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
中国十大处世智慧
中国十大处世智慧
1.明事理:在与人相处中,不要让情绪左右自己的言行,要考虑事情的合理性和实际情况。
2. 知人善用: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和喜好,并善于利用他们的长处,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3. 谦虚谨慎:不要过于自信或自大,要谦虚对待自己和别人,遵循基本的礼貌和规矩。
4. 守信用:兑现自己的承诺,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可信赖的,建立良好的信誉。
5. 学会沟通:在交流中,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6. 知足常乐:不要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7. 爱护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态,不要让自己受到过度消耗或伤害。
8. 保持平衡: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平衡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要过于偏重某一方面。
9. 善于处理矛盾:在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要以和为贵,寻求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10. 不断进取:不要停滞不前,要积极学习和进取,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 1 -。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十二个范畴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十二个范畴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十二个范畴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饱含的人生智慧可提炼出十二个范畴:宽、恕、中、诚、信、和、忍、让、防、藏、圆、报。
宽即“宽以待人”,“大其心容天下万物”能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赢得众多的朋友;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以自我的情感、意志去推想他人的情感与愿望,从而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行为,不对他人造成伤害;中即凡事讲求适中,无过也无不及,不走极端;诚即一心一意,真实无妄;信强调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和是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则意味着人际关系运作中和睦、和平、和谐;忍是对来自外部压力的适应及委曲求全;让则是诉诸理性的恬淡无争与礼让;防即“伤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求慎言、慎听、慎行、慎交游,勿结怨于人;藏为谦下不矜,喜怒不形诸言色;圆即圆通,灵活变通,随时应世;报指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回答、报偿。
然而,中国传统处世之道亦有其陈旧性。
一个民族把处世之道放在人生头等重要的位置,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涉世处即是自己做学问处”等,是一种文化的悲哀;中国社会的血缘宗法性,使人人都生活在亲朋故旧的网络中,这种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合一使得中国人对家庭、群体、社会关系等有很强的依附性;对“中和”过于看重,压抑个性的发展,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缺乏。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处世智慧
浅谈中国古代传统处世智慧【概述】本文从“中?和”、“经?权”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处世智慧,对每个角度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引用古籍中的文章例证处世智慧,通过正反比较详尽地阐明了这两方面的处世智慧以及使用这两种智慧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和”、“经?权”、处世智慧、《周礼》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个文明历史没有断代的国家,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中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名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以及为人处世的生活哲理。
因此,我们就有了可以向古人学习的经典古籍善本,通过对这些古籍善本的研究和学习可以让我们现代人更加懂得了“人不学,不知义”的道理,可以从古典文集中学会如何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好儿郎,既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又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事业和生活上两厢得意。
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好好去彻悟我国古代传统的处世智慧。
那么我国古代传统的处世智慧大体包括哪些内容可以让我们来借鉴呢?这种处世智慧至少是由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学派提供的。
下面就简要谈下处世智慧的重要几个方面。
一、中?和的处世智慧。
1、这种处世智慧主要来自儒家的四书中的《中庸》篇。
在这本书中对“中?和”进行了定义,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表达,这几种情绪表达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是“中”,当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的时候并且合乎礼节时,那就是“和”。
“中”是天下万物存立的根本,“和”是天下万物共同遵守的大道。
那么,“中”更为具体的解释就是“适度”,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
“和”更为具体的解释为“统一”,就是讲究多种差异性的统一、协调性的统一。
2、要做到“中?和”的处世方法,最主要做到这两个方面:1)要做到“时中”。
“时中”指的是人要想办法在做事情的时候去调整、协调,使其达到恰好的程度。
国学的为人处世智慧
国学的为人处世智慧
为人处世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国学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国学为人处世的几点智慧:
1. 以诚待人:诚信是国学为人处世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用诚信和真诚来对待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大学》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民有信,则国强。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过:“道心诚则灵,言语信则果”。
2. 修身齐家:国学注重从内心做起,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美德的培养。
