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税制改革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举措(doc 8)
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
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经济政策和采取相应措施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总体方向和结构,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调整结构、稳定物价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
下面列举了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一、货币政策调控1.利率调控:通过改变利率水平来影响资金供求和存贷款行为,以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流动性,影响银行信贷规模。
二、财政政策调控1.增加财政支出: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2.减税或免税:通过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提高经济活力。
三、产业政策调控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鼓励和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传统产业的布局,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益;2.限制或淘汰非经济效益低的产业:通过限制或淘汰过剩产能、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四、区域政策调控1.区域差异化政策:采取不同的宏观政策来促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提高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城乡发展政策: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拉动消费和扩大内需。
五、就业政策调控1.就业优先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稳定性,减轻失业压力;2.职业培训政策: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六、金融政策调控1.风险防控政策: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2.金融创新政策:鼓励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和发展。
七、外贸政策调控1.外贸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关税、减免税收等方式,增加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度;2.贸易保护政策: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际市场竞争的不利影响。
八、科技创新政策调控1.增加科研经费:加大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2.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九、环境保护政策调控1.排污减排政策:通过减少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排污量,改善环境质量;2.资源节约利用政策:鼓励节约资源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8年中国税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调整
2008年中国税收政策与制度的重要调整发布日期:2009年01月07日来源 : 中国税务报字体:【大】【中】【小】2008年,为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外贸进出口,发展经济、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中国在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重要措施:一、宏观政策和重大改革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
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继续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方案。
会议批准了上述报告。
同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上述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国家财政预算的报告提出了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等税收措施,并得到会议的批准。
3月13日,根据国务院2007年3月19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意见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服务企业产品研发,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
加快推进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积极扩大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咨询、技术推广、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
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的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服务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实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优惠政策。
加大对自主创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在服务业领域开展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试点。
对吸收就业多、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低等服务类企业,按照其吸收就业人员数量给予补贴或者所得税优惠。
最新整理税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docx
最新整理税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税法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
从狭义上讲,它仅指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和控制;从广义上讲,人们通常又把政府为弥补市场缺陷而采取的其他有关方面的宏观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是指税法在促进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实现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保障财政收入的条件下,国家可以通过税种、税目、税率的变化、减免税等,调整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生产和消费,实现一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税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调节杠杆。
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它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而且对调节经济、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通过两种形式影响整体经济。
首先,税收影响人们的收入。
通过减少或增加家庭可支配或可花费的收入,税收可以影响人们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以及私人储蓄量。
不管长期还是短期,私人的消费量和储蓄对产出和投资都有重大影响。
此外,税收能影响商品价格和生产因素,因而也影响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式。
研究显示,总需求的各个构成部分对GDP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和投资分别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分别带动GDP增长1.05、0.51和0.4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增长率对中国长期GDP的影响不显著。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最有效的。
除了提高居民收入外,在现有的收入格局下,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应该是提高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故《个人所得税法》理应承担起应有的历史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调节的必要性个人所得税经过不断发展,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税法在促进供求平衡,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收入连年大幅增长,特别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以年均34%的增幅稳步增长。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一、改革的目标与原则(一)明确目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形成规范透明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二)遵循原则1、立足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实际情况,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改革方案。
