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文化模型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语言学研究综述与跨学科研究展望

语言学研究综述与跨学科研究展望

语言学研究综述与跨学科研究展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的沟通工具与研究对象,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也变得日益重要。

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以及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

本文将对语言学研究的综述进行概述,并展望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发展前景。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它关注语言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言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语音学领域,研究者们通过声学和实验方法了解了人类语音的产生、感知和认知过程。

在语法学领域,研究者们分析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探索语言规则和句法通用性。

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研究者们研究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方式,深入探讨交际行为和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语言学也逐渐与其他学科进行了合作。

心理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认知心理学方法,探索了语言处理和理解的机制。

社会学和人类学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研究者们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出语言与身份、权力、文化等方面的关联。

未来,语言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研究。

首先,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处理和分析语言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其次,神经科学的进展为我们研究语言处理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脑成像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型,我们可以从大脑活动中揭示语言加工的机制,进一步深入理解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此外,语言学还可以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学科进行合作,研究语言教学、二语习得以及语言政策等实际问题。

通过开展实证研究和教育实践,我们可以改进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此外,在应用语言学领域,我们可以研究语言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应用方式,为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信息和指导。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认知语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引言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而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人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认知语篇分析作为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认知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认知语篇分析是以认知学为基础,探讨语篇结构、语义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语篇中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语义信息。

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篇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意义的差异。

三、认知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1. 广告语言分析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揭示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2. 新闻报道分析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信息传递方式,其语言使用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知语篇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语义信息,揭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

3. 语言教学与学习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四、认知语篇分析的研究案例1.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广告隐喻分析通过对高、低语境文化下广告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告隐喻使用差异,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观。

2.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研究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中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胡鸿【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同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重视人类自身思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认知与语言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以及认知的社会语境等,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义及言语变异理论探讨、认知文化模式研究和语言政策研究以及社会政治体制研究(包括意识形态)等.通过将实证方法与心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相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亚文化模式、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三个领域展开了各种讨论,集中体现了对语法系统再语境化的趋势,也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12【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学路向【作者】胡鸿【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认知语言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它以经验现实哲学(主要是非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当时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学。

由于该学科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为主的研究范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 80到 90年代,该学科发展迅速,在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研究者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与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与社会语言学合流,处于萌芽状态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开始慢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7年,“第10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0)”在波兰克拉科尔(Krak ó w)召开,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明确其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

2008年,在由布莱顿大学承办的“语言、交际与认知”大会(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上,首次鲜明地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议题。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语 义 变异 和言语 变异 、 认 知文 化模 式 、 社 会 政 治 和 经 济 体 制 的意 识 形 态 研 究 。
二、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研 究 概 况
2 0 1 0年 在 德 国科 布 伦 茨 一 郎 道 大 学 举 行 的 第 3 4届
国际 L AUD研 讨 会 的 主 题 是 “ 认知社会语 言学 : 语 言变异 的结 构 、 概 念 和 文 化 维 度 ”。 认 知 语 言 学 综 合 了认 知 语 言 学 的认 知 取 向 和社 会 语 言 学 的社 会 取
会 语 言 学 的 定 义 。 国 内 的学 者 也 没 有 对 认 知 社 会 语 言学 展开理 论探 讨况
二 十 世纪 九 十 年代 末 , 学 者 们 把 认 知 语 言 学 和 社会语 言学 的变异 研 究 相 结合 , 产生 了认 知 语 言学
由于认 知社 会 语 言学 是 一 门新 兴 的交 叉学 科 , 现仍 处于初 期研究 阶段 , 其研 究题 材涉及 面广 , 研究 思路灵 活 多样 , 不 宜 过 早 对 其 进 行 严 格 的 定 义 。 因 此, 根 据 目前 的研 究 状 况 , 本 文 初 步 给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也 表 现 出对 该 领 域 研 究 的 浓 厚 兴 趣 , 带 动 了认 知语 言 学 的 内部 革 命 。 笔 者 在 探 讨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起 源, 分 析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理 论 基 础 之 上 , 综 述 了 近 几 年 国 内外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情 况 , 最 后 探讨
的分支 ——认 知 社 会语 言 学 ( C o g n i i t v e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 i t c s ) 。G i t t e Kr l s t i a n s e n& Re n Dr i v e n把 第 3 0届 国 际语言 讨论会 的 l 5篇 关 于 认 知 社 会 语 言 方 面 的 文