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家庭和谐、孝道、诚恳等方面的表现,才能为人带来积极的榜样意义。
3. 善待他人:国学强调以人为本,尤其是要善待他人。
对待家人、朋友和陌生人都要有尊重和关爱,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要注意不给他人带来任何伤害。
4. 以和为贵:国学倡导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强调平等、宽容、理解和尊重。
不管是与上司、同事、朋友、家人还是陌生人相处,都应该抱着平等互利的心态,以和为贵。
5. 勤奋谦虚:国学认为,勤奋和谦虚是成功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谦虚的心态,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回报。
《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总之,国学为人处世的智慧是一种优良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帮助人们树立道德观念,提高修养素质,具备健康人格。
为人处世的十大智慧
为人处世的十大智慧为人处世的十大智慧(为人处世最顶级的智慧)《菜根谭》所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
”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有方正刚直的气节,以及圆融机变的智慧。
方圆交融、刚柔并济,是人际关系中最顶级的处世之道。
01 做人既要刚正不阿,也要弹性十足韩非子有言: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意思是做人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真诚方正。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这是做人的一项原则,也是最优秀的品质。
失去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判断是与非的尺度,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
歌德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带着镣铐跳舞。
“镣铐”就是人生的规范,只有规范的人生才是有序、充实并快乐的!明朝时期,有位叫杨熹的人,官至尚书。
他平常做人严于律己、谨小慎微。
老百姓都对他称赞有加。
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去了一处果园,园中各类果子数不胜数,他看到了喜不自胜,竟然顺手摘下了树上的两颗桃子来吃。
从梦中醒来以后,杨熹感觉特别自责“我怎么能偷吃果子呢?这还是说明我没有做到淡泊名利啊!”为此,他非常悔恨懊恼,就惩罚自己,好几天不吃饭。
古人有言: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生在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和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要方正,这是做人的个性,也不失为一种道德规范。
但是凡事有个度,过刚则易折。
因此,做人也要保持弹性,把握好一定的“火候”,不能一意孤行,锋芒毕露。
王凯是某投资行业的一位业务主管,工作中能力极强。
但是,就是一个直性子,有一说一,经常得罪人。
因为是老员工,确实业务精湛,领导也是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知,太耿直的性格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不懂得避忌锋芒,早晚会惹出祸端。
年初时,中层管理人员变动,从总公司调来一个新经理。
新官上任三把火,经理从各方面考核属下,包括做事态度、方法、以及个人性格等。
在一次的业务探讨会上,因经理签订的合同有点问题,王凯当着众人的面出言不逊,话里话外满是对新经理的鄙夷。
传统文化的处世智慧
传统文化的处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仁爱”之道。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始终坚持仁爱之心,尽量理解和宽容别人,不轻易伤害他人。
同时,在待人接物中,要以礼相待,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之道。
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追求和谐。
这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我与他人的和谐等方面。
强调和谐,可以减少矛盾和冲突,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另外,传统文化尊重“诚信”之道。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不做虚假承诺,不违背自己的原则。
只有建立起信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开展更好的合作。
总之,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处世智慧。
只有通过学习和践行,才能更好地体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
- 1 -。
为人处世大智慧国学
为人处世大智慧国学
为人处世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学中也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
首先,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强调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关心和爱护他人,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感激。
其次,墨子强调“兼爱”,即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还要关心所有人,不分贵贱、亲疏。
这样的行为可以让人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国学中还有许多关于做人的智慧,如《大学》中提到的“诚意正心”,指做事要真诚、有正义之心。
还有《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应该尊重他人,不做对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国学中对于为人处世的智慧有许多,这些智慧都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个更好的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 1 -。
公开课笔记
吉林大学公开课: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第一课:中、和。
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曹雪芹)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
(五伦)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张》4.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5.才不可露尽,财不可散尽,力不可耗尽。
6.孔子五德:温良恭俭让。
7.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第二课:宽·恕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史记》人物形象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刘鹗:”《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李斯:仓鼠哲学。
