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1班陈光宇1145128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7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贸易理论纷纷被提出来对国际贸易新现象加以解释。本文拟将这些对最新解释加以介绍。

一、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传统理论在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时形成了一个完备有力的逻辑体系。对传统贸易理论最强有力的挑战就是对其两个关键假设“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质疑,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而不是相反。正是在这两个全新的假设上产生了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对这一理论做出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默瑞·坎姆

不完全竞争在国际贸易上的意义是:(1)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商品价格大于它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因此不能如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同时,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由于垄断利润的存在,国际贸易量不会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2)由于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的存在,垄断和寡头厂商就有条件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节约,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价格,从而形成规模经济的根源。

所以不完全竞争一方面掩盖了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贸易基因,另一方面又以规模经济的形式开辟了国际贸易利益的另一源泉,即所谓“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一些限制,如因规模太小所引起的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的限制会减少,每单位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假设下工业产品之间互相竞争又不能完全替代,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企业的市场需求随着价格的下跌而扩大。垄断贸易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的利润主要来源于:

(1)国际贸易使产业内企业数目增多,竞争加剧,需求曲线向左回移,直至垄断利润消失;(2)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特色产品种类增多,即消费者可选择的替代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这就使每一种差异产品的需求更富价格弹性。可供选择的异质产品越多,任一替代品价格变化时就越容易转移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求曲线在向左回移时变得愈加平坦。从而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产品成本,从而产品价格的下降;(3)多余厂商的退出。如两国分别有10个厂商开展国际贸易后,各退出3家,此时还剩14家。这也比封闭状态下各国厂商数目要多,且能使规模更趋合理化,企业行为更富有竞争性,而且多余厂商的退出还释放了那些投在固定成本中的资源,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二、垄断竞争的贸易模型

80年代后期,克鲁格曼提出了垄断竞争模型,这一模型不仅导入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因素,符合垄断竞争假设的标准条件,而且兼容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论,成为一个更通用的,解释力更强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这一模型是2×2×2模型,即假定世界经济仅由两国组成,即本国和外国;每个国家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力,本国属资本富裕国家,外国属于劳动力富裕国家;只有制造业和农业两类产业,分属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本国出口制造业产品,进口农业产品。两者在价值上相等。但假设农业部门仍为完全竞争部门,生产同质产品,而国内外制造业部门为垄断竞争部门,生产异质产品。同时,在规模经济因素制约下,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无法生产所有种类的产品。开展贸易后,本国仍是制成品的净出品国和农产品的进口国。但是,由于外国企业生产的制成品与本国生产的制成品存在差异,一些国内消费者更喜欢外国制成品,从而本国在生产制成品的同时,也必须进口一部分制成品。垄断竞争的贸易模型说明了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基础上的,从而这一模型既区分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各自赖以发生的客观依据,也表明了以比较优势为

基础的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是可以并存的。

三、竞争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以下四个因素或特征形成了一国公司的竞争环境,从而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即:(1)要素禀赋。他把俄林的要素禀赋进一步分解为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人口等;高级或先进要素,如通讯设施、技术劳工、研究设备、技术知识等。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而高级要素具有可变性,往往是国家和公司投资的结果;(2)需求情况。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公司对国内顾客需求更为敏感,因此国内要求的特征在形成国内产品的属性与促进发明以及提高质量方面的压力特别重要;(3)相关工业的支持。投资于高级要素的供应工业,所取得的利益往往渗透到优势工业本身助其发展,也加强了其国际竞争力。同时,一国的优势工业与其相关工业往往形成一个工业集群;(4)一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经理才能,都涉及竞争情况,不同的国家往往具有不同的“经理哲学”,从而有助于或有损于其竞争优势的形成。

波特同时又指出国内竞争状况与某些工业竞争优势的创立和持久性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与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投资于先进设备,提高效率,促进发明创造等方面的欲望成正比,从而也影响了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波特认为,如果要提高某一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将上述四个特征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钻石圈表。即有名的“钻石理论”。这一钻石联合因素会积极影响国际竞争能力,而政府可能影响钻石圈中的任何因素,如政府补贴可以影响工业竞争力,投资于教育则可以影响高级要素禀赋,通过产业政策可以影响与优势工业相关的前向产业等。这一理论主要强调企业的最高利益在于投资于高级要素,如加强研究开发、员工的继续教育等,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钻石圈中的四因素,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支持科研活动,促进国内竞争等,这些都有助于加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的新“政治经济学”

所有贸易理论中最易于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就是“新生产业”保护论,但至今为止,许多发展中国家应用这一理论的结果不是造就了一批“永远长不大”的产业,就是导致行贿受贿、贪污腐化。为回答这些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将公共选择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贸易政策的新“政治经济学”。在这一贸易政策理论中,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论点如下:

1.利益集团与贸易保护。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及其相关行业,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物美价廉的纺织品的竞争,其国内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从而,这些行业的资本家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转而求助于“民主”型的政府,他们结成一个团体,游说议会,使议会通过提高关税或实行进口配额的议案。所以,削减其贸易壁垒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发展中国家花费一些资金和人力,参与该国的“政治市场”决策过程,组织所有反贸易保护的力量,达到削减贸易壁垒的目的。

2.“寻租”活动。经济机制,尤其是价格体系的扭曲,市场运行不正常会形成所谓的“经济租”,从而诱发“寻租”活动。“寻租”理论在贸易保护中的应用分析也许是其最精彩的一幕了,贸易保护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在保护之下诱发大量的“直接非生产性谋利活动,占用生产资源,减少了对正常生产部门的投入。

3.无限期的贸易保护。发展中国家常见的是长期保护、长期落后的现象。托内尔认为,若企业将关税保护视为政府对企业的“价格补贴”,那么企业维持这种转移收入的动机就不可避免了,这一动机不仅导致了企业缺乏创新动力,而且会诱发企业直接加入DUP活动中去。

五、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方面,新贸易理论赋予了贸易产生利益这一定理以新的证明,强化了自由贸易优于闭关自守的传统规范结论,另一方面,对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常数规模经济的背离,使市场本身的运行结果处于一个“次优”境地,适当的政策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运行的结果,从而使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