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米~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人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




历史地理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

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很早兴起,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





文化地理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

文明渊源深厚。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地方特色显著。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位文化。四川拥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其中,金沙遗址出土的象征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的“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川菜位居我国三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竹叶青、蒙顶茶、峨嵋毛峰等名茶享誉全国。

兼容多元文化。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

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





城市地理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9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4个。全省人口城镇化率为38.7%,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城市和建制镇的等级规模变化较大,除成都、自贡、攀枝花、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城镇化率超过30%的还有遂宁、乐山、内江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特大城市,绵阳、攀枝花、德阳、自贡等大城市,广元、遂宁、达州等中等城市,广汉、江油、阆中等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体系格局。

尽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规模体系不完善。在32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个,其余以中小城市居多。城市规模在100万人—200万人、50万人—1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或不足,形成明显的断层效应。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也不甚合理,城市布局明显东多西少,东部占全省城市数的93.75%,东部地区和重庆地区一起构成中国西部城市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的第四大城市群地区。四川西部只有攀枝花和西昌2个城市。

中心城市地位突出。成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四川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极化效应十分明显,成都市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2.6%,而2009年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到全省的15.61%和31.82%。成都在四川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西部地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城市。

地方城市各具特色。除了成都这一综合性特大城市外,其它城市功能各有特点。绵阳为“西部科技城”,西昌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南充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宜宾、泸州是“酒城”。乐山、峨眉山、都江堰、阆中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张果)




土地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四川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

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汶川地震使灾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四川地貌复杂,以多山和高原为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7.1%、12.9%、5.3%、4.7%。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全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表1),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气候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总分三大气候区:

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旅游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14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共有A级旅游景15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

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03处,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7处。




生物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四川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8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菌类资源达1291种,占全国的95%。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1.3%,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 

动物资源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1246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四川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44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全省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四川雉类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雉类的乐园之称,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







能源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省能源资源丰富,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水能资源约占75%。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2%;

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2%,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水电工程。

全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97.33亿吨,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O.9%。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石油资源储量很小,四川盆地累计探明新增地质储量6796万吨。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达7万多亿立方米。2009年我国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大气田有4个,其中四川就有两个,分别为四川新场和四川合川气田。四川生物能源也比较丰富,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量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约1O亿立方米。泥炭资源初步查明储量约20亿吨。此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待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且种类较齐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和矿区达到100种和1906处,其中有43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煤、铁、锰、钛、钒、铜、铅锌、轻稀土、磷、水泥用灰岩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有所增加。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四川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地。四川矿产集中分布在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个区,并各具特色。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其他矿产也很丰富且组合配套好,是我国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我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二是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富矿少。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三是矿床的共生、伴生矿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如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钒、钛共生,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川西北的锂矿为锂、铍共生。四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

,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




水资源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全省降雨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亿立方米。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总量约为3489.7亿立方米。还有地下水资源量546.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约200余条,还有一定面积的沼泽,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约35亿立方米。

四川水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





气候概况与年度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偏高0.7℃,为连续第13个偏高年份;年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同期正常偏少43毫米,偏少4%。年内盆地中南部地区干旱严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局部洪涝严重,大风冰雹少、秋绵雨不重。经综合分析评估,2009年全省气候年景为一般年。




年平均气温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四川省气温继续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比常年显著偏高0.7℃,连续13年高于常年平均值。除盆地及川西南山地大部地方偏高1℃以内外,省内其余地方大部偏高1~2℃。在各月气温中,9月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二高位;2月全省平均气温居历史同期第一高位,由于2月的异常高温,致使2009年冬季(2008年12月~2009年2月)全省气温显著偏高,为近十年来最温暖的冬季。



年总降水量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四川平均降水量915毫米,较常年少43毫米,偏少4%。省内大部分地方降水偏少1成,其中盆地东南部、南部、西南部及凉山州北部的部分地方偏少2~3成;盆地西北部、川西北高原北部和甘孜州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偏多1~3成。从各月降水量来看:1月和5月降水量分别较常年

同期偏少30%和29%,2月降水量显著偏少51%,其中2月和5月降水量同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低位。4月和7月正常偏多,其余月份正常偏少。由于2月显著偏少的降水量,致使2009年冬季全省降水量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三低位。




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迁移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崇州市文井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万家社区迁移至大同村。(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5月25日川府民政[2009]10号)

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人民政府驻地由禹龙新街迁移至任家坪村。(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5月20日川府民政[2009]8号)

