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讲课件
概述 •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历程 • 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特点与趋势 • 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中国城市建设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01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
城市起源
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出现了以农耕和定居为 基础的聚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对供水、排水、供热、燃 气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升 级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 率和服务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 发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 平。
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传 承城市历史文脉。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 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城市化建设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推动城市化进程,包括城市规 划、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
城市化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建设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了中 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城市建 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时期的城市化进程
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 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如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 市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市数量和规模继续 扩大。同时,城市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工商业、文化教育 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市井”的 概念,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市民的需求和生活品质。
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古代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 了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对现代 城市建筑风格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使咸阳更增添了辽阔无垠的雄伟气概。 – 咸阳规划重视发挥地形优势的传统,把城市规划结构更加合理的与地形紧密相结合。除以渭河作 为规划结构中联系两大综合区的纽带外,并于高原地带建置宫廷区;地势较低的地带,分别划作 手工业、商业及居住区。藉地势之高低错落,以表现分区的主次关系。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中外城市建设史
1.中国城市建设史(18学时)
重点为古代部分
2.外国城市建设史(14学时)
重点为讲近现代部分
1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规划教研室 朱燕芳
2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原始居民点的产生)
1、城市的定义:
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
和村止庄规模大,也更重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 卷第271页)。
定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的 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
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 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4
2、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
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6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7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8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城市建设史3

城市建设史3

3.1 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
3.1.2城市建设 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 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 治者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 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 ,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思考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① 时期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 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 ②位臵 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③平面布局 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 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 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 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4曲阜县鲁城 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 “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 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 城区内分区布臵,以主次尊卑来安 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 线上; 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 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 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 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

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一任课教师:邱翔二0一0年九月一、学习本课的意义(1)专业核心课程;(2)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须熟读的基础课程;(4)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研究是从事相关历史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二、本课重点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特点。

3、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尤其是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了解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城市规划的重大转变和布局特点的不同。

4、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特征、居住区布局特征、商市布局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构成。

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手法有哪些,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

6、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各个类型,及各个时期城市发展或衰退的动因。

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日据时期城市规划特点,及变化的传统城市特点,由铁路或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特征。

8、近代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市政及公用设施近代城市建筑面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9、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三、本课难点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解释及都、城、廓、市、邑、城市的释义。

2、曹魏邺城、唐长安、建康、北宋开封、宋平江城、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主要类型。

4、近代上海、南京、长春、青岛、大连的城市规划布局特点,近代城市规划图的分析。

5、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脉络与工作内容。

四、本课内容结构及授课安排1、内容结构(1)古代篇——侧重于都城介绍和总结(2)近代篇——侧重近代城市发展各类型介绍和案例分析(3)现代篇——侧重各时期介绍与类型分析2、授课安排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傅崇兰, 中国城市发展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申茨著,梅青译. 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庄德林.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这是最初的原始社会。

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讲义(七)

城市规划师:城市发展史讲义(七)

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市 ——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 1 原始聚落 诸原始聚落是城市产⽣的原点。

这些聚落形式具体呈现多样化的姿态。

⼈类之所以选择聚居这么⼀种居处⽅式,基本⽬的在于寻求⼀种在⼤⾃然中更有把握和更有能⼒的⽣存⽅式。

1·1 从群居到定居 群居是⽣物的⼀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对于个体⼒量相对弱⼩的⽣物来讲更是如此。

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够形成⼀股势⼒,在⽣态系统的结构中占有⼀席之地。

对于动物物种⽽⾔,它们当中的许多天然存在着要求定居栖息的倾向,“要求回归到安全⽽⼜能提供丰富⾷料的有利地点;⽽且,正如卡尔·欧·索尔所说,贮藏和定居这种癖性本⾝⼤约就是原始⼈类的特性⼀种”。