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

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

作者在这一章节中构建了一个认知模型,用以解释语言变化的过程。这个模型 强调了语言使用者的内在认知过程与语言结构变化之间的。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语言的变化。例如,社会习俗、价 值观念、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在无形中塑造着语言的发展。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如何导致语言的接触和变化。例 如,外来词汇的引入、语言结构的调整等都是文化交流带来的语言变化。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拉波夫的严谨治学态度所 打动。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更是一位勇于挑战传统、不断创新的探 索者。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得出的结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 式。
当然,阅读过程中也并非没有困惑。例如,认知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如何具体影 响语言变化的?方言分化的普遍模型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这些问题促使我更 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语言变化的类型和机制,包括语音、词汇、语 法等方面的变化。还讨论了语言变化的动因和过程。
这一章节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展示了语言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具体变化情况。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变化的原理。
在总结部分,作者对全书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强调了认知和文化因素在语言变 化中的重要性。作者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精彩摘录
《语言变化原理:认知和文化因素》是一本深入探讨语言变化的原理和机制的 学术著作,作者通过对认知和文化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语言变化的内在动力和 规律。以下是本书中的一些精彩摘录:
“语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 既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的变化,也包括语言使用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变化。这 些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和文化因素是两个最重要的因 素。”(摘自第1章)

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综述

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综述

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综述【摘要】近三年来,《语言文字应用》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本文从语言政策的理论框架、实施路径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语言规划的内容、方法以及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研究发现,语言政策的制定需要基于深厚的理论支持,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政策路径。

语言规划在保护语言多样性的也要兼顾语言传承和发展。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语言政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语言规划。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语言政策制定和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维护语言生态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社会发展、语言生态、研究成果、未来展望、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文字应用是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促进语言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是对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领域中关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探讨语言政策与规划对语言使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语言生态的维护和促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为进一步推动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合理建议,推动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健康发展,促进语言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多元文化环境做出贡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具体手段和技术,是确保研究结论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在近三年的《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

语言学能研究综述_发展趋势

语言学能研究综述_发展趋势

语言学能研究综述_发展趋势论文导读::语言学能在国外的外语习得研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学能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本文通过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成果,阐述语言学能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能,研究综述,发展趋势1、前言外语学能一般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专门能力倾向(Carroll:1990) ,这种能力不包括智力、兴趣和动机等其它变量(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

20 世纪20 年代,美国有一些预测外语能力的考试出现,如为高中学习外语进行的分班考试。

二战前发展趋势,美国国防部筛选进行外语培训人员让所有人员学习一门外语试验课,再根据课程考核结果选择最好的20%-30%接受正式的外语培训。

二战后美国军队又开发了ArmyLanguage Aptitude Test,即ALAT。

70 年代美国国防语言学院开发了Defense LanguageAptitude Battery,即DLAB,DLAB 比ALAT 预测效度更高。

语言学能的测量方面最有影响力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由Carroll和Sapon 等1953-1959 年研制的Modern Language AptitudeTest ,简称MLAT ;另一种是由Pimsleur 等于1966 年制订的Pimsleur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简称PLAB。

其他比较有影响的测试工具还有美国国防部的Defense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美国陆军的Army Language Aptitude Test ,Parry & Child 设计的VORD 语言学能测量表,Grigorenkoet al. (2000)设计的CognitiveAbility for Novelty in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s Applied to Foreign LanguageTest等。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作者:王德春张辉来源:《外语研究》2001年3期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11 文章录入:xhzhang]【字体:】1.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

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1980), Talmy(1983), Fillmore(1985), Fauconnier(1985), Lakoff(1987), Langacker(1987,1991),Talmy(1988),Rudzka-Ostyn (1988), Lakoff 和Turner (1989),Sweetser(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1989)。

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该框架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目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并涉及到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们试选出几个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简述其来龙去脉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并指出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而系统的理解。