2、统筹兼顾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当前与长远等关系,实现整体协调推进。
3、公平效率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
4、法治规范坚持依法改革,强化制度建设,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的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相互衔接的全口径预算体系。
加强预算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资金的重复安排和闲置浪费。
(二)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预决算都应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三)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调整和追加。
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均衡性。
(四)推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要求,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三、税收制度改革(一)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进一步优化税率结构,简并税率档次,降低企业税负。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规范进项税额抵扣政策。
(二)加快消费税改革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和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引导消费行为,促进节能环保和社会公平。
(三)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从价计征改革覆盖更多资源品目,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
论税法体系在宏观调控法中的作用与完善
论税法体系在宏观调控法中的作用与完善税法体系在宏观调控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税法是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制定税法,国家可以调节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下是关于税法体系在宏观调控法中的作用和完善的几点思考:1. 完善税法体系,加强税收征管:税法体系的完善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
国家应该加快税收立法,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对税收的征管力度,提高税收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制定更加精细的税率和税收减免政策,调节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
2. 优化税收结构,减少间接税:国家的税收政策应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优化税收结构,减少间接税,增加直接税,可以提高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能力,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
3. 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鼓励科技创新。
对于高科技和创新型企业,国家可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4. 加强税收国际合作,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税收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该加强税收国际合作,保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例如,可以通过签订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
5. 推进税收法治,加强税收监督:税收法治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
国家应该积极推进税收法治建设,加强税收监督,保障纳税人的权利。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防止税收执法不当和腐败问题的发生。
税法体系在宏观调控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税法体系,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税收结构,实施差异化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国际合作,推进税收法治,加强税收监督,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论我国税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论我国税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一、简介税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利用税收政策来影响经济的运行,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使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必须加强税收宏观调控,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税收宏观调控目标体系1、增强经济社会稳定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是税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我国税收宏观调控的目标体系旨在通过减少经济波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以期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2、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税收宏观调控的目标。
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支持技术创新,调整结构,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税收宏观调控也要针对这些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3、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是税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也是税收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则。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加强税收政策的管理,减轻企业负担,改善税收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减少税收歧视,改善税收负担分配,促进经济增长。
4、构建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公平正义是税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税收的社会公平性,确保税收负担的公平性,改善税收征收方式,减少税收逃避和滥用,提高税收执法能力,确保税收的公平公正。
三、措施1、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要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税收结构,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税率结构,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税收征收与管理,增强税收执法能力,改善税收收入分配机制,更好地支持经济发展。
2、积极实施税收政策要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目标,还要积极实施税收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经济投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技术创新,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3、加强税收宏观调控能力要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目标,还要加强税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实施迅速有效的调控措施,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
论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作用内容提要:财政实现宏观调控职能要靠具体的政策手段,这些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融资等五大类,不同的财政政策手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这在西方教科书上有较多的论述,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需要从实践角度重新认识财政手段的特性和功能。
关键词:财政手段宏观调控作用财政宏观调控是指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整套政策措施体系。