⼈类的定居是到了⼀定的历史阶段以后才得以真正实现的。

具体说来,是在距今⼤约六七千年以前的新⽯器时代,第⼀次社会劳动⼤分⼯,农业和牧业的分离,产⽣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

这样的⼀个历史过程意味的是⼈类在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在⾃然中找到了⼀块⽴⾜之地。

之前,⼈基本上为⾃然所奴役。

风雪雷电,洪⽔猛兽,都对⼈的⽣命构成直接的威胁。

四季交替,草⽊枯荣,在采集经济和游牧⽣产⽅式条件下,逐⽔草⽽居,⽣活没有保障。

⾯对异⼰的⾃然,⽣活⼒极其微弱。

定居⽅式的实现,意味着⼈与⾃然关系的⼀次重⼤改变,⼈类初步具备了改造⾃然的能⼒。

种植农业和动物的驯养使⾷物来源有了⽐较充分的保证,⼈们可以开始创造⾃⼰永久性的家园。

1·2 聚落的封闭性与内向性 ⼈的⼒量此时还是弱⼩的,家园是防护性的,是庇护所。

封闭性因⽽成为其基本特征。

我国西安半坡村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很能代表当时聚落布局的⼀般特征。

以沟作为封闭防御的措施。

杨鸿勋先⽣说:“半坡、姜寨居住区外围都设有宽、深各5~6⽶的壕堑拦护。

这⼀防御性的措施,兼作⾬⽔的排放沟,……它实际上是⼀座相当⾼的围墙。

在发明夯筑技术之前,这是⼀种有效的防御设施”。

这时正处于社会发展历的母系⽒族社会时期,相对稳定的、按⽒族⾎缘关系形成的“聚”是原始⾃然经济的⽣产与⽣活相结合的社会组织基本单位,也是组织定居点的基本居住单元。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2月上午6时19分 20.12.1006:19December 10, 202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6时19分20秒 06:19:2010 December 2020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19分20秒 上午6时19分06:19:2020.12.10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12.1020.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6:19:2006:19:2006:1912/10/2020 6:19:20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2.1006:19:2006:19Dec- 2010-D ec-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19:2006:19:2006:19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2.1020.12.1006:19:2006:19:20December 10,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上午6时19分 20秒06:19:2020.12.10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共78页文档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共78页文档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 建设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
晖详解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ppt课件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ppt课件
8
• 明朝初期的南京、中后期的都城北京,都是规划严谨、规 模宏大、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航海业发达,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已在沿海一带城市萌芽发展。
• 清代康熙乾隆时代四库全书的修撰,承德行宫山庄的规划, 北京西郊三山五园大规模的园林水利工程规划建设反映了 清王朝在文化和城市建设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特殊的个性: •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 • 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 • 城市形象争取天时地利人和,追求整体完美、秩序与规律,
• 迄今为止,尚未有一本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与城市建设史 系统地糅合融汇起来的文献。
3
• 本课程正是从这一思维理念和价值取向出发,既讲发展史,也讲建设 史,两者紧紧相扣、脉络相通,使读者从中得到两方面内容的兼顾, 达到推因及果的目的。
• 本课的另一个特色是,对我国各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体 “特点”予以了归纳提炼,进而围绕这些特点对史实或形成条件加以 揭示,以给人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
7
一、中国古代文明及城市规划 • 三国两晋南北朝,古代社会第二次大分裂,加速了民族间
文化的交流融合,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佛寺建筑改变 了城市面貌,南朝出现了山水城市的先例金陵。 • 隋唐时期:城市规划气派宏大,唐长安城的规划是古代文 化技术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 • 两宋时代:科学技术特别发达,对外贸易上升,出现了工 业化分工,城市突破唐朝的封闭,更加开放活跃。如东京、 临安分别开创了古代城市商贸文化的新格局。如东京的金 明池艮岳,临安的西湖、凤凰山宫殿。 • 元代,疆域广大,元大都呈现大帝国的气势,水利工程在 大都市规划中期到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和。
和谐与统一。
9
第二节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西方国家侵入。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全套课件491P)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城市的产生
原始的居住形式
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 近半穴居形式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 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
殷商时代的城市 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
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此城 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
在此建都270年。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 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 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
• 西汉都城长安
汉初,即在北边设了许多边防城堡,与烽燧等防御设施组成 一个严密的防御系统 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 固中央集权服务 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 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 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 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