我们将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即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语言如何在认知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将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语言使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

我们将详细阐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计算模拟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主要集中在探索语言与认知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的认知过程。

这一领域的研究目标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方面。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的本质和起源。

它试图解释人类如何通过认知和感知世界来创造并使用语言。

这一目标推动研究者深入探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与人类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属性。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包括探索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

这包括语言的感知、理解、记忆和产生等认知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理解这些心理过程如何在大脑中进行,并解释语言处理中的个体差异。

认知语言学还致力于研究语言的演化和发展。

它关注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以及语言变化背后的认知动因是什么。

这一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演化规律和语言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还包括促进跨语言和文化交流。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过程和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家可以增进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从而推动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涵盖了语言的本质、语言处理的心理机制、语言的演化和发展以及跨语言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这些目标共同构成了认知语言学丰富而多样的研究领域。

三、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原则现实与认知的互动原则: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的一种方式,是人与世界互动的中介。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

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

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

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

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

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

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

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

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

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

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

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的研究概述摘要: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学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不同学科相互借鉴成了许多交叉学科,认知语用学就是认知与语言交叉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本文将对近十年来认知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归纳,并浅谈自己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研究;概述作者简介:王梦莉(1995-),女,汉族,甘肃金塔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XX)-30--01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成的一门学科,关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综述已有很多,有对认知语言学整体研究进行综述的,如赵艳芳(20XX),也有对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某一语言现象研究进行综述的,如朱丽燕(20XX)、薛旭辉(20XX)等。

本文将通过对知网20XX-20XX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的187篇文章进行整理,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近十年认知视角下语言学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的变化做一个科学的分析,期望对认知语言学初学者有所帮助。

1.研究文章的选取本文所选取的187篇文章总被引数为1611,总下载数为xxxx,篇均参考数为32.98,篇均下载数为809.5,下载被引比为93.96%,通过以上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所选文章质量较高,从下载引比可以看出93.96%的读者在下载文章后会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产生共鸣,表现出对文章的认可同时也说明本文所选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主流。

2.认知视角下语言学发展的趋势2.1总体趋势通过所选文献的发文量可以看出从认知视角下对语言学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20XX年以后尤其是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年均论文发表量超过20篇,20XX年发文量历年最高,20XX年(截至7月)总体趋势上看有望突破20XX 年的发文量。

2.2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所选的187篇文章关键词出现次数的搜索得知除了认知语言学之外,隐喻、转喻、构式和构式语法、概念整合理论、体验式教学、任意性、象似性、意象图式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论文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讨论论文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讨论在对英语词汇文化语义的定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英语词汇文化语义产生的根源和特征,最后对如何将英语词汇语义的相关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词汇是构成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学习是任何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时最重要的环节,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都与学生习得的词汇量息息相关。

另外,各项英语考试也对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蓬勃进展起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内涵丰富,只有充分了解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完整理解英语词义。

近年来,很多国内外学者对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内涵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科学为依托,近年来获得了快速进展,讨论成果在教学讨论和实践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形成了认知范畴的知识,将知识概念存储在大脑中,就形成了语言中的词汇。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在著名的家族相似性原理中指出,词汇具有多种意义,其中一个是中心意义(即原型),其他意义依靠家族相似性与中心意义组成一个范畴。

人们掌握了中心意义后,即可以依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可了解范畴的全部所指。

国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词汇的讨论与国外相比要晚一些。

从20xx年开始,才有相关的讨论成果出现。

梁晓波重点论述了认知语言学所关注的基本范畴词汇、词语语义理据、词语多义之间深层联系、词语隐喻义和认知语义学理论等方面对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

20xx年,朱亚夫结合英语和汉语的实例,对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词语意义的七种类型做了简要的评述,从宏观上提出英语词汇学习应结合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注重词汇的文化语义内涵挖掘。