近年来,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推进各项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多种,正确认识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机理,并合理搭配使用,对于有效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至关重要。
一、政府预算政府预算,也称国家预算,具有直接调控、调节力度强的特点,是我国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通常以一年作为预算期间。
政府预算直接贯彻政府意图,其收支规模、结构以及收支的对应关系制约和影响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从预算规模看,政府预算规模的大小反映社会财富向政府转移的比例。
其次,从预算结构看,政府预算的结构以及收支平衡关系反映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通过政府预算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采取逆周期方法,具体运用赤字预算和盈余预算这两种预算形态来实现调节作用,即经济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时采取赤字预算,而经济过热、需求膨胀时宜采取盈余预算手段。
从作用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其次,通过调整政府预算支出的结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再次,可通过政府预算手段促进社会分配公平。
近年来,政府预算作为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方式运作实施。
二、税收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集经济、法律和行政特性于一身,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税收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税收在宏观调控中的主要作用:
1.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例如,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相反,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刺激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税收可以通过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等征收不同的税率,从而引导资源向国家鼓励的产业、行业和产品流动,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3.维护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可以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的发展,维护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促进其他各种经济成份的协调发展。
4.调节收入分配:税收可以通过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设置,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5.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税收政策,可以引导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领域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6.稳定物价: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可以影响商品的价格水平,从而稳定物价。
总之,税收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健全税收宏观调控机制
建立健全税收宏观调控机制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税收宏观调控机制,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税收宏观调控的背景、目标、原则和方法展开详细探讨。
一、税收宏观调控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机制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各国普遍选择。
然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定的失灵,容易出现经济波动和不平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普遍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税收宏观调控也应运而生。
税收宏观调控通过调整税制和税负结构,改变市场经济运行的规模和结构,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公平发展的目标。
二、税收宏观调控的目标税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包括稳定经济增长、调整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社会公平。
在面对经济周期波动时,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避免经济过热或下滑。
同时,税收宏观调控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递进性和减免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富差距。
此外,通过税收调节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税负,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三、税收宏观调控的原则税收宏观调控应遵循如下原则:稳定性、灵活性、公平性和透明度。
稳定性是指税收政策应该稳定不变,以提供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性。
灵活性是指税收政策应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公平性是指税收应当按照纳税人的能力原则进行征收,避免贫富差距扩大。
透明度是指税收征缴过程应公开透明,纳税人能够了解税收政策和征缴程序,提高其对税收的信任。
四、税收宏观调控的方法税收宏观调控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税率、优化税收结构、实施税收减免和加强税收管控。
调整税率是指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通过提高或降低税率的方式来调节经济增长速度。
优化税收结构是指调整不同税种之间的比重,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通过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加强税收管控也是确保税收宏观调控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的税务征管体系,加强对税收征缴的监管和管理,防止逃税等行为的发生。
浅析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五篇范文)
浅析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五篇范文)第一篇:浅析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陈克贵2007-4-12翻开《中国税务年鉴》,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国房地产业税收持续增长。
2003年全国房地产税收才940亿元; 2004年高达1369.6亿元;2005年虽然房地产处在宏观调控时期,税收仍然增长了31%,达到1798亿元。
而仅2006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业的税收就有1209亿元。
房地产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3年的4.66%增加到2006年上半年的6.25%,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成效已初步显现。
以福建为例,全省地税部门2006年8月份征收入库房地产业的地税收入达3亿元,同比增收1.5亿元,增幅达104.2%,单月入库额、贡献率、增幅均居各行业之首。
2006年前8个月,房地产税收收入对全省税收收入的增长率达到38.4%。
一、现行房地产交易税收制度简析现行税收制度中,与房地产交易相关的税种主要有:房产税、契税、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个人或企业)、土地增值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印花税等。
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现行交易税收制度对于调控市场、规范交易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过去的十多年里,房地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房地产总量成倍增加,房价与1986年相比上涨了几倍;房改的推进使住房私有化程度大幅度提升,购置房产出租或转让取得收益已成为城镇居民正常投资渠道之一,各类房产交易活动异常活跃。
特别是2005年以来,楼价一路飙升,房地产投资已出现局部过热现象。
(一)我国房地产交易征税的法律、法规依据多在1994年以前制定,其表现为税种繁多、程序复杂;税种交叉、重复征税等特征。
(详见附表)1、对于房地产买卖,卖方要征收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买方要征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
房地产出租要征房产税、营业税及附加、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等。