•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1:燕下都(公元前4至3世纪) 燕上都在蓟(北京附近)燕 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城分内城及外城两部 分,城墙版筑,底厚6~7m,高4~7m,最高处10m 2:赵邯郸(公元前4至3世纪) 赵都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 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 形
5:郑韩故城 郑韩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城福建,原为韩国都 城,郑灭韩后,亦在此建都,共历500余年,城分主城及 外郭城。主城近似正方形,外郭城位于主城东侧,范围比 主城越大1/3以上 6:淹城 在今江苏省常州市南,离市区约7公里,是西周时 代淹国都城,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 方形,周长0.5公里,内城不规则圆形,周长1.5公里,外 城不规则圆形,周长3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 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城市发展史PPT课件
• 2、秦实行强制移民政策,迁六国富户12万 到咸阳,使咸阳的城市人口空前增加,估 计是世界上第一个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46
第二节 汉代的城市
•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兴盛时 期,城市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自西汉末 年的战乱始,直至隋唐,中国城市的发展 才达到了它的第二个高潮。
47
一、长安的发展
40
第一节 秦代的城市
41
一、秦朝统一与城市的发展
• 1、城市数量大约有800—900个左右,其中 规模较大的有250个左右。
• 2、随着国家的统一,及不断地开疆辟土, 在一些当时所谓的边疆地区如五岭、滇黔 、长城沿线都出现了城市的影子。
42
二 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 秦朝统一六国之初,将全国分为36郡。郡 下设县,而县级政权都设在城市之中。建 立了以朝廷所在城市为中心,以郡县城市 为网络分布状的封建大一统的首都郡县制 城市体系。
51
• 汉代城市建有城墙,并在城墙外挖有护城 河。城墙都修有城门,除了启闭式城门外 ,又出现了用辘轳提升的悬门和跨越城壕 的吊桥,同时还出现了瓮城。
52
三、长安的城市规划
• 1、宫殿建筑比重较大。 • 2、城区开始按闾里制修建。城市以官府衙
署为中心,进行功能分区,如手工业区、 市场区、居住区等等。
从1928年由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开始在殷墟先后发现了110多座的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12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遗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众多的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提供了坚实证据
61
62
第二节 唐代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K横)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K横)PPT课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言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1.3 研究方法
研究城市建设史要应用大量的考古历史资料,它涉及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但更注重城市建设和发展变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研究。
1.3.1 历史学方法 断代研究、类型学研究、考证比较研究等
-1-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1.3.2 城市学方法 解构主义(解读城市)、现象学、城市意象、城市形态学研究、城市社会学等
1.4 参考书目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庄林德、张京祥(200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王景惠、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马克尧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 侯仁之《北京历史城市地理》,北京出版社,2000 李雄飞、王悦《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中国城市地图集》(上下册),地图出版社,1995 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图集》一、二、三集,文物出版社,1998 贺业钜(1985),《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1999 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郑州,1992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3-
4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共78页文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共78页文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城市建设史》5级+级城规班讲义中 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
市建设)第周张信晖详解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史讲义)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裂变之后,是一段整合时期,新秩序在尝试和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以至达到它最终的形式。

裂变和整合,在登高和平步两个方向上,共同构成城市进步的阶梯。

纵观历史,城市的发展就是这么一种实质。

王权、商业和工业,是城市产生和发展史上的三大参变因素,相应构筑了城市发展的三个台阶。

一、王权在城市诞生中的作用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

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现在,人们将分散和集中作为区别村落和城市的基本特征,但集中不仅是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简单聚拢,更重要的在于集体力量的凝结和统一意志的形成,而这种状态是在王权的驯服下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城市的诞生不是人们欣喜的创造,而是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残酷的斗争。

