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笔译二阶段考试流程及练习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即将参加口译二阶段考试的考生,如果还不熟悉考试流程是很危险的。

口试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为口语。

要求考生准备五分钟,根据给定的话题,做简短的口头表述,中口三分钟,高口五分钟。

虽然老师很可能在听一分钟左右就打断考生,但是考生应该做好说足三/五分钟的准备。

第二部分为口译考试。

共有四个篇章的听译,先考两篇英译汉,后考两篇汉译英。

中口将这四个篇章分为16个停顿,高口为8个。

学生听完一个停顿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口译。

口译时间长短不一定,总的来说,流畅度尚可的考生,一定可以翻的完,而且还略有空余。

三分之二以上的停顿合格,考试即判为合格。

因此,高口需要6段以上合格(含),中口需要11段以上(含)。

强化练习,赢在备考阶段!
总的来说,口试的练习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听译原则。

每天要做听译练习,注意是听力加上笔记再加上口译。

课本和市面上的口译教材都采用了给文本加译文的方式,因此很多同学错误认为把原文看看,圈一圈不知道的短语和生词,然后翻到课后看看答案就算完成任务了。

但是到了考场才发现,实考是没有任何文字可以看的,其实是备考的根本出发点错了。

二、卡时间。

口试的另一个压力来自时间的压力。

中口考试,要求听译长度为10-25秒不等的长度的段落,不记笔记能过的考生大有人在。

而高口听译长度为20-50秒不等,在较长的段落听译中,不记笔记通过就不大可能了。

所以,平时练习时都要加码。

如中口的练习,听译段落不要低于30秒,高口60秒。

三、强调输出。

即使很多基本功尚可的同学,参加口试仍然感觉到极不适应。

这里最大的原因是同学们学习口译的主要途径还是看书,记单词,背短语,但是实际上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求“从耳朵到嘴巴”,并且最后口译的版本应该录音录下来,自己听一听就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另外,对于口试考生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发音。

平时的英语考试几乎都是笔试,导致许多考生没有重视自己的发音问题,到临近口试才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纯正。

改善发音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了。

跟读语速不快发音地道的语音材料,比如VOA Special English,就很不错。

新概念教材也很好,辅以美音版录音,方便易得。

既然发音是主要目的,就不用找太难的材料,简单点更好。

可以考虑新概念一二册。

此外,没有发音问题的同学,想要加入英式或者美式发音,有三到五周的训练时间足矣。

但是,如果有些基本音标发的有问题,甚至错误,这个工作就变成一个长期的过程了。

中级口译口试的备考和现场应急原则
从应试的实用角度讲,方法很简单也很有效:口试对于考生反应能力要求很高(还记得我们课上做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

这种反应能力是基于对所考的实际口译内容的熟练程度至上的。

如果有足够的毅力把口译书和辅导书(如新东方出的口译必备一百段)的段子背下来(特别是有关旅游、文化、改革开放经济人文类),对考试会有极大帮助。

如果没有时间这样做,那么要在最后的准备期强攻分类词汇和口译常用句型,并着重训练听译和速记,让自己每天都有一段口译的兴奋状态,毕竟,口译是一种语码转换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否则即便中英文水平再高,都会对口译现场感和时间压力有所不适(正如David Bowie所唱:“ ——under pressure…”)。

具体作法:按TOPICS 来总复习,比如,1-2天专门熟悉礼仪发言的套话句型,第3-5天专门对付旅游话题,熟悉旅游经济词汇,景点,描述性美文的处理方法等。

第6-8天复习教育或文化类的…
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呢?参考以下步骤:
Step 1:听教材磁带(cd/ mp3),迅速记录,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先翻一遍。

参考答案,记住专业词汇。

最好把自己的口译录下来。

(新东方的口译必备一百段配备MP3并针对中高级分别配有与口试一致的口译间歇时间)
Step 2:再听一遍,边读答案,多听几遍,找出自己翻译中需要改进的部分。

Step 3:回到第一步,边听边记录,听一段,译一段,直到很熟练为止(不一定要完全按照答案来,关键是要完全掌握自己在第一步处理不当的专有词汇和重要句型)教材和辅导教材整个过一遍之后,用真题来测试一下自己吧!每次做真题都要完全像考试时一样进行,最好安排一两个家人/同学坐在面前(与自己相隔一米的距离),给自己一点现场的压力,培养考试状态,训练速记,适应有人监督的感觉,掌握考试的节奏。