语言与文化研究综述

语言与文化研究综述
[ 文章编号] 10 .4 7 (0 1 10 9 .2 0 87 2 2 1 )1.0 30

文 化;从另一方面来讲 , 语言又受文化 的影响制约 , 反映着 特 定的文化 。 文化的丰 富多彩 , 言的多种 多样 , 语 使文化与 语 言的关系更加紧密 。 《 国传统辞 典》 对 于文化 的定义是 ,“ 美 人类群 体和 民 族世代 相传 的行为模式 、 艺术 、 宗教信仰 、 群体组织和其 他 切人类生产 活动、思维活动 的本质特征 的总和 。 ( ” 康健 荣 19 )但是 ,文化 是多层次 的,包 罗万象的 。国学大师 99 季羡林就 曾经 说过,对于人文科学 ,有 的最好 不要下定义 , 他个人 的观 点是 “ 神方面,物质方面 ,对人 民有好处 的, 精 就叫做文化 ” ( 季羡林 19 ) 。 95 语言本身也 是一 种文化现象 , 属于文化 的一方面 。 文化 制 约着语言 ,语言反 映着文化 。语 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 并 不能说文化就是语 言, 言系统只能是文化 系统 中的一个 语 子 系统 。文化不等于语言 ,文 化大于语言 。 凡因社会文化背景与语 言。语言结构规定 了思维 结构, 而一个 民族 的思维结构从本质上 决定 了其所属的文化类型 。 1 引言 . 把语 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 究,早在 1 纪上 半叶 9世 就开始 了。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其 代表 作 《 论人类 语言结 构 的差异及其对 人类 精神发展 的影 响》 中首次讨论 了语 言结 构和人类精神 的关系 。 了 2 到 0世纪 , 随着人类认知领域 的 不断扩展 以及各 相关学科之间 的相互渗透 , 语言与文化 的研 究在 国内外学术 界有 了广泛 的发展 。6 0年代 起源于美 国的 跨 文化交际学 、6 O年代末 7 0年代初 兴起 于前 苏联 的语言 国 情 学、8 年代产生于 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等 ,尽管各 自研 究 O 的领域 和采用的方法不 同, 但都 同语言教学活 动和 日益频繁 的跨文 化交际有着直接 的关系 :同时, 与文化学 、社会 学、 交 际学、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语义学 、语用学等相关 学科 的发展 也有着 密切 的联系 。越 来越 多的语 言学家 认识 到, 要真 正了解语言 的本质和功 能, 就必须全面深入地 研究 语言 同社会 文化 因素之 间的关系 ( 蕾 2 0 ) 潘 03 。 2 .语言文化研 究回顾 众多 的学者从 中西语 言与文化 的差异 、 中西思维方式 的 差异、中国和 日本 、美 国、英 国、澳大利 亚等 国的语言文化 差异、 言的吸收 、同化功能与 民族文化 心理、社会文化与 语 语 言的联 想意义等方面进行 了深入 的多角度 的对 比研 究。

认知语言学概述汇总

认知语言学概述汇总

沈家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要点一:“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要点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是一种“身心合一”或“心寓于身”的认知观。

要点三:“认知语言学”认为,对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都可以从认知上作出充分的解释,但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预测。

在“认知科学”的新时代,“认知语言学”将为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作出独特的贡献。

近年来在国际语言学界日渐兴盛的“认知语言学”是加引号的,有其特定的含义,并非所有关于认知的语言研究都是“认知语言学”。

如果像“生成语言学”那样认为语言就是通过一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而“生成”的,而这些逻辑规则和客观的语义特征都以一定的心理表征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从这一假设出发的语言研究自然也就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但是跟这种有特定含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却是大相径庭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

“认知语言学”也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范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以来,范围已扩展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句法学、语义学、音系学、篇章分析等。

“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并出版《认知语言学》杂志。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菲尔墨、G.莱考夫、R.兰格克、G.富高涅、L.塔米等。

这些人各自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却大同小异,只是在讨论和关注的具体语言现象上有所差别。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直接表现或对应于现实世界,而是有一个中间的“认知构建”层次将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在这个认知中介层,人面对现实世界形成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