历史,总是这么一种无奈的二律背反,文明往往要用不文明的形式来创造。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

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地形成一、原始社会发展状况(1)旧石器时代初期,依附自然采集经济生活,为抵御野兽侵袭,采取成群体穴居和巢居形式。

(2)旧石器时代中期,逐渐创造较多劳动工具,开始集体狩猎活动,形成较稳定劳动集群,仍以穴居及巢居为主。

(3)旧石器时代晚期,创造更多劳动工具,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产方式,形成母系原始氏族部落。

(4)中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离,形成以农业为主地固定地居民点,即原始村落。

(5)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大量出现原始村落,晚期向奴隶社会过渡。

二、原始社会居住形式: (1)穴居(2)巢居(3)半穴居(4)地面建筑三、原始居民点形式(1)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2)居民点位于地势高爽又靠近河、湖水域的向阳地段,以利于生活和生产。

(3)建筑布局呈一定规律:a、居住区、墓葬区、窑场分区明确。

b、居住区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会的大房子,周围环绕小屋,其门均朝向中心大屋。

c、小屋为对偶住房。

d、外围建壕沟用以防御。

四、城市的产生(1)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剩余产品以及私有制的出现,然后就有了交易的场所,并且奴隶主开始筑城郭沟池以保护私有财产。

(2)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及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即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产生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3)城与廓,“筑城以卫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军均为防御性设施。

(4)市与井,“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即交易的场所。

(5)“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一节殷商时期的城市二、城市遗址(1)早商城址:亳(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分外城、内城、宫城。