考前当天还需最后热身。

OOPS!没有准备到!——现场实用口译原则
我在口译课上经常强调口译的时效性(efficiency),因为许多学生由于不习惯这种听完马上要开口的口译练习,在加上由于词汇,句型,短时记忆等种种原因而犹豫不决,迟迟不能开口,即使开口了也不确信自己的口译是不是可取,是不是有倒酱糊之嫌。

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初学口译阶段还没有摆脱那种仔细推敲,字字必究的笔译原则的影响,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译“语言”上,结果经常“卡壳”。

英汉语的语言差别较大,要做到一一对应地进行翻译是很难的。

口译和笔译(传译和翻译)区别在哪里呢?
香港政府总传译主任郑仰平先生说:“翻译有时候对一个字推敲半天,而传译员却像一个精于赌博的人一样,要知道该在什么时候罢手,不能为了追求最恰当的词句而浪费时间。

”日内瓦大学翻译与传译学院院长Ronald Williams谈到翻译与传译工作性质的不同时说:“翻译传译虽然都需要去熟练掌握语文,可是传译所要求的掌握不必像翻译那么深;换句话讲,传译家的转寰余地比较大,不必逐字盯着译,达意就成了。


那么这种“达意”有什么样的原则可以遵循呢?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则归纳为内容调整,信息等值,合理简约等。

同学们在口译的练习和考试中马上可以用起来的是合理简约原则,即在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出现的无法用目标语处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现技术性较强的材料,在直接译
入到目标语中很难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的情况下而采取简化、概述、省略、解释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原则。

分别来看几个例子:
1.Simplification——简化语言形式
口译新手往往语速奇快或奇慢,拖泥带水现象严重,恨不得把每个字都翻过去,结果经常出现反刍,搞累了自己,也搞累了听众。

有经验的老手会从容应对任何语速,他急我不急,用简练的关键词传达每句话的内核。

真题例句:泰山只所以独占鳌头,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是因为历代帝王将其奉为与天相连接的圣地,亲临祭祀。

“独占鳌头” 很显然是这个句子的一个难点。

该成语的来由是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所以独占鳌头指称中状元,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殿前兽献升平策,独点鳌头第一名。

――《元曲选。

陈州粜米》)。

在以上例句中,直译就有一定的难度,但事实上它的意思和紧跟其后的“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 是重和的,所以遵循simplification的原则可果断的把“独占鳌头,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山” 简化为“泰山被认为是天下第一” 而译为 Mount Tai is called the fir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because…。

在形式上也要养成习惯积累尽可能简短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适当的地方把As far as … is concerned换成On…,把 We must do this in conjunction/ cooperation with one another换成 We must do this together.
2. Generalization——概述归纳法。

口译与笔译不同,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篇幅加以详述或注解,必须养成快速精炼大意的习惯。

尽量以一个单词或词组的形式加以处理。

真题例句:
I. 古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探索的重要课题。

II. 加拿大为老年人,残疾人,病人和失业者制定了一项综合社会保险计划。

句I中“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archeologists and historians)对许多中口考生是一词汇难关,可概括为 experts,基本不影响上下文意思的连贯。

句II中“老年人,残疾人,病人和失业者”字面上直译为“the aged, the disabled, the sick and the unemployed”。

若出现笔记不全,个别用词有所犹豫(比如考虑到 the disabled说法是否PC,或把老年人翻成the old,把病人翻成the patients,又隐隐觉得不妥),便可大胆的用“the unemployed and the other disadvantaged (groups)” 来进行generalization,保全整个句子大意的畅通。

又如:“老、弱、病、残”,就用“the infirm”一词便可通吃四项,基本不影响上下文意思的连贯。

“五讲四美三热爱”,其基本精神是提倡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口译时不妨译作“promoting moral standards”。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松江大学城那一段),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要把“全面”这一基本精神提炼出来就行了。

因此,口译时不妨用“overall development / develop in an all-around way”来表示。

“多、快、好、省地……”:“cost-effectively”、“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或“do more with less”,视上下文需要择其一。

3. Omission——择而省之
再次强调:口译过程中时间实在太宝贵了,稍有迟疑或罗嗦便可能跟不上。

omission 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策略,因为它能减轻记忆力负荷。

我在口译实践中会频频使用“省略”技巧,但不是整句整句地省略原文,而是在迅速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提炼每句话的关键内容,剔除可有可无的修饰和赘词。

