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

07物流管理郑汉桂 20070709011 终于读完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江村经济》,应该说这是我迄今为止完整读完的第一本人类学著作。学校图书馆是把它归到农学类书籍中的,但我还是觉得把这部著作定义为人类学著作或者社会学著作会更加恰当,更加符合该书的精神主线。

本书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伦敦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1936年作者本人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时该书的创作源泉和实证依据。实地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加上作者本身对农村文化、经济的深刻认识和思考是成就本著作的两股最基本的力量。一本好书之所以为好书,是因为它吸引别人的地方不止是它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体现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变迁主线。自调查文学诞生以来,该领域从来就不缺乏作品,但无数的调查报告由于缺乏文化内涵或时代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经湮没在历史中,鲜有问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江村经济》却仍被无数学者奉为调查文学领域的典范。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著作本身所具备的内在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下面我将从文话内涵和时代价值两个方面谈谈对《江村经济》的解读。

在我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三农”问题日益受到经济学者、社会学家的关注,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深受重视。但据我接触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绝大部分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只把目光投注在政治或者经济领域,比如“二元制”户口制度、农业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农民工问题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方面不重要,只是这样子的研究方向并不全面。要知道,很多的“三农”问题其实跟文化,特别是风俗习惯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村庄所具有的文化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而受此影响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不是一条法令或者一次金融危机就可以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上规定了近一个世纪的女方继承权在农村至今无法得到肯定与执行;为什么“户口制度”可以回答户籍问题,却不能回答家族问题。

而这些被很多当代学者所忽略的问题,费孝通先生都敏锐地捕捉到了,并与特定的文化现象相联系,做出了最恰当的人性化解释,比如说对农村婚姻制度的描述,对农村家族制度的描述等等,这无不是作者通过细心地观察、探访、记录、思考和总结,并最终上升为本书的人文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开篇的时候我会认为这是“一本人类学著作”。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读者,我惊讶地发现,就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所生活的环境虽然接受着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但很多生活方式和习俗早在1936年就有这么一篇叫做《江村经济》的调查报告翔实地描述过,而且是如此的相似。即使书上描述的很多场景如今是鲜有听闻,但还是可以再记忆中找到根源,这让我发自内心地再次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江村经济》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它能很好地激发起读者的共鸣,在阅读过程中,

应该说是同时承受着思维的痛苦与快感。阅读这样的著作,一边是在阅读一部沉重的历史,一边是在阅读自己关于家乡的记忆。没有什么比这样的著作更能给读者带来思维上的冲击,人文精神在此发挥了强大的力量。

近半个世纪来,农村的经济天翻地覆,而生活方式变化缓慢,究其原因正是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如果说在研究“三农”问题时放着文化这个最本质的东西不理而一味地强调经济、政治对农村的影响,那样难免有违科学精神,很难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依照马林诺夫斯基的说法,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它倡导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应该从“野蛮人”转向文明社会,因此引起了西方一阵研究东方的风潮

还想提一提的是《江村经济》诞生的时代背景,贯穿此书的两条主线是“农村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作者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从细微处着手,历时两个月对开弦弓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予以研究,包括社会习俗、家庭生活、亲属关系、农业、贸易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农村的历史现状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全文的精华部分是第十二章《蚕丝业》。这这一章里,费孝通先生通过客观记录当地蚕丝业的发展和变迁,揭示了来势汹汹的外界资本主义力量和承受巨大压力的传统小农经济力量之间的互相博弈。中国村民的诉求欲望、国际蚕丝市场的变幻、利益集团的贪婪、经济改革的左右为难等等。这一切都透过30年代一个叫做开弦弓村的小村庄折射出来,让生在七十多年后的我们对这一切都清清楚楚。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在客观分析开弦弓村的农民土地利用问题和再生产问题后,作者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作为一份调查报告,作者没有在《江村经济》中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很显然作者希望通过对客观现象的描写表达他对中国农村经济现状的担忧,论证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另外,“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通过前面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与社会道德准则的阐述,作者在这里点明写作的目的,更多的是想唤起读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对于《江村经济》,阅读的时候实际上感触是很多的,只是很多感受暂时还想不出该怎样用文字表达出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有这么一种魅力,认识越深,写出来的评论越不满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有时代意义的著作。用布·马林诺斯基在序中的话说就是,《江村经济》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