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间混套作

合集下载

什么是间作、轮作、套作?

什么是间作、轮作、套作?

什么是间作、轮作、套作?在生物学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有关作物种植方式的问题,但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故笔者就间作、轮作和套作这几种种植方式作一简单的介绍。

1 间作间作就是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

间作的作物一般株型高度不一,间行种植后可充分利用光能,保证良好的通风,从而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CO2,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

除此之外,间作还可以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达到增产目的。

有些作物间作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它们的根系深浅分布不同,可充分利用不同地层的水和矿质元素,另外,大豆根瘤菌与大豆共生能够固氮,根瘤菌破溃后,可提高土壤中的N素含量,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有利于玉米的生长。

据统计,玉米和大豆间作,比大豆单作产出要高很多,和玉米单作相比产出是后者的近两倍。

2 轮作轮作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种植计划,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轮作也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每种作物都有一些专门为害的病虫杂草,连作(在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一种作物)可使这些病虫草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式地感染为害,如黄瓜的霜霉病、根腐病、跗线螨;番茄病毒病、晚疫病、辣椒的青枯病、立枯病等。

而轮作能够改变原有的食物链,防止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减轻草害。

例如,利用前茬作物根系分泌的灭菌素,可以抑制后茬作物上病害的发生,如甜菜、胡萝卜、洋葱、大蒜等的根系分泌物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小麦根系的分泌物可以抑制茅草的生长。

轮作还可以均衡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防止土壤中营养物质偏耗而造成土壤肥力的枯竭,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

不同作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各不相同,根系深浅与吸收水肥的能力也各不相同。

长期种植一种作物,因其根系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该作物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后,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使土壤营养元素失去平衡。

间套混作

间套混作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一、提高作物群体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面积,提高 光能利用效率
1、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
增加受光面积
提高光合效率 分层截获,提高截光量,减少反射和漏射
异质互补
2、改善通风与C02供应。
单作与间作受光面积示意图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二、加强对地力的利用 三、发挥边行优势
玉米的边行优势可涉及到3行。6行玉米间作时,边行比中间 行产量高71.2%。 隔根试验: 以单作产量为100%,隔根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18%,不隔根 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32%。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间混套作的作用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提高产量稳定性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 提高品质 保护资源环境
间、混、套作的效应
Individual plant— population— community
混作是落后的种植方式?
有关概念
套作(接替间作) Relay 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 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 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后 季作物英文有时称为under-sown crop。 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五、缓解用工矛盾。
间混套作的技术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合理安排田间配置
合理设计田间管理措施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间种和套种

间种和套种

间种和套种
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

套种(relay cropping)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

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

套种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或交替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作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提高土地的养分利用率和抗逆性。

要做好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建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就农作物间套作种植的原则及建议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原则1. 互补性原则农作物间套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是指所种植的农作物之间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利用以及病虫害抵抗性方面具有互补的关系。

比如在间套作中,玉米和大豆的套作就属于典型的互补性套作。

玉米和大豆是一对典型的互补性作物,玉米对氮的需求量大,而大豆能够固氮,为玉米提供氮素,达到互补的效果。

要想实现农作物间套作的效果,必须选择具有互补性的作物进行套种。

2. 病虫害防控原则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

由于不同的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性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农药防治措施,以保证套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也可以利用病虫害的互相嫁接关系,通过间套作来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3. 营养元素平衡原则在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时,需要注意营养元素的平衡。

不同的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和类型是不同的,要做好套作种植,就需要进行科学的施肥管理。

要根据套种的作物特点,合理搭配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以达到营养元素的平衡,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 生态平衡原则农作物间套作种植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

农作物间套作能够增加土地的生态效应,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在套种作物时,需要关注生态平衡,合理布局作物的位置,并注意作物的轮作,以维护土地的生态平衡。

5. 种植结构多样化原则农作物间套作种植要遵循种植结构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的种植结构有利于减轻土壤和病虫害的压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合理设计间套作的种植结构,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套种,避免单一作物的种植结构。