现实世界通过这个认知中介层“折射”到语言表达上,语言表达也就不可能完全对应于现实世界。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在人类认知系统中运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当前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首先概述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分析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但不限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语言与记忆的关系、语言的范畴化和概念化过程、以及语言与文化认知的交互作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预测认知语言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如跨学科研究、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以及大数据和技术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把握认知语言学的核心价值和未来走向。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其研究热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隐喻与转喻研究:隐喻和转喻作为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和语料分析,深入探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功能及其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

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使用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整合机制。

近年来,这一概念整合理论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词汇和句法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法研究:认知语法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探讨语言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认知基础。

语言与认知发展:语言与认知发展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实证研究和跨文化比较,揭示儿童语言习得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语言与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语言与认知的神经科学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热点。

通过神经影像学、脑电图等手段,研究语言处理和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构建提供实证支持。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第一篇: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

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

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2008)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

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

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

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

关于认知语言学文化翻译的研究

关于认知语言学文化翻译的研究

关于认知语言学文化翻译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认知活动和过程。

文化翻译是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对原著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过程来看,认知语言学关注创造性以及体验性,这一理论认为,认知过程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

同时,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离开文化背景的翻译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切实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充分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文化翻译教学的影响。

一、认知语言学及其翻译观认知语言学是对大脑中相关语言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80年代到90年获得了较快的开展,已经变成为当前新兴的主流语言学流派之一。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认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这三派的相关学者也被看成是英语国家在认知语言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局部生成语义学家,例如Lakoff以及Langacker等人。

(2)从功能或认知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相关学者,例如Dirven以及Taylor等,这些学者认为利用较为普遍的认知方法对语言的功能以及形式进行研究,能够使得人们对语言表达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对认知进行研究的相关人类学家、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等,主要包括了Gibbs、Johnson以及Putnam等学者。

国内知名学者王寅对国内外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如下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学科,强调通过自我认知以及身体经验、借助知识结构以及认知方式等,合理地解释隐藏在语言事实中的认知规律。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是在现实体验的形势下,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凭借自身所参与的多种互动,在对原文本进行透彻理解的根底上,在译作中将原作者所刻画的现实世界以及认知世界反映出来。

认知语言学十分注重体验以及认知所发挥的制约性作用,关注作者、文本、译者以及读者间存在的多重互动关系,期待到达“翻译的和谐性〞以及“解释的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从事翻译活动的相关认知主体之间互动性的影响。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冷慧;董广才;李亚男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3)001
【摘要】文化语言学是美国学者帕尔默创建的年轻学科.它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整合了语言人类学对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语言学思潮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认知性和意象性.文化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是人类认知活动,并把认知语言学核心概念运用到语篇分析中,构建出"语篇情节".【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冷慧;董广才;李亚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
【相关文献】
1.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J], 刘丽萍
2.认知语法视角的语篇分析探索\r——以Blackmail为语料 [J], 段胜峰;肖雅丽
3.英语教师的教材评价及其意义——基于认知语篇分析的视角 [J], 惠瑜; 董雅清
4.英语教师的教材评价及其意义——基于认知语篇分析的视角 [J], 惠瑜; 董雅清
5.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双重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J], 张之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0 1 . 3 3
No . 3, 2 01 3
认 知 语 言 学框 架下 文化 模 型研 究 综 述

程 珊
2 0 1 6 2 0 )
( 上 海 对外 贸 易学院 外语 学院 , 上海
( 摘
要] 文化 模型是一种 由文化 建构的认 知模板 , 产 生并作用 于一 定社 会群体 的理解 和推 理等行 为活
模 型 ”) 分会和 2 0 0 0年 1 1月 “文 化 模 型 与 图 式
词汇 、 语法 、 修辞 性语 言 等 , 而 且 反 映 了语 言 形 成
过程 中文 化规 约 的高 级认 知 机 制 , 如范 畴 化 、 概
理论 ” ( C u l t u r a l Mo d e l s a n d S c h e maT he o r y ) 分会 , 分 别 把 文 化 模 型 的研 究 两 次 推 向 了 高 潮 。 文 化模 型的研 究 包 罗 人 类 学 、 语 言学 、 认 知 科学、 心 理 学 以 及 哲 学 等 多 学 科 的 研 究 内 容 。 整 个 研 究 历 程 大 致 可 以分 为 三 个 阶段 。 从 2 0世 纪


