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联姻,共创辉煌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校企一体化办学典型案例

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现代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的企业数多,资源量大,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要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高质量就业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和研究。为此,园林技术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搭建平台,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构筑科技创新基地,创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方面。

(一)携手农高区,找对婆家选对郎

东营职业学院与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联合成立“农业高新技术学院”,召开了董事会成立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首届园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名单和《董事会章程》,选举产生了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农高区管委会主任罗守玉任董事长,东营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振华任院长。

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制定园林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立名师工作站。双方投入,共建实训基地,组培中心、育苗中心等。实训中心框架图;依托院士工作站,成立东营市生态农业研究院。

(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专门建立了职校师生实习基地领导小组,反复开会商议校企合作相关事宜。根据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我校师生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领导小组邀请技术专家和校方骨干教师,共同制订了培训方案和计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培训服务对象、培训岗位设置、培训批次、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考核和培训职责等,明确基地培训目标,促进了职校师生技能的提升,实现企业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的“双赢”。

公司为我校提供园林技术实习工位20个,用于教师和学习的生产实习,公司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学生的辅导工作,选派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担任学生的见习、实习辅导师,这支辅导队伍由20多位富有经验的骨干员工组成,公司制定一系列措施,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分工,将辅导业绩和奖惩结合起来,很好地调动了员工的指导积极性。公司还为实习实训师生提供生活服务,有一次性容纳40个实习学生的住宿条件。当学生碰到具体生活问题时,公司积极与学校协商解决,以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保证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生产一体化

教学生产一体化体现在: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学为生产奠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生产对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学和生产从内容上实现一体化和一致性,实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企业生产中用什么,

教学中就教什么,就为职工培训什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组织开展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将生产情景浓缩进课堂,由教室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校企一体的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有制度、有计划、有深度、有效果,学生岗位一线实习实行“1对1师带徒”制度、时间保证在1年以上、每月每生发放1800元以上实习补贴、和相应的“绩效工资”、顶岗实习即是学生毕业前的“定岗”预就业,预就业岗位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直接下达各企业,学生毕业可按双向选择就业,直接到预就业岗位工作上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教学效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价,通过工作实操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将通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推行严格的“多证书”培养制度,学生毕业即可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

(三)校企合互聘互培,实现师资队伍一体化

学院利用同企业“水乳交融”的“近水楼台”关系,为一体化的“双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院人事关系统一由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学院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任课教师,40%以上由直接来自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专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深入到企业车间一线锻炼和服务,缺什么补

什么;利用行业的先进设备和工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知识更新,教师能将企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汇到教学内容中,能及时把握知识更新和专业领域的新动向。学院大力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每学期分批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近年来已选派了2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或1-2个月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了行业、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掌握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发明动向,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四)学生共育共管,实现校企文化一体化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把学院文化建设同农业高新区企业文化有机融合、把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校企文化一体化”进行熏陶,从精神和灵魂深处为“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文化思想基础。将“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职业文化要素融入学院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企文化一体化”内涵:树立了“教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凝练了“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倡导树立“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培养“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突出培养师生“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教导学生“会求知、会做人、会

共处、会做事”,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

(五)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东营全市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此,园林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重要举措——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充分发挥师资与专业优势,积极搭建育才平台,大力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使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活跃在农村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本专业坚持“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理念,依托基层新型农民学校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把课堂教学推向生产现场,将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办学方式上,变上门求学为送学上门,解决了农民上学难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上,变照本宣科为因材施教,开办了“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和“网络课堂”四类课堂,解决了农民学习难的问题;在培训模式上,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解决了农民致富难的问题。根据市场变化、农时季节和村民需要,在农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涉农公司、产业协会、经合组织的生产基地等地灵活举办特色培训班,把培训班直接办在社区活动室、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