真题例句:
I.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express once again to our host my deep appreciation for the grand reception and boundless and generous hospitality we enjoy here.
II. 水,不管是波光鳞鳞的湖泊,蜿蜒流淌的河流还是一望无际的海洋,都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自然环境之一。

III. 我们的武术专卖店专门出售有关武术的图书资料,录像带和激光视盘。

句I是个典型的礼仪感谢句型,中口的学生初一听总有点晕。

事实上只要抓住关键词appreciation 和hospitality即可(感谢对方的盛情款待),一大串修饰性的词大可不管。

反过来中译英形容词的处理也一样。

句II中的形容词翻出来很美(sparkling, winding, boundless),但万一没有对应的积累则需义无反顾地省略。

学员们经常会卡在描述性的语言上,我鼓励他们在现场词汇欠缺的前提下大胆省略不产生质的影响的(好坏正负等)形容词和副词。

句II中的“专卖店” 和句II 中的四字形容词是考生很容易卡壳之处。

我们可果断的把“专卖店” 省略成“店”,后面专门出售sell exclusively…也已对专卖店做了解释anyway.
4. Explanation ——解释性翻译
尤其是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时,学员们经常会依赖老师或标准答案。

事实上在口译实践中,平时没有积累到的特色名词总会出现的(试试看翻译一下打坐姿势的“五心朝上”,酒文化中的酒令、猜拳和鱼头酒吧!)Having fun, eh?养成习惯,多多了解自己的文化,开动脑筋运用解释性翻译吧!
真题例句:为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今年七月至八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敦煌艺术大展”。

学员们在翻到藏经洞时总会不知所措。

标准答案给的是“the Library Cave”,我想能准备到这份上的考生还是不多的。

事实上你想想,即使你对一个不了解敦煌艺术历史的人说起这“图书馆”洞,他们也许还会追问:“What's the Library Cave?” 你不还得解释吗?藏经洞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a cavern that stored Buddhist sutras,意思比一个Library Cave来的更加明白。

所以碰到没准备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不要有依赖心理,也不要惊慌失措。

同样的,碰到四合院不知道 quadrangle 这个词,解释成: a single-storied,typical Chinese traditional house, with rows of rooms surrounding the four sides of a courtyard;碰到景泰蓝不知道cloisonne 这个词,解释成a type of fine china made famous during Jingta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口译第二阶段考试考官心得
第一部分口语
虽然纲要上要求是“根据考题连贯地说三到五分钟”,但实际考试中往往是说个一两分钟就会开始口译部分,所以考生不妨将口语考试当作口译的热身练习,找到用英语流利表达的感觉,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心理暗示,“从现在起我正式进入口译状态”。

当听到考官喊停或递过来口译记录纸时,不要因为时间太短或者自己感觉尚未发挥而有任何诧异,应立即投入到口译部分考试。

当然同样是过关,还有一个质量高低及由此给考官留下的印象分的问题,因此还是不能忽视口语考试,特别是在语音语调上能否清晰饱满,在组织句子上能否张弛有度,甚至在内容上是否言之有物,都会帮助考生在考官面前初步树立一个“训练有素、功底扎实、充满自信的口译考生”的形象。

个人感觉没有必要专门去搜集几十个题目然后逐一准备,既费时费力,又不一定见效,准备中高级口译考试,无论是听力,阅读,还是翻译,口译等部分的过程同时就是准备口语的过程,两者并不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中级口译教程第十一单元关于文化冲突部分,其中涉及到地球村、全球化、东西方文化差异等内容,不仅需要准备口译时识记背诵,更应当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语言,也许遇到任何关于全球化的话题时,又多了不少语言质量高且观点精练的语言素材。

又比如广大考生相对陌生的生物科技,比如克隆问题,说实话没有任何语言输入就要准备洋洋洒洒一大段口语确实勉为其难,而事实上最好的准备来自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字时做个有心人,将阅读的文字消化并部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甚至可以当场就试着说说“我自己对此是这么看的”,不仅可以熟悉话题,更可以通过运用原文的语言而在字词句式上提升自己口语的质量。

这方面在口译考试第一阶段的实考试题中都有大量的可参考内容。

事实上几乎不会有任何考生会出现口语部分不及格而口译部分过关,从而导致总评不合格的可能性,广大考生对口语部分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将其定位为语言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中一个自然的环节,口译证书考试中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提高自己口语质量的一个良好契机。