文化模 型 的研 究历 程及特 点
2 0世 纪 5 0年 代 , 当美 国著 名 人 类 学 家 Wa r d
G o o d e n o u g h等 人 提 出 文 化 不 再 指 一 些 风 俗 习 惯 或史 前物 器等 物质 现象 , 而 是 应 当 作 为人 们 了解
并指 导行 为 的共享 知识 来研究 时 , 通 过 认 知 方 式 来研 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化知识 结 构 的认知人 类 学就 随之兴 起 。
第3 3卷
第 3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H u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中图分 类号] H 0 —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4 7 3 3 ( 2 0 1 3 ) 0 3 . 0 0 1 6 . 0 8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D 9 —4 7 3 3 . 2 0 1 3 . 0 3 . O O 4
动 。源于认知人类 学的文化模型研 究一直也是语 言学领域 的重要研 究 内容 , 并对语 言与 文化关 系的认 知
视 角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本文针对至今三 十余年认知 语言 学领 域相 关的文化模 型研 究进行 梳理 , 主
要介 绍了文化模 型的研 究历程及其概念研 究, 并具体 分析 了文化模 型的研 究 内容和视 角 , 最后针 对研 究现 状 的优势与不足展 开评析 。 [ 关键 词) 文化模型 ; 认 知; 文化 ; 综述
模 型 研 究 萌 芽 。但 由 于 概 念 名 称 不 统 一 的 缘 故 ,
“ 文化 模型 ” 的术 语 直 到 1 9 8 7年 Ho l l a n d &Qu i n n 所 编 著 的 “C u l t u r a l mo d e l s i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t h o u g h t ” 一 书 出版 时 才 被 正 式 采 纳 和 接 受 J 。在 文化 模 型 研究 的历 史 上 , 1 9 7 9 年 8月 在 美 国 加 州 L a J o l l a举 行 的 “ 文 化 知 识 表 征 ”( T h e Re p r e .
7 0年 代 中 期 至 8 0年代 中期 为 第 一 阶 段 。该 阶 段 是 以 人 类 学 结 合 语 言 学 为 主 的研 究 时期 , 相 关
念化、 隐 喻 及 转 喻 等 。本 文 拟 对 三 十 余 年 认 知 语 言 学 相 关 的 文 化 模 型 研 究 进 行 较 为 系 统 和 全 面 的介 绍 , 并 针对 研究 现状 展开 评析 。
研 究也 主要 以语 言现实 为基 础 , 围绕认 知语 言学 中的框 架语 义和 隐喻等 研究 为 中心 , 在理 论 和研 究 方法 上 也 都 依 赖 于语 言 学 的 研 究 成 果 。 “ 文
“ 文 化 模 型 ”( c u l t u r e mo d e 1 ) 主 要 指 的是 一 定 社会 群体在 理 解 和推 理 等行 为活 动 中所 依据 和创 生 的 、 且 由特 定 文 化建 构 的一 种 认 知 模板 。 文化模 型研究 对 于从 认 知 视 角来 研 究 语 言 文化 性 具 有 一定 的 指 导 意 义 , 长期 以来 也 成 为语 义 学、 语 用学 、 翻译 学 、 语 言 教 学 与 习 得 等 认 知 语 言 学 相 关 领 域 的重 要 研 究 内 容 , 并 在 近 年 来 成 为人 类 语 言学结 合认 知语 言学 及 心理 语 言 学 探 索语 言 研 究 的一 项 重 要 理 论 依 据 。 文 化 模 型 研 究 从 认 知 的 角 度 出发 , 不 仅 探 讨 了 文 化 知 识 在 人 类 心 理 的组构 内容 和运作 方 式 中的具体语 言表 象 , 如
s e n t a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Kn o w l e d g e ) 研 讨 会 正 式 成 为
文化 模 型 集 中研 究 的发 端 。随 后 第 8 0届 和第 9 9届 美 国 人 类 学 协 会 年 会 分 会 , 即 1 9 8 1年 l 2 月 的 “民 俗 模 型 ”( F o l k Mo d e l s , 后被 称 为 “ 文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