二、建议1. 根据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套作作物在进行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时,需要根据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套作作物。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

农作物间套种技术农作物间套种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复合种植在耕地上的方式,与这种种植方式有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立体种植和立体种养等。

1、间作套作的概念(1)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其特点是群体是结构复杂,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种管、收也不方便。

(2)套作也称套种、串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与间作都有两种作物的共生期,前者的共生期只占全生育期的小部分,后者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

套作先用生长季节不同的两种作物,一前一后结合在一起,两者互补,使田间始终保持一定的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提高全年总产量。

2、间套作的效益原理间套作人工复合群体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的作用,其原理在于种间互补和竞争,主要表现为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

3、间套作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选择间套作的作物及其品种,首先,要求它们对大范围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在共处期间要大体相同。

如水稻花生,甘薯等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不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实行间套作。

其次,要求作物形态特征和生育特征要相互适应,以利于互补地利用环境。

例如,植株高度要高低搭配,株型要紧凑与松散对应,叶子要大小尖圆互补,根系要深浅疏密结合,生育期要长短前后交错,喜光与耐阴结合。

最后,要求作物搭配形成的组合具有高于单作的经济效益。

(2)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解决作物之间及种内的各种矛盾。

(3)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在间套作情况下,虽然合理安排了田间结构,但它们之间仍然有争光、争肥、争水的矛盾。

为了使间套作达到高产高效,在栽培技术上应做到:①适时播种,保证全苗,促苗早发;②适当增施肥料,合理施肥,在共生期间要早间苗,早补苗,早追肥,早除草,早治虫;③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高层作物生长,促进低层作物生长,协调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④及时综合防治病虫;⑤早熟早收。

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间混套作,这可是咱农民朋友增产增收的一个妙法呢。

就像一群小伙伴合作做事,各展其能,比单独一个人干可强多啦。

咱先说间作。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不同工种的工人一起干活。

间作呢,就是把两种或多种作物种在一块儿。

比如说玉米和大豆间作。

玉米像个高大的哥哥,使劲儿往上长,去争取更多的阳光。

大豆呢,就像个灵活的小弟,在玉米的庇护下,也能茁壮成长。

玉米的根扎得深,能从更深的土层里吸收养分和水分,大豆的根相对浅一些,吸收的是浅层的营养。

它们在土里就像两支不同的勘探队,各自在自己擅长的区域探索资源,互不干扰,还能把土地里的养分利用得更充分。

这土地就像一个大宝藏,一种作物挖宝的时候可能会落下一些角落,多种作物一起挖,就能把宝藏挖得更干净。

要是只种玉米,可能土地深处的一些养分就浪费了,只种大豆,浅层的养分利用完了就没后劲了。

这么看来,间作是不是就像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一样,让土地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呢?混作又是咋回事呢?这有点像大家一起做一道大杂烩菜。