4.秦王车驾路过,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道:5.悲剧命运是自由意志唯一的同路人。
6.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7.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郑板桥《悲项羽诗》8.弥勒佛: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9.智者四言: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把自己当成自己。
中央名族大学《人人美学》题都城南庄朝代:唐代作者: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2.对于桃花的盛开:科学的态度是一种理性的分析;商业的态度是一种厉害的盘算;审美的态度是一种心灵的了悟。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4.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5.人生境界真善美——真的世界引导我们求知,生活因为有了真才明亮;善的世界引导我们向善,生活因为有了向善才温暖;美的世界安顿我们生命,生活因为有了美才永恒。
观《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有感
观《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有感第一篇:观《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有感观《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有感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寥寥数句却写绎出百年人生之沧海桑田。
浮沉随浪记前朝,更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教诲。
人生如戏,人来人往多少事。
圣者,以省·慎于己,以忍·让修身,以宽·恕待人,以经·权处事,以施·报为己任;以诚·信立天下,以中·和铭道之道。
欲做精金美玉,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之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
一省、一慎之间,方显是非烦恼之源由。
多行不义,多言不义。
有失不戒,有益不劝,玩物丧志,人之通患。
何意?尚尊贤之教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笑谈人世沧桑,何呼。
以忍修身,以让明礼,仕之志也。
世路崎岖,人情反复,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若人皆为之,皆为仕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若人皆为之,则天下安泰。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亦宽。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恕。
宽者厚也,厚者恕也,仁也。
何以为之宽,何以为之恕。
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亦是,不以己能病人,不以人所能愧人;亦是,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亦是,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
得此,可得宽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皆有经者,亦有权也。
经者道之常,权者道之变。
经非权则泥,权非经则悖。
是二者强名也,曰当斯尽之矣。
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实则,义当守经则守经,义当用权则用权,所以谓义可以总括得经权。
圣者,以诚·信立天下。
诚者,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古人十大处世智慧
古人十大处世智慧在现今社会,处世之道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古人的生活中,他们经历了战乱,维护国家和身家的两难抉择,所以拥有了更多关于处世的智慧,这些智慧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古人十大处世智慧。
1.宽以待人“待人宽以礼,自怕缘浅多。
”这句话表达了宽容待人是有礼貌的做法,如果你狭隘自私,与人相处时就会产生矛盾,伤害他人,也可能自行陷入孤立。
2.讲道义“言必信,行必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多少人从小就听到的四句话。
它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努力去做到,并且对其他人讲话时要言出必信。
3.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自贤不减。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只有正确运用所长才能发挥个人的价值,同时获得更多的成功。
4.谦虚谨慎“谦受益,满招损,谦虚是处世之道。
”这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自大,与人相处时要把自己的一面敞开,而不是过多隐藏自己,这样可以让人更容易接近你,从而更好地交流。
5.尊敬他人“行事莫与仇雠宿,言语不可轻亲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世时要尊重与自己有过篮球的人,要懂得感恩,不能对待好友却敬而远之,同时也不能对仇人恨之入骨。
6.团结合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尊重合作伙伴的意见,听取建议,并及时予以合理的回应,保持合作的精神。
7.不露锋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要在与人交流时过度泼辣,无论是上司下属之间,还是竞争者之间,都应该尽量隐藏你的锋芒,将问题以委婉的方式提出,让他人理解你的想法。
8.有分寸感“和而不同,虽异也,并举不撄,秉义无撄。
”在与人交流时,应明确自己的立场,并尊重其他人的看法,不要强行说服对方,如果对方认同你的观点,那就可以略作调整,达成相对平衡的目标。
9.培养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处世的同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容易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
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源远流长,秉承着古代智慧和现代技能。
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情境中保持中立和平衡,从而避免极端和偏见。
这种处世之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尊重他人,并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认为“和为贵”,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尊重和谐与互惠。
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还包括“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即在做出决策前要考虑周全,避免冲动和后悔。
同时,中国人注重慎言慎行,不仅要言行一致,还要注重言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以免伤害他人或引起误解。
此外,中国人的处世之道还包括一些实用的技巧,如善于观察和倾听,注重身体语言和表情的传达,以及善于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处境等。
