矛盾,由基团致活能力顺序 判断第三个基团取代的位置。
①.两个基团不同类,定位效应受邻对位取代基控制。
HONO2 + HOSO2OH
[H2O+-NO2] + SO4H - H2 O NO2
H
- H+
+ NO2 π络合物 H+ + SO4H
NO2 σ络合物
NO2
NO2
H2SO4
3.磺化
2 H2SO4
O
SO3
S
O
δ
+ H3O+ + HSO4
H
+
δ
H+
SO3H
O
SO3
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定位效应或称取向效应)
X X X
缺点:3.
一般单、双键的键长分别为 : 0.154nm 和0 .134 nm而实际苯分子是一个正六边 形构型,且碳碳间键长完全相等,均为 0 .139nm (介于一般单、双键键长之间)

第4章 还原反应 (2h)大学有机合成

第4章 还原反应  (2h)大学有机合成

• 共轭烯烃还原为相应的烯烃;
PhCH=CHCH=CH2
Na, NH3(l) CH3OH
PhCH2CH=CHCH3
• 末端孤立双键能被还原.
二、汞齐类试剂
1、Na-Hg、Zn-Hg 试剂 • 在惰性或水(酸)介质中,将C=O还原成亚甲基 或生成醇.
O + 2 Na-Hg
O
Na-Hg, HCl
H2O
O NH2-NH2, Na
高压釜或封管, 200 ℃
CH2
+ N2
• 将醛、酮羰基 还原成甲基或亚甲基.
黄鸣龙还原(碱性条件下还原)
R R C O
+
H2N NH2

B
R R CH2
+
N2
R R C N NH2
TEG or DEG(三甘醇、二甘醇) 120℃(蒸出H2O)
△ 200℃ KOH R CH 2 R 65~90%
H2, 5%Os-C
PhCH=CHCH2OH
PhCH2CH2CH2OH
PhCH=CHCHO
100℃, 6 MPa
H2, Raney Ni
• 酮分子含有烯烃双键时(不论是否共轭),用
H2/Pt催化剂可选择地还原双键,得不饱和酮。
4、酰氯的还原
——催化氢化或金属氢化物选择性还原醛的反应。
Rosenmund罗森蒙德反应
思考题
一. 完成 下列的转变
1.
O2N CO2H O 2N CH2OH
2.
O2N
CHO
O 2N
CH2OH
3.
O
CHO
OH
O
CHO
OH
4. OHC
OCH3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二烯烃

三、聚合反应与合成橡胶
• (一)天然橡胶 结构:相当于顺-1,4-聚异戊二烯
H2 C H3 C C C CH2 H n
• (二)合成橡胶
1.顺丁橡胶
n CH2
C H C H CH2
聚合
H2C
CH2
C
H
C H
n
顺-1,4-聚丁二烯
• 2.异戊橡胶(合成天然橡胶)
n CH2
C H3C C H CH2
CH3 H C C H H C C CH3 H
反,反-2,4-己二烯 或(E,E)-2,4-己二烯
顺,反-2,4-己二烯 或(Z,E)-2,4-己二烯
§4—2 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共轭π键和共轭效应
• 一、1,3—丁二烯分子的结构 ——共轭π键 (一)结构 CH2=CH—CH=CH2中,每个碳原 子都以sp2杂化轨道成键,形成3个C-Cσ键,6 个 C-Hσ键,这些σ键以及四个碳原子和六个 氢原子均处在同一平面,所有键角都接近 120°。每个碳原子余下的未参与杂化且与该 平面垂直的p轨道“肩并肩”地重叠,形成一 个包括4个原子、4个电子的共轭π键。
H H
C
4
3
CHale Waihona Puke H C H2• (二)共轭π键 包括3个或3个以上 原子的π键叫做共轭 π键(大π键、离域 1 C H π键)。 H • (三)共轭分子 含有共轭π键的分 子叫做共轭分子。
二、共轭效应
• (一)定义 由于形成共轭π键而引起 的分子性质的改变叫做共轭效应。 • (二)特性 1.共轭分子的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大。 2.使电子云的分布趋向平均化。 3.共轭分子中单键的键长缩短,双键 的键长加长,即键长趋于平均化。
HC HC CH2 CH2 + CH O 100℃ CH CH2 丙烯醛 (产率100%)