税收政策与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税收政策与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与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
为进一步推动改革落地,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1. 税收政策优化: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税收政策体系,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鼓励创新创业,增强市场活力。
同时,加强对虚假申报、偷逃税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税收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环境。
2. 税收征管创新:整合税务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税收信息共享和联网监控体系,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水平。
同时,优化税收征纳流程,简化纳税人办税手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便利度。
3. 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企业减轻税收负担,刺激企业投资、扩大就业。
主要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多个方面,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4. 税收合规监管:加强对企业税收合规管理,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机制,推动诚信纳税,规范经济秩序。
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追究责任,形成高压态势,提高纳税人遵纳税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 加强国际税收合作:积极响应国际税收规则变化,加强与各国税务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税收避税行为。
加入国际税
收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国际税收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维护我国税收利益。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推行,我国税收政策与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202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202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迫切需要的。
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财税体制的综合优化,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财税制度,坚决打好财税体制改革攻坚战。
在新形势下,我国将继续探索创新,有序推进相关改革,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发展挑战,实现财税体制改革的稳妥进行。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我国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财税体制变革步伐,促进财税制度更加公平合理。
要坚持改革开放,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加完善的财税体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推动国家财政可持续发展。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合理安排各项改革任务,确保财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提升政府管理效能,确保深化改革措施的有力实施。
要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财税政策,优化税收结构,推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要注重财税改革的社会效益,推进财税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促进财税政策的科学调整,保障财政收支平衡,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要加强风险防范,遏制财政风险的发生,保障财税体制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保持财税体制改革的长期稳定。
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中,我国将加大对财税改革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财税改革的认识和支持,激发全社会参与财税改革的积极性。
要深入实施财税改革政策,发挥各级政府在财税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推动财税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202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分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分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分税制改革是指国家和地方税收的归属和分配方式的改革,其目
的是优化税制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
具体措施
如下:
1.调整中央和地方税收划分比例。
将原来7:3的比例改为7.5:
2.5。
增加地方税收份额,强化地方财政自主权。
2.增加地方负担收入的比例。
将中央本级稳定转移支付中被划入
地方负担性支出的比例由过去的50%提高至60%。
3.取消中央与地方收入重叠部分。
中央和地方税种的底线将不再
相互叠加,即地方只管征收汇同一税种的税收,中央则不再进入征收。
4.减少地方分税调入中央比例。
地方分得税收和费用增量后,上
交中央的比例将从过去的30%下调至10%。
5.完善规划、编制、管理和公开机制。
完善中央和地方收入规划
编制机制,建立中央和地方收入管理和公开机制,提高社会监督效果。
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地方财政的活力,加大财政资源的
配置,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税制改革与税收宏观调控当前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七项举措
税制改革与税收宏观调控——当前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七项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分步实施税制改革,预示着新一轮税制改革将逐步推出。
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具有筹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功能。
任何一项税制的产生和完善,包括税种、税目、税率的设置和调整,在其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对经济运行能够发生特定的调节作用。
就某一项税制而言,无论改革方案多么完善,其推出改革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当税收调控与经济形势对宏观调控的要求相一致时,税制改革就能够顺利推出;否则,税制改革就难以推出。
这就是说,税制改革不仅仅涉及税制本身的优化问题,还与税制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紧密相关,必须把税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从这个结合点出发,就推进有关税制改革的时机、步骤和经济意义,作七点阐释。
一、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从完善税制的角度看,必须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1994年进行增值税改革时,从当时控制固定投资规模膨胀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保持税负基本稳定的需要出发,采用了国际上很少使用的生产型增值税制。
这种税制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因而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的问题,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国际通行做法,就是在对企业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可避免重复征税,鼓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鼓励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扩大投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时候,要考虑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一是要考虑财政承受程度。
由于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去年仅增值税收入就达7300多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1/3以上。
增值税的转型,从根本上说,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带动税收的增加;但从近期看,由于抵扣进项税额较多,在保持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会减少一定数量的财政收入。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