把几种作物的种子混着播下去。

比如说小麦和豌豆混作。

小麦和豌豆的生长习性不太一样,豌豆比较耐寒,小麦相对耐旱。

有时候天气变化无常,可能对单一作物不利,但是混作就像给作物们上了双保险。

要是天气冷一点,豌豆能抗住,还能继续生长,要是比较干旱,小麦也能支撑着。

这就好比一群朋友出门,有的带了伞,有的带了水,不管遇到下雨还是口渴,总能有办法应对。

而且啊,不同作物混合在一起,害虫要想大规模侵害就没那么容易了。

害虫可能特别喜欢吃小麦,但是豌豆散发的气味或者它本身的一些特性可能会让害虫不敢轻易靠近,这就像一群小伙伴里有个特别厉害的保镖,能保护大家的安全。

套作就更有趣了。

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层一层地利用空间。

比如说在棉花地里套种西瓜。

棉花长得高,是个慢性子,前期生长比较慢。

西瓜呢,是个急性子,在棉花还没长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地上铺蔓结果了。

西瓜在前期把地面的空间和阳光利用起来,等棉花长高了,西瓜也差不多要收获了。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单作(sole/solid 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 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 作。
•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 一致; •生育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与机 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有关概念
间 作 (intercropping) 在 同 一
中国间套作发展
• 面积扩大(除西藏、青海未见报导)
– 山东、河南、安徽、贵州、宁夏
• 类型增多
– 粮、棉、油、菜、肥、林、果、烟、药、鱼、畜、禽、花、糖
农林间作与坡地农业
田篱间作 Alley cropping 或 Hedgerow Intercropping: 每隔4-6公尺宽以速生树种植成田篱,田篱之
间种植一般农作物。种植作物前修剪作为绿肥并且 避免遮荫 。
樟、茶间作
农桐间作
有关概念
混作(混合间作)
Mixed inter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同
有关概念
条(带)状间作 Strip intercropping
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如 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
有关概念
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
或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 作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林间作 Agroforestry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相间种植,也有人称为多 层作。 木本植物: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 农作物: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间混套作的作用
提高产量(粮经、农鱼、林农) 增加经济效益(土地当量比大于1) 提高产量稳定性(单一作物易受灾)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驱避作用) 保护资源环境 (防止水土流失)

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

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

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土地重茬危害,抑制病虫害,有多种好处,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有利于通风透光,使太阳光能得以充分利用。

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的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

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使玉米菌核病发病率下降。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

即深根系作物与浅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的间作。

4、间作套种,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如玉米与花生的间作。

5、间作套种的作物,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地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

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

如玉米间作红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红薯后收。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

株形枝叶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间套作,可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

如玉米和红薯的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

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间作套种,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第三章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水稻和旱作物的混套作
简介:水稻和旱作物的混套作是一种种植方式,通过合理配置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比例和布局, 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应用实例:在水稻田中套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利用水稻田的剩余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地的 产出率和经济效益。
优势: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增加作物多样性,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汇报人:XX
考虑作物间的相互关系,合理搭配不同作物,避免竞争和相互抑制,实现互补作用。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根系分布特点,合理安排播种顺序和时间,有利于提高土壤 利用率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透气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作物抗逆性。
科学施肥和灌溉
施肥原则: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果树和蔬菜的混套作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简介:果树和蔬菜的混套作是一种常见的种 植方式间混套作应用实例,通过合理配置树 种和蔬菜品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 效益。
配置方式:根据果树和蔬菜的生长特性和市 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树种和蔬菜品种进行搭 配,如苹果树下种植大蒜、葡萄架下种植木 耳等。
添加 标题
注意事项:在实施混套作时,需要注意作物间的共生关系和竞争关系,合理配置种植密度和施肥 量,避免对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
07
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混套作的发展前景
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产量和品质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提高土壤肥力和可持续性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智能化
混套作面临的挑战
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掌握混套作技术的要领和操作方法。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种植方式间混套作HU
第三章 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 作物在农田上旳时空配置,涉及 间、混、套作和复种
§1 间混套
间、混、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旳主要构成部分,是精耕细 作、集约种植旳一种老式技术:
•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 “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中”。
田地上于同一生长久内,分行或分带 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旳种植 方式。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旳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旳共 处期超出其全生育期旳二分之一。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旳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旳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旳i作物旳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一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旳产量。
M 是复合群体中作物旳个数。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有时也用Relative Yield Total (RYT)表达。
例:
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量56.8kg。玉米单作旳 产量为371.7kg,大豆单作旳产量为75.3kg。则玉米+大豆旳土地当量比 为
单作(sole/solid 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旳种 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 作。
•群体构造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 一致; •生育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与机 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有关概念
间 作 (intercropping) 在 同 一
• 生物在完毕其正常生活周期时体现出来旳对生态系统中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要点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要点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要点1. 引言1.1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概述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种植方式,通过在同一土地上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使作物之间相互配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通常分为时间间作和空间间作两种方式。