总之,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是一种注重平衡、尊重他人、注重实用技巧的智慧与技能。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这种处世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在各种场合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 1 -。
人生八大处世智慧
人生八大处世智慧守拙的智慧:心头洞明,表面糊涂抱朴守拙,典出《菜根谭》,最早源于老子,乃君子处世之道。
《道士下山》里,何安在临走前师父赠他一句话“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攻于心计,处事圆滑,或许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真正的英雄,是那些不愿同流合污,宁愿固守愚拙的人。
糊涂不出风头,能避免站得高摔得疼。
糊涂暗中助人,能在不知不觉中赚足人情。
糊涂包容有雅量,达观生活多快乐。
糊涂不耿耿于怀,隐忍以图将来。
人生一世,难得糊涂。
很久以前,只接受真实,活得太累。
所以要学会糊涂,糊涂的智慧表面上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清楚。
也就是现在日常所说的看破不说破,还是好朋友。
口讷的智慧:不逞利口,不论人短无凭无据的话不能随便出口,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口无遮拦,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
也许你一句无心的话,会伤了一个无辜的人;你一句传言会将一个人打入死牢,人言可畏,吐沫能淹死人。
多少人因为无法承受流言的打击,成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受害者,因“跳进黄河洗不清”而含冤自尽。
古人都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之宽容,我们又何必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手呢,况且是毫无根据的传言。
每个人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谈论别人的是非,而是试着去赞美别人,试着做一个宽容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隐忍的智慧:知雄守雌,以退为进人在这一生中,应该有很多东西需要懂得隐忍,再说前人也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然是至理,经验之谈了,试想人人都不去克制自己的思绪或行动,不懂得去尝试隐忍,社会将会是如何的不安稳,人们的情绪、管理方式、领导思想、为人处世,都是极其的不尽相同,它们都不可能以你为中心,或者为事件的转折点。
同样,别人完全可以不听从你的理论和辩解,但你必须听从别人的说辞和指点,那怕甚至是误导,有时某些微妙之处还是不捅破为好,多为别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一种光明的思维或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事物,不知觉中你会发觉你已增长了一些东西,那是比较宝贵的人生的一些东西,人要有气度,生活从不会亏待一个有雅量的人,“能忍则忍,一忍则百安”。
抱朴守拙,中国人最高的处世智慧
抱朴守拙,中国人最高的处世智慧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从来都有两途:一曰精明,所谓“儒表法里”,以儒家的礼对待人,以法家的刑规范人,是为积极入世的一途;一曰退守,所谓道家精神,谦厚卑下,逆来顺受,是身处失意状态时的万灵药。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在道家。
”许多中国人即使积极入世,心里也藏着个退隐的梦:一朝功成名就,便散发弄扁舟、乘槎浮海去,做个逍遥自在的渔樵隐士,跟子孙说说旧日辉煌,跟故友笑谈古今功业,于愿足矣。
而道家的精神,四字以蔽之:抱朴守拙。
明代奇书《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抱朴守拙最早源于老子,乃君子处世之道。
- 01 -抱朴守拙才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抱朴守拙。
明明什么都知道,却一副痴呆愚顽的表情。
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
薛宝钗被称为《红楼梦》里最会做人的姑娘,荣国府人口众多、人际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薛宝钗却在其中左右逢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处世艺术赢得了荣国府上下的交口称赞。
薛宝钗在日常处事时深得抱朴守拙的神髓。
第二十二回,贾元春从宫里送出来个灯谜,除了迎春和贾环,大家都猜出了贾妃出的灯谜,可见灯谜之简单,宝钗却故作思量状,表示灯谜“难猜”,这正是宝钗一贯抱朴守拙、韬光养晦的作风。
在她看来, 一下子猜着显得娘娘出的谜语没水平。
于是她经过一番“思量”,遵太监之嘱, 暗暗的将谜底恭写在纸上后让娘娘自验,这样即给足娘娘面子又让娘娘感知到自己的聪颖。
在与自己无关的人事纠葛中, 宝钗更是秉持着抱朴守拙的处事态度。
第二十八回,大家在王夫人处谈起黛玉的病, 宝玉说只要给他三百六十两银子, 就能替林妹妹配一料特效丸药。
王夫人不相信,宝玉便说薛蟠也配过这个方子, 并请宝钗作证。
宝钗却连忙笑着摇手儿:“我不知道, 也没听见。
你别叫姨娘问我。
”在贾府复杂的人际交织中, 薛宝钗选择守拙,明哲保身。
《诗经》有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处世之道涵盖了丰富的哲学、伦理和智慧,这些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重要方面:
1.仁爱之道: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即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
仁者
尽心竭力地为他人谋福利,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2.道德经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
宽容随和、保持平衡。
《道德经》中的理念强调谦逊、淡泊名利,
追求心灵的宁静。
3.中庸之道:中庸思想源自《中庸》一书,主张适度、平衡、不
偏不倚的处事态度。
中庸之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情绪的平和。
4.孟子的性善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
德。
通过修养和教育,人们可以发挥出内在的善良天性。
5.忍让与谦虚:传统文化中重视忍让、谦逊和礼仪。
谦虚使人避
免争斗和矛盾,而忍让则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6.养生之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养生之术,包括饮食、起居、精
神调养等方面的方法。
中医理念认为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是整体
的,需要平衡。
7.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对父母的尊敬、
孝敬和照顾。
孝道被认为是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8.义和礼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强调义和礼的价值,即在行为中体
现正义和社会礼仪,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些传统处世之道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强调和解释。