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财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到政府财政管理、税收制度、财政分权等多个方面,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财政效益、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提出几个财税体制改革的方案,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1. 税收制度改革税收制度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税收制度存在着多税种并行、税率不一、税收征管难度大等问题。
因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革税收制度:•简化税种:将不同税种进行合并,减少重复征税的现象。
同时,应该注重分类征收,对不同行业和个人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统一税率:建立统一的税率体系,降低税负,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
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做法,如采取简化税率结构,实行递进税率等。
•加强税收征管:完善税收征管机制,加强税务部门的职能和能力建设,提高征管效率和税收征收的公平性。
2. 财政分权改革财政分权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着中央财政权力过大、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财力的划分机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在财政管理中的权责边界。
•加强地方财政能力建设,提高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
•推进财政分权与事权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确保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平衡。
财政分权改革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公共财政管理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着重点支出不明晰、预算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机制,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促进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
•强化财务透明度,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提高社会监督的能力。
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宏观调控的应对方法
宏观调控的应对方法
宏观调控是指通过国家政府的行动来调整和引导整个经济的运行,以实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就业稳定等目标。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宏观调控的应对方法:
1. 财政政策调控: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
例如,政府可以增加公共投资、减税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相反,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来抑制通胀。
2. 货币政策调控: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例如,央行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或者相反,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3. 产业政策调控: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减税或推动技术创新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对过剩产能进行化解和淘汰。
4. 就业政策调控:通过推动就业创造和减少失业率来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创业支持、减税等措施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同时提供失业救助和社会保障等支持措施。
5. 外贸政策调控:通过调整进出口政策来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政府可以
采取保护性措施,如关税调整、贸易配额等来保护国内产业;或者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
6. 环境政策调控:通过采取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府可以实施污染排放标准、能源效率要求、环境税费等措施,以引导企业和个人改善生产和消费方式。
总之,宏观调控的方法具体应根据经济状况和目标进行选择和组合,以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控制通胀、保持就业稳定等目标。
同时,政府还应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手段和措施。
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
宏观调控的十三条措施1.加强财政调控。
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费、加大对重点领域投资的支持等,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2.货币政策调控。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经济的总量和流动性,以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
3.加速推进产业升级。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民经济发展、鼓励城乡资金流动等方式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5.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加大对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便利性。
6.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
通过实施“绿色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环境保护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7.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各类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出现市场垄断和欺诈行为。
8.培育新兴市场。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新兴市场的发展,如消费金融、在线教育、智慧城市等。
9.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0.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劳动力、银行业、国际贸易、城市化等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1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它们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12.加强对经济风险的防范。
政府应该预测并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如金融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
13.优化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优化自身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的基本情况(一)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宏观调控。
1978年到1992年,我国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
这期间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市场微观主体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政府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探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
1978-1992年,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三个较明显过热阶段,我国政府分别进行了相应的经济调整,采取的财政措施主要是: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行国库券筹集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搞好财政综合平衡;合理控制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严格管理社会集团消费;调整支出结构,增加重点投入;制定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实施税利分流;实行分级包干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整顿财税秩序,大力推进以法治税等。