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布局规整。

宫城内发掘出宫殿遗址,均为庭院式布局,其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的人力,剩余的粮食及种种,虽然村庄为城市生活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并且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孕含着城市的胚胎构造,但它不会自动转化,向更高的形式迈进。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文化达到巩固的形式代表,村庄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了这么一种限度后,因循与守旧等保守成分成为它的主要品质,很难有内在动力去争取进一步的发展。自我满足再加上空间距离和物质环境的阻隔,每个村庄实际上都自成一个世界,老子所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生动地描述了这个世界里村民生活理想的状态。如果没有什么惊扰,这种自满自足,墨守成规的村庄生活会几千年不变地继续下去。刘易斯·芒福德形象地把原始村庄比作一个未受精的卵,而不是已经开始发育的胚盘,它还有待于一个雄性亲本向它补给一套染色体才能进一步分化,发育成更高更繁复的文化形式。
既然筑城为君,那么在方式上便处处贯彻这一原则,并且这一原则作为主导因素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马克斯·韦伯在谈到中西城市的差异时,认为关键的一点是中国城市缺乏西方城市那样独立的政治自治地位,是作为附属依赖于皇室,故而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并不是靠城市居民在经济与政治上的有所作为,而是有赖于皇室统辖的功效,因而中国城市在形式上明显显示出理性管辖的特征。
对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和文明化进程,皮隆尼认为直接的起因是商业复兴。而刘易斯·芒福德却认为事实与皮隆尼的解释正相反,首先是有了城镇的复兴,然后才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撇开因果的顺序不谈,中世纪城市与商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倒是的的确确的。在当时动荡不安和充满战争的世界中,城市同修道院一样是一片安全而和平的绿洲,每周一次定期的市场交易是城市最大的经济利益。商人因为获得庇护而在此永久地居住下来,并发展成一个新生的阶级,成为中世纪城市生活的独特成分,尤其在地中海西部沿岸地区,伦马底平原,须耳德河(the scheldt)、缪士河(the Meuse)和莱茵河河谷,以及东欧通过伏尔加河、第聂伯河和顿河连接波罗的海和里海、黑海的两条大商路沿线上。
其实,西方城市也只是在中世纪之后,市民阶级兴起,城市才逐渐摆脱了封建王者的统治,取得独立的政治地位,表现出新的形式。在它初始的时期和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有受王权的支配而呈现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的阶段,其组织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贯穿着他们的意志。除古代埃及、日本和英国外,高大的宫殿、庙宇居中,环以坚固的城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早期城市的典型模式,对内对外展示着王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震摄的力量。这样以实体形式传达威势信息成为所有专制主义地区和时代城市建设原理中最重要的一条。世界城市的古典时期大都是以此为特征的,尽管具体的手法有种种的相同和不同。
劳埃德· 摩尔根和威廉·莫顿·惠勒所谓的新事物(emergent),是指事物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一种新因素的介入,不仅会使原有物质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会导致一场全面的变革,导致一次新的组合,从而使原有实体的性质发生变化。城市从乡村的脱胎,无疑紧扣了这一概念,所介入的新的因素,则无疑是国王手中强有力的权势。
新的活力来自阶级的分化。剩余价值的产生带来了所有权的问题,诱发了争斗,部落首领在竞争和冲突的过程中,凭借有利的地位,以暴力手段占有财富,掌握了政治、经济、宗教权力,形成集权局面,开始了少数人统治大群人的单方面的统治关系。逐渐地,这种集权形势把粗野的原始酋长改造成了令人敬畏的国王,阶级分化从此产生了。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集聚、生成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朝着一定的方向定型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的力量。
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一面是王权的意志,这是概括了的城市在初始阶段所遵循的全部主客观原因,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相比之下,作为主观原因的王权意志表现得更为活跃,正是它的种种表现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应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
集聚使城市象一只攥紧的拳头成为统治力量的中心所在,这种性质使其在外表上呈现出封闭的形式。但是,与外表上的静止和封闭恰恰相反,集聚给城市必然带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内部分化、协作、交流的强化,而且是对外交往和联系的强化。
战争和贸易,城市以这么两种寻常和不寻常的接触方式大大扩展了对外社会交流的领域。如果说在开始的时候城市的对外关系主要是战争的话,象柏拉图在他的《法律篇》中所说的那样,每座城市与其他各城市之间都处在自然的战争状态,那么,商业贸易逐渐取而代之,成为城市对外关系的主流,变为城市的基本标准和固有活力,是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国内对城市起源的探讨,多着眼于经济学的原因。其实社会大分工对城市的起源属于前提性的作用,只是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条件。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价值,在对剩余价值的争夺中阶级分化,造就了王权,城市在“王权”这只手的直接操作下才得以成型。分析近20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愈发证实了这样的结论。城市与阶级、国家的产生不可割断的关系是这个结论最好的注脚。