有机化学 第4章 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环烃
一、芳香烃的分类 (a ) 单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
CH3 苯 甲苯
(b) 多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
C H 联苯 三苯甲烷
(c) 稠环芳烃:分子中含有两个或多个苯环彼此间通过 共用两个相邻碳原子稠合而成



二、单环芳烃
(1)苯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14年法拉第发现苯


1834年米切利希提出苯这一名称
ph
甲苯基 CH3 CH3 间 CH3 邻 对
(3)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苯及其同系物一般为无色液体,相对密度
小于1,但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和 烯烃的相对密度大。不溶于水,可溶于有 机溶剂。单环芳烃具有特殊气味,有毒
(4)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4.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① 卤代: 在三卤化铁等催化剂作用下,苯与卤素作用生成卤
(代)苯,此反应称为卤化反应
+ CI2 FeCI3 CI + HCI Br + HBr
CH3 + CI2 FeCI3 CI
+
+ Br2
CH3
FeBr3
CH3
CI

卤苯继续卤化,比苯难,邻对位产物为主
Cl Cl + Cl2 Cl Cl + + Cl 邻二氯苯 (39%) Cl 对二氯苯 (55%) (6%) Cl
H C2-C3 H H
H H H
H
HH
H C6-C5
重叠式
构象稳定性:椅式>船式,椅式是环己烷最稳定的构象
(1)椅式构象的画法
加竖键(a键) 加竖键(a键)
H H H H H H

大学有机化学炔烃

大学有机化学炔烃
CH3C CH
HgCl2
CH3C CH2 Cl
与HBr加成时也有过氧化物效应
1mol HBr
Br
CH3C CH ROOR CH3CH2 CH2
C.与H2O加成(马氏加成)
HC

CH
+
+ H OH
H2HS+O4
HHggS+O+ 4
[CH2=CH
重排
OH]
CH3-CH=O
烯醇式不稳定
+ - H2HSO+ 4 R-C≡ CH + H OH HHggS+O+ 4
(1)生成炔化物
[Cu( NH3 )2 ]+Cl -
RC
Cu2Cl2 / NH3
CH
( AgNO3 / NH3 )
[Ag(NH3 )2 ]NO3
RC CCH3
RC CCu
棕红色沉淀
( RC CAg )
白色沉淀
此反应可用于端基炔(炔氢)的鉴别。
(2)炔烃的烷基化反应:用于有机合成,加长 碳链。
炔钠与卤代烷(1°RX)反应
= 20% KOH
HOCH3
150~160
。 C
CH2
CH
OCH3
HC CH +
= CH3COOH
Zn(O Ac)2 。
CH2
CH
170~230 C
O
HCN CuCl - HCl CH2=CH CN
=
C CH3 O
反应的净结果相当于在醇、羧酸等分子中引入
一个乙烯基,故称乙烯基化反应。
◆反应的关键步骤是由亲核试剂的进攻引起的,故称 亲核加成反应。
= 高温

大学有机化学第四章 链烃和环烃

大学有机化学第四章 链烃和环烃
环烷烃加氢反应的活性: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已烷或大环脂环烃加氢开环非常困难。
2、加卤素:环丙烷、环丁烷与烯烃相似,在常温下可以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
3、加卤代氢:环丙烷、环丁烷及其衍生物很容易与卤化氢发生加成反应。开环发生在含氢最多和含氢最少的两个碳原子之间,加成反应遵循马氏规则。
环戊烷以上的环烷烃,在室温下难以与卤代氢发生加成反应。
炔氢也能与重金属(Ag或Cu)作用形成不溶于水的炔化物。常用试剂为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
6、聚合反应
(五)、炔烃的制备
二卤代烷在强碱性条件下脱卤化氢及金属炔化物与伯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是制备炔烃的常用方法。
二、二烯烃
分子中含有两个双键的开链烃称为二烯烃(diene),其通式为CnH2n-2。
(一)、分类和命名
2、其它烷烃的氯代反应
其它烷烃在相似条件下也可以发生氯代反应,但产物更复杂。
3、烷烃和其它卤素的取代反应
4、甲烷卤代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是指由反应物至产物所经历的过程。一个反应历程是根据这一反应的许多实验事实,总结归纳作出的理论假设。这种假设必须符合并能说明已经发生的实验事实。
(1)、甲烷氯代反应机制
甲烷的卤代反应历程是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
烯烃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自身加成反应生成分子量很大的聚合物,这种反应称为聚合反应,参加反应的烯烃称为单体。
六、烯烃的制备
1、醇的脱水
2、卤代烷脱卤化氢
卤代烷与强碱(如氢氧化钾、乙醇钠)的醇溶液共热时,脱去一分子卤化氢生成烯烃。
3、邻二卤代烷脱卤化氢
邻二卤代烷与锌粉一起共热,可脱去一分子卤素生成烯烃。
第三节炔烃和二烯烃
三、烷烃的结构
根据杂化理论认为碳原子在形成甲烷分子时发生了sp3杂化,所以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是正四面体结构,因此除乙烷外烷烃分子中的碳原子并不排布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以锯齿形或其他可能的形式存在。所以“直链烷烃”仅指不带支链的烷烃。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四章-二烯烃和共轭体系(习题答案)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四章-二烯烃和共轭体系(习题答案)