时间间作是指在不同生长季节进行作物交替种植,如春季种植小麦,秋季种植油菜;空间间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时种植多种作物,如小麦与豆类同时种植在同一地块上。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的优点主要包括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种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的种类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种植技术,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作物,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根据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作物搭配,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另一种类型是混合套作,即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还有间作套作、复合套作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作物搭配来进行农作物间作套作。

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农作物间作套作技术的优点1.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在同一土地上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或者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

2. 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不同种类或生长周期的作物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范围和发生概率,降低农作物损失。

论间混套作

论间混套作

论间混套作黄锦鹏,魏晋贤,邢珮玲【摘要】间混套作是耕作制度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现在国内有效地发挥有限土地与空间等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取得较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从间混套作的概念和实际作用入手论述间混套作的优劣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间混套作等方面等内容【期刊名称】农业科技与信息【年(卷),期】2016(000)013【总页数】2【关键词】单作;间作;混作;套作间混套作是人类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成层性和演替行建立的人工复合群落。

合理的间混套作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作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是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间混套作群落内各种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不相同,对生态条件的利用有着互补与竞争的关系,合理的间混套作群体互补大于竞争,因此表现增产增收。

1 间混套作的相关概念单作是指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清种,如大面积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

这种方式作物群体结构单一。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

套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先播作物的生长期间,在其株间或行间在播种(移栽)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套作比单作能够集约土地、时间和空间、套作和间作都是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两者都有共生期,间作的共生期较长,套作的共生期较短。

2 间混套作优劣研究2.1 间套作的稳产性间套作作物产量的风险性更小,例如:Rao(1990)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农艺措施条件下连续4年试验表明,以木豆为主体的间套作比分别单作具有持续的产量优势,且风险性小、花生珍珠粟间套比在单作情况下的风险小、同时,以木豆为主的间套作风险性也相应较小。

2.2 间套作中辐射利用间混套作可利用植物高杆和矮秆不同类型的互补作用,充分利用太阳的光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

中药材间套作种植一、间套作生态种植模式原理间套作耕作体系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髓之一,也是现代生态种植最常见的基本模式之一。

间套作种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可称为立体农业。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保留下来的传统优势间套作种植体系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种间互作条件合理,产量品质突出,经济效益良好的特点。

其种间互作是正确搭配间套作物种的关键参考因素,种间互作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间竞争作用和种间促进作用,二者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前者大于后者,则表现为间作劣势;后者大于前者,表现为间作优势。

从空间角度将其划分为地上部和地下部两部分种间互作。

1.间套作物种间地上部种间互作植物间合理的间套作搭配模式因其明显的间作优势而被种植者保留下来,间作优势被认为是植物间种间促进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通过种间资源的竞争与分配如何达到种间促进作用的呢?植物地上部种间资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间等,高杆植物为喜阴植物营造了弱光遮阴环境,同时减少了田间杂草带来的竞争,空间生态位得到合理分配,产生互惠共生的结果,如半夏、苍术、柴胡与玉米的套作。

有研究发现在植物互作中增温通常会削弱种间、种内竞争。

天麻与板栗相间作的实验表明,层叠的树冠可以阻挡阳光直射,降低温度、保持湿度,为喜凉爽湿润的天麻和密环菌创造了适宜生境,最终促使天麻产量提高。

合理间套混种使复合群体叶群分布趋向理想,群体内消光系数变小,形成合理的冠层分布,提高光照叶面积指数,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使得复合群体获得高产。

在分配不合理的窄行模式下,光合生理指标下降。

种间互作还包含了植物间传递的化学物质,植物挥发到空气中的化学成分,作为植物间的化学通讯物质,可诱导自身或邻近植物作出化学防御行为,如茉莉酸甲酯、乙烯、水杨酸甲酯,有助于驱散害虫,体现出植物种间互作的间作优势。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摘要】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在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时,需要考虑作物之间的互补效应,避免同种类作物连作,科学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也是关键。