即使在不太有利的环境下,商业还是顽强地植根于城市中,并一天天地长大起来了。西方历史上,公元前7世纪以后,随着金银铸币作为新的交换媒介问世,商业贸易便成为城市生活中更为重要的因素了。希腊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有丰饶的腹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还由于它们把兴趣从军事征服和公开掠夺转移到了商业活动中操纵市场投机倒把的缘故。伊奥尼亚地区出现的新型城市规划,已显现出米利都式布局中商业事务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罗马帝国时期,在遥远的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城镇,商业和官僚都一起体现在城市的精神和形式里,带有柱廊、宽阔而极长的商业街成为这些城镇的典型特色,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都有这样的商业街。叙利亚的安条克城,街市贸易不论白昼黑夜地进行,区别仅在于照明方法的不同,表明商业精神不顾文化的其他特征,已产生了自身特有的形式。罗马城中,宏伟的广场从不曾摆脱市场的属性,在高大豪华的背后,狭窄的街道两侧,又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店铺,旅馆和酒肆。
刘易斯·芒福德明确肯定了王权制度在城市诞生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说:“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我们现今所熟知的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都还只是一种附属现象,而且出现的时间可能还要晚些。……在城市的集中聚合的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兴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置于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下。国王有时兴建一些新城,有时则将亘古以来只是一群建筑物的乡村小镇改建为城市,并向这些地方派出行政官去代他管辖,不论在新建的城市或改建的城市中,国王的统治使这些地区的城市,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有充分理由认为,王权作为最重要的参变因素在城市的产生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介入触发了远古村落的细胞分裂,生成城市这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并且象基因一样主导着城市机体的生长过程及功能和形态特征,构成城市的第一个起步台阶。
二、商业对城市进步的贡献
城市是作为统治的工具出现的,但如果它的作用不曾突破此囿,那么它也就不成其为今日意义上的城市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城市代表了整整一个阶段。在我们看来,如果以城市为标志,将文明史划分为“前城市时期”,“城市时期”和“后城市敌视和压制的态度,因为商人大都是来自另一个阶级的人,通过商业掌握了雄厚的财富,从而形成可能颠覆其统治的潜在势力。在中外城市历史上都有过排斥商业的情形。如公元前6世纪之后,古希腊的商人、银行家已经开始威胁到早先贵族和武士们的权力,然而显贵和大思想家们却始终将新生的商人团体排斥在城邦国体之外。甚至连一些商业城邦的宪法对待商业也视同无物,按照规定,市民不得经商,如要经商,必须象陌路人那样移居到另一个城市去。只有象爱基那等少数几个城市才准许市民从事商业活动。
城市发展史专题之一
王权、商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的动力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迟滞问题探索
整个一部城市发展史,可以归纳为裂变与整合的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裂变,是较之与一般的变革,其具有革命的意义,此前城市固有的秩序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离析解构,与介入的参变因素及其引发的新的功能要素一起,重新组合,寻求新的整体功能和结构方式。
我们知道,城市的兴起是在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内将此前处于自发分散和无组织状态的许多社会功能聚拢,形成一个复合体。如果没有统一的号令,这样聚拢的顺利实现是很难想象的。在王权制度形成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具体说来,就是为了对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进行防御或攻击,有必要建立一个力量据点。在这种动机下,统治者以强制的手段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社会因子、社会权力动员起来并束集在由城墙封围而成的“城市”这么一个大容器中,形成以政治、军事或宗教为核心元素的城堡,控制着辖区之内的社会组织并对其活动发出统一的号令。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发展时典型的社会运动现象,是城市形成的直接促动因素。
商人阶级的兴起,并“成为城市自治机构的永久性成员之后,一个新的时代便开始了,这个时代推动了陆上和水上各条重要通路的重新开通”。各地区的城市成为商品大军前进的踏脚石,在广泛的区域内形成了商品的大流通。中世纪的城市实现了商业的自由。
商业给中世纪城市带来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它的自由繁荣培育了一批富有的商人,并使得商人们在共同的利益下结为社团,逐渐地,这种自由自愿的商人社团演变为古典城市不曾有的,可以脱离封建国家常设机构而独立存在的完善的自给自足的组织。随着势力的增长,他们先是以拥有财富的形式在经济上分享了权力,随后又在政治、军事以及宗教、司法等方面对现行统治者提出了权力要求。中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举之一——自治联盟,就是以这种方式兴起的。
相比于前后,文明的“城市时期”的所有成果和特征来源于人和物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以“城市”这种形式集其大成。从发展的趋势看,城市很可能会解体,而被一种关系紧密但空间上分散的网状结构所代替,这样的状态实际上是全球一体的集聚的最高形式,是后城市时期的“地球村”情形。
就城市自己的生命过程来讲,基本上是统治中心、商业交换中心和生产中心三大功能逐一参加复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相应或连带的其他功能,日趋演化为复杂的综合体,成为一种文明的铸模。它以人和物在空间上的集聚为诞生,以人和物在空间上的解体为消亡,集聚是它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