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摄影创作浅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陵十三钗》摄影创作浅谈
作者:柳杨
来源:《神州》2012年第11期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产量共有500多部,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又一个丰收之年,但是从电影质量出发,基本找不出特别有新意且能代表中国市场的诚意之作。
岁末《金陵十三钗》的出现,着实让观众眼前一亮,特别是在影像表达上,有一种久违的视觉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部根据享誉世界文坛的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举成为年度票房冠军。
整部电影从第一镜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总共花了五个半月的时间,从冬天一直拍到了夏天,是导演早有准备和长期酝酿的结果,摄影师赵小丁也运用了他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调度将这场战争表现的残酷和悲壮,并通过唯美的光影将这些战争之花描绘得美丽、善良而有神韵。
影片一开场的光线氛围就是一个迷雾朦胧的清晨,为了在现场营造这种大雾蒙蒙的效果,导演专门聘请了英国特效团队来提供这种大雾技术,这种技术是国内没有的。
他们首先是用一种塑料管状的物体将被摄环境环绕起来,然后用一种特制的设备将食用油高温加热,变成雾化的白烟,再用鼓风机控制白烟的轨迹走向,使烟雾的特定的范围中飘散出来扩散到整个拍摄区域,这种烟雾能把太阳的直射光全部阻挡掉形成均匀的大雾效果。
这种雾蒙蒙的气氛并不是后期做上去的,所以拍摄出来的效果十分真实且有层次感。
只有几个镜头,如八个国军士兵冲锋炸坦克的镜头,一个由于这场戏的光线主要依靠环境天光,需要依靠雾的浓淡来控制画面的反差;二个就是如果雾太大,演员身上的爆炸点不好控制,所以是在后期加了一些雾的效果。
影片的中文名叫做“The Flower of War”,所以摄影师将战争部分的是在后期将DI调整得偏绿,再降低色彩饱和度,使视觉表现的部分显得十分写实,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真实与残酷;而女人这一部分,追求的则是唯美的光影和色彩效果,甚至有些梦幻,让她们在视觉上脱颖而出。
比如影片中在地窖里的那几场戏,摄影师主要是用一个大功率的12K钨丝灯做主光源,配合周围油光闪烁的光影效果,唯美温馨的暖调场景和光线很快就和室外的战争场面形成强烈反差。
教堂中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在影片中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孟书娟看到的一切基本都是透过这块彩色玻璃,不管是秦淮河女人花枝招展的走进教堂,还是电影最后的定格画面,都是通过孟书娟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所以这块比例在影片中反复用出现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视觉符号。
摄影师是通过一个平和而非常规的视点,让这块彩色玻璃在孟书娟脸上所形成的特殊的光线效果强化观众对她的记忆,还经常带有一些前景来强化彩色玻璃的视觉象征。
由于整部电影的场景比较单一,主要就是教堂和几条街道,摄影师为了打破空间场景的局限性,将不同场景的光线处理得富有变化,产生不同的影调感觉。
在教堂内景中,大堂处理的
比较写实,日景是通过阳光照射彩色玻璃后的强烈光束,营造出明暗反差很大的画面效果,夜景则处理的比较灰,偏冷调的画面感受;而神父的房间则是采用偏绿、但较柔和的光线,反映出较强的古典韵味。
这部影片只有两场战争戏,加起来总共大概十分多钟,但是能够看得出来,导演非常重视战争戏的拍摄。
在战争戏中,摄影师用了很多超高速摄影方式,将战争的细节表现的十分清晰。
比如子弹穿过玻璃的镜头,是摄影师用一种特殊的美国专业数字高速摄影机Phantom拍摄的,升到了1600多格,能让观众看清楚子弹飞行的过程,包括阻击手打断电线、用电线杆炸坦克的镜头也是用超高速拍摄的。
影片中八个国军士兵冲锋、掩护炸坦克的那个镜头是让很多观众特别难忘的画面,这几个士兵一个一个接着倒下的镜头也是用超高速摄影机拍摄的,而且每个动作都事先经过无数次排练,跑动和相继倒下的同时还配合爆点,镜头升到400多格,展现出来的英勇效果震撼着每个观众的心灵。
阻击手和日本士兵同归于尽的那场戏,纸店炸飞的那一霎那,里面五颜六色的纸扑向摄影机,这个镜头采用的也是超高速摄影机,让这些彩纸在空中运动的轨迹很慢,渲染出悲壮的视觉效果。
在主体画面整体色调是消色的基础上,后期将纸的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调高,使这些色彩在当时的场景下显得十分突出,视觉效果非同寻常。
影片中很多较大场面的战争戏都是采用多机位拍摄的,有些爆炸场面甚至使用了七个机位,比如炸坦克和炸楼的那几场戏,有些镜头机位离爆点非常近,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且还可以发现,在战争戏中,摄影师还运用了很多手持拍摄,没有使用斯坦尼康,是为了扑捉那种真实、自然的呼吸感和气息感,是运动镜头拍摄的自然、流畅。
这些镜头主要是采用的轻便的阿莱235胶片摄影机拍摄的。
摄影师在影片中还专门设计了一些运动长镜头,来丰富观众的视觉感受,比如豆蔻和香兰回去找琴弦和耳环被日本军追的那场戏,整个运动一气呵成,只在入水的镜头有个接点,这也是由于物理原因和摄影师的生理因素导致的,这个镜头基本就是长镜头的思维模式。
这些长镜头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完全忽略了摄影机的存在,完全被剧情吸引,跟着演员去体会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整部影片的视点是以孟书娟的视角为主要线索推进叙事的,其中穿插了一些玉墨的视点和客观的视点,将影片的叙事表达非常流畅,为故事情节服务。
如书娟通过教堂的高大彩色玻璃窗,看见影片开头秦淮河女人进来和结尾离开。
还有以红十字旗为背景,日本兵进来和出去,都是采用的这种主观视点,从上往下大角度俯拍远景,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日本人对和平的践踏。
影片的电脑特效是请美国和加拿大的特效师做的,主要有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女学生们爬上钟楼准备自杀的那个场景,只在现场做了一个一比一的钟楼,背景用绿屏,然后在后期用电脑特效合成的城市废墟的大场面;还有一个场景就是秦淮河两岸花街的场景,右侧是美术师搭建的场景,左侧的建筑是后期电脑特效合成的。
这些电脑特效配合总体效果,体现出来的视觉感受非常逼真。
导演和摄影师就是运用了这些镜头和叙事方式呈现了这个真实战争,将自己民族的最深痛苦直接的反映了出来,将救赎和新生表现的震撼人心,并赋予了我们一种神圣的庄严感和使命感。
作者简介:柳杨,男,武汉市,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文化,影视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