第二部分口译
几乎所有未能通过考试的考生都是吃亏在这个部分。

在具体谈到口译评分心得以前,需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这个部分的难度与残酷性是书面文字不能传达的,就好象如果现在写一句:We are pleased to have you stud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我想没有人会觉得有任何难度,但实际考试中,30%-40%的考生会说成“我们很高兴来到...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而这无疑属于“主要意思翻译错误”。

事实上这也是广大考生在准备口译部分时一个严重误区,只看文字,只背词组,顶多做视译,而不进行大量的听一段译一段的实际操练,一到自己上场就马上感觉“怎么都发挥不出平时的水平”。

口译水平的提高,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训练量与工作量积累,对此应当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先说说英译中部分,从实际考试结果看,未能合格的考生,更多的是这个部分做的不好,而且从考试顺序来看,英译中排在中译英之前,也出现了有考生前面几段英译中发挥欠佳因此后面基本放弃的情况。

究其原因,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听力不过关。

从实际监考评分以及考生反映看,考试中的听力水平似乎总要比平时的感觉差很多,这点在英译中时会非常关键。

从本质上讲,因为平时听的时候更多的是专注于听力本身,而口译考试中会不断出现这个念头“待会我要译这段文字的”,很多注意力,或者说可利用的资源,都不得不分配给组织中文这一只属于口译的部分,自然造成了听力理
解的陡然下降。

其次,组织中文不娴熟。

只有自己试过,特别是在那样的压力下试过才会有切身体会,“原来我用中文表达的能力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啊”。

毕竟考试中存在时间压力,如果个别句子说不下去了需要重新整理还勉强够时间,但如果两三句话都出现反复,在自己准备的内容还没说完的时候就会听到下一段文字异常残酷地开始了。

再次,缺乏背景知识。

以2004年10月31日高级口译口试为例,考生得分率最低的就是英译中第二段,关于朝核问题,一个考场十六位考生中,只有四位准确地判断出说话者应当是美方代表,其他都出现了“中国认为”等严重理解错误。

根本上还是对这一话题本身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信息准备,需要完全凭借听力去理解,加上受到口译要求的干扰,听了前面两句就开始动摇了。

由于听力理解本身不存在大问题,中译英部分的难度更多在于笔记、组织句子、难词处理等方面。

结合监考的经历说说考生最普遍的问题。

首先,缺乏足够的笔记能力与短期记忆力。

这里的足够,主要是针对考试中篇章的长度而言,很多考生前面几句都能译,但到了一定量,心里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下面开始记不住了。

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笔记能力,或者超强的短期记忆力,结合充分的背景知识基础上的预测,那么考试中就会觉得疲于应付,非常被动。

从考生的实际情况看,绝大多数过关的考生都能够清晰有条理地按照自己的习惯记笔记,但不拘泥于笔记,真正让笔记为自己的口译输出服务,这点应该能够充分体现平时训练的工夫。

其次,组织句子效率不够。

职业要求,口译的语速不会慢。

前面提到口语是基础,如果那个部分是free talk,那么口译不妨可以看作guided talk,既告诉你要表达什么意思,该怎么高效地完成。

特别是对于类似“中美双方应当实现互惠互利,和平共处”的模式,应当做到脱口而出,不占用自己更多的资源,这样才有余力组织难度更大更需要变通之处。

再次,被看似不可能的难词吓倒。

每次考试都会遇到这样的难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桂花飘香”,“海纳百川”等,就好象每次口译也会遇到很多平时没有准备到的词一样。

应该从观念上将这些词看成口译工作的一个必然部分,而不会觉得“运气真差,这组遇到这些词”。

考试的要求,是口译的要求,基本说出大意就足够了,而如果因为这些词的处理占用太多时间甚至让自己失去信心,就得不偿失了。

综上所言,对广大考生口试阶段的准备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 加强实战操练,多做“听一段译一段”落翻译,开始做了就不要给自己任何借口停下来,不管多长多难都要坚持说完,尽量按照考试乃至实际口译的情景进行模仿。

个人有了几百段的段落翻译的积累,既会增强能力与信心,考试中也会在很多段落中看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二.对听力要更严格甚至苛刻地要求,不满足于“听懂”,以实际目标语言表达为衡量听力效度的唯一标准。