广元市元坝区紫云乡人民政府驻地从嘉川村迁至金花村。(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1月7日川府民政[2009]2号)

旺苍县天星乡人民政府驻地由黄松村迁至云峰村。化龙乡政府现址和拟迁址在同一个村,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权限,该乡人民政府驻地迁移由广元市政府白行审批,报省民政厅备案。(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1月7日川府民政[2009]3号)

青川县青溪镇人民政府驻地从青溪村迁至东桥村,七佛乡人民政府驻地从桂佛村迁至芙蓉村,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从浮寨村迁至上马坊村,曲河乡人民政府驻地从双龙村迁至青城村。(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7月29日川府民政[2009]12号)

乐至县佛星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临江场迁移至牌楼场,在原牌楼场办事处办公楼办公,不再新建办公楼。(四川省人民政府2009年3月16日川府民政[2009]5号)














总人口增加幅度较小,年增长率有所降低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四川省共有29763179户,89846874人。平均每户3.02人,总人口数比2008年增加769002人,年增长率为0.86%,比2008年下降了0.81个百分点。总人口中:男性46392045人,占51.63%;女性43454829人,占48.37%;男女性别比为106.8:100。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7908587人,占19.93%;18岁~35的22632439人,占25.19%;35岁~60岁的35082550人,占39.05%;60岁以上的14223298人,占15.83%。




出生人口减少,死亡人口减少,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全省共出生958061人,出生率为1.06%,出生人口比2008年减少95861人,出生率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出生人口中男性499784人,女性458277人,出生性别比为109:100。全省共死亡525379人,死亡率为0.58%,死亡人口比2008年减少32096人,死亡率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出生死亡相抵,自然增长43

2682人,自然增长率为0.48%,自然增长人口比2008年减少了63765人,自然增长率较2008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




农业人口有所减少,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较大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全省农业人口66983901人,占总人口的74.55%,比2008年减少60406人;非农业人口22862973人,占总人口的25.45%,增加829408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2008年增加了0.71个百分点。

2009年度全省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752862人,比2008年增加241198人。“农转非”中:招生17387人,占2.31%;聘用6524人,占0.87%;征用土地381004人,占50.61%;投靠亲属78410人,占10.41%;落户小城镇26419人,占3.51%;投资购房80032人,占10.63%;其他163086人,占21.66%。(郑欧阳升)




民族构成与分布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22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成都、广元、宜宾等18个市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达80万人。2009年,雅安市的宝兴县、汉源县和宜宾市的兴文县成为享受民族地区待遇县。此外,还有宝兴县的硗碛乡、青川县的大院乡等94个民族乡。四川是全国惟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四川民族地区经过建国以来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民族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形势平稳,工业效益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迅猛的良好势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如康定机场成功通航,九黄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通航等。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形势较好,消费稳中趋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在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立足实际,奋力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富民康”工程。各项民生工程在民族地区有序推进,覆善面广。在藏区

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帐篷新生活”和在彝区实施的“三房改造”等都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和拥护;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实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村村通”、“西新工程”等广播电视项目进一步得到发展;扶贫工作不断加强,贫困人口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罗凉昭)




基本情况与年度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四川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宗教界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宗教工作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宗教工作机制、网络建设,特别是基层著教工作机构建设,不断夯实宗教工作基础,提高宗教事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爱国宗教界人士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增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得以进一步巩固。四是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和推动宗教领域灾后重建双管齐下,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保障正常的宗教活动。五是宗教界发扬优良传统,广泛地开展赈灾扶贫、助学兴教、安老助残等活动,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六是宗教界对外友好交流进一步扩大,在增进地区间了解和友谊,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加强了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满足信教群众的信仰需求;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宗教界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作用,切实解决宗教界人士关心的问题;对宗教界人士参加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调研;继续解决宗教房产历史遗留问题。在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宗教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采取措施治理非法、违法宗教活动。

加强宗教工作“三支队伍”建设。省宗教局举办了市(厅)级领导干部宗教工作专题培训班,包括市(州)分管宗教工作的副市(州)长、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50人参加培训。省宗教局会同省委统战部举办全省藏区州县统战部长、宗教局长、佛协秘书长培训班,受训人员达140人次。举办了两期共181名学员参加的全省县级统战部长、民宗局长培训班。组织19个市(

州)的80名县级宗教工作干部赴京参加由国家宗教局举办的宗教工作干部培训。省宗教局和省委统战部共同举办了两期共200人参加的藏传佛教代表人士培训班,五个全省性宗教团体也举办了各类培训班。