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14页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第一讲:中和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礼记、曲礼》上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正,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师曰耄,百年曰期,颐。
这是古代男子的一生,是追求成功的一生。
到底怎么样才能获得成功呢?戴尔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85%靠的是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人生要追求成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洪应明《菜根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智慧。
一、什么是中?什么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表达,没有发出来就是中,假如老师讲的很精彩,你们鼓掌,这叫发而皆中节。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朱熹“中只是个恰好道理”。
《朱子语类》“和如和羹,同如济水”。
《上神宗书》苏轼美是多种材料的统一,同恰恰是同一的事物汇合成的。
和是差异性的美,是协调性的美。
二、如何做到中和呢?1、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时中。
君子而时中。
“时中者,有所不中,而归于中”。
《苏轼文集》。
中也是达到适度、协调的一个过程,时中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2、那么怎样达到和呢?古人认为主要靠礼,就是以礼制中和。
“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礼最重要的是规范大家的行为,使你的每一个行为都能达到恰到好处。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三、按照中和的智慧来做的表现:1、古人要追求最高的中和境界应该是天下万物之中和。
《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与地各得其位,世间的万物都得以生长发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2、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他们还追求政治秩序的中和和和谐。
司马迁《史记》中有一句话:“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什么是和呢?对统治者来说,应该是五伦,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五伦。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陈代湘一、儒道人生态度比较中国文化向以儒、释、道三家并称,但三家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
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它传入中国内地的初期,依附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方术,被人们看作与黄老道术没有区别。
如楚王刘英年轻时好游侠,结交宾客,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可以看出,东汉初年佛教虽已传入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它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者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
因此,从根本上说,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大思想派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恰如王国维所言: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
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
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
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
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也。
前者热性派,后者冷性派也。
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
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
[1](P30)王国维这一番言论是很有见地的。
揭示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儒学和道家学说的差异。
尽管儒道两家内部也有许多学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还是截然不同的,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
热性入世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主张参与现实政治,积极进取,担当社会责任,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言,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心怀天下”。
位列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建功立业。
孔子赞扬“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2](P192)的人生态度,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
国学处世的道理
国学处世的道理
国学处世的道理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处世之道。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为本,诚信立身”,即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遵守自己的诺言,让自己成为一个守信用、有品德的人。
国学处世的道理主张善待他人,不要轻易攻击他人,也不要轻信别人的攻击。
同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被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
此外,国学强调孝道、礼仪、忠诚、敬业等美德,认为这些美德是培养为人处事能力的必要基础。
国学处世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镇定,做到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
它还鼓励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勇气、有担当的人。
在现代社会,国学处世的道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优秀的社会公民。
道家为人处世智慧
道家为人处世智慧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简朴,这种思想对于人的处世有很多的智慧可供借鉴。
第一,顺应自然。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人的处世中,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意愿,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
第二,追求简朴。
道家主张“温养而不劳,涵养而不耗”,即追求内在的修养和自律,而非外在的虚荣和浮华。