经过这三次调控,基本上都实现了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由于当时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还不高,各种政策工具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仍较多地采取行政手段和直接调控方式。
这种调控在短期内收效明显,但也容易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降幅过大的局面。
二是开始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多次改革税收制度。
1983年开始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以第二步"利改税"为契机对工商税制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初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增强了税收调节经济的功能作用。
1988年开征特别消费税等新税种,运用税收政策调控经济,以遏制需求过旺、防止经济过热。
三是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978年以后,我国银行存款不断增加,资本市场逐步发育,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开始建立,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渠道不断拓展。
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税收调控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税收调控的高度重视,也突出反映了税收调控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税收调控作用不可替代税收调控是税收固有的职能,它通过法律调节利益分配关系,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政府调控目标,具有“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相比较于其他调控手段,更具有“作用直接、运用灵活、定点调控"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时期,我国税收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把税收调控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税收政策,深化税制改革,为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方面,应该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作用之深前所未有。
在深化税制改革方面,可以说实现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们在运用税收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综观这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鲜明特点:一是调节经济与调节收入分配并重。
例如,加拿大在降低联邦商品和劳务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和家庭免税额。
英国在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标准,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可支配收入。
二是实行减税与增税相结合。
例如,为控制财政赤字规模,美国在实施减税的同时,将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高收入者的税率从35%提高到39。
6%.三是注重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
例如,加拿大逐步降低联邦公司所得税税率,计划从2009年的19.5%逐步降至2012年的15%;美国规定,对小企业2008、2009年度发生的经营亏损可以向前结转5年;日本自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将年所得不超过800万日元的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由22%降至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税制改革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举措(doc 8)税制改革与税收宏观调控——当前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七项举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分步实施税制改革,预示着新一轮税制改革将逐步推出。
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具有筹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对经济运行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基本功能。
任何一项税制的产生和完善,包括税种、税目、税率的设置和调整,在其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对经济运行能够发生特定的调节作用。
就某一项税制而言,无论改革方案多么完善,其推出改革的时机是至关重要的。
当税收调控与经济形势对宏观调控的要求相一致时,税制改革就能够顺利推出;否则,税制改革就难以推出。
这就是说,税制改革不仅仅涉及税制本身的优化问题,还与税制改革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宏观调控的需要紧密相关,必须把税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本文从这个结合点出发,就推进有关税制改革的时机、步骤和经济意义,作七点阐释。
一、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从完善税制的角度看,必须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我国1994年进行增值税改革时,从当时控制固定投资规模膨胀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保持税负基本稳定的需要出发,采用了国际上很少使用的生产型增值税制。
这种税制只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原材料所含进项税金,不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金,因而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的问题,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制约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国际通行做法,就是在对企业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可避免重复征税,鼓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鼓励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扩大投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时候,要考虑到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一是要考虑财政承受程度。
由于增值税是我国最大的税种,去年仅增值税收入就达7300多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1/3以上。
增值税的转型,从根本上说,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带动税收的增加;但从近期看,由于抵扣进项税额较多,在保持税率不变的情况下,会减少一定数量的财政收入。
静态估算,若全面抵扣固定资产投资所含进项税金,一年约减少增值税收入1500亿元;若只抵扣机器设备投资所含进项税金,一年约减少增值税收入1000亿元。
所以抵扣种类只能先考虑机器设备,抵扣范围只能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
中央决定,为了更好地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今年在东北地区8个行业(即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率先实施增值税的转型,允许企业抵扣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部分所含的进项税金(机器设备存量和房屋、建筑物所含的进项税金不予抵扣),一年约减少150亿元。
鉴于上半年投资比较热,国家合理把握增值税转型试点的时机,预计在下半年适当时候推出,实际减少增值税收入还要少些。
这样既能够有力扶持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又能够为今后全面推行这项改革积累宝贵的试点经验。
税、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四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五是累计欠退企业的税款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
从“新账不欠”来看,中央财政没有问题,今年中央财政已安排退税指标2108亿元,年中还可根据进口“两税”增收情况增加退税指标,保证全年退税需要。
现在企业主要担心地方政府能否保证及时足额退税,特别是收购出口比例较高的地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干预其收购外地产品或对外购产品不予退税,这些问题不解决,都会影响企业拿到退税款和影响出口。
从“老账要还”来看,主要是看中央财政的偿还方式。
由于累计欠企业的退税款近2000亿元。
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加快了偿还退税本金的进度,截至今年6月底,中央财政共归还出口退税历史陈欠1940亿元,已完成全部计划的97.1%。
对于未偿还的退税本金,中央财政采取全额贴息方式,保证企业资金占压不受损失,同时也便于企业以退税凭证做抵押,获取银行贷款。
怎样偿还退税本金,目前舆论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是采取发行专项国债方式,由中央财政一次性予以偿还;一种是分年偿还,分若干年偿还完毕。