合理的轮作可以减少土壤疲劳和病虫害的传播。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能够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土壤的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种植效益。

农民应该科学合理地选择植物组合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农作物间套作带来的好处,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建议、农田产量、经济效益、适宜农作物组合、生长周期、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轮作、连作、互补效应、植物管理、效益最大化、科学合理选择。

1. 引言1.1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种植是指在同一块农田内同时种植不同品种或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以达到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减少病虫害危害等效果的种植方式。

在实践中,农作物间套作的种植原则和建议对于农田的管理和经营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是农作物间套作种植的基础。

不同的农作物之间应具有相互促进生长、互补养分、减少病虫害侵害等特性,才能在种植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要注意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避免出现生长周期不同而导致作物之间竞争养分或光照资源的情况。

科学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也是农作物间套作种植的关键。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水分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和灌溉,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也是农作物间套作种植的重要原则。

通过合理安排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病虫害传播,增加土壤养分的利用效率,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产力。

利用农作物间套作带来的互补效应,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地选择植物组合和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作物间套作的效益,使农田的生产达到最佳状态。

2. 正文2.1 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组合是农作物间套作种植的关键之一。

耕作学:第五章 间套作

耕作学:第五章 间套作
2. 间作(Intercropping) 指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同一田地 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 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一. 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
3. 混作(Mixed Cropping)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 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 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律。
4. 其他间作方式 玉米||葱 茭白||青菜 葱||蚕豆 玉米||西瓜 甘蓝||西红柿 青菜||蚕豆
第5章 间套作
第5章 间套作
二. 主要的套作类型和方式
1.麦田套作两熟 (1) 小麦/玉米 这是中国华北平原玉米产区普遍采用的一种种植方式。
第5章 间套作
(2) 小麦/春棉 中国的主产棉区也是主产粮区,粮棉生产的矛盾突出,实行粮 棉套作两熟,可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促 进粮棉双增产。
第5章 间套作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一. 概述
2.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 应性,包括了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生物 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 态位)。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LER m y i
Yi:间、混、i1套作y 中ii 第i个作
物的实际产量;
Yii:第i种作物单作的产量。 LER>1,表明间、混、套作有
增 产 作 用 ; LER<1 则 对 产 产 不 起作用。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二.间套作的作用
2. 间套混作的意义 (1)有利于增产 (2)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摘要】农作物间套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延长土壤的利用周期。

合理搭配农作物是关键,要选择相互配合、互利互补的作物种植在一起,避免同类病虫害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作物组合也很重要,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需肥水量等因素都需考虑进去。

注意作物轮作可以减少土壤疲劳,保持土壤的健康。

科学施肥和适时灌溉则能保证作物生长的需求。

在未来发展中,需进一步研究农作物间套作的效益,推广适合的种植原则和建议,在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建议、合理搭配、作物组合、轮作、施肥、灌溉、总结、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农作物间套作种植原则及建议农作物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减少土地退化和农药残留的风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实践中,农作物间套作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建议,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稳定增加。

合理搭配农作物是农作物间套作的基本原则之一。

不同的作物具有不同的氮、磷、钾需求,搭配不当容易导致养分亏缺或者浪费。

在选择作物组合时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和需求来进行合理搭配,达到互补和协调的效果。

选择合适的作物组合也是农作物间套作的关键。

在实践中,要考虑作物之间的生长周期、生长习性、需水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相互组合的作物,避免因为物种间的竞争而导致产量下降。

注意作物轮作是农作物间套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轮作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农作物间套作中要合理安排不同作物的轮作顺序,避免同一类作物连续种植导致土壤退化。