加强宗教工作机制建设,特别是积极推动基层宗教工作机构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以实现“主体在县、延伸到乡、落实到村、规范到点”的宗教工作全方位管理为目标,深入基层加强对县级宗教工作部门的指导。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加强宗教工作部门建设、增加了专项经费,为藏区宗教工作部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不断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各地宗教团体通过认真实施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制定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举办宗教团体负责人和宗教教职人员培训班、召开教务工作会等形式规范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推动了教风建设。




基本情况和年度特点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四川省人民政府按照“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全省经济工作基调,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全省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一季度,全省经济先于全国触底回升,GDP达到2815亿元、比2008增1O.8%,增速逐季加快,全年GDP达至141513亿元,增145%,增速居全国第四位,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经济总量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4O%;第二产业增加6711.9亿元,增195%;第三产业增加值51988亿元,增12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62.8%和33.O%。人均生产总值17339元,增14%。





农业和农村经济
2011年08月19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全省农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农业增加值2240.6亿元,增4O%。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859万公顷,扩大O.5%;粮食增产75万吨,增22%;肉类总产量增加40.O万吨,增42%。林业总产值增55%,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43.1万顷,沙化土地治理3.3万亩,建设公益林392.8万亩,完成营造林903.8万亩,实施配套荒山造林25.O万亩,森林覆盖率31.3%。水产养殖面积17.9万公顷,扩大5.9%;水产品产量100.1万吨,增5.1%。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8万公顷,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65.1万千瓦。




所有制结构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84.7亿元,比2008年增25.1%;实现利税1742.5亿元,增25.2%;实现净利润908.8亿元,增33.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306.8亿元,增88.O%;股份制企业625.4亿元,增2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15.O亿,增22.3%。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58.7亿元,增20%。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463.1亿元,增19.6%,占零售总额的77.5%;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140.9亿元,增23.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63.1亿元,增19.6%。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37.8亿元,增20.5%。




基本情况和年度特点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9年,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省委“两个加快”的工作大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创造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为目标,精心组织开展社会道德实践,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总体呈现出全面推进、亮点频出的积极态势,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基本情况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1999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年来,四川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奋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四川积极迎战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西部大开发的十年,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最大的十年。






基本情况
2011年08月22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中央“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四川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抓三个重点:优先抓民生项目重建,加紧抓城镇重建,突

出抓配套设施重建,同时加快产业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安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截至2009年底,全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10个专项规划和省年度计划中的十个大类项目累计开工28021个,占重建任务的94.33%,完工21874个,占73.64%。累计完成投资6002.74亿元,占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63.95%。其中,270个城乡住房项目全部开工。永久性农房开工144.46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7.27%,完工139.1万户,占93.66%;完成投资1464.03亿元,占规划投资的99.12%。永久性城镇住房开工25.04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7%,完工16.99万户,占66%;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和重建完成投资591.63亿元,占规划投资的77.49%。累计开工学校2997所,占重建任务的99.83%,完工2360所;完成投资373.06亿元,占规划投资的86.89%。累计开工医疗卫生项目1827个,占重建任务的89.91%,完工1124个;完成投资104.56亿元,占规划投资的76.28%。交通、通信邮政项目全部开工。需除险加固震损水库1222座,开工率68.3%,完工率46.6%。需治理重大地质灾害2334处,已开展应急勘查设计工作1698处,其中822处正在治理,31处已完成。因灾受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40个,97.6%已恢复生产。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力支撑下,全省39个纳入国家规划的重灾县(市、区)经济发展加快,灾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2009年,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长1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37.5%。






2008年投资经济效益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四川年鉴社 【字体:大 中 小】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2008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81.2亿元,增长29.5%。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766.9亿元,增长35.1%;港澳台商投资243.5亿元,增长37.8%;外商经济投资214.6亿元,增长9.6%。房地产开发投资1430.2亿元,增长7.8%,增速比上年回落37.3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24.0亿元,增长67.3%;第二产业投资3100.1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投资4157.1亿元,增长29.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3.3∶41.8∶54.9调整为4.3∶40.9∶54.8。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达5163.1亿元,增长82%。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规模4616万元,扩大47.5%。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35个,计划总投资3029.4亿元,完成投资675.7亿元。工业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中“7+3”优势产业完成投资2398.4亿元,同比增长25.5%。康定机场、南渝高速、西攀高速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溪洛渡

、向家坝水电站和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等项目加快推进,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绵乐客运专线、珙县电厂等项目开工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