人的处世也应该注重内在的价值,而非外在的表象。
第三,反求诸己。
道家强调自我反省,认为人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时刻检验自己的内心。
在人的处世中,也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非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第四,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干涉外界,而是顺其自然。
在人的处世中,也应该学会“顺势而为”,不要过分强求,应该与环境相融合。
总之,道家的思想为人的处世提供了很多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顺应自然、追求简朴和自我反省。
只有这样,人的处世才能更加和谐、自律、理性。
- 1 -。
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
第一,重视人际关系。
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他们在社会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与人相处要求尊重、礼貌和关心,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注重面子和尊严。
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和尊严,希望被人认可和尊重。
因此,在与他们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侮辱或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在处理问题时也要注重保持一定的面子和尊严。
第三,崇尚实用主义。
中国人很实用,他们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效果。
在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时,他们会选择最实用的方法,而不是一味追求理论或纯粹的美学。
第四,注重团队合作。
中国人非常注重团队合作,认为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团队中,他们会注重协调、沟通和相互信任,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第五,尊重传统文化。
中国人非常尊重传统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精神支柱。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会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保持自己的精神高度和文化自信。
总之,中国人的聪明处世之道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它们能够帮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处世智慧概说第一讲:中和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礼记、曲礼》上有这样一段描述: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正,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师曰耄,百年曰期,颐。
这是古代男子的一生,是追求成功的一生。
到底怎么样才能获得成功呢?戴尔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15%靠的是专业知识,85%靠的是人际关系与处世能力。
人生要追求成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洪应明《菜根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智慧。
一、什么是中?什么是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礼记.中庸》。
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表达,没有发出来就是中,假如老师讲的很精彩,你们鼓掌,这叫发而皆中节。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朱熹“中只是个恰好道理”。
《朱子语类》“和如和羹,同如济水”。
《上神宗书》苏轼美是多种材料的统一,同恰恰是同一的事物汇合成的。
和是差异性的美,是协调性的美。
二、如何做到中和呢?1、最主要的是要做到时中。
君子而时中。
“时中者,有所不中,而归于中”。
《苏轼文集》。
中也是达到适度、协调的一个过程,时中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2、那么怎样达到和呢?古人认为主要靠礼,就是以礼制中和。
“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礼最重要的是规范大家的行为,使你的每一个行为都能达到恰到好处。
“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三、按照中和的智慧来做的表现:1、古人要追求最高的中和境界应该是天下万物之中和。
《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与地各得其位,世间的万物都得以生长发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2、对领导者、管理者来说,他们还追求政治秩序的中和和和谐。
司马迁《史记》中有一句话:“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什么是和呢?对统治者来说,应该是五伦,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五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朋友,各得其位,自然和”。
《朱子语类》四、按照中和智慧来做要注意什么问题:1、对中和提供的这些智慧,不同的人士实践的原则是不同的。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礼记.中庸》2、解决和与同的关系“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各种事物交相运作,才能够生万物,比如说,阴阳和,生万物,男女和,才有后代,乾坤和,才能生万物,同则不继,比如说要繁衍后代光有男的或女的行不行呢?不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要把握进取和不为的关系、分寸,实际就是把握激进与保守这两个关系。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3、和可以但不能同流合污,也就是说反对和而流,应该和而不流。
“君子之和,和于义”。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警世通言》冯梦龙,一定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温不火。
“才不可露尽,财不可散尽,力不可耗尽”。
要留有余地。
4、孔子践行中和的典范“温良恭俭让”五德。
孔子实践中和强调要尊“五美”。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给予恩惠但不能太过破费,你使用民力,不要引起民怨;一定要把握好欲望的分寸,不能太过分了,比如说,贪得无厌,处之泰然,不要盛气凌人,某种领导看上去就盛气凌人,不是靠悍猛建立起来的威严)第二讲:宽恕一、古人关于宽恕的处世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重要性。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小窗幽记》(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最好的方法)。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呻吟语》二、如何理解宽和恕宽:“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坤就是顺,顺着大地的品行,厚厚的大地承载天地万物,用厚厚的身体来承载世间的万物,要遵循大地包容万物的品行。