第四,科学施肥也是农作物间套作的关键。

在农作物间套作中应该根据作物的需求量和生长阶段,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避免施肥过量或者不足,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适时灌溉是农作物间套作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
种植方式,又称种植形式,是指 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 间作、混作、套作和复种
§1 间混套
间作、混作、套作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 耕细作、集约种植的一种传统技术:
•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汜胜之书》:“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 “区种瓜……又种薤十根”、“又可种小豆于瓜中”。
• 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二豆良美,润泽益桑”,以发挥作物间的 互利关系;“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以避开作物间的不利关系。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一)、种植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高位作物,较密(肥力、株型)
—高位作物,宽窄行种植、带状条播、宽行密株、一穴多株、 大行通风透光,保密度、用边行优势
低位不耐荫作物,略低或相同 主作物,密度与单作相近,确保产量不低 副作物,肥-多 套作时,密度与单作基本相同
概念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田间 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在田 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多少及作物、 品种的选择密切有关。(比较简单,选定了作物品种就确定了)
水平结构是作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由于作物根系吸收一定 范围内的水分、养料,且植株在田间的横向排列与田间垂直结构的形 成密切有关,所以水平结构显得非常复杂和重要。
(三)、株行距与幅宽
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带状种植才有幅宽的概念,隔行种植和混作无幅宽可言 1、幅宽与作物种植行数正相关 2、高位作物的行距(带宽)往往比其单一种植时更窄,利用 其边行优势。 3、矮位作物行数较少的情况下,如2-3行,
间套作时的行距往往小于单作, 并缩小株距,加大种植带内作物的密度,补偿个体发育较小的影响,
间作和套作的作用
增产 在空间和时间上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是我 国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
增效 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稳产保守 单一作物易受灾、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 协调农作物争地的矛盾 有利于农业全面发展
间作与套作的技术要点
一、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二、合理安排田间配置 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调控
一、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 生产中往往出现间距偏小现象,玉米小麦套作中,间
距有时仅仅10多厘米。
间距大小应根据: • 矮位作物耐荫程度,耐荫强,间距可小些,反之大些 • 共生期长短,共生期长,间距可大些,反之可小些。
大同小异,对应互补。
1、生态适应性大同小异 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内大致相同。
2、特征特性适应互补 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特征特性在一定程度上
有所差别(互补)(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特点等) 。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一长一短,
一早一晚” 3、综合效应高于单作
二、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单作
有关概念
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 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 作。 特点:
•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 一致,生育一致; •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与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间作
间作(intercropping) :在同一田块上同一生 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 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用“||” 表示。
种植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构成作物的水平结 构。(如配置不合理则A作物
间套作水平结构参数(行数、行距、株距、幅宽)
建立合理的田间配置
意义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间结构是能否发
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作物间一系列 矛盾的关键。只有田间结构安排合理,才能既增加群体密 度,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它 技术措施的作用。如果田间结构不合理,即使其它技术措 施配合得再好,也往往不能解决作物之间争水、争肥,特 别是争光的矛盾。
A 作物
B 作物
行状间作
带状间作
特点: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 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的作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作物 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处期超过其 全生育期的一半。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有关概念
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或半
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作相比能 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樟、茶间作
农桐间作
3.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 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用“/” 表示。
行状套作
A 作物
B 作物
带状套作
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注:间作与套作都有作物共处期,不同的是间作作物的共处期 长;套作作物的共处期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生育期 的一半。
同时可以扩大与高位作物之间的间距,减轻边行劣势影响。 4、行距、行数和幅宽等还应当考虑机械作业的要求。 5、玉米与矮位作物间作时,为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矮 位作物行所占地面的幅宽基本上应等于玉米的株高。
(四)、间距
• 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 间套作空间配置的关键。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 间距过大,浪费空间,失去间套作意义。 – 间距过小,作物间竞争过于激烈,易于造成两败俱伤局面
• 建国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合理的轮作(换茬)、间作 套种和密植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间(混)套作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 高效、持续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主要内容
➢间作与套作的有关概念 ➢间作与套作的意义 ➢间作与套作的技术 ➢间作与套作的主要类型
单作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