第四章 二烯烃和共轭体系思考题习题4.1 下列化合物有无顺反异构体?若有,写出其构型式并命名。

(P119)(1) 1,3-戊二烯 CH 2=CH CH=CHCH 3解:有2个顺反异构体!C=CCH 3HCH 2=CHHC=CH CH 3CH 2=CHH(Z)- 1,3-戊二烯 (E)- 1,3-戊二烯(2) 2,4,6-辛三烯 CH 3CH=CH CH=CH CH=CHCH 3 解:有6个顺反异构体!C=C C=CHC=C HH CH 3H H CH 3HC=C C=CHC=C HCH 3HH H CH 3HC=CC=C H C=CHCH 3HCH 3H HH(Z,Z,Z)- 2,4,6-辛三烯 (Z,Z,E)- 2,4,6-辛三烯 (E,Z,E)- 2,4,6-辛三烯C=CC=C C=C HHHH CH 3CH 3H HC=CC=CC=C H HCH 3HHH HCH 3C=CC=C C=C HHCH 3H HCH 3H H(E,E,E)- 2,4,6-辛三烯 (E,E,Z)- 2,4,6-辛三烯 (Z,E,Z)- 2,4,6-辛三烯习题4.2 下列各组化合物或碳正离子或自由基哪个较稳定?为什么?(P126)(1) 3-甲基-2,5-庚二烯 和 5-甲基-2,4-庚二烯√CH 3CH=CCH 2CH=CHCH 3CH 3CH 3CH=CHCH=CCH 2CH 3CH 3π-π共轭无π-π共轭有(2)(CH 3)2C=CHCH 2CH 3CH=CHCH 2CH 2=CHCH 2、和(CH 3)2C=CHCH 2CH 3CH=CHCH 2CH 2=CHCH 26个超共轭σ-H 3个超共轭σ-H 0个超共轭σ-H 稳定性:>>(3)(CH 3)2CHCHCH=CH 2(CH 3)2CCH 2CH=CH 2(CH 3)2CCH 2CH 3、和(CH 3)2CHCHCH=CH 2(CH 3)2CCH 2CH=CH 2(CH 3)2CCH 2CH 3稳定性:>>有p -π共轭p -π共轭无p -π共轭无给电子性:CH 3CH=CH 2>(4)、和CH 2CH=CHCH=CH 2CH 2CH=CHCH 2CH 3CH 3CHCH 2CH=CH 2稳定性:>>有π-π共轭CH 2CH=CHCH=CH 2CH 2CH=CHCH 2CH 3CH 3CHCH 2CH=CH 2p -π有共轭π-π无共轭π-π无共轭p -π有共轭p -π共轭无 (5)CH 3 , (CH 3)2CHCH 2 , CH 3CHCH 2CH 3 和 (CH 3)3C甲基自由基 一级自由基 二级自由基 三级自由基(6)(CH 2CH=CH)2CH , CH 2=CHCH 2 和 CH 3CH=CH5个sp 2杂化碳共轭 3个sp 2杂化碳共轭 成单电子不在p 轨道上,不参与共轭共轭程度更大共轭程度相对较小习题4.3 解释下列事实:(P126)(1)CH 3CH 2CH=CHCH 3CH 3CH 2CH 2CHCH 3Cl CH 3CH 2CHCH 2CH 3ClHCl+(主)(次)稳定性:>CH 3CH 2CHCH 2CH 3CH 3CH 2CH 2CHCH 3(2)CH 3CH=CCH 3CH 3CH 3CH 2CCH 3CH 3ClCH 3CHCHCH 3CH 3Cl+HCl(主)(次)稳定性:>CH 3CH 2CCH 3CH 3CH 3CHCHCH 3CH 3(3)+HBr , 过氧化苯甲酰-78 Co(96%)(4%)CH 3CH=CH 2CH 3CH 2CH 2Br CH 3CHCH 3Br>稳定性:CH 3CHCH 2Br CH 3CHCH 2BrCH 3CH=CH 2CH 3CHCH 2Br CH 3CHCH 2BrPhCOOH + BrPhCOOBr+(过氧化苯甲酰)2PhCOOPhCO OCPh O O机理:... ...习题4.4 什么是极限结构?什么是共振杂化体?一个化合物可以写出的极限结构式增多标志着什么?(P130)解:极限结构——对真实结构有贡献,但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结构的经典结构式;共振杂化体——由若干个极限结构式表示的该化合物的真实结构。