无论采取那种方式,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需要统筹考虑。
三、取消农业税,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统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
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最近,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央又加快了农业税改革步伐,决定今年对吉林、黑龙江取消农业税,对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东、辽宁、江苏、四川、内蒙古11个粮食主产区省份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其他省份降低农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力争用两三年时间完全取消农业税。
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农业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减少的县乡收入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压缩人员、完善财政体制和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等渠道来解决。
此外,还要进一步落实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民从事农业经营取得的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逐步取消农业税,让农民有个修生养息的阶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统一税制。
例如:探索将农民出售的农产品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取得的收入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等等。
此外,国家正考虑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近年来,一些地方违法乱批滥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侵害了农民利益,甚至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修订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扩大现行耕地占用税范围,适当提高税额标准,清理减免税政策,切实依法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
四、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一是要按照WTO的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临近结束,金融、商贸等服务领域的市场正全面向外资开放,在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原则而进入国内市场的同时,原来对外资企业采取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要相应取消,这样才符合WTO关于公平竞争的原则。
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包含许多方面,其中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
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的税负,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规范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促使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趋于一致。
推进这项改革涉及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问题,要与人大立法进程相协调;同时还要考虑对外资的影响,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吸收外资采取的税收政策。
为减轻对外资企业的影响,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还可与增值税的转型联动推进。
二是结合税费改革,统一内资企业的税收制度。
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的要求,对现行税费政策进行调整,消除现行税费制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待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五、改革个人所得税制现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800元,是根据10年前的个人收入水平确定的,这就使广大工薪阶层成为纳税的主体,而对高收入者起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个人收入差距继续呈扩大趋势。
当然,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要多管齐下,但改革个人所得税是重要一环。
要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同时适当调整级距和税率,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为严格征管,堵塞偷漏税漏洞,要相应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将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有较强连续性或经常性的收入列入综合所得的征收项目,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对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税率分项征收。
进一步规范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建立支付所得的单位与取得所得的个人双向申报的纳税制度,强化个人纳税意识。
同时,按照公平税负、合理负担、鼓励引导个人投资公益事业的原则,适当提高个人捐赠支出的税前扣除标准,鼓励富裕阶层回报社会,促进社会捐助制度的建立。
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同时,还可考虑开征遗产税。
因为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不宜太大,还有组织收入的重要功能,应配合开征遗产税。
应当指出,三中全会没有讲到的税制改革,不等于完全不实行。
开征遗产税已在党的十五大等一系列中央文件中提出,关键是要充分论证和把握好出台时机。
开征遗产税,既要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过分扩大,又要注意保护个人投资的积极性,避免资产向境外转移。
只有建立遗产税,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社会财富的分布,缓解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提倡劳动致富,限制不劳而获;有利于完善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税制,贯彻国际间税收对等原则。
六、适时出台燃油税的改革开征燃油税,就是取代长期以来实行的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以及地方用于公路、水路、城市道路维护和建设方面的部分收费,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通过“费改税”,可以替代和取消一大批收费项目,从根本上治理公路“三乱”,减轻社会负担,促进汽车消费;二是机动车辆用油多少与其对道路的磨损程度基本相适应,可以体现“多用路多负担,少用路少负担”的原则,比较公平、合理;三是有利于汽车生产企业不断研制和开发新型节油车辆,加快淘汰耗油量大的老旧汽车,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更好的发展;四是可以促使机动车辆拥有者和使用者采取措施,降低油耗,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五是可以确保道路维护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撤销有关收费稽征机构,避免以费养人,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促进道路维护和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已做好燃油税的改革方案。
要继续做好出台燃油税的各项准备工作,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适时出台燃油税,确保这项改革顺利实施。
七、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物业税又称“不动产税”或“房地产税”,主要针对不动产,要求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都缴付一定税款。
推行这项改革,就是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税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同时取消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设置的各种乱收费项目。
这些税属于地方税,可在中央统一指导下,选择若干地区先行试点。
实行物业税,就是将现行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环节承担的有关税费,改为由拥有或使用房地产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征收环节后移,可降低前期房地产开发的税费负担,从而降低现行房屋售价水平,有利于中低收入者买房。
以后房产所有者或承租人每年需缴纳一定的物业税,还要与物业管理改革结合起来,相应减少和规范物业管理收费,真正把物业管理纳入政府监督指导下的社区管理范围,为住房者提供良好服务,同时切实减轻住房者的税费负担。
还有其他一系列税制需要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