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礼记》(天宇无私地覆罩万物,大地无私地承载万物, 日月无私地照耀万物,遵奉这三种无私精神来勤劳劝勉天下,这就叫做三无私)天地日月最高的境界就是无私,大公无私最高境界,凡人只要做到有公有私就可以了,只有小人才会有私无功。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古代社会要维护好统治秩序,有两个群体是必须善待的,老与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宽就是恕也,厚者,恕也,仁也”。
《曾文正公集》“恕是为仁之方”。
<论语>三、如何实践宽恕呢?1、不苛求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对自己要重锤猛敲,要非常严格,但是对待别人的时候,要轻言细语,不能求全责备2、责人宜有余如果别人确实有缺点,确实要批评怎么办呢?“责人到闭口卷舌,面赤背汗时,犹剌剌不已,岂不快心?然浅隘刻薄甚矣。
故君子攻人不尽其过,须含蓄以余人之愧惧。
令其自新,方有趣味,是谓以善养人。
”《呻吟语》责人宜有余,批评别人一定要留有余地。
对别人的过失一定要留点余地,让他自己去改过自新,这才是善良的做法,以善养人。
3、感恩“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
《小窗幽记》4、“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愧人”。
《礼记》(不能因为你会,别人不会,你就指责别人,看你啥也不会,也不能因为别人不会而羞愧别人,应该用宽容的心来善待别人。
5、反对掠人之美来成己,牺牲别人来成就自己。
“不以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颜氏家训》6、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四、实践款和恕注意的问题。
1、原则性:宽容要以弘扬仁义,扬善去恶为目的,不能够姑息养奸。
2、恕,推己及人“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后成金《传家宝》观音自己也拿佛珠在念,可见,求佛不如求己。
弥勒佛: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关了26年《慢慢自由路》。
要改变一个人,你认为是宽容的力量大呢,还是批评的力量大呢?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第三讲:诚信一、诚信的理解1、圣,诚而已矣。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周敦颐《通书.城下》所谓的圣人不过就是做到了诚,诚实五常之本,是各种行为的根源。
五常:仁义礼智信。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动天地,感鬼神,非诚信不可”。
“诚实,真实无妄之谓”。
朱熹。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曾国藩2、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左转》二、如何做到诚信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礼记.中庸》1、诚最基本的要求,对自己来说不自欺“知善之可好而勿为,是自欺;知不善之可恶而姑为之,是自欺”。
宋.范俊《香溪文集》2、不欺人“以诈御人者,人亦以诈应”。
明.薛瑄《读书录》3、讲话要真实。
“君子之言,言而有征”。
《左传》“言必行,行必果”。
《论语》“言顾行,行顾言”。
《礼记.中庸》“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上》要心口如一,不能口是心非“轻诺必寡信”。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你,齐襄以瓜时致杀。
对统治者来说,信守诚信很重要:“君之保,为在诚信”。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4、尾生之约,信而溺死。
诚信也要灵活大信和小信,为了国家,民族百行是大信,为了个人是小信。
小人就是要求别人讲究诚信,自己却不讲诚信。
第四讲:省、慎一、反思自己,言行谨慎,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坚持写日记是反省自己的最佳方式)。
省:“能自反者,则无往而不善”。
宋.袁采。
扪心自问,反思自我,才可能做什么事情都做得好,无往而不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洪应明《菜根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凡是要干2的尤其要小心谨慎。
古人说做官有三要诀:“慎、清、忍”。
才能长久的当官。
爬坡都是小心翼翼,在平坦的大道上行走更容易摔倒,看似坦途,其实凶险,要更小心。
古人告诉我们一个常识: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
二、为什么要省和慎呢?1、有失不戒,有益不劝,玩物丧志,人之通患。
《忍经》(有了过失不知道警戒,对自己有所帮助,不知道劝勉,沉迷于身外之物,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所以人要省)2、“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
“三寸舌为诛命剑,一张口葬身坑”。
《水浒传》处事戒多言,多言不如寡言,寡言不如说好,也可哑口无言,三缄其口。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为强出头”。
《增广贤文》三、如何做到省和慎?1、日省。
“吾日三省吾身三改属,多次的意思,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2、慎言慎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论语》(多听听,不明白的保留阙疑,明白的也要慎言,就不会遭人埋怨)“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3、慎微积小成大,积渐成变。
“细节决定成败”“如何处理细节更重要”。
4、慎独“君子要慎其独”。
“祸生于得意”。
刘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要慎而有礼“慎而无礼则葸《论语》(太过谨慎,还不遵守礼节,那就是畏畏缩缩)慎还得讲原则,讲礼节。
“勇而无礼是暴徒”。
张果老倒骑毛驴告诫我们:“人生路上要不时地回头看。
”时间多少人谁似这老汉,不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
总结人生,适时地回头看。
第五讲:经、权一、经权《国礼》《礼记》、《仪礼》三礼。
“立身在世立于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礼有经,亦有权”。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经常经常,经就是常道,永恒不变的、持续性、相对的稳定,权变,有所变通。
“经者道之常,权者道之变也”。
《朱子语类》“经是常行道理”。
《朱子语类》“权则是哪啊常理行不得处,不得已而有所通变的道理”。
《朱子语类》光讲经不讲权是教条,光讲权不讲经是大逆不道。
“经非权责泥,权非经则悖。
是二者强名也。
曰当斯尽之矣。
当也者,大中之道也。
……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
《柳河东集》“古之权者,审其轻重,必当于理而后行焉”。
二、为什么要行权呢?“权者,反于经合于道,反于义而后有善”。
北朝刘昼行权一定要扬善,为民族大义而行者。
“识时务者为俊杰”。
四、守经行权的注意事项1、离经无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狡诈之徒只用权当用经则用经,当用权则用权。
2、用经行权合乎义。
3、要有智慧“权者,知也”。
《易经》权得有头脑,有智慧。
聪明是解决问题,智慧是避免问题。
4、对所处环境有把握“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