大学有机化学芳香烃

大学有机化学芳香烃
苯与混酸作用,生成硝基苯:
+ HNO3
H2SO4 50~60℃
NO2 + H2O
硝基苯(nitrobenzene)
2 H2SO4 + HO—NO2
NO2+ + 2 HSO4- + H3O+
22
第二十二页,课件共51页
第四章 芳香烃 第一节 苯及其同系物(三、性质)
3. 磺化反应
苯与发烟硫酸作用,室温下就能生成苯磺酸。 苯与浓硫酸共热也能生成苯磺酸。
13
第十三页,课件共51页
NO2
硝基苯
Br
溴苯
CH3 NO2
邻硝基甲苯
CH3
Cl
间氯甲苯
NH2
OH
COOH
SO3H
NH2
Br
Br
OH CH3
苯胺 苯酚 苯甲酸 苯磺酸 2,6-二溴苯胺 邻甲基苯酚
*
14
第十四页,课件共51页
第四章 芳香烃 第一节 苯及其同系物(二、命名)
芳烃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剩下来的原子 团叫芳基,可用 Ar- 代表。
主要进入它的间位,同时钝化苯环。属于第二类基的 有(按钝化能力由大到小排):
-NR3,-NO2,-CCl3, 强致钝基
-CN,-SO3H, 中等致钝基
-CHO,-COR,-COOH,-COOR,-CONR2 等 弱致钝基
特点: 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子带正电荷或带部分正电 荷或有重键;;是吸电子基,钝化苯环。
NO2
(主)
33
第三十三页,课件共51页
第四章 芳香烃 第一节 苯及其同系物(四、定位效应)
课堂练习:用箭头表示下列化合物发生
亲电取代反应的位置。

有机化学 第4章 环烃

有机化学 第4章 环烃

H3 C
H
H
H
CH3
H3 C
H
H
H3C
H
CH3
H
H
CH3
H CH3
H
CH3 H
H3 C
H
H CH3
H3 C
H3C
2.系统命名
(1) 单环体系 脂环烃的命名,是在同数目碳原子的开链烃名称前加 “环”字,取代基的名称和位次写在环烷烃的名称前面。
分子中有不饱和碳碳键,命名时应使不饱和键上的碳
编号最小。 碳原子编号时,应使取代基的位次尽可能最小。 若取代基碳链较长,则环作为取代基。
1,2,4-三甲苯 (偏三甲苯)
1,3,5-三甲苯 (均三甲苯)
(4) 对结构复杂或支链上有官能团的化合物,也可把支 链作为母体,苯环当作取代基命名.
CH3 CH3-CH2-CH-CH-CH3
2-甲基-3-苯基戊烷
CH=CH2
C=CH
CH 3-C=CHCH3
苯乙烯 (乙烯基苯)
苯乙炔
2-苯基-2-丁烯
(5) 芳基,苯基,苄(bian)基
芳基--芳烃分子的芳环上减去一个H后的基团叫芳基,用 “Ar”表示. 苯基--苯分子上减去一个H后的基团叫苯基,用“Ph”表示.
苄基--甲苯的甲基上减去一个H,叫苯甲基或苄基:
4.2.2苯环的结构
(一) 凯库勒结构式
• 苯的分子式: (C6H6)
(1)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2)而容易起取代反应, (3) 一取代产物只有一种.
KMnO4/H+

