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巴彦县野生大豆保护点激励机制建设任务书
项目名称:“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项目编号:00053198
期限:12个月
预计开始时间:2010年5月
一、项目背景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是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实施、中国农业部执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为此,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成立了国家项目办公室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工作。项目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为期六年。
项目重点是在八个省(自治区)选定8个代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示范点,通过开展激励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能力建设(包括监测能力的建设)以及提高保护意识等一系列活动,消除示范点内对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生存构成威胁的因素及其根源,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把保护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对野生稻、野生大豆和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进行安全保护,并将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推广到50个县,促进中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衡量项目成功的总体指标包括:与项目启动初期相比,各示范点上所确定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面积在项目中期和末期都没有减少。项目结束时,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生长的土地没有脱离农业生产。
项目选定的8个示范点为:
1)广西昭平县木格乡盘石村(野生稻)
2)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葫芦村(野生稻)
3)云南省景洪(野生稻)
4)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乌拉斯台(白杨沟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5)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八卦村(小麦野生近缘植物)
6)河南省桐柏县固县镇(野生大豆)
7)黑龙江省巴彦县富江乡振发村(野生大豆)
8)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老头沟镇文化村(野生大豆)
在以往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中,中国相关部门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异地保护和进行物理隔离的原生境保护。然而,异地保存在发挥救急保护作用的同时,却阻断了农业野生植物的进化途径,不利于它们的进化,物理隔离的原生境保护办法则使保护和农业生产相脱离, 从长远讲是不可持续的。本项目将选择保护示范项目点,开展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原生境保护,力图探索可持续的保护路子。实施本项目涉及众多利益方,包括农民、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和管理干部等,如何激励和发挥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是本项目成功的一个关键。但是,无论是在已有的法规和政策,还是过去开展的保护实践经验中,激励措施的应用正是我们缺乏的。因此,因地制宜地制订和实施激励机制是急需的,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一项重要保证。
为此,项目通过分包合同和聘用专家的形式,委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专家和地方有关人员为项目选定的8个保护点建立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目前,黑龙江巴彦县的激励机制设计已经完成。该设计工作是在黑龙江巴彦县CWRC项目办提出的“项目实施方案”(其中也包括建立激励机制的考虑)和广泛深入的现场调研基础上进行的,该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得到了黑龙江巴彦县有关主管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该机制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领域,包括政策和法规,替代生计及相关技术培训和融资支持。计划总投资338.55万元,其中除了本项目投入外,当地政府将配套260.18万元,其余由当地农民自筹解决。
二、本合同目标
本合同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从履行本项目宗旨,激励项目利益相关方(包括农民)的积极参与,把保护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机制出发,为黑龙江巴彦县项目点的激励机制建设提供服务。按照该项目点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案,组织和协调地方主管部门和选择的承担建设单位,开展建设活动,按时完成上述建设任务,以促使项目在该示范点的顺利实施,并创造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广。
三、黑龙江巴彦县激励机制设计和建设背景
(一)保护点基本情况
黑龙江巴彦县气候环境优越,野生大豆生长繁茂。野生大豆为喜光攀缘性植物,需缠绕在其他物体向上生长,保持一个良好的受光姿态。其特性为大豆田的生产带来很大麻烦,被当地农民视为有害杂草去除。该保护点原是农民承包的薪碳林地,种植杞柳等灌木,为野生大豆提供了攀缘物,形成共生环境。近年来保护点内的杞柳品种老化失去收获价值,农民权衡收益多年没有收割,杞柳生长繁茂影响野生大豆的光照效果,不断侵袭野生大豆的生存空间,严重威胁野生大豆的正常生长。针对保护点的具体情况,按照激励机制建设原则,提出该保护点激励机制建设内容包括:(1)成立野生大豆保护合作组织,通过保护组织延伸的方式,把野生大豆保护的条款与农民的实际生产活动以及利益分配相结合,既协调保护点农民之间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形成保护野生大豆的强烈意识;(2)在合作组织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帮助保护点农民更新杞柳等伴生灌木,及时收割柳条,为野生大豆提供光照与攀缘物,形成良好的共生环境;(3)试种小灌木蓝靛果,为当地农民利用野生大豆的伴生植物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供更多选择;(4)贷款贴息,为保护点农民解决各项建设初期经费投入的来源问题,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尽快消除野生大豆的生存威胁。
四、合同任务
本合同分包商将按照黑龙江巴彦县项目点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协助地方主管部门建设可操作的激励机制,以促使项目在该示范点的顺利实施,并创造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广。
合同的具体任务,即黑龙江巴彦县项目点激励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政策激励机制
(1)黑龙江巴彦县人民政府制定作物近缘野生近缘植物(或野生大豆)保护政策
(2)黑龙江巴彦县富江乡和振发村分别修改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3)在中小学开展“双优”学生评选
(4)成立富江乡振发村保护点野生大豆保护合作组织
2、生计替代
(1)更新杞柳品种
具体任务:更新保护点杞柳品种303亩,品种更新分两期进行,第一年更新200亩,第二年利用前一年的柳条新知作为更新种苗,节省投资成本。修建保护点所在村委会、乡政府及其他村连通的运输道路共8.13公里(宽4米,水泥路面),完善保护点的交通设施,便于保护点的管理以及杞柳的生产与运营。
(2)蓝靛果试种
具体任务:在保护点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土地3亩,栽种蓝靛果3年生种苗,株行距1×0.6米,每亩栽植约400株。由保护点农民派专人按照提供种苗单位的栽培指导方案进行管理,分别统计第一、第二年的栽培效果,最后评定该树种在保护点及相近环境中的种植效果。
(3)替代生计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保护点的具体情况,将对激励机制中生计替代内容采取专家授课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三期培训,一期为实用种植新技术的培训,除教授传统作物的现代种植技术外,配以杞柳、蓝靛果等多种经济苗木的栽培、管理、储存运输方法。现代种植技术的培训以提高种植业的产量品质为主导,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效应,提高农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二期为养殖业,以生猪、鸭、土鸡等的养殖技术为主;三期为非农产业的培训,主要以手工编织、计算机、汽车驾驶、小型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为主,为各项产业的后继发展及劳务的外向输出打下基础。
每期培训班聘请市级以上(含)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相关理论和技术,同时聘请乡级技术员、村级种养专业户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能手现场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所有聘请的授课教师在项目期内都需承担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义务。
四期的非农产业培训将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劳务所需单位联合进行,以保证培训的质量。考虑到保护点农户人数较多,可适当增加授课教师人数以及培训的期数。每期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由合作组织、农技中心对当地农民的培训意愿进行统计后,做出培训计划方案,按照方案要求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