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范战平任庆

2012-8-23 9:43:42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正确理解循环经济与循环型社会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循环型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循环型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基本关系

从词语构成上看,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是由“循环”+“经济”、“循环”+“社会”构成的,究其本质仍然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只不过这种描述说明了这种经济、社会的质量与生态保护有关,与循环利用相连,是体现循环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从国外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看,单纯经济过程的循环并不能根本改变传统工业经济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循环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还包括人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循环型社会的构建,要求发挥循环型社会的支撑和保障功能。

从系统论角度看,人类社会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需要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原材料和吸纳废弃物,以保障人类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样,循环经济系统是循环型社会的子系统,循环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需要适当的物质、能量和

信息支撑,需要循环型社会提供环境支撑和物质技术保障。经济过程不仅是一个物质流动过程,而且是一个物质流动和社会生活相伴随的复合过程。也就是说,要实现经济过程中的物质循环流动,必须有相应的社会过程相伴随。只有建立起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社会价值、文化、道德、伦理和制度框架等社会环境,并具有资源投入、技术、信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社会物质技术保障,循环经济才能够得到顺利和健康的发展。如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绿色消费市场提供动力,然而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是循环经济本身无法解决的,需要循环型社会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环境意识,创造有利于绿色消费市场形成的环境和机制。

从发展目标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仅仅依赖循环经济就可以的,需要从经济领域到全社会领域的共同努力和根本变革,既要推进高度工业化技术的发展,也要推进环境产业的发展,还要改变目前无节制的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循环经济的理论要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当中,并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立法,以及公众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各个层次中去。因此,应当从人类社会大系统角度,综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全方位、多层次的看待和推进循环经济。只有将整个社会各种单向循环整合起来,把缺损的循环构筑起来,形成循环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建立循环型社会,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而,循环经济是循环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循环型社会理念更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普遍性。

二、循环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关于循环型社会的概念,最早源于日本学者植田和弘提出的“回收再利用社会”。这种社会不以大量排放废弃物的技术体系和社会体制为前提,而是对排放出来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使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达到最亲密的状态。植田和弘提出的“回收再利用社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循环型社会的雏形。循环型社会概念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94年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处置法》中的循环利用概念,而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则对其做出了具体的阐释:循环型社会是通过抑制产品成为废物,当产品成为可循环资源时促进产品的适当循环,并确保不可循环的回收资源得到适当处置,从而使自然资源的消耗受到抑制,环境负荷得到削减的社会形态。关于循环型社会的内涵,我国学者大多按照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中的概念进行理解,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综合考察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历史轨迹,并认真分析有关概念可以得出,循环型社会是就在承认自然生态环境有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以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以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社会环境为基本保障,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尽量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费,降低环境负荷,形成经济、社会与环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循环型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生活领域,同时包括政府政策导向的转变、企业社会义务的承担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等多个方面。通过构建循环型社会,变革不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树立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建立良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持续发展。循环型社会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对传统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扬弃。传统工业

社会的理念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循环型社会的理念是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传统工业社会无视自然承载能力,注重经济的数量性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循环型社会尊重自然有限承载能力,注重经济的质量性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善;传统工业社会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线性发展过程,循环型社会则是“从摇篮到摇篮”的反馈发展流程;传统工业社会推崇大量消费、过度消费的消费模式,循环型社会鼓励适度消费、健康消费;传统工业社会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而循环型社会将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可行的重要路径,是人类社会必然选择的社会发展模式。

三、循环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循环型社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全面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社会,自觉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循环型社会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是对传统工业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超越。

(一) 通过协调人类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形态共同生存于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从本质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需要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谐。只有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阻碍和影响环境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矛盾,统筹兼顾政策、法规、制度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综合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协调好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循环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