(2) 氯化反应
—比较两种反应的条件
•苯环侧链上的H取代,自由基型取代反应:
CH3
Cl2 日光或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2
CH
CH2 + Br + H2O
反应速度既与卤代烷的浓度成正比, 反应速度既与卤代烷的浓度成正比,也与碱的浓度成正 故称为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E2表示 表示。 比,故称为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用E2表示。
不同卤代烷的E2反应活性次序和 相同 不同卤代烷的 反应活性次序和E l相同 反应活性次序和 CH- R- R3C-X > R2CH-X > R-CH2-X
SN2增加
叔卤代烷主要为S 叔卤代烷主要为 N1 伯卤代烷主要为S 伯卤代烷主要为 N2 仲卤代烷SN 仲卤代烷 1和SN2相当 相当
卤原子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有影响
活性次序: 活性次序: R-I > R-Br > R-Cl - - -
卤原子半径大小次序为I > Br > Cl,原 子半径越大,可极化性越大,反应活 性越大。
f. ClCH2CH2Cl
CH3 H3C C CH3 CH2I c. Br
d. 2-碘丙烷 e. 三氯甲烷 f.1,2-二氯乙烷
二.卤代烷烃的物理性质(自学) 卤代烷烃的物理性质(自学) 三.卤代烷烃的化学性质
R
CH H
δ CH 2 δ X
-
+
与金属的反应
取取反应 消除反应
1.亲核取代反应
Nu: + R CH2
(C H3)3C C l
j Zj Y j o o
答案:(1) (2)
b > a b > c
> >
c a
将下列化合物按SN2历程进行反应时的速率 由快到慢次序排列。
答案: c > a > b
SN1和SN2历程同时并存,相互竞争 SN1增加
H H C X H H H3C C X H H H3C C X CH3 CH3 H3C C X CH3
R
X + NaOH
H2O ∆
R
OH + NaX
由卤代烷制备相应醇的方法. 由卤代烷制备相应醇的方法
(2)被烷氧基取代
R X + NaOR' ROH R OR' + NaX
合成混合醚的重要方法,称为Williamson 合成混合醚的重要方法,称为Williamson 合成法。 合成法。
(3)被氨基取代
例如:下列卤代烷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次序:
2.消除反应 .
卤代烷在KOH或NaOH等强碱的醇溶液中加 或 卤代烷在 等强碱的醇溶液中加 热,分子中脱去一分子卤化氢生成烯烃的反应, 叫做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
RCH CH2 H X
+ KOH
C2H5OH ∆
RCH
CH2 + KX + H2O
CH3 C
+
+
Br
CH3
过渡态
第二步: 第二步:
CH3 CH3 C
+
正碳离子
CH3 δOH CH3 C CH3 OH
CH3 + OH 快 CH3 δ+ C CH3
CH3
过渡态2
反应速度仅与叔丁基溴的浓度成正比,与亲核试剂OH 反应速度仅与叔丁基溴的浓度成正比,与亲核试剂OH-的 浓度无关, 反应。 浓度无关,称为SN1反应。
第四章
卤代烃
卤代烃是指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 后的化合物。 后的化合物。卤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 卤代烃分类 (1)按卤原子的种类可分为:氟代烃、氯代 )按卤原子的种类可分为:氟代烃、 烃、溴代烃和碘代烃 R-F R-Cl R-Br R-I (2)按卤原子的数目可分为:一卤代烃、二 )按卤原子的数目可分为:一卤代烃、 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卤代烃和多卤代烃;
SN1反应历程中的能量变化