当开口用中文表达刚才听完的一段感觉难度不大的英语时,也许会意识到,很多信息突然想不起来了。

三.充分利用吃透教材。

最近几年的考试直接源自口译教材的比重在下降,目前官方说法是不超过四分之一,但即便如此,口译教材本身信息量大,涵盖内容广,风格与考试内容非常接近。

从另一个角度说,曾经和学生开玩笑说,如果你把口译教程、口译实践等几本书都吃透了,考试要超出这个范围也很难了。

口译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较高层次的体现,需要扎实的英语功底,广泛的兴趣爱好,艰苦的训练,敏捷的反应,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时间精力的投入。

而从以往考生的经验教训中找出自己潜在的问题,调整思路与训练方法,必能事半功倍,在口译学习的道路上效率更高,在口译考试中表现更好。

上海中级口译口试备考必备
目前而言,《上海市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第二阶段中的口语部分,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dialogue或conversation之类的oral/spoken English,而更像是一种处于monologue 和presentation之间的口语表述。

我们知道,dialogue和conversation需要两个人才行,即英语里所说的:"It takes two to tango"。

monologue不一样,它只需要一个人即可做,像是英语里说的"one-man show"。

Presentation正式一些,遣词造句,内容构思,表述方式,以及思想观点都要求严一些,且还需要有听众。

由于《口译资格证书》口语考试中鲜有考生与考官的"对话",所以,该口语不能当作dialogue处理。

同样的道理,由于monologue 过于强调"自说自话",而presentation又过于"一本正经",所以,它们都难以作为界定《口译资格证书》口语考试部分之词。

比较确切的说法,是把那个口语考试看作这两者的"结合"和"扬弃",即把monologue中"单个人讲"的特性与 presentation 中"条理清晰地陈述"之要求结合起来,把monologue中"自说自话"的成份与presentation中"一本正经"的形式一并"扬弃"。

英语中有"Truth always lies somewhere in between "一说,因而,把《口译资格证书》第二阶段的口语考试界定在somewhere between "monologue" and "presentation"也许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既然《口译资格证书》口语考试不是monologue,我们在考试时切忌自顾自地胡诌一通,或者自恋式地滔滔不绝。

前者容易出现"跑题"现象,后者会像"无轨电车"般地前行,不见尽头,直至最终失去方向。

同样,既然《口译资格证书》口语考试不完全是 presentation,我们在考试时没必要过分强调语言的正式规范性,也没有必要一味追求表述的完美无缺性。

前者会使本应鲜活、轻松的口语变成毫无生气的僵化符号,后者则将限制语言的自由表达,影响思想的自由流畅。

那么,怎样才可能在monologue和presentation之间找到《口译资格证书》口语考试部分那个平衡点呢?如在前述"结合"和"扬弃"中所说的,我们在考试时要始终做到"二要""二不要"。

所谓"二要"是指,一要牢记,这是一个须由你单个人去完成的"谈话",不要期待他人向你提示、提醒或者补充、补救。

因此,自己"开谈"后要有"全局观念",知道什么是引子以及怎样引出话题;中间部分应包括哪些内容,涉及哪些要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心里要清楚怎样收尾,以什么样的点睛之"语"来道明自己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

二要明白,一般情况下,口语考试总是要求考生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议论,发表看法。

因此,考试过程中,考生要讲得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内容切题,观点鲜明,而不要像信手打开手机那样随意"漫游"。

换句话说,口语考试时,要像making presentation一样,把问题说清,把道理讲明。

所谓"二不要"是指:一不要离开中心主题乱说一通;二不要做大报告似的就问题的某一方面海阔天空般地胡乱神侃。

前面说过,《口译资格证书》的口试都有一个题目,并附有一些提示性问题。

口试时,应紧扣此题目主题思想,就该题目涉及的诸多相关问题及其后果或影响,以及必须或可以采取的对策或自己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有条不紊地一个个谈下来。

说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中心,确保内容上下连贯,论说有根有据。

至于不要"海阔天空般地胡乱神侃",是指"话匣子"打开后,不要没完没了地在"on the one hand"上面大做文章,忘了有必要及时"口"锋一转,"切换"到"on the other hand"上面谈一下,以至于说了大半天才想起自己仅讲了"on the one hand"的内容,可此时,口试部分时间已所剩无几。

匆忙之下,"on the other hand"的内容只好草就一番,三下五除二地仓促收尾打住。

其结果,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