不同类型卤代烷按S 历程反应的活性 不同类型卤代烷按 N1历程反应的活性 次序: 次序: R3C-X > R2CH-X > RCH2-X > CH3-X CH-
第一步生成 的正碳离子
R3CH+
R2CH+
RCH2+
CH3+
生成的正碳离子中间体越稳定,反应越容易 进行,反应速度越快。
R
X + NH3
ROH
R
NH2 + HX
产物具有亲核性,生成各种取代的胺以及季 铵盐。
RX RX RX
+
RNH2
ROH
R2NH
ROH
R3N
ROH
R4N X
-
使用大大过量的氨,才可以得到伯胺( 使用大大过量的氨,才可以得到伯胺(RNH2)
(4)被氰基取代 )
R
R
X + NaCN
ROH ∆
H+ ∆
R
CN + NaX
25oC
(CH3)3C
OC2H5 + (CH3)2C
CH2
81%
19 %
3.与金属反应
R X + Mg
无无无无
R Mg X
Grignard试剂 (格氏试剂)
格氏试剂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和多种化合物作 用生成 烃、醇、醛、酮、羧酸 等物质。 生成 O
RMgX + CO2
H2O X H+
CH2Cl2 CH3Cl 一卤代烃 二卤代烃
CHCl3 多卤代烃
CCl4
(3) 按烃基的类型可分为:卤代烷烃、 ) 按烃基的类型可分为:卤代烷烃、 卤代烯烃、卤代炔烃和卤代芳烃。 卤代烯烃、卤代炔烃和卤代芳烃。
R CH2 X
R CH CH X
卤代烷烃
卤代烯烃
R CH - C
X
x
卤代芳烃
卤代炔烃
第一节 卤代烷烃
一、卤代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根据分子中卤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类型,卤 代烷可分为: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和叔卤代烷。 伯卤代烷、 伯卤代烷 仲卤代烷和叔卤代烷。
RCH2X
伯卤代烷
R2CHX
仲卤代烷
R3CX
叔卤代烷
命名 1.普通命名法 1.普通命名法 根据卤原子所连的烷基,称做“某基卤 某基卤”或 根据卤原子所连的烷基 某基卤 “卤(代)某烷 某烷”。 卤
CH3Cl
CH3CH2Br
C(CH3)3Cl
Br
甲基氯 乙基溴 叔丁基氯 环已基溴 (氯甲烷) (溴乙烷) (氯代叔丁烷) (溴代环已烷)
2.系统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选择含有卤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1) 选择含有卤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按主 链碳数,称做“某烷” 链碳数,称做“某烷” 从靠近取代基近的一端把主链编号, (2) 从靠近取代基近的一端把主链编号,把支链 的位次和名称写在母体名称前, 的位次和名称写在母体名称前,并按次序规则将 较优基团排列在后。 较优基团排列在后。 u C H3 x \ ] C H C H2 C H C H2 C H3 C H3 Br 2-甲基-4-溴己烷
1.单分子亲核取代历程 1.单分子亲核取代历程—SN1 单分子亲核取代历程
以叔丁基溴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为例: 以叔丁基溴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为例:
叔丁基溴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分两步进 行。
第一步: 第一步:
CH3 CH3 C CH3 Br

CH3 CH3 δ+ C CH3 δBr CH3
(1)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El 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反应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 第一步:
(CH3)3CBr
第二步: 第二步:

(CH3)3C + Br+

CH3
CH3 C+ H
+
OH
-
CH3 CH2 C CH3 + H2O
CH2
υ = k [ (CH3 )3 CBr ]
反应的速度取决于第一步中叔丁基溴的 浓度,与试剂OH-的浓度无关,故称为单分 浓度,与试剂 -的浓度无关, 子消除反应历程, 子消除反应历程,用E l表示 表示
α−C原子上的烃基越多,进攻的空间阻碍 原子上的烃基越多, 越大,反应速度越慢; , 越大,反应速度越慢;烷基具有斥电子性, α−C原子上的烷基越多,该碳原子上的电子 云密度也越高,越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 反应速度越慢。
思考题
将下列各组化合物按SN1历程进行反应的活 性次序由强到弱排列。
(CH3)2CH j
有两个以上β 原子的卤代烷发生消除反应时, 有两个以上β−C原子的卤代烷发生消除反应时, 将按不同方式脱去卤化氢,生成不同产物。 将按不同方式脱去卤化氢,生成不同产物。
β α β CH3CH CH CH2 NaOH-C2H5OH CH3CH CHCH 3 + CH 3CH2CH CH2 H Br H 81% 19%
试剂的亲核性强( ② 试剂的亲核性强(如CN-)有利于取 代反应,试剂的碱性强而亲核性弱( 代反应,试剂的碱性强而亲核性弱(如叔丁 醇钾)有利于消除反应。 醇钾)有利于消除反应。 溶剂的极性强有利于取代反应。 ③ 溶剂的极性强有利于取代反应。 ④ 反应的温度升高有利于消除反应 。
(CH3) CBr + C2H5OH 3
查依采夫(A.M.Saytzeff)规律: 查依采夫(A.M.Saytzeff)规律: 卤代烷发生消除反应时主要是脱去含氢较少的 原子上的氢, β−C原子上的氢,生成双键碳原子上连有最多烃基 的烯烃。 的烯烃。 卤原子是和β-C原子上的氢形成HX脱去,也称做 β-消除反应。
消除反应历程 单分子消除(El) 双分子消除(E2)
不同卤代烷El反应的活性次序: 不同卤代烷El反应的活性次序: El反应的活性次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